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评价苯二氮(艹卓)受体在小鼠异丙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遗忘效应中的作用.方法 昆明小鼠288只,雌雄各半,体重18~23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9组(n=32):生理盐水+生理盐水组(NN组)、生理盐水+脂肪乳组(NF组)、氟马西尼+生理盐水组(FN组)、生理盐水+异丙酚组(NP组)、氟马西尼+异丙酚组(FP组)、生理盐水+依托咪酯组(NE组)、氟马西尼+依托咪酯组(FE组)、生理盐水+氯胺酮组(NK组)和氟马西尼+氯胺酮组(FK组).NN组、NF组、NP组、NE组和NK组于训练前10 min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于训练前5 min时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脂肪乳10 nl/kg、异丙酚25 mg/kg、依托咪酯3 mg/kg和氯胺酮20 mg/kg;FN组、FP组、FE组和FK组于训练前10 min时腹腔注射氟马西尼1 mg/kg,于训练前5 min时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kg、异丙酚25 mg/kg、依托咪酯3 mg/kg和氯胺酮20 mg/kg.分别采用避暗实验、跳台实验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认知功能.结果 与NN组比较,NF组和FN组认知功能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P组跳台实验潜伏期缩短,NE组跳台实验潜伏期缩短,错误次数增多,NK组跳台实验潜伏期缩短,水迷宫实验潜伏期延长(P<0.05);与NP组比较,FP组避暗实验潜伏期延长,水迷宫实验潜伏期缩短(p<0.05);与NE组比较,FE组避暗实验潜伏期延长,避暗实验和跳台实验错误次数减少(P<0.05);与NK组比较,FK组跳台实验潜伏期延长,水迷宫实验潜伏期缩短(P<0.05).结论 小鼠异丙酚、依托咪酯和氯胺酮的遗忘效应与激活苯二氮(艹卓)受体有关.  相似文献   

2.
氯胺酮琥珀胆碱静脉复合麻醉临床应用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们将氯胺酮、琥珀胆碱各500mg与10%葡萄糖500ml配成复合液,用于胸、腹腔较大手术,共计36例,均在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以此维持。滴速第1h60~80滴/min,以后逐步减慢至40滴/min。必要时辅用羟丁酸钠12~38mg/kg,或硫喷妥钠3~4mg/kg,或芬太尼3~6μg/kg。手术结束前30min停药,复合液用量为250~700ml。 在维持过程中血压一般先呈升高趋势,20~30min后逐渐接近或稍高于麻醉前水平,同时心率稍增快,一般在5~10%之间(同术前相比)。心电图未发现异常变化。停药到呼吸恢复,为10~50min,平均为18.4min。呼吸恢复均能逐渐苏醒(有吞咽动作、皱眉睁眼、呼唤反  相似文献   

3.
我院应用氯胺酮-安定合剂和氯胺酮-咪唑安定合剂于小儿基础麻醉。年龄在2月~5岁,男30例,女16例。其中氯安合剂26例,氯咪合剂20例,绝大部分为疝、鞘膜积液手术,一般状态良好。方法苯巴比妥钠4mg/kg、阿托品0.02mg/kg,术前30min 肌注,再行麻醉,氯安合剂组每 ml 含氯胺酮25mg、安定2.5mg。氯咪合剂组每 ml 含氯胺酮25mg,咪唑安定2.5mg。均按0.2ml/kg 肌注给药。观察进入麻醉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1984~1988年8月采用氯胺酮-氟哌啶复合和氯胺酮-安定复合应用于小儿外科各50例,对比观察如下。临床资料:以腹部,四肢,胸壁手术为主。麻醉前用药,阿托品0.01mg/kg于术前30min肌注。麻醉用药:A组氯胺酮8~10mg/kg和氟哌啶0,15mg/kg肌注。B组(对照组)氯胺酮8~10mg/kg和安  相似文献   

5.
