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发生排斥反应,探讨防治排斥反应的有效途径。方法 根据不同角膜病变排斥反应发生的规律给予不同期的药物联合治疗,降低和控制排斥反应。结果 129眼中47眼(36.43%)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其中高危角膜病变40眼,非高危角膜病变7眼。有角膜新生血管者占89.36%。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3年。经药物联合治疗,角膜排斥反应得到明显的抑制,有效率达63.83%。结论 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尤其高危角膜病变,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机率明显增加,发生的时间相对较早,时间跨度较长。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角膜病变及手术情况,尽早应用免疫抑制剂可明显降低排斥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角膜移植与其他器官移植相比,不易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主要原因:前房的相关免疫偏离状态;血.房水屏障;角膜缺乏血管、淋巴组织;角膜中央区不含成熟抗原提呈细胞;房水中有大量免疫调节分子;眼前节有Fas配基表达等。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是一个复杂的反应过程,一般包括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致敏和宿主对异体组织抗原的反应两方面。相应的治疗措施应围绕三方面:(1)阻断宿主对异源组织抗原的敏感性;(2)诱导免疫耐受,使淋巴不激活或活性减低;(3)降低或阻断免疫效应因素对角膜植片的破坏。随着对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机制的深入研究,将有新的治疗措施出现,特别是诱导免疫耐受防治角膜移植排斥反应的研究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3.
免疫抑制剂治疗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目前导致手术失败的首要原因,应用免疫抑制剂是预防和治疗术后排斥反应的主要措施。本就近年来研究开发的各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作用机理,实验结果及部分药物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确立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防治策略。方法对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的86例进行回顾性总结。结论从分子水平减少供受体间的抗原差异,研制新一代高效安全的免疫抑制剂,创造免疫耐度的理论环境可能是控制高角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穿透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的免疫排斥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发生机制和治疗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褚建  谢立信 《眼科新进展》2000,20(2):158-160
在所有器官移植中 ,角膜移植是成功率最高的手术。尽管这样 ,免疫排斥仍是导致植片失败的最常见原因 [1 ]。因此 ,提高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机制的了解 ,以预防或治疗排斥反应是很重要的。角膜的免疫排斥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的过程 ,其具体的启动 ,发展机制还不清楚。随着近代分子免疫学的发展 ,对这一机制的认识正不断深入。近年来 ,对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现综述如下。1 角膜排斥的移植抗原同种移植中引起宿主免疫应答的抗原分为 2类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对于这二类抗原在角膜移植排斥…  相似文献   

7.
张旺  赵敏 《眼科新进展》2015,(8):795-800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是角膜移植失败的重要原因。角膜移植术后局部抗排斥治疗以其用药剂量小而局部药物浓度高、副反应少,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回顾了近年来用于局部抗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药物的相关研究,分析该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探讨局部用药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角膜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免疫排斥反应,有效地防治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眼科治疗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本文就目前有关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因素和防治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朝忠  腾峰 《眼科研究》1999,17(1):26-27
研究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对26例角膜移植排斥反应患者进行红细胞免疫检测,并对照分析,结果红细胞C3b受体花环率降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环率升高。结论红细胞免疫与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密切相关,能预见排斥反应发生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0.
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建华  杨丽霞  郑金树 《眼科》2003,12(1):21-23
目的:评价对严重全角膜病变行带环形板层巩膜瓣全角膜移植术(CST)后免疫排斥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用药无法控制的严重全角膜病变患者1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化脓性角膜溃疡9例,大泡性角膜病变伴全角膜白斑1例,全部病人均行CST。结果:随访1-23个月,平均10.2个月,10例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8例植片透明,2例植片半透明;5例术后3-4个月出现角膜新生血管(其中2例植片半透明);2例术后半年出现免疫排斥反应。结论:CST是治疗严重角膜病变的有效方法,不但挽救眼球且能恢复一定的视力。  相似文献   

