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樊民  丁茹  任雨笙  黄佐 《心脏杂志》2008,20(4):432-435
目的探讨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平均脉压大小分为PP≥60mmHg组(27例)、PP<60mmHg组(29例),分别予以氯沙坦50100mg/d口服治疗24周,采用高分辨率超声系统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压、脉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结果PP≥60mmHg组患者FMD受损程度较PP<60mmHg组更为显著(P<0.05);氯沙坦治疗24周后,两组患者脉压均有所降低(P<0.01)、FMD均有所改善(P<0.01),而较之PP<60mmHg组,PP≥60mmHg组患者脉压的降低及FMD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脉压增大可能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氯沙坦在降低血压的同时可以降低脉压,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脉压大的患者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相关性,探讨PP及PPI在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中的作用.方法 218例行24 h动态血压检查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PP(≤55 mmHg 或>55 mmHg)和PPI(≤0.45或>0.45)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eGFR的差异,以及与PP、PPI的相关性.结果 与PP≤55 mmHg组或PPI≤0.45组比较,在PP>55 mmHg或PPI>0.45组中eGFR值明显降低(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eGFR与PP及PPI呈显著负相关;控制年龄、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血肌酐水平等因素后,偏相关分析显示,eGFR仍与PP(r=-0.230,P<0.01)及PPI(r= -0.250,P<0.01)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GFR与肌酐水平、PPI及PP独立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827、-0.177和-0.170,P<0.001.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PP及PPI水平的升高,eGFR值明显降低,PP和PPI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拟诊为冠心病(CHD)的286例老年EH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CHD组187例,非CHD组99例,以Leaman法进行冠脉狭窄程度评分;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计算其动态PPI。结果随着动态PPI逐渐增大,冠脉狭窄程度评分明显增加(P<0.01);CHD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降压达标、糖尿病、血脂异常、脉压(PP)及动态PPI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CHD的发生与其动态PPI显著相关。动态PPI每增加0.10,CHD发生率增加38%,在对年龄和其他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动态PPI每增加0.10,仍显示CHD发生率增加28%。CHD的发生同样与PP和收缩压(SBP)密切相关(P<0.01),而与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无相关。结论老年EH患者动态PPI、PP和SBP与冠脉狭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APP)与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112例老年EH患者,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计算APP,按照APP水平分为:30 mmHg≤APP60 mmHg组(PP1组)52例和APP≥60 mmHg组(PP2组)60例。分别测定2组的血清UA、hsCRP水平及相关临床生化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PP2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MSBP)显著高于PP1组(P0.05),24 h平均舒张压(24hMDBP)显著低于PP1组(P0.05);与PP1组相比,PP2组的血UA、hs-CRP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371.63±86.85)μmol/L和(311.25±74.36)μmol/L(P0.05)、(4.19±1.85)mg/L和(2.23±1.53)mg/L(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UA、hs-CRP水平与APP均显著相关(P0.05或P0.01)。结论血UA、hs-CRP水平与APP关系密切,可能参与了老年EH患者脉压升高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PP)及脉压指数( PPI)与肾脏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 测定62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体重、血肌酐等指标,同时根据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计算PP和PPI,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肌酐清除率(Ccr).分别按着PP(≤60 mmHg与>60 mmHg)和PPI(≤0.4与>0.4)进行分组,观察不同PP组和PPI组Ccr的变化,以及Ccr与PP和PPI的相关性.分析不同PP和PPI分组时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以及PP >60 mmHg和PPI> 0.4在肾功能不全中的相对危险度.