依托咪酯用于腹部手术患者全身麻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依托咪酯在麻醉诱导及维持中应用的效果.方法 成年患者共559例,ASA Ⅰ或Ⅱ级.按一定顺序和时间间隔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075 mg/kg、芬太尼4μg/kg、阿曲库铵0.9 mg/kg、依托咪酯0.3 mg/kg麻醉诱导.持续输注依托咪酯10~15μg·kg-1·min-1,间断给予芬太尼1~2 μg/kg、咪达唑仑0.03 mg/kg、阿曲库铵0.3 mg/kg维持麻醉.记录人室后诱导前(T0)、诱导后1 min (T1)、2 min(T2)和插管后3 min(T3)、手术切皮时(T4 )、麻醉后1 h(T5)、拔管时(T6)的MAP、HR、BIS,清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术中全麻药的用量.术中和术后回访记录肌颤、注射痛、恶心、呕吐、躁动、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T2时MAP和HR均明显降低和减慢,T6时MAP明显升高(P<0.05);MAP和HR的下降和增快的幅度均<15%.T2时BIS值可迅速达到插管要求,持续输注依托咪酯10~15 μg·kg-1·min-1可使大多数患者的BIS值维持在理想水平.停药后多数患者12 min内BIS值恢复至90以上.肌肉震颤的发生率为12%.结论 依托咪酯乳剂用于ASA Ⅰ或Ⅱ级成年患者的麻醉诱导安全,血流动力学平稳,持续泵注依托咪酯乳剂10~15 μg·kg-1·min-1可维持理想的麻醉深度,停药后苏醒迅速、完全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2009年8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需行MECT的老年患者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龄60~85岁.按随机化顺序均分为依托咪酯与丙泊酚联合组(A组)、依托咪酯组(B组)和丙泊酚组(C组).A组静注依托咪酯0.15 mg/kg、丙泊酚1mg/kg;B组静注依托咪酯0.3mg/kg;C组静注丙泊酚2 mg/kg.测定三组患者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和MECT后5、10 min的SBP、DBP、HR、SpO2以及麻醉前、MECT 10 min后的血糖.记录治疗过程中每组患者的脑电癫痫波发作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B组MECT后5、10 min SBP、DBP明显高于、HR明显快于A、C组,B组MECT后10 min血糖明显高于麻醉前和A、C组(P<0.05).A、B组脑电癫痫波发作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1);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 依托咪酯联合丙泊酚诱导麻醉用于老年患者MECT安全有效,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轻微,同时能明显延长脑癫痫波发作时间,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颅内手术要求麻醉平稳 ,全身和脑血液动力学稳定 ,避免颅内压增高 ,而麻醉诱导引起的心血管反应会导致血压和颅内压升高。本文对不同诱导方法对颅内压的影响进行比较 ,以寻求较为理想的诱导方法。资料与方法选择 30例ASAI~II级颅内手术病人 ,随机分成硫喷妥钠组 (T组 )、依托咪酯组 (Y组 )和丙泊酚组 (P组 ) ,每组1 0例。术前 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 0 1 g、阿托品 0 5mg。麻醉诱导先静注芬太尼 2 μg/kg、咪唑安定 0 1mg/kg后 ,T组硫喷妥钠 4~ 5mg/kg ,Y组依托咪酯 0 3mg/kg、P组丙泊酚 3mg/kg分别静注 ,继而静注维库溴铵 0 1mg/…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研究小儿术前应用氯胺酮的最佳剂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小儿泌尿外科手术患儿30例,体重7~10kg,随机分3组:A组(氯胺酮8mg/kg、咪达唑仑0.5mg/kg,),B组(氯胺酮9 mg/kg,咪达唑仑0.5mg/kg,),C组(氯胺酮10mg/kg,咪达唑仑0.5mg/kg,)术前30 mi n,口服。结果:3组在苏醒时间、镇静、镇痛及术后睡眠质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组用药方法和剂量是较理想的小儿术前用药。  相似文献   

9.
