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应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损害程度。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7例,分为两组,NLVH组(高血压非心肌肥厚组)30例: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 I)〈125 g/m^2(男),〈120 g/m^2(女);LVH组(高血压心肌肥厚组)37例:LVM I≥125 g/m^2(男),≥120 g/m^2(女)。选择门诊体检正常成人28例为对照组。用二维、M型超声检测对照组和高血压组的室间隔、左室后壁舒张末期厚度、左室心肌重量(LVM)及LVM I;再用背向散射积分技术检测上述3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即平均背向散射积分(AⅡ)、标化背向散射积分值(AⅡ%,室间隔与左心腔的AⅡ的比值)及背向散射积分心动周期变化幅度(PPI)。结果LVH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AⅡ、AⅡ%分别高于NLVH组及对照组(P〈0.05)。LVH组室间隔、左室后壁的PPI测值分别低于NLVH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背向散射积分技术可作为评价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损害及其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郭春艳  谢苗荣  滕一星  沈潞华 《北京医学》2015,37(11):1068-1071
目的 评价糖尿病早期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与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及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 入选60例无心脏相关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为糖尿病组,同时选取5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行超声心动图常规指标及心肌背向散射积分检查.糖尿病组患者测定HbA1c水平.结果 两组心肌收缩功能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二尖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高于对照组(P<0.01),E/A低于对照组(P<0.01),等容舒张期时间(IVRT)较对照组延长(P<0.05).糖尿病组室间隔背向散射积分标化值(IVS-IBS%)和左室后壁背向散射积分标化值(LVPW-IBS%)高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室间隔和左室后壁的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幅度(CVIB)低于对照组(P<0.05).HbA1c与E/A(r=-0.31,P<0.05)呈负相关.HbA1c与IVS-IBS%(r=0.58,P< 0.01),LVPW-IBS%(r=0.55,P<0.01)呈正相关.IVS-IBS%与E/A(r=-0.35,P<0.05)呈负相关,LVPW-IBS%与E/A(r=-0.35,P<0.05)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在心肌收缩功能受损之前即存在心肌声学及舒张功能的异常改变.背向散射积分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心肌损伤的有效工具,2型糖尿病患者HbA1c与左室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55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SBP、DBP)、昼夜收缩压(dSBP、nSBP)、昼夜舒张压(dDBP、nDBP)水平,并测量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I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舒张期室间隔厚度(IVS)和左室重量指数(LVMI),其中高血压1级64例,2级56例,3级35例.结果2级48例及全部3级35例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均伴有左室肥厚(LVH),LVMI为138.96±10.99.1级64例及2级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杓型),却未伴有LVH,LVMI为116.13±4.95.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P<0.0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变率成像(SRI)评价血压昼夜节律变异对高血压患者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影响。方法i103例经规律治疗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55%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动态血压分为48例杓型组和55例非杓型组,均行24h动态血压监测,二维超声及SRI检查。结果:两组24h及白天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两组LVEF无明显差异(P〉0.05),非杓型组左室心肌收缩应变率(S-Sr)显著低于杓型组(P〈0.01)。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尚未改变时就已出现左室局部收缩功能降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下降有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及变异性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4年1-9月在我科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443例,其中男性250例,女性193例,年龄(60.36±12.11)岁,根据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结果分为:正常血压组(n =158)、杓型血压组(n=59)和非杓型血压组(n =226),比较3组间血压、血压变异性(采用血压标准差表示)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以有无颈动脉硬化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非杓型血压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60.6%)明显高于杓型血压组(42.4%)(P<0.01);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脉压均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或P<0.05);非杓型血压组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高于杓型血压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夜间舒张压下降率与颈动脉硬化独立相关[OR=0.952(95% CI:0.929~0.975);P<0.01].结论 非杓型血压促进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硬化,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是颈动脉硬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6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成杓型和非杓型两组,比较血压昼夜变化与室间隔、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重量等指标。结果:非杓型组左心室肥厚的程度及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睡眠时最低收缩压较杓型组显著增高。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夜间血压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性变化对左室肥厚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在杓型及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及与左心室结构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高血压患者(杓型高血压42例和非杓高血压38例)行24小时动态血压,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测定脂联素水平,分析其心脏结构指标的改变.