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分析非典型症状的RE患者临床特征。方法对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行胃镜检查确诊的140例RE患者,分为典型症状组和非典型症状组,黄型症状组58例,非典型症状组82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内镜表现、合并疾病等,并行GerdQ量表及相关症状问卷调查,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在140例RE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60岁以上非典型症状发生率明显升高,2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下RE严重程度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合并十二指肠球炎、糜烂性胃炎、食管裂孔疝、胆汁反流性胃炎等疾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典型症状患者中以食管相关症状为主的占28.05%,以食管外症状为主的占64.63%,无症状的占7.32%。GerdQ量表评分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非典型症状的RE临床常见,单凭症状鉴别困难,应提高对RE非典型症状的认识,重视内镜检查,以提高RE患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特征特点,对来我院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来我院经内镜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的病例进行了分析总结,探讨其与伴发病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10年6月经内镜诊断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等并将患者按LA分级系统进行分级,对其临床症状、HP感染情况、内镜表现等进行更深入的分析。结果:内镜检测结果为A、B级共1007例,占86.14%,C、D级共162例,占13.86%。RE患者中男性887例,女性282例,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说明男性患者要多与女性。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1.15%,说明RE与HP感染之间无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RE主要的伴发病大部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裂孔疝、胆汁反流性胃炎等,并发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结论:轻度RE的患者居多,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与是否HP感染无明显关系。除对反流症状的识别外应重视内镜检查,提高检出率,有效的开展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7月到2016年12月收治的1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以LA分级标准为基础对其进行分级,深入分析患者的内镜表现以及感染情况和一些临床症状.结果:87例患者为A和B级别的内镜检测结果,1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C和D级别的内镜检测结果.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有23例女性患者,77例男性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HP感染率为20.0%,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反流性食管炎与HP感染之间并未存在联系.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与HP感染之间并未存在联系,女性患者显著低于男性患者,中老年患者居多,需对临床症状引起重视,及时诊治,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的临床特征及与伴发病的关系。方法经内镜诊断的RE1741例,其中778例按洛杉矶分级系统分级,对其一般状况、临床症状、内镜表现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内镜表现为A、B级共691例(88.82%),其中A级308例(39.59%),B级382例(49.10%);C、D级94例(12.08%),其中C级57例(7.33%),D级37例(4.76%)。结论依据症状来诊断RE,敏感性较低,内镜是诊断RE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志坚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14(11):1661-1662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消化内镜中心诊治的反流性食管炎767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并且按照洛杉矶标准(LosAngeles classifica-tion,简称LA)进行分级。结果 767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男577例,女190例,男女比例3.04∶1,患者发病高峰年龄41~60岁。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男性患者检出量多于女性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主要以A、B级为主,A、B级患者占94.1%。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临床与内镜的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胃镜确诊的55例RE临床资料。结果:内镜见病变在食管中、下段,呈充血、糜烂等炎性改变。病变分级:Ⅰ级34例,Ⅱ组16例,Ⅲ级5例;其中7例无相关症状而内镜下有RE改变。漏诊原因:合并Barrett食管(BE),与RE有因果关系的呼吸系统病变。结论:RE并不少见,内镜可以确诊,并可判定病变严重程度,以及伴随的并发症,如食管裂孔疝,BE等。 相似文献
7.
反流性食管炎是指由于食管下括约肌或幽门括约肌功能障碍而导致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非一过性地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和纤维化病变,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灼热感与疼痛、吞咽困难、反酸、反食等主要症状以及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伤.多数病人可与胃炎、消化性溃疡或食管裂孔疝等病合并存在,若反流长期存在最终会导致食管瘢痕狭窄、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原发性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及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53例经胃镜证实为RE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及Hp感染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由于各种原因2007年7月-2008年7月至我院行胃镜检查的人数为12354例,RE的检出率为4.47%。检出的RE患者A、B级的占97.47%(539/553),C、D级的占2.53%(14/553)。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与性别无统计学关联(P〉0.05)。中年组原发性RE患者最多。RE患者的Hp感染率为50.6%。食管炎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统计学关联(P〉0.05)。结论轻度RE患者明显较多,RE炎症程度与Hp菌是否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2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为观察对象,结合我院实际分析临床综合护理措施的效果,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2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综合护理12周后,治愈12例,显效14例,无效2例,复发2例,临床有效治愈率为92.85%。结论:综上,综合护理措施有利于积极改善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促进疾病治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反流性食管炎在我国的发病率为7%~8%。回顾我院2006,1~12经胃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6例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25—66岁,首诊病程1-2周的9例,2—4周的8例,1—3月的6例,大于3个月的3例,平均1.5个月。 相似文献
12.
