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压氧舱配合常规治疗高原脑水肿的护理体会。方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舱治疗急性高原脑水肿13例,观察其护理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即时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后送三级医院住院治疗,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结论高原脑水肿患者早期合理氧疗、药物治疗,加用高压氧治疗,做好心理护理、呼吸管理、严密观察病情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其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亚低温疗法的护理及其并发症的有效防护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4.
低温治疗可降低代谢率,减少脑耗氧,减轻脑水肿和降低颅内压,故有利于保护脑细胞[1].2002年1月-2003年5月,我院重症监护室对15例昏迷患者进行了亚低温复苏治疗,通过严密的监护和科学的护理,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提高了抢救的成功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亚低温主要是指轻度低温(33~35℃)和中度低温(29~32℃)的合称.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颅脑损伤,通过亚低温治疗可降低脑耗氧量,①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能量代谢,减轻乳酸堆积;②保护血脑屏障功能;③抑制白三烯B4生成,减轻脑水肿;④抑制颅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生存和释放,从而促进脑细胞功能的修复,由于其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且无明显副反应,目前已愈来愈多地被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患者内科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患者救护情况:适当氧疗、利尿、营养脑细胞、抗感染、脱水、维持酸碱平衡、静脉点滴纳洛酮;采用必要监护,开展呼吸道、氧疗、药物、心理等护理、配合健康教育。结果 89例患者,3例死亡,86例治愈,治愈率为96.6%。1个月后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高原急性脑水肿昏迷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并配合强有力的内科护理,可有效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颅脑损伤患者多病情危重,常可引起高热,致继发性脑细胞受损。我科从2008年9月—2011年9月对3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应用河南省华氏生产的YZK-I医用低温电子冰帽治疗仪持续头部降温,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郭萍 《中国实用医药》2010,5(36):219-220
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在神经外科中应用广泛,常采用人工冬眠、物理降温作为治疗措施,使体温降至预定范围,以减少氧耗和能量代谢,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改善脑缺氧状态,有利于脑细胞的恢复,对脑有保护作用[1].我科于2007年8月至2010年4月对36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降低了死亡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将其应用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亚低温治疗是颅脑损伤患者的重要治疗方法,轻、中度低温(32℃~35℃)能明显改善脑缺血后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病理组织学和生化损害程度[1]。在亚低温治疗过程中医疗护理技术要求高,护理工作十分重要[2]。亚低温治疗在降低颅内压和保护神经细胞免受进一步的损伤,改善患者预后等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便于推广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探讨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护理效果,并总结相关的经验和体会,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在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亚低温治疗,此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明显,可促其早期恢复神经功能,减少致残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活质量,改善预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出血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应用亚低温治疗重度脑组织损伤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艳 《淮海医药》2005,23(3):230-231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重度脑组织损伤的护理对策。方法 通过对2 0 0 2年12月~2 0 0 3年8月实施全身(头部)亚低温治疗重度脑组织损伤2 5例患者的护理总结,提出亚低温治疗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肛温及心电监测的变化,加强呼吸道、胃肠道及基础方面的护理。结果 本组2 5例患者经治疗及护理,治愈和好转2 0例,死亡5例。结论 加强重型脑损伤患者在亚低温治疗中护理和监测,可明显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从1998年1月至2003年6月对符合条件且GCS≤8分的重症脑外伤患者130例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2例和常温治疗组68 例,监测两组的颅内压、脑水肿体积和血糖,比较其治疗效果。结果 3~6个月其GOS结果为,亚低温治疗组痊愈28例(45.2%),死亡10例(16.1%),常温组分别为18 例(26.5%)和18 例(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者差异不明显,但第2、3天亚低温组明显降低。且亚低温组能缩短脑水肿时间,降低脑水肿程度。亚低温能降低血糖。结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早期采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余辉 《中国乡村医药》2009,16(11):68-69
颅脑损伤发病率近年呈上升趋势,是一种预后不良的疾病。临床研究证明,亚低温(33~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保护血-脑脊液屏障功能,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致死、致残率,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轻微。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于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对1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亚低温疗法,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急性重型脑外伤的治疗护理.方法选择受伤后6小时入院的急性重型脑外伤患者(GCS≤8),随机分成亚低温组和对照组,其中亚低湿组采用冰毯机和冬眠合剂,进行全身降温,设定肛温为33~35℃,时间5~7d,观察生命体征,颅内压及临床预后.结果亚低温组死亡率明显下降,亚低温组病人体液免疫、凝血功能与对照组无差异.结论亚低温治疗脑外伤病人有明显疗效,护理要点是严密观察病情的变化,低温控制及监护,确保低温治疗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冰低温治疗急性脑卒中每下降1℃,耗氧量与血流量均降低67%,同时可避免深度低温的不良反应,我科在常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亚低温治疗,疗效显著,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6.
高原脑水肿又称高原脑病、高原昏迷,是人体由低海拔地区快速进入高海拔地区时因脑缺氧而导致的一种严重脑功能障碍,发病率约为0·5%~2%[1];死亡率位居急性高原病各型之首,约5%~16·7%[2]。高原脑水肿患者病情危重,如何提高救护水平以挽救患者生命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自1999年3月~2003年6月我科收治该病共计19例,现将我们的护理工作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人19例,均符合高原脑水肿诊断标准[3]。男性16例,女性3例,年龄15岁~53岁,平均37·2岁,均为汉族。乘车进入高原地区17例,乘飞机2例;初次进藏17例,再次进藏2例。其中神志恍惚9例,谵…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讨早期局部亚低温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亚低温治疗44例,均在受伤后24h内进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RT)控制在32.0~35.0℃,持续3~5d,同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颅内压(ICP)及血糖变化;对照组44例患者应用脱水降颅压、营养神经、止血、抑制胃酸分泌、营养支持等常规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6.5 ~37.5℃,降温但未使用冬眠疗法.结果 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伤后早期高ICP、高血糖均显著下降(均P<0.05),无严重并发症,病死率、伤残率下降,预后显著改善.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脑保护作用,能提高临床疗效及生存率,改善生存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陈巍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56-758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后的护理方法,并提高护理效率。方法选取我院于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128例,采用亚低温治疗,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实施心理护理、脑温及体温的监护、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压和心律变化、口腔护理。结果全程护理后,在3个月的随访期后,显效77例,显效率为60.16%,有效40例,有效率为31.25%,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91.41%。结论经过对症治疗,以及制定妥善的护理方案后,病程中严密观察,精心护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本组所采用的护理方法安全有效,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相似文献   

20.
亚低温综合治疗42例重型颅脑外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42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施行亚低温综合治疗,并与同期应用常规治疗的50例患者比较,显示前者在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着显著作用。提示亚低温治疗在降低脑的耗氧量、保护脑组织、减轻脑水肿、减少并发症、抑制颅脑损伤后内源性有害因子的生成和释放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是目前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