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血液分析过程中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之间在我站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00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提取全血和制作预稀释标本。分析影响血小板检测结果的因素。结果未抗凝组血小板数量为(23.7±10.3)×10~9/L,抗凝组为(120.4±46.2)×10~9/L;静脉血组为(115.3±46.7)×10~9/L,末梢血组(10~9.7±44.3)×10~9/L,立即检测组结果为(153.5±49.3)×10~9/L,放置20min后为(112.2±31.2)×10~9/L。结论血液分析过程中,是否加入抗凝剂,放置时间均可影响测定结果,而采血部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连续应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 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19例初治ITP患者,男53例,女6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仅使用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用法为起始剂量1 mg/kg/d。试验组在应用泼尼松基础上联合应用rhTPO 1.5万U/d×14 d;继之1.5万U,biw,用至90 d。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有效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在第8、15,22、30、180 d,试验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检测结果分别为105±91×10~9/L对67±68×10~9/L(P=0.011);164±112×10~9/L对93±68×10~9/L(P=0.000);161±83×10~9/L对115±74×10~9/L(P=0.002);145±64×10~9/L对115±64×10~9/L(P=0.012)和124±54×10~9/L对101±66×10~9/L(P=0.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基线及第90 d,两组血小板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泼尼松使用剂量少于对照组且第15、22、30、90 d,试验组的空腹血糖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应用rhTPO联合泼尼松治疗成人初治重症ITP患者,起效迅速,作用持久,不良反应少,可减少泼尼松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药强力康颗粒对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影响。方法将AIDS患者2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14例(按国家免费治疗艾滋病方案西药治疗+强力康颗粒)和对照组(B组)14例(西药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时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变化。结果 A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别是:(3.58±0.38)×10~9/L、(4.28±0.34)×10~9/L、(4.68±0.41)×10~9/L、(4.75±0.45)×10~9/L、(4.73±0.43)×10~9/L,B组患者用药前和用药6、12、18、24个月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分别是:(3.60±0.32)×10~9/L、(3.88±0.31)×10~9/L、(4.26±0.36)×10~9/L、(4.69±0.39)×10~9/L、(4.71±0.38)×10~9/L。治疗6个月时A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B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个月时加服强力康治疗至18个月时与12个月时及6个月时比较均(P0.05);A、B两组在治疗6、12个月时组间比较(P0.05)。结论中药强力康能延缓和防止AIDS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的快速下降,是治疗AIDS患者白细胞减少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离心条件下对不同人群凝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择本院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接收的50例新生儿中采集的新鲜血液的标本,再择同期50例成人及50例儿童的标本,分别对所有标本实施离心检测,离心条件主要为3500 r/min离心5 min、2500 r/min离心15 min及3000 r/min离心10 min,其中将3000 r/min离心设为对照组,比对离心检测结果。结果在3500r/min的离心条件下,新生儿血小板的数量是(5.96±2.30)×10~9/L,儿童为(6.10±2.35)×10~9/L,成人为(6.47±2.49)×10~9/L,相比对照组的(2.84±1.32)×10~9/L、(2.86±1.30)×10~9/L、(2.95±1.41)×10~9/L皆高(P0.05)。结论不同离心条件下的不同人群凝血常规检测结果有差异,临床检测时注意对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离心条件。