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OPN及β-catenin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探讨其在黏液表皮样癌病变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5例黏液表皮样癌及12例正常涎腺组织中β-catenih及OPN的表达。结果:黏液表皮样癌中β-catenin和OPN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1%(13/35)和65.7%(23/35)与正常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黏液表皮样癌中它们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001,R=-0.691)。β-catenin和OPN的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黏液表皮样癌中存有差异(P〈0.05),且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关系(P〈0.05)。结论:β-catenin及OPN的表达与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检测该指标有助于判断黏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HER-2/neu和COx-2在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adenoidcysticcarcinoma,SAC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SACC的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别检测HER-2/neu和c0X~2在42例正常的涎腺组织和42例SACC组织的表达情况。实验数据采用SPSSl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ACC中HER-2/neu和c()x一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2.9%(20/42)和64.3%(27/42)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SACC中它们的表达呈显著相关性(P-0.001,R-0.611)。HER-2/neu的阳性率在不同分化程度的SACC中存在差异(P〈o.05)与临床TNM无关,cox-2高表达与临床TNM分期有关(P〈O.05)与组织分化程度无关。HER-2/neu和cox-2表达与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关系(P〈O.05)。结论:HER-2/neu和COX-2的表达与SACC的分化程度、临床TNM分期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HER-2/neu和COX-2可能会成为SACC的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基因蛋白p53、C-erbB-2(p185)过度表达与粘液表皮样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利用微波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2例人粘液表皮样癌的癌基因蛋白p53、C-erbB-2进行检测。结果正常诞腺组织p53、C-erbB-2均为阴性反应。癌旁导管上皮细胞两者阳性率分别为10.0%及15.0%,但腺泡细胞阴性。粘波表皮样癌组织中p53、C-erbB-2阳性率分别为40.6%及46.9%。p53、C-erbB-2在粘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及中间细胞内均有表达。p53、C-erbB-2的表达与粘液表皮样癌肿瘤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肿瘤复发等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P<0.01)。结论p53、C-erbB-2可作为粘液表皮样癌的分化性标志物,用于监测病情、判断预后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β-连环素(catenin)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的表达。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β-catenin、cyclinD1的表达。结果β-catenin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主要分布于涎腺导管上皮、腺泡上皮和肌上皮细胞。cyclinD1在正常涎腺组织中无表达。黏液表皮样癌组织β-catenin10例(33.3%)呈正常膜表达,20例(66.7%)β-catenin胞质和(或)胞核内异位表达;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16例(53.3%)呈cyclinD1过度表达。β-catenin呈正常膜表达的10例中,2例(20.0%)呈现cyclinD1过度表达;而β-catenin呈异常表达的20例中,14例(70.0%)cyclinD1过度表达。黏液表皮样癌β-catenin的异常表达与cyclinD1的过度表达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β-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通过促使或激活cyclinD1的过度表达导致黏液表皮样癌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aveolin-1、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分析二者的关系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间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75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标本及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Caveolin-1、PCNA的表达,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veolin-1在2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Caveolin--1表达下调与病程短、病理级别及临床分期的增高有关,短病程组和长病程组间(42.1%VS67.6%)、低分化和高分化组问(38.5%VS63.3%)、Ⅲ+IV期和I+Ⅱ期组间(33.3%VS64.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CNA随着病理级别和临床分期的增高阳性表达率升高,低分化和高分化组间(33.38土11.98VS20.12士10.13)、HI+IV期和I+Ⅱ期组间(29.45土12.89VS22.49士11.7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Caveolin--1与PCNA的表达呈负相关(rs-0.28,P-0.017)。Caveolin--1表达降低及PCNA表达增高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O.05)。结论:Caveolin-1的表达对粘液表皮样癌细胞增殖起抑制作用,Caveolin--1是影响粘液表皮样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TEN在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鄄P法分别检测8例正常涎腺组织,24例粘液表皮样癌,26例腺样囊性癌中PTEN蛋白的表达。结果:PTEN蛋白在正常涎腺组织及涎腺癌中表达率分别为87.5%、2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TEN在高、中分化组粘液表皮样癌高表达率为35.3%,低分化组为28.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腺样囊性癌中PTEN蛋白表达率低于粘液表皮样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提示PTEN蛋白与涎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TEN蛋白表达与涎腺癌组织类型有相关性,而与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即分化抑制因子-1(Id1)在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其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46例腺样囊性癌组织和1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Id1的表达,检测CD34的表达,对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进行计数。