11.
张振瑜  吴京  马明  于健 《眼科新进展》2015,(10):913-917
目的 研究纤维介素蛋白2(fibrinogen-likeprotein2,FGL-2)在大鼠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糖皮质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和糖皮质激素组。正常对照组大鼠未行任何手术,自体角膜移植组、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及糖皮质激素组均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术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眼角膜炎性反应情况,按照Larkin的标准进行排斥反应评分,计算排斥反应指数,并在术后9d和14d分别取眼球制备角膜组织切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观察角膜组织的炎性反应和FGL-2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FGL-2mRNA在大鼠角膜植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术后9d内各组角膜植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混浊及新生血管生长。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大鼠平均在角膜移植术后9.8d发生排斥反应并获病理学支持;自体角膜移植组和糖皮质激素组大鼠术后排斥反应计分均未达到诊断标准。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不同时间点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炎性细胞明显多于自体角膜移植组和糖皮质激素组。术后3组手术干预组角膜FGL-2mRNA的表达均增加,在术后9d和14d时同种异体角膜移植组均较自体角膜移植组和糖皮质激素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FGL-2可能参与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糖皮质激素可能通过降低其表达发挥抗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角膜上皮在大鼠穿透角膜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近交系F344和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建立穿透角膜移植模型。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保留供体上皮、去除供体上皮和保留受体上皮的同基因及异基因组。术后观察排斥发生时间,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VEGF、CD4、CD8、RT1B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同基因移植组均未发生排斥反应,去除供体上皮组VEGF表达较保留供受体上皮组增多(P〈0.01)。异基因组均发生排斥反应,保留受体上皮组植片存活时间较其他两组延长(P〈0.01);植片中CD4、CD8和RT1B抗原的表达亦较其他两组少(P〈0.01)。结论上皮在诱导排斥反应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保留受体上皮可以明显延长穿透角膜移植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FTY720对大鼠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建立同种异体大鼠穿透性角膜移植动物模型,以Wistar大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每天4mg·kg-1生理盐水灌胃,CsA组为每天10mg·kg-1CsA(5g.L-1)灌胃,FTY720组为每天0.2mg·kg-1FTY720(0.1g.L-1)灌胃,联合用药组为每天5mg·kg-1CsA(5g.L-1)和0.1mg·kg-1FTY720(0.1g.L-1)灌胃,术后第1天开始灌胃给药,连续用药14d后停药。对各组大鼠术眼角膜植片进行临床观察,对植片的临床指数:混浊度、水肿、新生血管及排斥反应指数进行评分,并记录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结果 对照组、CsA组、FTY720组和联合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分别为(10.38±1.92)d、(20.13±2.17)d、(21.38±2.72)d、(29.88±3.04)d,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延长(均为P=0.000);联合用药组优于单独用药组(均为P=0.000);FTY720组与C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各用药组角膜植片的混浊度、水肿、角膜新生血管、排斥反应指数均低于对照组(均为P<0.01);联合用药组均优于单独用药组;FTY720组与Cs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口服FTY720能显著延长大鼠角膜植片的存活时间,抑制角膜移植免疫排斥反应。CsA与FTY720联合用药具有协同作用,优于单独用药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携带有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且表达ICOS-siRNA的重组腺病毒载体Ad-siICOS-EGFP阻断ICOS共刺激通路对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取Wistar大鼠(供体)及SD大鼠(受体),建立大鼠同种异体穿透性角膜移植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各20只:A组为单纯角膜移植对照组;B组为Ad-siICOS-EGFP注射组,术后即刻于球结膜下注射Ad-siICOS-EGFP;C组为Ad-EGFP注射组,术后即刻于球结膜下注射Ad-EGFP;D组为生理盐水注射组,术后即刻于球结膜下注射生理盐水;每眼选择角膜缘1200位、600位两个注射点,每个注射点注射剂量为15μL。术后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排斥反应指数的变化并记录植片的存活时间。各组分别于术后5d随机取10只大鼠,麻醉后取角膜,部分植片行RT-PCR检测,部分角膜冰冻切片行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其余大鼠进行角膜植片存活时间统计。结果 A组、B组、C组、D组角膜植片平均存活时间分别为(9.800±0.632)d、(14.700±1.418)d、(10.000±1.054)d、(10.100±0.876)d,其中B组存活时间最长,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C组、D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及C组角膜植片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GFP绿色荧光表达,表达位于角膜植片上皮层及整个角膜基质层;A组、D组角膜植片未见绿色荧光表达。A组、B组、C组、D组植片组织ICOS的PCR产物凝胶电泳条带灰度值比值分别为1.004±0.164、0.621±0.096、0.929±0.134、0.918±0.120,其中B组最低,与其余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组、C组、D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Ad-siICOS-EGFP可以有效地抑制大鼠植片组织ICOSmRNA及蛋白的表达,从而阻断ICOS共刺激通路;移植术后即刻受体鼠球结膜下注射Ad-siICOS-EGFP,可以抑制大鼠角膜移植急性免疫排斥反应,延长角膜植片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5.
赵莺  柳林  刘银平 《眼科研究》2005,23(5):469-472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THD)对鸵鸟-兔异种角膜板层移植免疫排斥反应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眼作为受体,新鲜的鸵鸟角膜为供体,将其分为4组,每组8只:A组(兔移兔对照组)、B组(鸵鸟移兔非处理组)、C组(鸵鸟移兔组,THD每日200mg/kg灌服,早晚各1次,持续4周)、D组(鸵鸟移兔组,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2mg,每日1次,持续4周)。于术后2、3、4周各组取角膜植片做病理组织学检查。分别于术前、术后1、2、3、4周各组取相同兔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动态变化。结果C组T淋巴细胞亚群CD4 /CD8 的比例在术后1周增高,之后随时间推移逐渐减低,而其余各组随时间推移逐渐增高。C组植片一直保持透明,无新生血管生长,仅见个别炎细胞。其余各组炎症均比C组重。结论THD能抑制异种角膜板层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异种移植物的存活。但有轻微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麦洁英  唐先玲  刘平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12):2168-2171
角膜新生淋巴管构成了角膜免疫反应的传入弧,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新生淋巴管的出现破坏了免疫机制使角膜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发生率升高。随着淋巴管内皮标记物的相继出现和对淋巴管生成因子的研究深入,众多学者对角膜淋巴管在角膜免疫排斥反应机制、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通过抑制新生淋巴管提高植片存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结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对鸵鸟-兔眼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缓释治疗作用。