结果 PP> 60 mmHg组和PPI> 0.4组Ccr值均明显低于PP≤60 mmHg组和PPI≤0.4组(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cr与PP(r=-0.175,P<0.01)和PPI(r=-0.260,P<0.01)均呈负相关.PP>60 mmHg组和PPI>0.4组肾功能不全的患病率分别为78.4%,80.4%,均较其相应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OR值分别为1.65(95%CI1.15~2.37),2.15(95% CI 1.50 ~ 3.09).结论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着PP和PPI的增加肌酐清除率Ccr呈显著下降趋势,而肾功能不全患病率则明显上升.提示PP> 60 mmHg和PPI> 0.4可能是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罹患肾功能不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24小时平均脉压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与24h平均脉压(PP)和大动脉内径变化的关系。方法应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并计算80例EH患者24h平均PP,左心室重量指数及主动脉根部内径。分LVH组和无LVH组,分别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24h平均PP和主动脉根部内径在EH有LVH组和无LVH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左心室重量指数与PP(r=0.3,P<0.01)和主动脉根部内径(r=0.5,P<0.01)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结论24h平均PP和大动脉内径增大,提示大动脉顺应性下降,在EH发生LVH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病人24 h脉压与血清尿酸、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按照脉压(PP)的不同,分为PP1组(脉压<51 mmHg)、PP2组(脉压51 mmHg~65 mmHg)、PP3组(脉压>65 mmHg),每组40例,分别测定血清尿酸和胆红素水平。结果随着脉压增高,血清尿酸水平升高,PP3组>PP2组>PP1组(P<0.05或P<0.01);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和间接胆红素(I-BIL)水平降低,PP3组相似文献   

8.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与细胞因子的相关性。方法:经动态血压监测将12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24 h平均脉压(24 h PP)分为3个组:24 h PP≤60 mmHg(1 mmHg=0.133 kPa)组,32例;24 h PP>60-75 mmHg组,48例;24 h PP>75 mmHg组,4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可溶性IL-2受体(sIL-2R)水平。结果: ①3个亚组IL-6、TNF-α、IFN-γ、sIL-2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24 h PP增加,IL-6、TNF-α、sIL-2R逐渐升高,IFN-γ逐渐降低。②24 h PP、白昼(d)平均脉压(dPP)、夜间(n)平均脉压(nPP)与IL-6、TNF-α、sIL-2R正相关(P<0.01),与IFN-γ负相关(P<0.01),且均以nPP相关性最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IL-6、TNF-α、sIL-2R与24 h PP、nPP直线相关(24 h PP:R=0.413,F=7.012,P<0.01;nPP:R=0.502,F=7.425,P< 0.01)。结论:高动态脉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细胞因子的变化,细胞因子可能参与高动态脉压形成和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病变与动态脉压指数(PPI)的相关性。方法对103例老年 EH 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动态血压测定,PPI=24 h 脉压(PP)均值/24 h 收缩压(SBP)均值,按 PPI 值分为 A组(PPI<0.40,n=15)、B 组(PPI:0.40~0.49,n=48)、C 组(PPI≥0.50,n=40)3组,观察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水平。结果 B 组IMT[(0.15±0.07)mm]水平高于 A 组[(0.12±0.04)mm,P<0.05],C 组 IMT[(0.16±0.05)mm]水平高于 B 组(P<0.05),并显著高于 A 组(P%0.01),随着 PPI 逐渐增大,IMT 明显增加(P<0.05);老年 EH 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的发生与 PP 及 PPI 相关(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在矫正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SBP、DBP 与 PP 后,PPI 仍然是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主要决定因素(P=0.009)。结论老年 EH 患者 PPI 和 PP 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该文探讨老年高血压(EH)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PI(动态PPI为24h平均脉压即平均PP,平均收缩期血压即平均收缩压)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对拟诊为冠心病(CHD)的286例老年EH患者按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CHD组187例,非CHD组99例,以Leaman法进行冠脉狭窄程度评分;监测患者24h动态血压,计算其动态PPI。结果:随着动态PPI逐渐增大,冠脉狭窄程度评分明显增加(P<0.01);CHD组年龄、吸烟、高血压病程、糖尿病、血脂异常、脉压及动态PPI明显高于非CHD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H患者CHD的发生与其动态PPI显著相关。