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吻合血管腓骨皮瓣一期修复下颌骨巨大缺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巨大的下颌骨肿瘤常可侵犯口腔粘膜和皮肤,彻底切除后造成下颌骨和粘膜的巨大缺损。应用吻合血管的排骨骨皮瓣一期修复骨和软组织缺损2例,获得满意效果。排骨骨皮瓣切除范围大,血供较恒定,易于切取,为巨大下颌骨肿瘤侵犯粘膜或皮肤病例的长度切除和一期修复开创了一种新的术式。  相似文献   

2.
背景:血管吻合口局部血栓形成仍是导致游离组织瓣移植失败和坏死的主要原因。 目的:评价静脉留置管在游离组织瓣移植监测与预防血管危象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前臂皮瓣、腓骨肌(皮)瓣、髂骨肌骨瓣等游离移植修复舌、颊、下颌等部位组织缺损患者102例。实验组(n=50)组织瓣静脉远心端留置静脉管,术中根据需要灌注稀释肝素生理盐水,术后通过静脉留置管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20 mL/h,持续7 d。对照组(n=52)术后全身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1次/d。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50例组织瓣全部存活,未出现血管危象;对照组52例中有3例出现静脉危象,其中2例抢救无效组织瓣坏死。提示静脉留置管能持续监测游离组织瓣移植后组织瓣血管通畅状况,有效预防血管危象,提高组织瓣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伴有股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的治疗方法,提高此类创面治疗质量。方法回顾6例伴有股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患者的治疗过程,分析对侧胸脐皮瓣修复术、同侧阔筋膜张肌肌皮瓣修复术和带蒂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术3种皮瓣修复的特点、手术注意事项及预后。结果本组6例患者,根据创面的位置及局部血管重建情况施行不同皮瓣修复术,术后皮瓣均完全成活,其中2例人工血管外露的患者,术后皮瓣下间断性炎性渗出约1个月后创面愈合。6例患者获得半年随访,创面均完全愈合,患侧下肢血运良好,局部人工血管通畅;2例伴股神经损伤者股四头肌肌力恢复至3级;3种皮瓣修复创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结论对伴有神经、血管外露的髂腹股沟区创面应根据创面位置,神经、血管损伤情况,采用以对侧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胸脐皮瓣,同侧阔筋膜张肌肌皮瓣,或带蒂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3种皮瓣具有血管蒂恒定,操作安全可靠,皮瓣抗感染能力强,皮瓣质地与受区相近的特点,是修复髂腹股沟区创面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舌癌术后患者的18F-FDG符合线路显像结果并分析舌癌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90例行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诊断为舌癌的患者均在手术治疗≥3月之后行18F-FDG符合线路显像,计算符合线路显像对舌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诊断效能.舌癌预后分析中,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及逐步回归向后最大似然法进行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对舌癌术后复发和(或)转移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 (58/61)、69.0%(20/29)、86.7%(78/90)、86.6%(58/67)、87.0%(20/23).在34例舌癌术后复发患者中,复发部位以舌体(32.4%,11/34)最为多见.在40例舌癌术后转移患者中,主要为淋巴结转移(65.1%,41/63),其次为肺转移(27.0%,17/63)、骨骼(6.3%,4/63)转移.90例舌癌术后患者的总体1年生存率为82.5%,3年生存率为54.7%,5年生存率为52.9%.单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舌癌术后生存率与TNM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等级、早期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相关(χ2=26.282、9.629、9.629、9.442和4.928,P均<0.05).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舌癌术后的预后危险因素为TNM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等级、早期淋巴结转移、局部复发、延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Wald值=9.855、6.585、5.042、6.271、4.354和5.134,P均<0.05).结论 18F-FDG符合线路显像在舌癌术后监测及预后评估中为一种有效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大鱼际皮瓣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报道大鱼际皮瓣的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及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的方法。方法:10例新鲜废弃手标本,在远侧腕横纹上方5~6cm处解剖出桡动脉,向其远端灌注红色乳胶,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解剖,观察皮瓣供区血管神经走行、分布及吻合情况,确定该皮瓣设计切取的“点、线、面”,游离移植修复指腹缺损7例。