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山市首批SARS患者实验室各项检查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血气分析仪及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电解质分析仪分别进行血细胞计数及肝、肾功能 ,心酶谱、电解质检测及血气分析 ,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  2 0例患者 ,4例为重型SARS ,发病早期多数患者 ( 90 % )白细胞总数正常或下降 ;8例患者淋巴细胞下降 ,7例患者血小板计数下降 ,病程中共 13例患者出现单核细胞增多 ,有 4例白细胞总数升高 ,4例重型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升高并伴有淋巴细胞减少持续一周以上。其发病早期、中期和恢复期白细胞总数分别为 ( 4 .2 1± 1.5 1)× 10 9/L、( 3 .61± 1.2 3 )× 10 9/L、( 5 .73±1.94)× 10 9/L ,中性粒细胞数分别为 ( 3 .15± 1.3 7)× 10 9/L、( 2 .0 5± 0 .84)× 10 9/L、( 3 .2 9± 1.18)× 10 9/L ,淋巴细胞数分别为 ( 0 .76± 0 .2 6)× 10 9/L、( 1.0 6± 0 .49)× 10 9/L、( 1.5 8± 0 .5 9)× 10 9/L ,单核细胞数分别为 ( 0 .2 4± 0 .0 8)× 10 9/L、( 0 .3 9± 0 .18)× 10 9/L、( 0 .5 9± 0 .2 7)× 10 9/L ,血小板数 (PLA) ( 99.8± 3 0 .8)× 10 9/L ,( 14 4.0± 49.7)× 10 9/L ,( 2 44 .0± 61.7)× 10 9/L。有 40 %患者( 8例 )丙氨酸氨基转换酶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HRZE治疗肺结核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其临床处理。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诊治的肺结核患者52例,所有患者于强化期给予HRZE方案治疗,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顿服,2个月,治疗前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血小板变化及反应,当患者出现血小板减少后给予地塞米松及血小板输注治疗,并观察治疗后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前血小板值为(131~296)×10~9/L,平均(238.45±36.26)×10~9/L,给予HRZE方案治疗一周后,有11例患者血小板出现下降情况,治疗一周后所有患者血小板值在(80~196)×10~9/L,平均为(153.85±39.40)×10~9/L;临床治疗两周后,血小板明显下降患者共计32例,值范围在(27~84)×10~9/L,平均为(42.74±10.27)×10~9/L。给予地塞米松及血小板输注治疗一周后患者血小板值为(124~225)×10~9/L,平均(153.63±19.16)×10~9/L。结论肺结核HRZE方案治疗过程中出现血小板减少与利福平及异烟肼用药有关,积极的预防与治疗血小板减少对用药安全及患者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在检测乳腺癌易患基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诊治的乳腺癌患者37例为乳腺癌组,良性乳腺疾病患者37例为良性乳腺疾病组,健康体检者37例为正常组,均行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乳腺癌易患基因。结果乳腺癌组乳腺癌易患基因1、乳腺癌易患基因1/β_2微球蛋白分别为(1.13±0.51)×10~5拷贝/L、(0.37±0.12),均低于正常组[(3.09±1.38)×10~5拷贝/L、(0.95±0.36)]和良性乳腺疾病组[(2.87±1.40)×10~5拷贝/L、(0.93±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乳腺癌易患基因人表皮因子受体2(Her2)、细胞角蛋白5/6(CK5/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分别为(6.75±2.98)×10~9拷贝/L、(25.84±11.43)×10~8拷贝/L、(43.54±18.26)×10~7拷贝/L,均显著高于正常组[(3.65±1.40)×10~9拷贝/L、(2.69±0.54)×10~8拷贝/L、(2.18±0.90)×10~7拷贝/L]和良性乳腺疾病组[(3.80±1.31)×10~9拷贝/L、(2.76±0.68)×10~8拷贝/L、(2.27±1.04)×10~7拷贝/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组β_2微球蛋白低于正常组和良性乳腺疾病组。行Her2检测时,PCR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高于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论免疫组织化学和PCR检测均可用于乳腺癌易患基因的诊断,其中PCR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60例行大量输血(massive transfusion,M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MT前后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的变化情况。结果输血前6 h FIB为(4.08±0.27)g/L,PLT为(186.09±51.74)×10~9/L,高于输血后12 h的(3.02±0.39)g/L和(72.14±16.96)×10~9/L(P0.05)。