动态PP…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白细胞(WB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纤维蛋白原(FIB)与动态脉压(P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74例老年EH患者,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仪测量受试者全天平均收缩压(SBP)、全天平均舒张压(DBP),并计算PP值,按照PP大小分为<60 mmHg(1mmHg=0.133kPa)组和≥60mmHg组,比较不同组间患者WBC、hs-CRP、IL-18与FIB的差异。结果:两组WBC、hs-CRP、IL-18与FIB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PP升高,WBC、hs-CRP、IL-18与FIB均呈升高趋势;WBC(r=0.224,P<0.01)、hs-CRP(r=0.169,P<0.05)、IL-18(r=0.166,P<0.05)与SBP呈正相关,WBC(r=0.181,P<0.05)、hs-CRP(r=0.259,P<0.01)、IL-18(r=0.245,P<0.05)、FIB(r=0.159,P<0.05)与PP呈正相关;hs-CRP(回归系数=0.119,OR=1.126)与IL-18(回归系数=0.005,OR=1.005)可能为PP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EH患者体内存在炎症反应,炎性因子参与了老年EH患者PP升高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动态脉压指数(pluse pressure index,PPI)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0年4月~2013年4月实施冠状动脉造影(CAG)的高血压患者355例。根据CAG结果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n=237)及非冠心病组(n=118)。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和脉压(PP),计算脉压指数(PPI,PPI=PP/SBP)。分析上述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结果与非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组患者PP及PPI水平更高,分别为(77.8±8.7)mmHg vs.(64.7±7.6)mmHg,(0.52±0.08) vs.(0.45±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冠心病患者中,PPI值越高,患者冠脉病变数值越高(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 PPI(OR=1.39)、PP(OR=1.23)、SBP(OR=1.27)均为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 PPI值有助于预测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方法 抽样调查 6 0岁以上人群进行血压及心电图检查 ,对其中 75 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分析 ,按平均动脉压 <113mmHg、≥ 113mmHg分为两组 ,再以脉压 <6 5mmHg、6 5~ 85mmHg、>85mmHg分为三个亚组。 结果  (1)随着脉压增加 ,心肌肥厚 ,心电图异常均逐渐增加 ,P <0 .0 1。 (2 )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不随脉压增加而改变 ,P >0 .0 5。 (3)脉压相同而平均动脉压分别为 <113mmHg、≥ 113mmHg两组进行比较 ,心肌肥厚 ,心电图异常均无差异 ,而平均动脉压≥113mmHg组的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平均动脉压均高于平均动脉压 <113mmHg组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P<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患者脉压比SBP、DBP与心电图的相关性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4.
脉压指数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评价高血压患者血管硬化的价值。方法用便携式动态血压检系统采集受检者日间收缩压、舒张压、夜间收缩压、舒张压数据,再分别计算日、夜间平均脉压,并做日、夜间两组脉压的成组t检验。筛选出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分别计算每例患者的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并做日、夜间两组平均脉压指数的成组t检验。结果日间平均脉压与夜间平均脉压有显著差别的21例患者,其日、夜间平均脉压指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PP相比,PPI能更直接地反映血管顺应性,是评估血管硬化程度的更好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15.
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14,自引:1,他引:114  
目的 用脉压指数评价血管硬化的可行性 ,比较脉压 (PP)与脉压指数 (PPI)评价血管硬化何者为优。方法 定义脉压指数 (PPI)等于脉压除以收缩压。测量 2 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压 ,计算每例患者的PP及PPI的变化幅度。把流行病学调查而得 735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 ,根据不同的PP及PPI分为四组 ,分析心电图异常与两者的关系 ,同时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PPI的变化幅度要小于PP ,P <0 0 0 0 1;PP与PPI对心电图异常的影响相似 ,但PPI的相对危险性大于PP ,前者为1 86 8,后者为 1 783。结论 用PPI评价血管硬化理论上有依据 ,可从非线形弹性腔理论推得出PPI=(Cs Cd) / (Cs Co)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评价血管硬化的缺陷 ,是临床可行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已有研究发现年龄与性别可以对血压的昼夜节律产生一定影响,但这些因素对内皮素1与一氧化氮这两种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昼夜节律的影响尚缺乏充分研究。