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浮脉主病辨析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伤寒论》继承并发扬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脉象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从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分别为:主正常脉;主表证;主里证;主危证;主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角度探讨研究《伤寒论》浮脉,对排除临床困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系统搜集、梳理、分析多版《中医诊断学》国家统编教材中浮与沉脉的脉象特征及临床意义,对其认识的发展变化过程总结如下:历版《中医诊断学》教材对浮、沉脉脉象特征的描述基本一致,除1版教材赋予浮脉滑利特点之外,均认为浮、沉脉是描述脉位浅深的相反脉;临床意义方面,早期教材仅就主病进行了论述,即浮脉主表证、虚证,沉脉主里证,并以兼脉有力无力区分表实、表虚、里实、里虚。至六版教材始,不再讨论"表实"浮而有力、"表虚"浮而无力的问题,而是以有力与无力区分人体正气虚否,避免了表虚是否归属表证的争论,同时提出浮、沉脉可以为生理性脉象,由桡动脉部位浅深,或因季节阳气升降等生理因素形成。  相似文献   

3.
浮脉可见于多种外感病,如温病风温初起、伤寒表证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在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分别见浮紧脉和浮缓脉,风温初起,脉常浮数。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麻黄汤证和桂枝汤证亦均可见到浮数的脉象。如在麻黄汤证中,外感寒邪较重,卫阳郁而化热,因而可出现浮数脉。另外,仲景《伤寒论》原文明确指出,桂枝汤证同样可以有浮数脉的出现。在某些情况下,浮数脉既主伤寒初起也主温病初起,在麻黄汤证、桂枝汤证、银翘散证的不同阶段均有可能出现。因而,浮数脉是外感病过程中的一种常见脉象,不能单纯以浮数脉鉴别温病风温与外感伤寒表证。  相似文献   

4.
李清记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1-1483
仲景《伤寒论》继承、发展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切脉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1.指正常脉。2.指表证。3.指里证。4.指危证。5.指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研究《伤寒论》之浮脉,对临床排疑解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浮脉与杂病     
浮脉一般见于外感表证。《伤寒论》将其作为太阳病证之主脉而详加论述,全书关于浮脉或与之相兼的脉象条文计有60余条。《金匮要略》作为杂病辨治的专著,则全书贯穿脉诊合参、证不离脉的原则。在44条浮脉条文中,其所涉及的病、证有20余种,这突出地反映了浮脉与杂病的密切关系。本文拟对《金匮要略》有关浮脉的条文,从浮脉与杂病的关系特点及浮脉在杂病辨征论治中的作用做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临床所见,症状与脉象变化相应者居多,所以中医强调临证必须“脉证合参”。但也有不尽相应的,如阳证见阴脉,虚证见实脉,表证见沉脉,里证见浮脉等。这些现象在疾病趋向复杂、危重的情况下较多见。古人有鉴于此,所以又提出“舍脉从证”与“舍证从脉”的诊断方法,以免贻误病机。那么,临床上究竟应如何“取”“舍”呢?在这方面,历代医家曾有过不少论述,本文试就个人学习古代医学文献的体会和临证所见,谈些看法。一、判别表里的脉证取舍浮脉主表,沉脉主里,这是基本规律。但临证所见,表证并不一定出现“浮”脉,里证也并不一定出现“沉”脉,故据浮沉脉而判表里,似未足凭。个人体会,判表里应以证为主。因为表与里所呈现的证候各自不同。如邪在表,所袭部位为皮毛肌腠,  相似文献   

7.
不少临床工作者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证候的脉象与书上所说的总不一样。四诊合参,需舍脉从证者占相当多数,以致经验不足者常不知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这种现象是脉诊理论的特殊性使然。1 脉象主病定义不能任意反向推理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虚脉主虚证……即为脉象的主病定义。其中相当部分不能任意反向推理。如浮脉主表,不能任意推论为表证脉必浮;沉脉主里证,不  相似文献   

8.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浮脉为临床常见脉象之一。古今医家论述颇多,但在近代书刊及基础教材中,所载主病为“浮脉主表,亦见于虚阳外越证”屡见不鲜,笔者认为欠妥。故小议于此,愿与同道切磋。  相似文献   

9.
太阴风湿表证的提法比较有学术特色,是风湿之邪阻滞太阴之表的病变,是由江西名老中医姚荷生教授提出,为研究《伤寒论》中的"浮涩脉"提供了较好的切入点。《伤寒论》提纲证中的脉象不仅有提纲挈领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切实的临床诊断价值,但在《伤寒论》原文中有很多脉象仅出现过一次,在临床应用时很难把握真谛,如一些复合脉。其中,浮涩脉就是一种临证中确有,但又不容易把握的一种复合脉。基于此,文章从太阴风湿表证方面对浮涩脉作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0.
脉浮是伤寒病证最常见的脉象(亦多见于起病时)。从寸口总体上把握脉浮,明辨表里,可避免失治误治;从寸关尺分部把握脉浮,可辨病证之轻重、部位、进退;脉浮结合位、数、形、势等脉象要素,可明辨方证。脉浮主表证是其常,脉浮见于里证言其变,故需脉症合参。脉浮的出现及变化究其实质反映了伤寒病中人体脏腑经脉的功能活动和气血津液聚散消长的病机趋势。  相似文献   

