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双潜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潜行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混合型颈椎病徐麟生辛风于维良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及椎间融合术对脊髓型颈椎病可达到有效的减压及颈椎稳定作用,疗效肯定。但是对并发有神经根压迫或椎动脉型的混合型颈椎病,有些术后肩手痛、体位性眩晕症状没有解除。为此,我院自1989年9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疗效及对责任椎间盘和临近椎间孔的影响。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0月于本院治疗的50例单节段CSM患者,均经ACDF治疗,随访1年,评估其临床疗效及融合节段前凸角、椎间高度,并经CT三维重建计算治疗术前、术后1周的责任椎间盘及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1年的JOA评分、融合节段前凸角及椎间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NDI指数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责任椎间盘椎间孔面积与高度均显著增加,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治疗单节段CSM患者的疗效确切,能增大责任椎间盘椎间孔面积与高度,但临近椎间孔面积与高度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4.
钩椎关节骨赘切除前路颈椎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重症颈椎病(附112例远期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对以切除钩椎关节椎后增生骨赘一切致压物为主的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重症颈椎病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确诊后,手术部位在局麻加颈丛麻醉下进行,术中全部使用我们设计的JZ-1型颈椎病特殊器械行前路病椎椎间盘切除,钩椎关节骨赘刮除,取自体髂骨作植骨,融合椎间盘及稳定椎体,应用于严重的各种不同的压迫型颈椎病(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OALL型及创伤型颈椎病),结果:手术共实施112例各型颈椎病,按型施术,经7年5个月-18年的远期随访,经分级标准分析优良率达96.4%,术后大部分已康复。结论:颈椎病由于解剖,生理学上的特殊,手术时既要应用精确的手术器械,讲究手术技巧,消除术中震荡及副损伤,又要解除主要致病因素和缩短术程,掌握有关颈椎病微细解剖结构及主要的神经血管配布,处理好术中意外情况,减少出血,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对以切除钩椎关节椎后增生骨赘一切致压物为主的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重症颈椎病手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确诊后 ,手术部位在局麻加颈丛麻醉下进行 ,术中全部使用我们设计的JZ— 1型颈椎病特殊器械行前路病椎椎间盘切除、钩椎关节骨赘刮除、取自体髂骨作植骨 ,融合椎间盘及稳定椎体 ,应用于严重的各种不同的压迫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OALL型及创伤型颈椎病 )。结果 手术共实施 1 1 2例各型颈椎病 ,按型施术。经 7年 5个月~ 1 8年的远期随访 ,经分级标准分析优良率达 96 4% ,术后大部分已康复。结论 颈椎病由于解剖、生理学上的特殊 ,手术时既要应用精确的手术器械 ,讲究手术技巧 ,消除术中震荡及副损伤 ,又要解除主要致病因素和缩短术程。掌握有关颈椎病微细解剖结构及主要的神经血管配布 ,处理好术中意外情况 ,减少出血 ,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术疗法与术中控制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1年应用经皮股动脉插管进行双向双侧椎动脉斜位造影法(BSOVA)共33例,阳性者28例。其中24例因临床症状明显,进行了手术治疗;其主要方法是在病变侧行颈椎横突前弓及钩椎关节增生之骨赘切除,并行病椎间盘切除加植骨,称“双减压椎间融合术”(BIFO)。术后经1.5—5.2年随访,效果满意。本文着重讨论了有关颈椎血供与术中控制出血;对BIFO设计原理、手术适应证、效果及评价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方椎弓根螺钉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年龄25~58岁,平均45岁。术前ASIA神经功能损伤分级,A级3例,B级7级,C级6例,D级4例,E级1例。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相关并发症。评价术前及术后的VAS评分、ODI及Cobb角。分析末次随访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通过CT三维重建评价椎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150~240(192±47)min;术中出血量380~750(603±120)ml。术中发现3例由外伤导致的硬膜囊撕裂及脑脊液瘘,均给予缝合修补;1例术后浅表伤口感染,经换药后愈合。术后随访24~45(37.0±9.5)个月。患者的VAS评分由术前的8.9±0.4降低至术后即刻的4.2±1.3(P0.05)。至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进一步降低至3.6±0.8。ODI由术前的(95.30±3.52)%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32.51±6.30)%(P0.05)。Cobb角由术前的(21.2±8.8)°矫正至术后即刻的(2.3±3.1)°(P0.05)。至末次随访时,Cobb角为(3.2±2.5)°,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至末次随访时,ASIA神经功能分级为A级3例,B级3例,C级5例,D级6例及E级4例。21例患者均获得良好的椎间植骨融合,融合时间为8~13(10.3±2.5)个月。结论:对于主要累及椎间盘及终板平面的胸腰椎骨折脱位,采用后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融合术治疗不仅手术创伤小,而且能够有效的重建三柱结构及获得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此外术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 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可行性。方法纳入2014年4月~2016年4月行ACDF治疗的7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将术中保留钩椎关节的3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切除钩椎关节的40例设为对照组。随访2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6个月、2年的NDI指数、VAS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JOA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优良率为87.50%,对照组为90.0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吞咽不适、切口感染、慢性疼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植骨融合效果略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DF手术能显著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疼痛症状及颈椎功能,保留钩椎关节能获得与切除钩椎关节相同的近期疗效,且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探讨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性。方法:2008年7月~2010年7月12例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在延边大学医院接受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为35~68岁,平均49岁。椎间孔狭窄部位:C5/6 4例,C6/7 5例,C7/T1 3例。软性髓核突出3例,钩椎关节骨质增生7例,突出的髓核钙化2例。均行前路手术,术中采用脊柱手术专用显微镜,在病变上位椎体确定钻孔起始部位,利用高速钻石气钻磨出一约6mm直径的通路达到病变区域,减压椎间孔。观察术前及末次随访时上肢放射性疼痛的VAS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结果:手术时间为56~110min,平均86±6min;术中失血量为40~120ml,平均92±8ml。无椎动脉损伤、贺纳氏综合征、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23个月,平均15.8±1.3个月。术前上肢疼痛VAS评分为8.5±0.5分(7~10分),末次随访时为1.4±0.2分(0~3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NDI为26.4±1.3分(22~31分),末次随访时为4.2±0.6分(3~8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改善率为84.1%;术前病变水平椎间盘高度为5.4±0.7mm(4.2~6.1mm),末次随访时为4.9±0.7mm(3.6~5.8mm),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满意度为100%。