目的以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大鼠为实验对象,探讨收缩压、血液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昼夜节律特征。方法选择SD大鼠128只,分为4大组,每组32只,分别为:①成年雄性鼠,即10周龄雄性大鼠。②成年雌性鼠,即10周龄雌性大鼠。③老年雄性鼠,即96周龄雄性大鼠。④老年雌性鼠,即96周龄雌性大鼠。适应性饲养8周后,采用鼠尾测压仪测定大鼠的收缩压后,并分别于不同时间点(2:00、8:00、14:00、20:00)处死大鼠,每个时间点处死每组中8只大鼠。并留取血,分别采用放免法和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液中内皮素1、一氧化氮的含量。结果①与成年雄、雌性鼠相比,老年雄、雌性鼠各时间段收缩压均明显升高(P<0.01),其血液中内皮素1、一氧化氮均降低(P<0.05)。与成年雄性鼠相比,成年雌性鼠的收缩压及血浆内皮素1降低,血清一氧化氮增加(P<0.05);与老年雄性鼠相比,老年雌性鼠收缩压无明显变化(P>0.05),血液中内皮素1、一氧化氮均降低(P<0.05)。②4组大鼠收缩压、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曲线的基本昼夜节律均存在。与成年鼠相比,老年鼠的收缩压峰值位相明显不同。成年雄性鼠与成年雌性鼠的收缩压峰值相位不同;而老年雄性鼠和老年雌性鼠收缩压峰值相位无明显变化。在4组大鼠血液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峰值相位发生不同程度的移位,昼夜节律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结论不同年龄和性别对于大鼠收缩压、血液中内皮素1和一氧化氮的时间生物学特征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脉压变化特点与心、脑血管靶器官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将93例70岁以上的患者分为A组,61例60岁以下的患者分为B组,进行动态血压、超声心动图和临床常规检查。结果A组偶测收缩压、MSBP/24h、MSBPD、MSBPN、PP、LA、LV、BUN、Cr、空腹血糖及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B组(P<0.05和0.01)。B组偶测舒张压、MDBP/24h、MDBPN显著高于A组(P<0.05)。LVPW、IVS、LVM、LVEF、E/A、HR及心肌梗死、急性左心衰和脑出血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表明,A组LVM与MSBPN和PP相关(P<0.05)。两组脑出血患者的MSBP/24h、MSBPN和PP均显著高于无脑出血患者(P<0.05)。结论70岁以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各值均以收缩压和脉压增高为主。左室重量与MSBPN和P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存脑梗塞和冠心病显著性增加。脑出血与MSBP/24h、MSBPN和PP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脉压及其指数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量159例研究对象的24h动态血压,并计算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动态脉压/平均收缩压)。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IMT。分析动态脉压指数与颈动脉IMT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353)、平均收缩压(r=0.594)、平均舒张压(r=0.355)、动态脉压(r=0.855)、动态脉压指数(r=0.883)有良好的相关性(P均〈0.001)。进一步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与动态脉压及动态脉压指数具有显著线性关系(R2=0.789),动态脉压指数的标准回归系数(p=0.621)大于动态脉压的(p=0.284)。结论:动态脉压指数和动态脉压是评价颈动脉血管硬化的良好指标,动态脉压指数的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代谢综合征(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近5年我院门诊和住院MS患者204例(男138例.女66例),按PPI≤0.40、0.41~0.50、0.51~0.60、〉0.60分为4组,按PP≤40mmHg、41~60mmHg、61~80mmHg、〉80mmHg(1mmHg=0.133kPa)分为4组.分析各组间PP、PPI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①不同组的PP、PPI在吸烟、饮酒、体重指数(BMI)、血糖、腹围、舒张压(DBP)、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方面无显著差别(P〉0.05),在年龄、收缩压(SBP)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不同组的PP及PPI的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左室肥厚、冠心病、心功能不全、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收缩压、脉压、脉压指数有显著相关性[EXP(B)=1.614~3.340,P均〈0.05]。结论:MS患者心脑血管疾病与年龄、SBP、PP、PPI等因素有关,与PPI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24h平均脉压(PP)与血压负荷、心率变异性(HRV)及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EH患者86例,同时行动态血压(ABPM)与动态心电图检查,以PP<60mmHg(A组,n=42),PP≥60mmHg(B组,n=44)分为两组,对其进行分析。结果PP增加主要因收缩压(SBP)增加所致;随PP增加,SBP血压负荷增加,HRV时域法指标均降低,而复杂性、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两组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EH患者PP与血压负荷、HRV时域法指标及心律失常有关,临床在对其治疗中要注意缩小PP,并将PP作为评价高血压危险度和降压效果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