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囊肝病是一种先天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又称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肝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ADPLD),与单纯性肝囊肿不同,多囊肝病已被确认与PKD1、PKD2基因或PRCKSH、SEC63基因突变有关.前两基因突变多合并多囊肾病,而后两基因突变见于独立型多囊肝病家族[1].  相似文献   

2.
Ⅱ型多囊肾致病基因PKD2突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型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十分常见的遗传病,发病率为1‰,我国目前约有150万患者。其临床表现为多发性肾脏囊肿、持续性高血压和泌尿系感染等症状,由于缺乏有效治疗手段,多数患者发展为终末期肾衰而不得不进行肾脏替代治疗或肾移植手术。目前已知ADPKD的主要致病基因有Ⅰ型和Ⅱ型多囊肾致病基因(PKD1和PKD2),分别占ADPKD患者的85%和15%。  相似文献   

3.
多囊肝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囊肝是一种先天性非寄生虫性肝囊肿,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疾病,系基因突变引起,故又称遗传性肝脏多发囊肿(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liver disease,ADPLD),目前已确定与多囊肾基因PKD1、PKD2和多囊肝基因PRCKSH、SEC63有关。  相似文献   

4.
审阅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以多个肾小管衬里上皮细胞形成、液体充满囊泡为特征的紊乱性疾病,囊肿多发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过度增殖是PKD的致病原因也是主要发育缺陷.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人类单基因遗传性病变,人群发病率1/400~1/1 000,全世界大约有一千二百五十万患者,中国大约有一百五十万多囊肾患者.  相似文献   

5.
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建立检测2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致病基因PKD2突变的方法,分析中国汉族人PKD2基因的突变。方法收集临床确诊的中国汉族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ADPKD)患者48例,用试剂盒提取外周血白细胞DNA,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技术进行突变分析,对异常条带的PCR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明确突变位点和方式。结果从48例中成功检测到4种突变,包括1种无义突变、1种移码突变、2种错义突变。第1种为外显子5的1249C→T,417位编码氨基酸发生无义突变。第2种为外显子13的第2401位碱基A缺失,造成编码氨基酸移码突变。第3种突变为外显子1的5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190Ala→Thr;第4种为外显子5的1168G→A,编码氨基酸改变为390Gly→Ser。结论PCR-SSCP技术可用于PKD2的直接基因诊断,并从本组患者中检测到4种突变,丰富了PKD2基因突变谱,为今后开展ADPKD的直接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和囊肿前诊断提供了一种有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多囊肾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囊肾(PKD)是指以双侧肾脏多发性进行性囊肿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单基因遗传性疾病。根据遗传方式不同,PKD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多囊肾(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ARPKD)。ADPKD多在成年后发病,发病率1/500~1/1000^[1];60岁时,50%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ARPKD多见于婴儿和儿童,  相似文献   

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ADPKD)是人类目前最常见的威胁生命的单基因疾病,而且已成为引起人类终末期肾病的第三大疾病,近年人们对ADPKD发展的分子基因学和细胞病理生理学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在此基础上人们在治疗ADPKD的研究中取得了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8.
多囊肾病实验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囊肾病是人类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按其遗传方式可分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多囊肾病(ARPKD),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众多的学者一直致力于摸索延缓多囊肾病进展的干预措施,并在此方面取得了相当可喜的进步。但由于许多治疗方法在不同的动物模型及人体表现出疗效的差异,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极大地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见表1。下面就根据药物所针对的不同病理生理过程,将近年来已用于动物和临床试验的治疗进展分类介绍。  相似文献   

9.
一个Liddle综合征家系上皮钠通道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1个Liddle综合征家系成员进行基因突变分析。方法:1个3代均有高血压患者的家系中,1例14岁的成员临床诊断为Liddle综合征。抽取所有存活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上皮钠通道β亚单位基因(βENaC)和γ亚单位基因(γENaC)第13外显子,产物直接DNA测序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果:βENaC基因第13外显子的DNA经双向测序显示,先证者及另两例家系成员第616号密码子均存在CCC-TCC(Pro-Ser)杂合错义突变,并且第632号密码子存在GAC-CAC(Asp-His)的变异与之连锁。对150例无关个体进行直接测序未发现GAC-CAC变异,证明这是一新的突变。其他家系成员均未发现这一基因突变,另2例基因突变的成员的临床生化检验结果符合Liddle综合征;所有家系成员中未检测到γENaC基因第13外显子的突变。结论:对临床诊断的Liddle综合征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基因突变检测有助于早期筛选出家系中的其他患者。该家系中,第632号密码子检测到一新的突变GAC-CAC(Asp-His),通过表型分析认为这一新突变有可能与Liddle综合征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多囊肾病(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发病率为1/1000-1/400,是主要由PKD1或PKD2基因突变而引起的遗传性肾病。ADPKD合并IgA肾病(IgAnephropathy,IgAN)的病例临床上较为少见,可伴有肾病综合征。本研究旨在探讨ADPKD合并原发性IgAN的病理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3例ADPKD并IgAN患者的临床表现、ADPKD家族史、实验室检查、病理诊断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发病年龄31-53岁,均以少尿、水肿、大量蛋白尿为主要症状,肾穿刺活检术后诊断为1例HassII型IgAN和2例HassI型IgAN。病例1给予泼尼松联合环磷酰胺治疗,病例2给予泼尼松联合吗替麦考酚酯治疗,病例3单用泼尼松治疗。经过免疫抑制治疗后,患者大量蛋白尿和血尿均得到缓解。虽然患者随访时总肾脏体积仍出现增长,但长期肾功能保持良好。结论ADPKD伴大量蛋白尿根据囊泡位置尽可能开展肾活检。ADPKD并IgAN的患者应根据分型给予循证支持的免疫抑制治疗,可以减少蛋白尿,有助于预防肾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