胃镜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方法之一。我院自 1992~ 2 0 0 1对有上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纤维胃镜检查 16 486例。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 795例。现临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经日本OlympusDIF -XQ4 0 型纤维胃镜检查有上消化道症状患者 16 486例 ,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 795例。其中 ,男性 6 33例 ,女性 16 2例 ,男女比例为 3.91:1。年龄 16~ 72岁 ,平均年龄4 8.7岁。其中 ,4 1~ 6 0岁年龄组占 4 9.9%。 6 0岁以上年龄组占 2 3.2 % ,中老年组占 72 .9%。1.2 临床表现 以烧心、反酸、嗳气为主要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反流性食管炎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择12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使用埃索美拉唑治疗观察组患者,使用奥美拉唑治疗对照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和治疗后的疗效情况。结果:经针对性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显著,应注重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内镜及病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分析近 5年内镜诊断的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 esophagitis,RE)病例 ,探讨 RE的临床、内镜及病理学特点。 方法 :对 1997~ 2 0 0 2年经内镜检查诊断的 916例江苏里下河地区 RE患者 ,按 1999年中国烟台标准进行分级 ,部分病例取食管黏膜做病理切片检查 ,分析患者年龄、性别组成 ,临床症状、内镜表现及病理变化。 结果 :RE占胃镜检查人数的 7.4 %(916 /12 376 ) ,男女之比为 2 .2∶ 1,平均年龄 (5 4 .4 2± 15 .0 5 )岁 ,≥ 6 0岁患者占 4 6 .5 % ,(42 6 /916 )临床表现有明显反流症状者仅 32 .6 % (2 99/916 )。内镜诊断以 ~ 级为主 ,占 85 .3% (781/916 ) ,病理诊断以轻、中度为主 ,继发性 RE则以重度多见。部分患者合并胆汁反流、食管裂孔疝和消化性溃疡。 结论 :江苏里下河地区 RE发病率较高 ,中老年 (尤其老年 )男性多见 ,以 ~ 级为主。病理改变以鳞状上皮增生及慢性炎细胞浸润为主 ,部分有不典型增生、糜烂及溃疡形成 ,偶见早期癌变现象。由于患者临床反流症状诊断 RE敏感性较低 ,内镜诊断简单易行且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切入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药物治疗的经过。结果:临床药师在临床中开展工作,可以从患者用药教育、药物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方面寻找切入点。结论:药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医师有着结构性的区别,药师应有能力与医师协作,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本地区不同年龄段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患病情况及特点,为进一步加强了解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2001年1月~2005年12月共5年间我院经内镜确诊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结合内镜表现,同时填写临床症状调查表,结合并存上消化道疾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我院反流性食管炎内镜检出率为8.5%,与国内北京、上海等地的报道相一致。结论:提高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规范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临床治疗上应遵循个性化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探讨其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我院消化内科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诊治的10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均采用药物治疗,其中包括制酸剂、胃动力药物(西沙必利)、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原因主要有:抗反流屏障的破坏、食管酸廓清功能的障碍、食管黏膜抗反流屏障功能损害、胃十二指肠功能失常等,10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联合用药可以更好的发挥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促进食管炎的愈合,有利于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食管酸暴露、酸反流类型 ,及酸反流在反流性食管性食管炎的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DigtrapperMKⅢ携带式食管 2 4hpH监测仪 (PCpolrrafHR瑞典产 )测定 12例正常人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2 8例的食管 2 4hpH值。结果 :RE组总的、卧位和立位反流时间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正常组 (P <0 0 1)。RE组卧位和立位反流次数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在RE组中 ,立位、卧位酸反流时间构成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食管长时间的酸暴露 ,可能在RE的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 ,直立位反流与卧位反流在RE的发病中有同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的内镜分级及相关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3月经胃镜诊断的236例RE患者的内镜检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RE在18~35岁组,36~45岁组,46~55岁组,56~65岁组检出率分别为7.6%、18.2%、28.4%、45.8%;内镜表现A级、B级的RE患者202例(85.6%),内镜为C级、D级的RE患者34例(14.4%);RE伴发疾病主要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出血糜烂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等;RE患者中男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P〈0.05);RE多伴发胃十二指肠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将15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两组,每组7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上综合护理干预,比较2个月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45例,有效21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达到88%;对照组显效28例,有效23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达到6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