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检查慢性上颌窦炎粘膜Fibronectin(FN)的分布,旨在探讨FN与鼻窦炎症之间的关系。研究对象是35例慢性上颌窦炎的手术粘膜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和石蜡包埋后切成5μm厚切片。去石蜡后的组织片用3%双氧水处理以抑制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再用正常山羊血清处理以阻断非特异性染色。然后将组织片浸于抗人FN单克隆抗体中孵育2小时(37℃)。其它组织片与正常鼠血清孵育作阴性对照。之后组  相似文献   

2.
慢性鼻窦炎鼻窦粘膜纤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鼻粘膜粘液纤毛系统的清洁作用是人体上呼吸道重要的机械保护功能 ,鼻窦粘膜纤毛的活性与功能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同时也是功能性鼻窦外科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慢性鼻窦炎嗅粘膜P物质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鼻窦炎是鼻科常见疾病,其发病往往与感染、变态反应相关,这类患者常伴有嗅觉障碍。为进一步研究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与变态反应的相关性,我们对慢性耳窦炎患者嗅粘膜进行了P物质(substanceP)的观察。材料和方法1标本来源患者组:选自1997年<~8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因慢性鼻窦炎入院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患者55例,男性31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16~65岁,平均年龄42.6岁。术前经鼻窦CT检查,并根据1996年郑州耳鼻咽喉科学会研究的慢性鼻窦炎分型、分期标准进行诊断。术中取患者嗅粘膜。对照组:选用单纯鼻中隔偏曲行鼻中隔矫…  相似文献   

4.
关于鼻窦炎的研究已有80~90年的历史,其间虽有不少成果,但迄今为止,临床上仍感鼻窦炎患者治疗上及手术后处理方面的困难。近年来继抗菌药物之后,虽有酶制剂等新药问世,在手术方法上亦有改进,使鼻窦炎的治疗有显著的进步,但仍不能收到完全根治的满意效果。由于慢性鼻窦炎发病机理包括各种内、外因素的复杂作用,故难于查明其发病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仅依靠单一的对策是不能最终解决问题的。因而,作者从新的角度对鼻窦粘膜,特别是上颌窦炎的粘膜病理改变加以研究,以期对解决慢性鼻窦炎的本质问题有所裨益。其方法为:用实体显微镜观察手术采取的全部上颌窦粘膜,将各种粘膜表面的变化与病理组织学所见进行对比。这样,可以全面了解窦粘膜的病态而不致遗漏,从窦粘膜上皮鳞化乃至癌变的学说来看,结合临床  相似文献   

5.
073 慢性鼻窦炎鼻窦粘膜纤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鼻粘膜粘液纤毛系统的清洁作用是人体上呼吸道重要的机械保护功能,鼻窦粘膜纤毛的活性与功能在慢性鼻窦炎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功能性鼻窦外科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6.
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微循环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方法: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检测10例慢性单纯性鼻窦炎患者(慢性单纯性鼻窦炎组),10例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及10例健康者(正常对照组)上颌窦粘膜微循环血流量的状况。结果:慢性单纯性鼻窦炎组和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组上颌窦粘膜的微循环血流量均下降,分别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和P<0.01),但两组间比较,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7.
人类鼻窦炎窦腔粘膜血流量是否有改变尚无定论。本研究旨在建立慢性鼻窦炎的动物模型以测定窦腔粘膜血流量。作者用家兔作实验,麻醉后按下列三种方法建立实验性鼻窦炎:(1)皮下注射卵清蛋白,每周4次,共2周。窦腔内留置导管注射卵清蛋白,每周3次共2周,并接种肺炎链球菌(10~8个);(2)鼻背部皮肤作切口,鼻窦骨壁钻孔,切开窦腔粘膜放入一块带肺炎球菌的棉绒。(3)与第2种方法相同,但不接种细菌,用异丁稀酸封闭窦口。从实验性鼻窦炎产生到测鼻窦粘膜血流的时间为5周至9个月。部分家兔鼻窦粘膜进行光镜和扫描电镜组织学检查。结果:15只家兔中6只实验失败,其余家兔实验性鼻窦炎的表现是打喷嚏、流涕;鼻窦粘膜  相似文献   

8.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对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的术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对16例(20侧)术中和术后上颌窦粘膜及自然孔粘膜的纤毛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术前上颌窦及其自然孔粘膜纤毛细胞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微绒毛细胞增多,部分病例有鳞状上皮化生。术后6个月~1年,大部分病例受损的纤毛细胞明显恢复,纤毛细胞覆盖面积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内窥镜手术,改善上颌窦的通气、引流,可以逐渐恢复粘膜的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9.
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嗅粘膜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观察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粘膜病理变化及其与嗅觉障碍的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3例住院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的嗅粘膜进行了组织不观察。术前嗅觉检查均为嗅觉缺失,失嗅时间5-30年,平均11.8年。男15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8岁。结果 23例嗅粘膜均发现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其中程度不等的嗅止皮萎综10侧次,和蔼不等的嗅细胞减少16侧次,呼吸上皮化生,嗅腺粘液腺化生10侧  相似文献   

10.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上颌窦粘膜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对行内窥镜鼻窦手术的慢性鼻窦炎患者上颌窦粘膜的术后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评价,利用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技术对16例(20侧)术中和术后上颌窦粘膜及自然孔粘膜的纤毛面积进行定量测定。发现术前上颌窦及其自然孔粘膜纤毛细胞明显减少,杯状细胞,微绒毛细胞增多,部分病例有鳞状上皮化生。术后6个月 ̄1年,大部分病例受损的纤毛细胞明显恢复,纤毛细胞覆盖面积增加,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内窥镜手术,改善上颌窦的通气、引流、  相似文献   