输血后2 d FIB为(4.93±0.90)g/L,与输血前6 h的(4.08±0.27)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 d PLT为(99.83±8.31)×10~9/L,低于输血前6 h的(186.09±51.74)×10~9/L(P0.05)。输血后4 d FIB为(5.17±0.32)g/L,与输血后2 d的(4.93±0.90)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4 d PLT为(150.24±23.85)×10~9/L,高于输血后2 d的(99.83±8.31)×10~9/L(P0.05)。结论对MT患者的FIB与PLT情况进行监测,可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两例小红细胞对血小板计数结果的影响,从而干扰了临床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肝硬化的诊断。现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女,27岁,因全身出现紫色斑块,第5次到医院就诊,前4次在当地县医院检查,血细胞分析中血小板结果分别为:245×10~9/L、236×10~9/L、350×10~9/L、310×10~9/L,第5次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液分析仪检验急性白血病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的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以及36例健康人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并规定36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为实验组,36例健康人为对照组,采用血液分析仪对两组实验对象进行检查,对两组实验对象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血液分析仪检查后,实验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分别为(98.3±11.9)×10~9/L、(2.3±0.1)×10~(12)/L、(78.0±13.7)×10~9/L、(82.9±6.2)g/L,对照组的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分别为(8.7±1.4)×109/L、(4.2±0.4)×10~(12)/L、(176.4±20.9)×10~9/L、(146.8±11.1)g/L,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液分析仪能够有效的检出白血病,临床效果明显,临床上可推广使用血液分析仪检验白血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计数血小板的应用价值。方法用流式细胞术与电阻抗法计数血小板并与(参考方法)手工法进行比较。结果 3种方法计数血小板均有相关性(P<0.01),血小板计数在(1~300)×10~9/L相关系数>0.97,血小板计数在(1~100)×10~9/L较低范围时,相关系数(r)>0.95。与参考方法比较,血小板计数>100×10~9/L时2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97,血小板<100×10~9/L时,相关系数为0.95、0.86。结论 FCM计数血小板优于电阻抗法,特别对血小板减少症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六盘水市地区健康人静脉血血细胞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使用日本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对6 777例(男4185例,女2 592例)正常体检人群静脉血血细胞4项参数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结果。参考值范围采用±1.96s表示。结果:在体检人群中,性别组大部分有明显差异,RBC参考值范围:男性为(4.27~6.03)×10~(12)/L,女性为(3.94~5.04)×10~(12)/L;Hb参考值范围:男性为(133.06~180.42)g/L,女性为(117.01~149.85)g/L;WBC参考值范围:男性为(2.93~10.33)×10~9/L,女性为(3.5~8.2)×109/L;血小板参考值范围:男性为(97.36~295.76)×10~9/L,女性为(116.2~303.1)×10~9/L。结论:六盘水市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静脉血血细胞参数大部分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并与不同地域静脉血细胞参数存在差异,故有必要建立本地区健康人静脉血血细胞参数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13.
<正>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简称真红,是一种克隆性的以红细胞异常增殖为主的慢性骨髓增生性疾病。其外周血总容量绝对增多,血液黏滞度增高,常伴有白细胞和血小板升高,脾大,病程中可出现出血,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现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治疗情况报告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88岁,于2008年2月1日因泌尿系感染收入笔者所在医院,入院时查血常规示:白细胞29.8×10~9/L,血红蛋白180g/L,血小板341×10~9/L,住院期间多次查血象白细胞14~29×10~9/L,红细胞7.11×10~9~7.53×10~(12)/L,血小板340×10~9~458×10~9/L,腹部B超发现肝多发血管瘤,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2岁,船民.