应用SPSS16.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Id1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5.2%,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P〈0.01)。Id1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病理分型、临床分期、及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显著性相关(P〉0.05)。Id1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与CD34标记的肿瘤微血管密度密切相关。结论:Id1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Id1可能通过促进腺样囊性癌的血管生成而与肿瘤的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CNA、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其相互联系。方法:对33例手术切除的粘液表皮样癌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24例粘液表皮样癌均显示PCNA阳性,低分化组的PCNA表达较高分化组高(P<0.05)。Bcl-2为弱阳性表达,高分化组的Bcl-2表达较低分化组高,二组之间的Bcl-2阳性表达水平差异显著性(P<0.05)。XFYW:PCNA与Bcl-2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蛋白表达与基因扩增,并评估其在OSCC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以石蜡包埋组织芯片为材料,分别采用免疫组化SP法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辽宁省人民医院2003年1-6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为OSCC存档石蜡包埋组织蜡块103例及3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的EGFR蛋白表达及基因扩增。结果 EGFR蛋白在OSCC、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42.7%和3.3%;扩增阳性率分别为31.1%和0;OSCC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正常口腔黏膜组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lt;0.05);在OSCC组织中EGFR蛋白表达、基因扩增阳性率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化程度等均无相关性(P&gt;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lt;0.05)。结论EGFR与OSCC的发生、发展有关,可将其作为判断OSCC生物学行为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微血管密度与bFGF、Hpa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growth fibroblast factor,bFGF)、乙酰肝素酶(Heparanse,Hpa)的蛋白表达水平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并探讨三者之间与黏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检测42例MC中bFGF、Hpa的表达,并以正常涎腺组织作对照;用CD34标记肿瘤血管内皮细胞计数肿瘤MVD。结果:bFGF、Hpa的表达与肿瘤MVD呈显著正相关(P〈0.001)。bFGF、Hpa和肿瘤MVD与MC的大小、TNM分期、组织病理学类型、远处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MC中bFGF、Hpa的异常高表达与MVD呈正相关,且两者可视为影响MC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存活素(Survivin)和细胞程序性死亡因子5(PDCD5)在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 Elivision 二步法检测20例正常腮腺组织(A 组)、40例多形性腺瘤(B 组)及45例黏液表皮样癌(C 组)组织中 Survivin 和 PDCD5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Survivin 在 A、B、C 组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27.5%、55.6%(χ2=14.556,P <0.01),PDCD 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5%、65%、33.3%(χ2=17.439,P <0.01);(2)Survivin 和 PDCD5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 TNM分期有关(P <0.05);(3)Survivin 和 PDCD5在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χ2=4.500,P =0.034,γs =-0.316)。结论:Survivin 高表达,PDCD5低表达在在黏液表皮样癌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乳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marray serine proteinase inhibitor,Maspin)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对58例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癌组织及其癌旁正常腺体组织标本行Maspin蛋白含量的半定量测定,与各临床病理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非参数检验。结果:Maspin蛋白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的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腺体组织(P〈0.001),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中Maspin蛋白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20)、术后转移(P=0.008)呈负相关,与总体生存状况呈正相关(P=0.028)。结论:Maspin蛋白的检测在唾液腺黏液表皮样癌患者中可能具有较好的预后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雌激素受体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系Mec-1以及高转移株Mc-3上的表达,为口腔肿瘤临床内分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检测雌激素受体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上的表达,并对其表达量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经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方法可检测到ER在人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上有表达,并且Mc3细胞系ER表达强于MEC-1;两种细胞系ER-α表达均略强于ER-β.结论:雌激素有可能通过它的受体对人粘液表皮样癌细胞产生一定的影响.ERα/ERβ比率升高在粘液表皮样癌发生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ER的表达升高可能与肿瘤转移力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EphA2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例正常涎腺组织、30例多形性腺瘤、30例黏液表皮样癌(MEC)、30例腺样囊性癌(ACC)中EphA2的表达。分析EphA2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大小、TNM分期以及复发、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比较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及几种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结果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中主要表达于腺管上皮,而腺泡细胞几乎不表达。EphA2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涎腺癌(包括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2组)中的表达依次增高,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EphA2的表达与涎腺癌瘤体大小、TNM分期、复发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结论EphA2可能影响涎腺肿瘤发生、发展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5.