11.
江冬梅  于志峰 《河北中医》2023,(7):1192-1194+1198
《医原》是清代名医石寿棠所著,书中对于一些特殊舌象以及常见脉象主病的特殊性有其独到见解。在舌诊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为:舌中有红路一条为阴虚,舌面见白苔一条为痰饮,脾胃湿热素重至病时苔反变薄,伏邪初起为白苔,舌苔不燥不可峻下。在脉诊方面的特色主要体现为:浮不可概言表,亦主里虚证;沉不可概言里,亦主风寒表证;迟不可概言寒,亦主湿热证;数不可概言热,亦主疟主表实寒证;滑不可概言实,亦主里虚证。石寿棠不仅将其临床所见的一些特殊舌象及其病理意义告诫后学者,而且对常见脉象所主病证的特殊性也举例说明,只有脉证相应,才能准确辨证,其舌诊和脉诊经验值得临床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桂枝新加汤方 ,即桂枝汤加芍药生姜各一两 ,人参三两。为太阳病过汗伤正所致的变证而设。《伤寒论》 62条 :“发汗后 ,身疼痛 ,脉沉迟者 ,桂枝加芍药生姜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身疼痛 ,为临床常见 ,然其机理和治法各有不同。太阳表证之身痛 ,一般经发汗后邪随汗解 ,身痛自愈。若发汗后 ,仍身疼痛 ,脉象浮紧或浮缓 ,乃是发汗未彻 ,表邪未尽 ,仍当汗法治疗。今发汗后 ,身痛不减 ,却现沉迟之脉 ,显非风寒表证 ,而系汗出过多 ,津液损耗 ,气阴两伤 ,营血不足 ,筋脉失养所致。其脉沉迟者 ,亦为气营不足 ,不能升举充盈脉道之故。可见本证与太…  相似文献   

13.
柴瑞震 《河南中医》2011,31(2):105-107
浮脉是太阳表讧之主脉,一般主表证。但在《伤寒论》里却不尽然,浮脉还可主阳、主温热,主水热互结之蓄水证,主结胸病、脏结病,主少阳病,主病在上焦,主痞证等,只有做到脉证合参,才能准确辨证,使投方用药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家统编中医临床学科教材中浮、沉脉的整理,发现浮、沉脉的主病与中医诊断学教材的论述不完全一致:浮脉不仅见于表证、虚证,还可见于湿热痢、水肿等里实证;沉脉见于里证,很少单独出现,常需通过相兼脉判断病性的表里虚实。此外,临床教材中存在着脉象名称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在今后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应当避免。  相似文献   

15.
历代医家所撰写的脉书虽不少,但因文字深奥,或对脉象的描述抽象,以致人们对某些脉还是不易掌握。笔者通过学习一些脉书,并结合实践及教学体会,对浮、洪、芤、革、散和濡脉的脉象、主病作一浅述。其所以把上述六部脉放在一起讨论,也因其脉皆属“浮脉类”之故。由于水平所限,其中定有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中医诊断学》(五版)切诊部分说:“浮脉主病,表证。亦主虚证”。笔者仔细推敲,浮脉不主虚证。其理由如下:一、脉有浮象不等于浮脉脉有浮象,指脉位表浅,轻取即得。即用手指轻轻接触,就会感觉有脉搏的跳动。前人把这种指法称“举”。具有浮象之脉较多。浮脉不仅脉住表浅,轻取即得,而且重按稍减不空,  相似文献   

17.
浮脉主病辨析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居秦 《陕西中医》2007,28(11):1576-1576,F0003
脉诊是中医独特的诊法,是中医临床不可缺少的重要诊法之一。浮脉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脉象,许多疾病都可见浮脉,临证须仔细观察,用心辨识,才能准确地把握病情,指导治疗。《濒湖脉学》对浮脉主病作了精辟的论述,现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数脉属阳主热,已成公论。如《内经》“数则烦心”;《难经》“数则为热”;崔氏《脉决》“数脉主腑,主吐主狂,有力为热、无力为疮”;《濒湖脉学》“数脉主腑,有力实火,无力虚火,浮数表热,沉数虱热”等等。然通过《伤寒论》,的学习与临床观察体会到数脉不尽主热。数脉有主表寒之时《伤寒论》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57条“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此两条原文,都是论述外感疾病风寒在表之脉象变化。是脉之  相似文献   

19.
李怀德  李太豪 《河南中医》1994,14(5):289-292
中西医脉诊互参李怀德,李太豪,李太刚河南省偃师卫校附属医院(471900)主题词脉象/分析,脉搏/分析1与中医脉象相当的西医脉搏1.1浮脉轻取即得,重取梢减而下空,举之泛泛而有余。主表证,亦主虚证。常见于感冒发热,急性热性病的早期发热。西医脉搏检查无...  相似文献   

20.
仲景<伤寒论>继承、发展了<内经>、<难经>的脉诊理论,使切脉成为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本文从文献研究浮脉的脉象和机理,辨析<伤寒论>浮脉之主病:1.指正常脉.2.指表证.3.指里证.4.指危证.5.指正气来复,病情向愈.从临床研究<伤寒论>之浮脉,对临床排疑解惑,正确把握病情、辨证施治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