结果:10例标本及7例病人中,除1例标本外,余均有桡动脉掌浅支存在。其起点处的直径1.2~1.4mm,长度1.5~2.5cm,皮瓣面积约3cm×5cm。7例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12个月,手外形及功能满意。结论:(1)、大鱼际皮瓣血管蒂的长度、口径适合显微外科的吻合要求,可用于游离移植;(2)、皮瓣结构、血管口径与指部相当,是修复指腹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MSAPF)在四肢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3年10月—2020年3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41例应用MSAPF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17例,年龄16~58岁(平均42.4岁),机器绞伤26例、重物砸伤7例、车祸伤5例、电锯切割伤3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4.0 cm×3.5 cm~10.0 cm×8.0 cm,皮瓣切取面积5.0 cm×4.5 cm~12.0 cm×10.0 cm。术中发现穿支血管变异3例(7.3%)。采用疗效满意度评分表,依据患者术后创面愈合、皮瓣感觉、皮瓣温度、皮瓣形态及供区瘢痕,进行疗效满意度评价。结果 本组41例患者中,除3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外,余皮瓣完全成活,未发生感染、坏死等并发症。3例皮支血管变异者,经向后外侧寻找穿支,重新调整皮瓣位置,成功完成修复。患者均获得随访3~18个月,平均11.2个月,皮瓣外形良好、质地柔软,其中1例二期行肌腱松解术时做了皮瓣修薄。本组患者的疗效满意度为5~10分,患者均对治疗效果表示满意。结论 MSAPF是修复四肢中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式,针对穿支血管变异者,经恰当处理,也可成功切取小腿后区皮瓣。  相似文献   

7.
面神经局部缺血对面神经核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腮腺切除手术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用家兔,采用同体对照的方法,模拟人腮腺切除手术。实验侧于手术显微镜下,游离面神经并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对照侧不破坏外血管系。术后2、3、4周分别取面神经核透射电镜下观察。结果:实验侧术后3周,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了明显的病理变化,而对照侧未见明显特异性变化。结论:游离面神经破坏其外血管系切除腮腺,可导致面神经核细胞超微结构发生明显的病理变化,这可能是腮腺切除术后患者发生面瘫的另一诱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皮瓣血管危象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护理措施。方法:应用针刺法和常规观察法相结合,密切观察26例患者的32指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皮瓣的血运情况,记录皮瓣血运发生变化的时间、术后疼痛程度等,并及时予以护理干预和治疗。结果:术后30指疼痛介于轻、中度之间,2指疼痛重度,经对症治疗后缓解。皮瓣血运变化可早在术后24~48 h内被发现。其中,28指皮瓣术后完全成活,另4指皮瓣在术后24 h内被及早发现血管危象,经三抗治疗、皮瓣按摩、放血及换药处理后完全成活。术后随访6~10个月,皮瓣质地优良,患侧手指外形满意,屈伸活动良好,供区无明显色素沉着。患指皮瓣的静止和运动两点辨别觉分别平均达9.2和9.0 mm。结论:严密细致的护理观察、可靠的早期诊断技能及周到完备的基础护理是指动脉背侧支皮瓣修复术后最终成活和早期康复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游离足背皮瓣术后的护理体会。方法对2例应用游离足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缺损患者进行护理,特别注重术前的心理护理及术后受皮区的皮瓣护理。结果游离皮瓣均存活良好,能较好地修复口腔组织缺损,且外形、感觉俱佳。结论游离皮瓣移植血管游离、吻合是关键,精心护理、及时发现危象并相应处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口腔癌是发生在口腔的恶性肿瘤总称,其中舌癌的发病率及恶性程度均较高,因其部位的特殊性给患者带来饮食困难、语言障碍及相应的心理困扰。因此,舌癌的精确诊断和全面评估对于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常规石蜡切片的组织块较小,因此对镜下组织结构的观察带来一定的局限性。舌癌根治标本大切片技术则能全面完整的反映整个切除组织全貌,病理医师可更直观的观察癌变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演变关系、浸润方式等;增加发现微小残留癌灶可能性;并能客观真实的明确肿瘤的切缘状况,其优势明显。大组织切片制作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腓肠内侧动脉穿支游离皮瓣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用这种方法修复6例手和足部软组织缺损,其中手掌侧缺损1例,手背3例,足背2例,供区均选用同侧小腿。结果1例术后发生表浅感染,经交换敷料逐渐愈合,皮瓣全部成活,术后经过顺利,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没有发现明显的供区功能障碍。结论该皮瓣以腓肠内侧动脉的肌皮穿支为血供,具有血供丰富,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以及皮瓣较薄的优点,适宜修复手和足背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2.