因左上腹肿块2年、明显增大伴钝痛1月于1989年5月17日入院.患者团头晕、心悸、乏力在内科检查发现"脾肿大",血Hb80g/L,RBC3.5×10~(12)/L,WBC4.0×10~9/L,PL62×10~9/L,结合有血吸虫疫水密切接触史,考虑为"血吸虫病性脾肿大、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患者男,62岁。一般状况较差,面色苍白,周身皮肤可见散在瘀血斑1.15~10mm,背部及双下肢较多。痰中带血丝,黑便量不多。WBC 23×10~9/L,S 78%、L20%、M 2%、Tc 40×10~9/L,RBC 1.15×10~(12)/L,Hb35g/L。骨髓穿刺结果: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_2)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缓解期行超剂量红细胞输注对促进造血重建、外周血红细胞恢复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中性粒细胞生长的作用机制。方法抽取某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以化疗缓解期所用输血方案分组:对照组30例输注新鲜全血,实验组30例输注浓缩红细胞,观察两组输血前后造血指标及外周血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结果 (1)实验组粒系重建维持时间(13.38±4.87)天、巨核系重建维持时间(22.87±6.52)天显著长于对照组(5.78±2.36)天、(9.72±3.41)天(P0.05);(2)实验组输血后血红蛋白水平(119.38±15.46)g/L、白细胞计数(3.20±0.48)×10~9/L、血小板计数(23.18±5.42)×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76.34±12.14)g/L、(2.31±0.67)×10~9/L、(12.65±3.94)×10~9/L(P0.05);(3)实验组输血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37±0.11)×10~9/L显著高于对照组(0.89±0.08)×10~9/L(P0.05);(4)实验组感染率13.33%显著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在化疗缓解期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行超剂量输血治疗,可促进外周血象恢复,加快中性粒细胞生长速度,增强造血重建功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儿童变应性鼻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变应性鼻炎发作期患儿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NLR、PLR及血常规结果,并分析这些指标对变应性鼻炎的诊断价值。结果病例组中性粒细胞(NE)、NLR、PLR低于对照组[(3. 6±1. 7)×10~9/L比(4. 5±0. 9)×10~9/L、1. 0(0. 8,1,3)比1. 7(1. 5,2. 0),90. 4±42. 1比111. 6±45. 7](P <0. 05或P <0. 01),淋巴细胞(LY)高于对照组[(3. 4±1. 4)×10~9/L比(2. 6±0. 7)×10~9/L](P <0. 01)。NE、LY、PLR、NLR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诊断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 709、0. 693、0. 670、0. 813。结论儿童变应性鼻炎患者外周血NLR、PLR均升高,以NLR评估疾病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8.
例1:34岁.因畏寒、发热、头痛,腰酸乏力4天,伴尿少2天于1986年11月6日入院.体检:酒醉貌,软腭及腋下见出血点.BP 9.3/6.7 kPa.实验室检查:WBC96×10~9/L,异淋4%,PL56×10~9/L.尿蛋白( ).特异性抗体:抗出血热IgG抗体(EHF-IgG)阳性,滴度  相似文献   

19.
<正>例1男,35岁,健康体检,检查血常规:血小板26×10~9/L,结果异常,标本无凝集,5 min后重新混匀复查61×10~9/L,5 min后再次复查结果 89×10~9/L,5 min后第4次复查结果136×10~9/L,进行血小板手工计数后结果 131×10~9/L,后又找到患者重新抽血复查血小板,结果 138×10~9/L。例2女,25岁,妊娠终止术前,检查血常规:血小板88×  相似文献   

20.
目的使用肠炎沙门菌大鼠感染模型,对该菌所致胃肠道感染表型和白细胞不同亚型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方法使用肠炎沙门菌灌胃建立大鼠感染模型,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大鼠的体温、精神状态、毛发状况、粪便排菌时间、粪便白/红细胞、腹泻严重程度和白细胞亚群变化。结果感染组大鼠出现腹泻表型,粪便中可检测到肠炎沙门菌。中性粒细胞[(1.26±0.85)×10~9/L vs (8.95±3.99)×10~9/L,P0.01]和单核细胞在感染后显著增加,并在感染后24 h达到峰值。淋巴细胞在感染后第1天显著增加[(6.25±1.44)×10~9/L vs (10.83±3.03)×10~9/L,P0.01],并在第11天达到峰值[(6.25±1.44)×10~9/L vs (16.14±6.30)×10~9/L,P0.01]。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加发生延迟。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生变化。结论此大鼠感染模型与临床感染病程相似,在急性腹泻过程中白细胞亚群激活和表达呈动态变化,与疾病的进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