11.
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的嗅粘膜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慢性鼻窦炎嗅觉障碍患者的嗅粘膜病理变化及其与嗅觉障碍的治疗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3例住院行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鼻窦炎患者的嗅粘膜进行了组织学观察。术前嗅觉检查均为嗅觉缺失,失嗅时间5~30年,平均11.8年。男15例,女8例,年龄26~71岁,平均48岁。结果23例(23侧)嗅粘膜均发现有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其中程度不等的嗅上皮萎缩10侧次(43.5%),程度不等的嗅细胞减少16侧次(69.6%),呼吸上皮化生6侧次(26.1%),嗅腺粘液腺化生10侧次(43.5%)。术后随访2~6个月,嗅觉恢复或改善者16例(69.6%),为嗅上皮正常或轻中度病变者。嗅觉无变化7例(30.4%),为嗅上皮中重度或重度病变者。结论嗅上皮病变程度与术后嗅觉恢复程度成正相关,嗅细胞的数量减少越明显,嗅觉障碍治疗的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2.
组织低氧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传统观点认为其发生与鼻腔黏膜的慢性感染和变态反应关系密切,近年来研究推测缺氧与鼻息肉的早期形成有很大关系.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机体适应缺氧的重要转录调节因子,本文通过剖析HIF-1的生物学特点及其与炎症的关系,探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生发展的病因及机制.  相似文献   

13.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前后鼻窦粘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0例慢性鼻窦炎内窥镜鼻窦手术前后的鼻窦粘膜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定量研究以及组织形态的定量研究,结果发现:术前上皮结构紊乱,上皮细胞脱落,细胞表面纤毛肿胀、倒伏、断裂及脱落;杯状细胞增多;细胞内线粒体减少、肿胀。术后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纤毛数量增多,均匀;细胞内线粒体增加,其形状因子、长短袖比等计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认为,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内窥镜鼻窦手术清除病灶彻底,解除了窦口鼻道复合体的阻塞,因此对手术后鼻窦上皮的功能恢复十分有利。另外,组织形态学研究用于对鼻窦手术后疗效的评价,也是一种较新的和较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鼻窦炎内窥镜手术前后鼻窦粘膜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30例慢性鼻窦炎内窥镜鼻窦手术前后的鼻窦粘膜进行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的定量研究以及组织形态的定量研究,结果发现:术前上皮结构紊乱,上皮细胞脱落,细胞表面纤毛肿胀、倒伏、断裂及脱落;杯状细胞增多;细胞内线粒体减少、肿胀。术后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纤毛数量增多,均匀;细胞内线粒体增加,其形状因子、长短轴比等计量参数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认为,从组织学角度来看,内窥镜鼻窦手术清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脉管炎近年来在小儿中发病有与年俱增趋势,是以引起人们的极大重视。此病属于免疫复合体疾病。多数学者认为,血液凝固和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中的继发性障碍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萤光显微镜对皮肤血管和肾小球毛细血管中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的观察可证明上  相似文献   

16.
采用纤维蛋白板测定头颈肿瘤组织中纤溶酶原激活物(PA),结果表明:①头颈恶性肿瘤原发灶、颈淋巴结转移癌PA活性增高,比活性均值高于相应癌灶邻近正常组织和头颈良性肿瘤组织(P<0.01);②在原发灶中PA比活性均值随肿瘤分期的进展而递增。提示PA可能是参与头颈恶性肿瘤生长、浸润及转移的机制之一,PA使头颈癌细胞激活纤溶系统降解癌周组织而浸润、转移。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慢性中耳炎中耳粘膜的分泌特性,著者作了13例慢性中耳炎中耳粘膜连续切片观察,发现中耳粘膜普遍呈现分泌组织化生及分泌功能亢进,全部病例表现粘膜增厚,而增厚、水肿及血管扩张的程度与炎症病期有关。粘膜增厚区的杯状细胞及其它分泌细胞数量增多,这些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上皮区,纤毛细胞也可化生为分泌上皮。通过上述观察可以说明:慢性中耳炎分泌功能的亢进一方面是由于分泌量增加;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20例慢性鼻窦炎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前后的鼻窦粘膜进行了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术前上皮结构紊乱,细胞表面纤毛断裂、倒伏、脱落,细胞内线粒体减少;鳞状上皮化生,纤维组织增生;杯状细胞增多,上皮下炎性细胞浸润。术后上皮细胞排列整齐,纤毛再生,细胞内线粒体增多,杯状细胞减少。作者认为,慢性鼻窦炎是由于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通气引流障碍所引起;功能性内窥镜鼻窦手术能解除阻塞,使窦内氧分压增高,从而使鼻窦粘膜恢复正常形态;组织形态学研究用于鼻窦手术后的疗效评价,不失为一种客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nitric oxide on ciliary beat frequency in human nasal mucosa. METHOD: A primary culture model of human nasal mucosa epithelial cells was established and the effect of nitric oxide on ciliary beat frequency was observed by videomicroscopy method. The data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t-test. RESULT: L-argini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iliary beat frequency from (400 +/- 48) beats/min to (793 +/- 68) beats/min (n = 9, P < 0.001), D-arginine had no similar effect, while NOS blocker L-NAME inhibited the effect of L-arginine. CONCLUSION: Cells cultured by our method could synthesize NOS that made L-arginine produce NO that could increase ciliary beat frequency in the human nasal mucos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