舌鳞癌术后颈部区域淋巴结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舌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发生规律,探讨舌癌特别是 cNo(临床不怀疑转移)患者的治疗原则。 方法: 通过对1985-2003年199例舌癌患者进行舌颌颈联合根治术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 结果: 舌鳞癌的总体转移率为42.14%,cNo患者的颈淋巴结隐匿性转移率为26.83%,舌鳞癌的隐匿性转移与肿瘤TNM分期等密切相关。 结论: 临床上应根据原发灶的大小等综合考虑分析,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前臂后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应用解剖。 方法 解剖观测40侧成人尸体上肢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进行局部解剖。观测前臂后外侧皮肤的营养动脉、回流静脉、神经支配。 结果 自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指伸肌和桡侧伸腕肌肌间隙内有一恒定的皮支动脉营养前臂后外侧皮肤,该动脉有两条伴行静脉,神经支配为前臂后皮神经分支,血管蒂长度为(4.12±0.26)cm,血管起始处外径为(0.91±0.07)mm,管径与指动脉相仿。 结论 前臂后外侧可以形成以桡骨lister结节及肱骨外侧髁连线中点附近的指伸肌和桡侧腕伸肌肌间隙穿支为蒂的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下颌下三角进路行舌根良性肿瘤切除术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经下颌下三角进路手术治疗舌根良性肿瘤患者5例,术中取患侧下颌下切口,解剖面神经下颌缘支,摘除患侧下颌下腺,钝性分离下颌舌骨肌,暴露并摘除舌根肿瘤。术后观察患者的语音、吞咽功能及其它并发症,观察肿瘤有无复发。结果:5例患者舌根良性肿瘤均完整切除。术后随访6-12个月,无一例肿瘤复发。5例均于术后出现暂时性的轻度舌活动受限、语音清晰度下降及吞咽困难等副反应,于术后1-3个月逐渐改善并最终消失。1例患者术后患侧舌下神经轻瘫,术后6个月内恢复正常。结论:经下颌下三角进路行舌根良性肿瘤切除术安全、可行,病灶暴露充分,视野清楚,手术方便快捷,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语音及吞咽功能恢复良好,是外科治疗舌根良性肿瘤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缺损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52例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口腔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行功能性颈清扫+原发灶切除+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其中27例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中的静脉采用手工显微外科行端端吻合,25例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后的静脉应用微血管吻合器行端端吻合。结果以微血管吻合器行静脉吻合时间为(6.3±1.9)min,较手工吻合时间(12.3±1.4)min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例患者应用25枚微血管吻合器行静脉端端吻合,血管吻合后术中所有游离股前外侧皮瓣静脉吻合口均未出现漏血、吻合器脱落、张力过大而撕裂、血栓形成导致皮瓣静脉危象等情况,术后亦未出现动、静脉血管危象;27例患者采用手工显微外科吻合40根静脉,术后有2例患者出现静脉血管危象。结论微血管吻合器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口腔癌术后软组织缺损中静脉吻合质量高、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核仁小RNA宿主基因6 (SNHG6)在舌鳞状细胞癌组织、Tca1183舌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舌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使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与正常组织、Tca1183舌癌细胞与正常舌上皮细胞中SNHG6的mRNA水平,分析舌癌临床病理指标与SNHG6表达的相关性。构建SNHG6干扰质粒并转染至Tca1183舌癌细胞,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力,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舌癌细胞凋亡变化; 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β联蛋白(β-catenin)、上皮钙黏素(E-cadherin)、神经钙黏素(N-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织和正常舌上皮细胞相比,舌癌组织以及舌癌细胞中SNHG6的mRNA水平显著升高。舌癌组织SNHG6 mRNA水平与患者年龄和性别等不相关,与组织分化差、临床分期高和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干扰SNHG6在Tca1183舌癌细胞中的表达能够抑制癌细胞增殖以及促进细胞凋亡,且可以通过促进β-caten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以及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抑制Tca1183细胞EMT。