结果 与杓型高血压组比较,非杓型高血压组血清脂联素水平较低(P<0.01),血清脂联素与nSBP、nDBP均成负相关(r=-0.623,r=-0.656,均P<0.01).杓型高血压患者中,低脂联素组左心房直径、左室重量/体表面积较高脂联素组高(P<0.01),E/A较高脂联素组低(P<0.01);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中,低脂联素组左心房直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室重量/体表面积较高脂联素组高(P<0.01),E/A较高脂联素组低(P<0.01).结论 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高血压组脂联素较低.杓型高血压或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低脂联素者较高脂联素患者心室重构明显,非杓型高血压组合并低血脂联素患者,其心肌重构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60例患者分为正常昼夜节律组(n=34)和异常昼夜节律组(n=26),并对患者行心脏超声检查,测定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按Devereux公式计算各自的左心室质量(LVM)和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结果 两组年龄、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全天平均收缩压、全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IVST和LVDd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LVPWT、LVM和LVMI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常昼夜节律组左心室肥厚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昼夜节律组(P<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左心室肥厚显著相关,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提示可能存在更严重的心室肌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联合使用长效降压制剂对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 90例2级和3级伴有早期肾功能损害的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3组:氯沙坦100mg组、氨氯地平10mg组和氯沙坦50mg合用氨氯地平5mg组,患者均于服药前及服药后6周,采用动态血压监测系统进行血压监测,同时测定各组尿素氮、肌酐、血清、尿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结果 服药6周后,联合用药组24h平均收缩压下降值、24h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夜间平均收缩压下降值和平均舒张压下降值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有17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改变为杓型,显著多于对照,氯沙坦100mg组和分别有(4例)和氨氯地平10mg组(6例)(P<0.01);联合用药组血清、尿β2-MG、尿微量白蛋白下降值均高于单一用药组(P<0.01).结论 长效降压制剂联合治疗2级和3级非杓型高血压,降压效果更好、降压平稳,更有利于血压的昼夜节律由非杓型恢复为正常的杓型,减轻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对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 rate,UAER)及左心室质量的影响.方法 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86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24 h UAER及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P<0.01);非杓型组UAER及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均高于杓型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UAER与LVMI呈正相关(r=0.28,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型),UAER可能增加,且与LVMI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肝阴虚和肝阳亢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模式对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主症辨证法将87例高血压患者分为肝阳亢组和肝阴虚组,同期分别作动态血压监测及动态心电图HRV分析.[结果]肝阳亢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正常(杓型改变),肝阴虚组呈血压昼夜节律消失(非杓形改变).2组患者24 h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白昼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值肝阴虚组高于肝阳亢组(P<0.05);动态心电图HRV分析中,肝阴虚组全天24 h、日间、夜间等3个时段多项心率变异性指标较肝阳亢组均有明显下降(P<0.01),此组患者24 h平均动脉压与窦性R-R间期的标准差(SDNN)呈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408(P<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HRV减低及其昼夜节律消失密切相关,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自主神经功能严重受损有关.肝阴虚型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且有一定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动态血压和HRV监测值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米沙坦不同给药时间治疗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 入选的168例非杓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服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晨服组于晨起早8时给予替米沙坦,1次80 mg;晚服组于睡前晚8时给予替米沙坦,1次80 mg,均1次/d.12周后复查动态血压.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 晨服组将非杓型血压纠正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22.0%,而晚服组将非杓型血压纠正为杓型血压恢复昼夜节律的比例为52.2%,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晚服组清晨时段(5-9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低于晨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用时辰药理学给药可更好的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左心室质量指数的关系.方法 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的结果将90例血压正常者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测定.结果 非杓型组的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杓型组(均P< 0.01);非杓型组左心室质量指数均高于杓型组(均P<0.05).结论 正常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可能促进了左心室重构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缬沙坦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63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入选为高血压组,服用缬沙坦80mg/d共12周。用药4周后对舒张压≥90mmHg者,以上剂量加倍,观察患者用药前后血压、超声心动图左心长轴切面舒张未期左室内径、室间隔、左室后壁厚度及室间隔背向散射积分(IBS)变化,并以30例健康志愿者为阴性对照。