增殖细胞核抗原和p53蛋白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和p53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作者用抗PCNA及p53单克隆抗体对良、恶性混合瘤及粘液表皮样癌组织标本进行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恶性混合瘤PCNA增殖指数较高,与混合瘤细胞生长活跃型及混合瘤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的PCNA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高分化型(P<0.01)。p53在恶性混合瘤中阳性表达率高(60.0%),与粘液表皮样癌(20.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另外,我们观察到p53阳性表达的肿瘤组织PCNA增殖指数较高。结论:PCNA增殖指数可以作为支持诊断恶性混合瘤的指标;是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学分级的重要参数。p53蛋白是恶性混合瘤的有效标记物;p53蛋白参与PCNA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腮腺癌中的表达状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9例腮腺癌(腺泡细胞癌40例,恶性混合瘤26例,腺样囊性癌23例)组织中PPAR-γ的表达状况,以肿瘤周围正常腮腺组织作为对照进行研究。结果正常粘膜、腮腺癌标本中PPAR-γ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6.52%(77/89)、20.22%(18/89),与正常腮腺组织比较,腮腺癌组PPAR-γ表达率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5);PPAR-γ低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P〉0.05);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和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5)。结论PPAR-γ在腮腺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腮腺组织,腮腺癌组织中PPARγ的异常表达提示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D147在唾液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ACC)中的表达及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TM法检测72例唾液腺腺样囊性癌组织和20例正常唾液腺组织CD147的表达,应用SPSS16.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D147在腺样囊性癌中表达阳性率为62.5%,显著高于正常唾液腺组(25.0%),P〈0.01。CD147表达与腺样囊性癌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神经侵袭、血管侵袭及肿瘤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复发无显著性相关忪0.05)。单因素分析显示.CD147表达强阳性组累积生存率显著低于弱阳性及阴性表达组(P〈0.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CD147表达及肿瘤病理分型、血管侵袭、肿瘤转移是影响腺样囊性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CD147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对腺样囊性癌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临床病理及血管生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小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EC)的组织学分级与血管生成及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Auclair量化分级标准对77例小涎腺MEC行组织学分级。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计数CD34标记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并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与肿瘤复发显著相关(P〈0.05)。MVD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复发显著相关(P〈0.05)。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复发无明显相关。结论:应用Auclair量化分级标准对小涎腺MEC行组织学分级及计数MVD有助于判断肿瘤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研究雪旺细胞标志物S100蛋白在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例腺样囊性癌和18例粘液表皮样癌标本,分别进行S10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能力明显高于粘液表皮样癌,两者有显著性差异。S100在绝大多数腺样囊性癌中均有表达,而在粘液表皮样癌中则没有表达。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腺样囊性癌细胞发生了雪旺细胞分化进而侵袭神经可能是腺样囊性癌嗜神经侵袭的组织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6(IL-6)和β连环蛋白(β-catenin)在口腔鳞癌(OSCC)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 :应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110例OSCC患者和109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IL-6浓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68例接受手术治疗的OSCC患者肿瘤标本及6例正常黏膜组织中IL-6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及预后价值。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化学发光分析显示OSCC患者血清IL-6含量显著增高(P<0.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IL-6在OSCC组织中高表达,与颈淋巴结转移(P=0.017)、病理分化程度(P=0.014)、复发和远处转移(P=0.048)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IL-6高表达的OSCC患者预后不良。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IL-6高表达是OSCC患者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P<0.05)。β-catenin高表达与病理分化有关(P=0.006),与OSCC患者的预后较差有关。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IL-6与β-catenin在OSCC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