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1996年1月5日吉林市发生的一起辐射事故病人“文”的救治,对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性损伤诊断与救治提供新经验。方法通过物理模拟试验、染色体畸变分析、淋巴细胞微核率及局部组织ESR的检测,估算全身受照射剂量及局部不同部位受照射剂量,并通过临床症状、造血系统等临床资料综合分析,确定了损伤程度。结果全身受照后吸收剂量(红骨髓干细胞存活计权等效剂量)为2.9±0.3Gy,右下肢最大吸收剂量达3737.8Gy。照后2小时50分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照后第1~2天淋巴细胞计数为0.9~0.4×109/L,为保全生命,于照后第8天行右大腿及左手腕截肢术。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于照后第17天降至最低值(分别为0.65×109/L及19×109/L)。照后4~23天应用rhG-CSF,极期仅持续5天便进入恢复期。结论本例为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合并局部极重度放射损伤,后者又会加重全身急性放射病的病理改变,在治疗中不能忽视对局部损伤的及时处理,早期应用rhG-CSF有助于造血功能的恢复,心肌酶的检测有助于局部严重放射损伤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离辐射所致皮肤损伤的临床分析谢凯,潘东向,杨柏成,李淑杰当射线作用于皮肤时,不论是大剂量一次照射,还是大剂量分次照射或是小剂量长期照射,都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下面就我室收治的放射性皮肤损伤21例做一临床分析。1临床资料1.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5...  相似文献   

3.
一例多部位急性极重度放射损伤伴全身放射病的救治孙向黎杨文峰杨志祥刘如辉朱家凌1996年1月7日,我院收治了1例受192Ir放射源大剂量极不均匀外照射所致双下肢、双手及前臂的重度放射损伤伴全身中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现将临床救治报告如下:1临床治疗1.1...  相似文献   

4.
杨志祥 《人民军医》2000,43(7):380-382
局部放射性损伤不同于热力烧(烫)伤,射线与高温造成的组织细胞代谢、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有着本质上的不同,放射性损伤病变过程发展较缓慢,并有明显的分期和急慢性变化。1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指皮肤受到1次或近日内受到多次一定剂量的射线照射后所引起的损伤。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临床上一般分为Ⅰ、Ⅱ、Ⅲ度;根据病变发展,每一分度的临床表现又可分为四期:初期反应期、假愈期、反应期和恢复期。1.工互度损伤表现为脱毛、红斑。1.1.1初期反应期受照射当时,局部可以无任何表现;3~sh后局部仅出现轻微的历痒、…  相似文献   