方法:16只6周龄健康新西兰白兔角膜(单眼)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植片应用鸵鸟脱细胞的角膜基质,术后分成两组,实验组术毕及术后结膜下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每隔7d一次),对照组术毕及术后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每隔7d一次)。分别于术后1、2wk, 1、2mo取兔角膜组织做石蜡包埋切片,进行HE染色观察组织特点,同时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D4+、CD8+ T淋巴细胞的变化。

结果:术后2mo,实验组角膜植片在位,并保持透明,新生血管极少,组织切片HE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仅见少许中性粒细胞浸润,未见CD4+、CD8+ T淋巴细胞; 对照组炎症反应明显,角膜植片混浊,组织切片HE染色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炎性反应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可见CD4+、CD8+ T淋巴细胞。

结论:复方倍他米松作为长效缓释剂可有效抑制鸵鸟-兔板层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延长植片的存活时间。  相似文献   


18.
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有效控制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探讨角膜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的因素。方法:对角膜手术后发生排斥反应者进行分析,总结发生的原因、时间,程度等,结果:123眼中发生免疫排斥反应46眼(37.4%),其中17眼发生不可逆的排斥反应,占排斥反应的36.96%;有角膜新生血管发生排斥反应41眼,占89.13%,内皮型排斥反应20眼,上皮型12眼,基质型3眼,混合型11眼,排斥反应发生时间为术后3周-3年,术后3-6月发生率最高,占46.48%,结论:免疫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与角膜新生血管的数量,角膜受损及感染的程度,植片的大小,手术的次数以及手术的时机和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The results of corneal transplantation can be measured by the percentage of clear grafts and by the subsequent visual acuity. In this study we summarized the visual results in five corneal diseases with a low rate of graft failure. Keratoconus patients achieved an average visual acuity of 0.5 one year after transplantation, while patients with corneal decompensation after previous cataract operation only reached an average of 0.2. Sometimes visual results were hampered by clouding of the graft and the reason for clouding was analysed in such cases. Reversible and irreversible rejections occurred with the highest frequency immediately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while in primary grafts 60% of rejections was reversible, only two out of ten repeat transplants could be saved. This indicates that more measures are necessary to prevent failure of secondary transplants in order to obtain the goal of useful vi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