结论 SNHG6在舌癌组织中高表达,敲低舌癌细胞中SNHG6能够抑制其增殖和EMT。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房重建中临床应用的解剖学基础及效果。方法 (1)取新鲜成人尸体标本8具,其中男6具、女2具,年龄28~71岁,平均39.5岁。标本经股动脉灌注加入氧化铅的红色凝胶后,在上至锁骨、下至第五肋、外至腋前线、内至胸骨旁的区域内,解剖观察两侧胸外侧动脉的位置、走行、分支以及与周围血管的吻合情况,对胸外侧穿支血管的来源进行系统分型,并测量胸外侧动脉穿支起始处外径及血管蒂长度。(2)纳入湖南省肿瘤医院2015年8月—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Ⅰ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4~52岁,平均43.2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8例,浸润性小叶癌4例;均为单侧发病,肿瘤位于乳房外上区域9例、外下区域3例。12例均行保乳术,术中于肿瘤切除后应用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行部分乳房重建,术后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及重建后的乳房外形。结果 (1)8具16侧标本中,有15侧出现胸外侧动脉,从胸大肌和背阔肌之间穿出,其起始处外径0.7~0.9 mm,平均0.80 mm;血管蒂长6.8~10.4 cm,平均8.15 cm,与胸肩峰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背动脉和肋间动脉形成丰富的血管吻合。15侧胸外侧动脉按照其来源分为6型,分别来自胸肩峰动脉(8/15,Ⅰ型)、腋血管(4/15,Ⅱ型)、胸背血管(2/15,Ⅲ型)、肩胛下血管(1/15,Ⅳ型)、多源型(1/15,Ⅴ型);另有1侧胸外侧动脉缺如(Ⅵ型)。(2)本组12例患者切除肿瘤及乳腺组织质量为70~95 (80.0±5.7)g,切取的侧胸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长10.5~13.5 (11.2±0.4) cm、宽4.5~7.5 (6.3±0.5)cm、厚3.0~4.5 (3.4±0.4) cm。术后2例发生皮瓣脂肪液化,1例伤口裂开,经过换药治疗均愈合。12例患者术后随访6~20个月,平均11.5个月。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重建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侧胸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异常;无一例出现乳腺癌复发。结论 胸外侧动脉穿支来源多样,解剖位置较恒定,且供血范围大,带蒂胸外侧动脉穿支皮瓣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乳房外侧区域重建是一个有价值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8.
胫后血管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液循环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研究带血管蒂逆行皮瓣及其所携带的游离皮瓣血供与静脉回流机理,为受区无可供吻合血管、特殊类型严重肢体创伤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14侧新鲜下肢标本,分别进行小腿主干动脉乳胶灌注和动脉铸型;摹拟术式设计灌注墨汁和X线血管造影;摹拟术式行胫后静脉逆行加压灌注试验。观察主干血管间的分支吻合、皮瓣血供来源途径及静脉回流方式。结果:小腿主干血管间有粗大的交通支和多途径的吻合,逆行皮瓣静脉血通过深—深、深—浅静脉间的交通支而逆流。结论:胫后动脉与胫前动脉、腓动脉间的广泛交通吻合是设计胫后动脉逆行皮瓣及所携带游离皮瓣血供的形态学基础;静脉瓣节段性失效是此型皮瓣静脉回流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小腿前外侧逆行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14侧成人小腿标本及1条断肢上,观察了腓浅血管及其远侧交通支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腓浅血管远段与胫前动脉及腓动脉形成广泛吻合,具有形成逆行血管筋膜蒂岛状皮瓣的解剖学条件。并在临床上获得成功。本文对该术式的操作要点及适应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背景:牙齿拔除后拔牙窝内新骨形成及改建与神经支配密切相关。 目的:探讨失神经支配对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的可能调节作用。 方法:切除犬一侧下牙槽神经建立失神经支配动物模型,失神经支配侧为实验组,以未切除侧为对照组,组织学染色检测术后2,4,8,12周时间点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 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拔牙窝骨缺损区的新生骨量面积百分比在术后2,4,8周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术后2,4,8,12周,实验组颊舌侧牙槽嵴高度差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说明失神经支配与拔牙窝新骨形成和骨量保持存在密切相关性。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