5.
“6.25”60Co源辐射事故病人性腺功能损伤观察章卫平刘本郑家富性腺是人体对电离辐射较敏感的器官。男性全身或局部受一定剂量照射后,可出现精子数减少、活动度降低及畸形精子增加,从而影响生育能力[1]。本文作者对上海“6.25”60Co源辐射事故中5...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南京"5.7"192Ir源放射事故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表现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类似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医护人员询问受照患者的详细病史,进行物理剂量和生物剂量估算,应用红外线热成像仪动态监测损伤部位的温度改变。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治疗上,全身和局部治疗并重,躯体治疗和心理治疗同步,采取综合措施。给予改善微循环、增强免疫功能、营养支持、抗感染、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及对症治疗等进行全身治疗;局部治疗包括镇痛、换药、清创及两次肌皮瓣移植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输注、负压封闭引流(VSD)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1.51 Gy,物理估算右下肢皮肤最大剂量值约为4 100 Gy,该结果和临床表现一致;患者受照后约40 d平稳进入恢复期;经过378 d的精心救治,右下肢Ⅳ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伤口愈合,但仍存在活动障碍。结论 早期进行局部不均匀照射的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与临床诊断相符,结合系统的医学检查指导救治方案的制定;轻度骨髓型急性放射病病程分期不明显,预后较好;局部严重放射性损伤迁延不愈,肌皮瓣移植是治疗的关键,显微外科技术、VSD封闭式引流技术及MSCs输注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抗感染、营养治疗及心理疏导对患者全身及局部的康复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一起192Ir源辐射事故中一例过量照射合并右手指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的剂量估算、临床观察和医学处理的总结,探讨同类放射损伤的救治技术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方法 2016年11月15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一名放射损伤患者,入院后详细询问受照者"任"的受照经过,并系统地观察其临床表现;通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分析估算全身生物剂量;通过蒙特卡罗计算估算物理剂量;进行系统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评估病情;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诊断和治疗方案。结果 "任"在受照后3 d感右手食指皮肤发红,轻度疼痛不适。受照后21 d右手食指远端指节及第2指节掌面、桡侧面及背面均被水疱覆盖。生物剂量估算结果为0.43 Gy (95%CI:0.31~0.58 Gy);物理剂量估算右手手指各部位剂量36~164 Gy。造血系统、免疫系统及内分泌生殖系统均正常;肝功能指标值一过性升高,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及入院检查结果,考虑为使用抗生素引起的一过性药物性肝损伤,予停用相关抗生素及保肝治疗后好转。于受照射后22 d行右手指切开减压术,并取其大腹部脂肪,提取干细胞植入其右手食指损伤处。经过59 d住院治疗,"任"全身无明显不适,右手食指恢复状况良好,疼痛较前明显减轻,指关节活动基本正常。结论 成功地处置了一名192Ir过量外照射合并Ⅲ度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患者,局部应用自体脂肪干细胞移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疑似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皮肤损伤的患者进行生物剂量估算与重建。方法 术后约7个月(2020年7月22日),采集患者外周血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并用不同方法构建的剂量曲线估算剂量,用剂量估算的修正系数、Dolphin''s模型和Qdr方法重建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受照剂量。结果 基于dic半自动与dic+r人工分析及4条剂量曲线估算患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0.68~0.95 Gy,泊松分布检验结果显示u值均>1.96,患者受到局部不均匀照射,且半自动分析可明显提高剂量估算的效率。3种重建剂量方法修正后估算患者术后短期内的全身平均吸收剂量为1.80~2.86 Gy。估算的生物剂量与该患者存在放射损伤和临床诊断为局部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的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通过染色体畸变分析和生物剂量估算,确诊了1例因介入治疗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患者,非稳定性染色体畸变分析对局部不均匀照射受照者回顾性生物剂量的估算与重建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电子射线照射大鼠胶原及自由基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加速器电子射线局部照射SD大鼠致放射损伤后胶原表达的变化、自由基的改变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局部照射制作SD大鼠的辐射损伤模型,观察MDA、NOS、SOD、GSH-PX及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的改变。结果 照射后在一定剂量范围内MDA、NOS上升;SOD、GSH.PX则下降,血清中指标变化显著而皮肤中变化无明显规律性。受照射局部皮肤Ⅰ/Ⅲ型胶原mRNA表达及蛋白含量有明显改变,但其自由基的变化与胶原的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辐射损伤后能在全身产生自由基,其对受照射局部皮肤组织中胶原表达改变的作用不大,在电子射线放射损伤中胶原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β射线放射损伤后NOS和SOD的改变情况。方法 采用直线加速器照射制作动物的β损伤模型,同时对NIH3T3细胞进行β外照射,观察NOS、SOD含量的改变。结果 β损伤后NOS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上升;SOD则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下降。结论 β损伤后能产生自由基,但其作用效应主要在全身,自由基在受照局部皮肤组织中改变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1.
系统综述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指出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与受照射体积、分次剂量、分割次数及照射总剂量密切相关,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将增加脑、脊髓急性放射损伤的发生率。强调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1例由于介入治疗意外照射致背部大面积放射性损伤的病例,探讨该事件发生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提供建议。方法 询问受照患者详细病史,收集分析患者临床诊疗资料,追踪观察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采集患者外周血估算生物剂量,现场采集介入治疗医院照射设备数据等。结果 患者全身生物剂量估算为0.95 Gy。测得介入设备减影模式和透视模式下透视受检者入射体表空气比释动能率典型值分别为373.5和47.8 mGy/min。该介入医生习惯长时间曝光操作,其年有效剂量为20.51 mSv,高于同科室其他工作量相近的介入医生(3.09 mSv)。患者全身及局部临床表现均符合放射损伤,辗转多家医院未予明确诊断,局部损伤治疗效果不明显。结论 结合生物剂量估算结果及临床表现,该病例被诊断为放射性皮肤损伤Ⅳ度。放射性损伤与是否按规范操作及X射线机输出剂量等因素密切相关,非专科医院在辐射损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放射治疗是肺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低,提高剂量可望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三维适形放疗可适当提高靶区剂量,降低靶区周围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剂量体积直方图(DVH)对正常组织的受照射剂量提供一个量化的体积一剂量分布图,根据它能够判断某一治疗计划产生正常组织并发症的可能性(NTCP),即肺放射损伤即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笔者针对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根治性放疗,对其临床观察,同时借助于相关的NTCP模型分析放射性肺损伤情况。  相似文献   

14.
60Coγ射线照射对豚鼠耳蜗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采用模拟临床放射治疗常规分割照射方法,对豚鼠内耳进行60Coγ射线外照射,研究电离辐射对耳蜗功能和结构的影响,以探讨临床上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放射治疗后听力减退的原因和预防措施.研究发现,照射后10周,豚鼠听觉脑干反应(ABR)听阈随着照射剂量的提高而相应上升,70Gy组平均上升10dB,90Gy组平均上升28dB;耳蜗基底膜铺片检查发现,照射剂量与外毛细胞、内毛细胞和柱状细胞缺失数量呈正相关;损伤严重程度:外毛细胞>内毛细胞>柱状细胞;统计分析组间P<0.05.本研究提示,γ射线对耳蜗毛细胞的破坏损伤,是听觉下降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放射线照射后近、远期骨局部血流及代谢的变化。方法 ^60Co(30Gy)一次性照射兔右后肢胫骨,分别于致伤后第1、3、6、12、24和52周行局部血流量(RBF)测定、动脉灌注显像和延迟骨显像。结果 照射后伤侧RBF逐渐增加,3周时为对照侧的2倍,6周时两侧接近,52周时仅为对照侧的27.8%。致伤后3周,受照侧时间-放射性曲线明显高于对照侧,12周开始降低,52周时约为对照侧的25%。照射后3周伤侧延迟骨显像ROI计数明显增加(P<0.01),6周时两侧差异无显著性(P>0.05),12周后受照侧明显降低(P<0.01)。结论 放射性骨损伤早期受照局部骨血液供应增加伴成骨代谢活跃,中晚期局部血循环及成骨代谢明显低下。  相似文献   