结论:微创前路经上位椎体椎间孔减压术可减少对椎间盘的损伤,是治疗单侧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选择性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的可行性。方法:对46例年龄>60岁多节段颈椎病患者进行颈前路选择性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的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术前该组病例JOA评分在6~13,平均9.2分。术后1个月该组病例JOA评分为7~16分,平均为15.3分,平均改善率为42.3%;术后3个月JOA评分为7~17分,平均改善率为54.4%;44例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3个月,JOA评分为8~17分,平均改善率为65.3%。依据平林冽法评定其中优12例(27.2%),良18例(45.4%),可10例(22.7%),差4例(4.7)%。结论:选择性减压治疗老年多节段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以椎间融合器行椎间融合固定具有创伤小、固定节段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多节段颈椎病的可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目的观察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的稳定性及融合效果.方法采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Syncage椎体间融合术治疗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17例,术后定期摄颈椎X线片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12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4个月融合,椎间高度恢复满意.结论Syncage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重建椎间高度,适用于颈椎前路经椎间隙减压后椎体间融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颈椎椎间融合器前路减压融合术后椎体颈前柱高度、生理曲度及融合时间。方法采用Interfix及Syncage-C两种颈椎椎间融合器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后椎体间融合141例,其中Interfix38例,Syncage-C103例。术后摄X线片,观察手术节段的稳定性、颈前柱高度、生理曲度,以及融合时间。结果随访6~12个月,手术节段稳定,两种椎间融合器骨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术后颈前柱高度,除单节段外,多节段Interfix与Syncage-C有显著性差异。结论Syncage-C在术后颈前柱高度恢复及恢复生理曲度等方面均优于Interfix。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术式选择。方法 采用五种手术方式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 2 2例 ,其中横突孔切开减压 2例 ,横突孔切开减压、钩椎关节切除 6例 ,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 9例 ,颈椎植骨融合加钩椎关节切除 2例 ,颈椎管扩大成形术 3例。结果 随访 1年~ 3年 2个月 ,优 9例 ,良 7例 ,可 4例 ,优良率 80 %。结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并非单纯由椎动脉受压所致 ,针对不同的原因选择手术方式 ,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Anterior Interbody Fusion with the BAK-Cage in Cervical Spondylosis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G. Matge 《Acta neurochirurgica》1998,140(1):1-8
Summary BAK-C is a new autostabilizing interbody cage which is implanted during an anterior cervical procedure to provide stability
to the motion segment and allow fusion to occur. Special intrumentation is provided with a bone collecting reamer. The system
utilizes surgical site bone graft as the osteo-inductive material within the implant.
Biomechanical testing indicates improved stability and animal studies show good fusion. The basic principle is distraction-compression
using the tension forces of the annulus fibrosus. Operative material concerns a two years experience with 80 patients (101
levels), 72 with cervical radiculopathy, 8 with myelopathy. Clinical evaluation is assessed on a ten point analogue pain scale
for neck and arm/shoulder pain, with neurological examination. Radiological evaluation includes dynamic X-rays, myelo-CT and
MRI.
Patients are re-evaluated at 1, 6,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for neck and radicular pain is excellent, but neurological
recovery for radiculopathy and myelopathy is quite different. Radiological results are also good with (except one case) no
instability, no cage migration, no kyphosis, no pseudarthrosis. Bone fusion is assessed at 6 and 12 months. Complications
are few with proper technique, mainly correct distraction, symmetrical endplate drilling and lateral X-ray control. Only one
patient needed an early re-operation with additional miniplate fixation.
Immediate stability with good clinical response and no graft morbidity are the advantages of this implant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cervical interbody graft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评价自制卷式钛网行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 11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进行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碎骨装入卷式钛网后行椎体间融合,加用内固定。术后3个月及半年进行X线片及CT评定。结果 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神经系统症状有改善,钛网内骨质和上下椎体骨质紧密连接。结论 该术式操作简便,植骨量大,融合效果好,不需取自体髂骨,费用低廉,近期效果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19.
自体棘突椎间植骨在颈椎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后路切除的棘突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一期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自体棘突植骨、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钳夹型脊髓型颈椎病57例,随访分析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JOA评分,影像学测量患者C6、C7棘突的长、宽、高及植入后椎间高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影像学测量C6、C7棘突的大小符合椎间植骨块的要求,随访1年~6年,平均32个月,JOA评分由术前(7.6±2.8)分提升至(14.7±1.6)分,JOA评分改善率75.5%。随访X线片显示75个节段全部获得椎间融合,椎间高度有不同程度的恢复,随访无椎间高度丢失,未见植骨块塌陷移位或脱入椎管,无钛板、螺钉松动及再关门现象。结论颈椎一期后前路手术中,自体棘突可为前路椎间融合的理想植入物,避免取髂骨的并发症,减少了手术创伤。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