结果12周末缬沙坦能有效降压,可降低室间隔及左室后壁厚度(P〈0.01)及室间隔心肌背向散射积分,而左室内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缬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疗效确切,可逆转患者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对靶器官损害程度。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测定 ,通过杓型组 (白昼与夜间血压变化下降百分率 >10 % ,视为血压昼夜节律正常 )与非杓型组 (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 <10 % ,为血压节律消失 )的血压节律变异比较对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结果 :①非杓型组 2 4小时收缩压 ,2 4小时舒张压 ,夜间平均收缩压 ,夜间平均舒张压 ,血压负荷值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5 )。②血压节律消失的非杓型组病人左室重量和左室重量指数比杓型组显著增大 (P<0 .0 1)。③非杓型组的腔隙性脑梗塞次数和患病率均高于杓型组 (P <0 .0 1)。尿蛋白亦明显高于杓型组 (P <0 .0 1)。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的高血压病人有较高的血压负荷明显损害心脑肾等靶器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A型行为高血压患者24小时动态血压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120 例研究对象分为A型行为高血压组(A组)及单纯 高血压组(B组)、用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 M)比较其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 A组患者夜间平均收缩压高于B组 (t=2.137,P=0.035),夜间平均舒张压A组明显高于B组(t=4.215,P=0.0 00);A组患者收缩压非杓型改变率高于B组(χ2=6.400,P=0.011)、舒张压非杓型 改变率明显高于B组(χ2=13.297,P=0.000).结论血压昼夜节律与A型行为显著相关,提示A型行为可能为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病患者血压昼夜节律与心室肥厚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6,35(7):643-645
目的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参数、昼夜节律与左室肥厚间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24h动态血压监测仪记录24h平均血压、白昼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计算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用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心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后壁厚度,并计算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结果血压昼夜节律消失组(非勺型)较之血压昼夜节律存在组(勺型)24h平均收缩压和24h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和夜间平均舒张压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昼夜血压下降百分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非勺型血压组较之勺型血压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重量、左心室重量指数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与24h动态血压均值水平增高,高血压波动及昼夜节律消失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卡托普利对高血压痛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和心脏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杓型组和非杓型组各40例,均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方法观察治疗前后的动态血压和心脏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结果 非杓型组与杓型组相比较,治疗前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及左室心肌重量指数明显增加,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减慢,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增大。均P〈0.05;口服卡托普利6个月后,40例非杓型组患者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22例(55%),未恢复为杓型血压节律者18例(45%),与杓型组相比较,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心肌重量、左室心肌重量指数、舒张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心房收缩期血流的峰值流速及A/E比值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较杓型高血压患者更易导致左室肥厚及左室舒张功能下降,而卡托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可使部分非杓型高血压恢复为杓型高血压,从而使左室肥厚及舒张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动态血压监测与左室肥厚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动态血压监测及超声心动图观察13 7例高血压患者的平均动脉压、昼夜收缩压、舒张压水平和左室重量指数 (LVMI) ,其中高血压 1级 5 7例 ,2级 5 9例 ,3级 2 1例。结果  2级 45例或全部 3级患者血压水平昼夜节律消失 (非杓型 ) ,均伴有左室肥厚 (LVH) ,LVMI为 2 69 3±14 9。 1级 5 7例及 2级 8例患者血压水平呈昼高夜低昼夜规律 (杓型 ) ,却未伴有LVH ,LVMI为 13 1 6± 2 5 7。伴有LVH的高血压患者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均值明显高于无LVH ,P <0 0 0 1;而两组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均值无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夜间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水平与左室肥厚关系密切 ,非杓型高血压较杓型高血压易发生左室肥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硬化特点.方法 选择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体检离退休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64例,分别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和动态血压、心-踝血管指数(CAVI)测定,根据Hcy水平分为H型高血压组和非H型高血压组.分析比较两组间的血压变异性、动脉硬化特点.结果 与非H型高血压组相比,H型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表现为非杓型和反杓型明显增多.H型高血压组患者24 h平均收缩压标准差、日间收缩压标准差、日间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24 h收缩压加权标准差、24 h舒张压加权标准差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型高血压组患者两侧CAVI与非H型高血压组相比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HbA1C、体质指数及Hcy是CAVI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31、0.132、0.123、-0.157、0.096,均P<0.05).结论 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增高及昼夜节律减弱,动脉僵硬度增大,年龄、收缩压、HbA1C、体质指数及Hcy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对CAVI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