16.
系统综述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的病理生理改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防治措施,指出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与受照射体积,分次剂量,分割次数及照射总剂量密切相关,放疗与化疗同时进行将增加脑,脊髓急性放射损伤的发生率,强调减少中枢神经系统放射损伤并发症的关键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17.
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肺癌的损伤效应与临床处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研究和处理^125I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损伤效应。方法对121例确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由放射治疗计划系统(TPS)通过CT影像和纤维支气管镜(FFB)引导植入放射性核素^125I粒子,进行验证和病灶周围重要组织器官(如心脏及脊髓)的受量推算,定期进行复查。结果CT引导组和FFB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和77.3%;损伤效应发生率分别为56.2%和7.5%,其中CT引导组患者心肺及脊髓的照射剂量为31.0和7.5Gy,明显低于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该组患者的早期和放射损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4.6%和1.1%,而FFB组未观察到放射损伤反应发生。结论粒子植入治疗具有肯定的疗效,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轻度的、易于处理的和可逆的损伤效应,本研究未观察到严重的放射忭肺炎和不可逆的肺纤维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离体和活体两方面探索不纯泊松分布法估算6MV X射线局部受照射剂量和受照射份额的适用性。方法2、4Gy6MV X射线离体照射健康人外周血,受照射份额为20%、50%和80%模拟局部照射;选择2、3Gy6MV X射线局部放射治疗的肿瘤病人,观察首次放射治疗前、后24h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采用不纯泊松分布法,估算受照射剂量和份额。结果2Gv离体照射50%、80%份额和4Gy照射20%、50%、80%份额的淋巴细胞双着丝粒 环(dic r)畸变呈过分散分布,受照射剂量和份额估算值与实际值基本吻合。单次2Gy盆腔照射、受照射局部红骨髓比例大于20%或3Gy全颅照射放射治疗病人的外周血淋巴细胞dic r畸变呈过分散分布,估算的受照射份额与受照射局部红骨髓比例相接近,较大剂量3Gy放疗时估算的受照射剂量较为准确。患者局部放射治疗后与放射治疗前离体模拟的实验结果都显示较好的一致性。结论采用不纯泊松分布法可以比较准确的估算离体和活体局部受照射剂量和份额,适用于照射剂量较高和照射份额不是太小的低LET射线,受照射局部红骨髓占全身的比例可大致反映局部照射的份额。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6例放射性肺损伤资料的总结,讨论了照射剂量、照射野面积等因素与肺放射性损伤的发生及时间的关系,分析了肺损伤X线改变的动态表现,认为:(1)放射性肺损伤与放疗剂量及照射野面积关系密切,照射野面积大,能产生肺损伤的剂量相对就小,(2)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多在放疗后1个月内出现;慢性肺纤维化平均在放疗后4.23个月出现,半年内纤维化发生率约为85.7%。(3)肺损伤的临床表现与X线征象不平行,临床表现程度一般较X线征象轻,此外,依据放射性肺损伤的X线表现及动态发生,还对肺损伤与肿瘤的间质性肺转移、普通肺炎及肿瘤放疗后复发的鉴别诊断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低剂量辐射对环磷酰胺所致DNA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低剂量γ射线预照射对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所致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及遗传物质损伤的影响。方法昆明种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荷瘤对照组(假照组)、荷瘤低剂量照射组(LDR组)、荷瘤环磷酰胺化疗组(CTX组)和荷瘤低剂量照射联合化疗组(LDR+CTX组)。常规饲养1周后,于左腹股沟皮下各接种S180肉瘤细胞(空白对照组除外),接种后第8和11天对LDR组和LDR+CTX组小鼠给予75mGy-γ射线全身照射,照射后30h分别给予CTX组和LDR+CTX组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3.0mg;第13天处死所有小鼠,分别取血,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采用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MNF)检测遗传物质损伤。结果①环磷酰胺化疗后DNA损伤程度较空白对照及荷瘤对照组均显著增加;环磷酰胺化疗前给予75mGy-γ射线照射,则可显著降低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所致的DNA损伤。②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后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较空白对照组及单纯荷瘤组有显著增加(P〈0.01);环磷酰胺化疗前给予75mGy-γ射线照射则可降低环磷酰胺所致微核率的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可引起外周血淋巴细胞DNA损伤;化疗前给予75mGy-γ射线照射对DNA损伤可能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②环磷酰胺有强大的致突变作用,可导致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显著增加,75mGy-γ射线预照射对大剂量环磷酰胺化疗的遗传学毒性未表现出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