国产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和维持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依托咪酯在全麻诱导和维持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ASA Ⅰ或Ⅱ级,年龄20~70岁,需要全身麻醉行腹部手术、开胸手术或开颅手术的患者95例.随机分为依托咪酯组(E组,n=45)和丙泊酚组(P组,n=50).麻醉诱导:提前5 min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75 mg/kg,预注维库溴铵总量(0.1 mg/kg)的1/4,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依托咪酯0.4 mg/kg(E组)或丙泊酚2 mg/kg(P组)、再注射维库溴铵总量的3/4.麻醉维持:雷米芬太尼0.05~0.1μg·kg-1·min-1,依托咪酯0.6~1.2 mg·kg-1·h-1(E组)或丙泊酚4~10 mg/kg(P组),维库溴铵酌情追加.记录入室、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3、5、10 min及切皮时的SBP、DBP、HR、SpO2,诱导期BP和HR的最高和最低值、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患者清醒时间、拔管时间.麻醉前、插管后和术后24 h分别经桡动脉抽血2 ml,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浆皮质醇浓度.观察有无肌颤、注射痛、恶心、呕吐、血栓性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结果 (1)两组患者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完毕后的清醒时间以及拔管时间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与入室时比较,插管前两组SBP、DBP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尤其P组降低更为明显;插管后3、5、10 min P组SBP、DBP明显降低(P<0.05或P<0.01);插管后1、3 min E组HR明显增快(P<0.05或P<0.01),而P组在插管后1 min HR也明显增快(P<0.05),插管后3、5、10 min时减慢(P<0.05);(3)诱导期间两组患者最高SBP、HR和最低SBP、HR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与麻醉前比较,两组患者在插管后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P(0.05或P(0.01),而P组升高更为显著;(5)两组均有注射痛发生,但E组(11%)发生率较P组(44%)低(P<0.01),两组均未出现肌颤、恶心呕吐、静脉炎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使用临床剂量的依托咪酯作为麻醉诱导和术中维持的静脉全麻药是安全可行的,诱导前预注射小剂量咪唑安定和肌肉松弛药可有效预防肌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氟比洛芬酯少阿片化方案在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全麻下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低剂量艾司氯胺酮联合氟比洛芬酯组(ES+F组,22例),诱导后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切皮前静脉给予艾司氯胺酮0.5 mg/kg负荷量,继而0.25 mg/(kg·h)持续泵注至缝皮开始。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21例),诱导后静脉给予氟比洛芬酯1 mg/kg,切皮前静脉负荷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并持续输注至缝皮开始时。观察术中及术后24 h舒芬太尼、氟比洛芬酯用量,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去甲肾上腺素、乌拉地尔用量,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包括麻醉前(T0)、切皮前(T1)、切皮后5 min(T2)、切皮后10 min(T3)、手术30 min(T4)、手术60 min(T5)、手术结束时(T6)和术后30 min(T7)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HR)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手术当晚睡眠质量评分,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30 min RASS镇静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C组比较,ES+F...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靶控输注(TCI)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Cp)0.5μg/ml与实测血浆浓度(Cm)的差异,并评价内嵌Arden药代动力学参数的思路高TCI-Ⅲ型输注系统的性能。方法择期全麻下行颈椎前路或腰椎侧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患者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19~59岁,BMI 18~29 kg/m~2,ASAⅠ或Ⅱ级。麻醉诱导前将0.5μg/kg右美托咪定10 min恒速泵注完毕,诱导时先以舒芬太尼0.3μg/kg缓慢地静脉注射,设定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为0.5μg/ml持续泵注,待意识消失后,静脉注入顺式阿曲库铵0.3 mg/kg,行气管插管。麻醉维持期间依托咪酯血浆靶浓度维持0.5μg/ml恒定不变,同时辅以瑞芬太尼、右美托咪定静脉泵注,维持患者BIS 40~60。于依托咪酯TCI前即刻、TCI后1、3、5、10、20、30、60、90、120 min采集桡动脉血样,采用前期试验已验证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血浆依托咪酯浓度。分析计算TCI依托咪酯的系统性能评价指标,包括精确度、偏离度、摆动度和分散度。结果 TCI后1、3、10 min时,依托咪酯Cm均明显低于Cp(P0.05),依托咪酯总体血样Cm为0.42μg/ml,明显低于Cp 16%(P0.05)。输注期间TCI系统的偏离度为-15.9%,精确度为21.9%,摆动度为22.0%,分散度为-0.72%/h。结论 TCI依托咪酯恒定靶血浆浓度(Cp)0.5μg/ml时,内嵌Arden药代动力学参数TCI系统的偏离度和摆动度稍大,但系统分散度小,能维持稳定的血浆浓度,精确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羟考酮抑制中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药效学. 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62例,ASA分级Ⅰ、Ⅱ级.分为两组:中年组(45~54岁)30例,老年组(65~74岁)32例.麻醉诱导:患者面罩吸氧(8 L/min)5 min后,采用改良序贯法30 s内静脉注射羟考酮.2 min后30 s内静脉注射依托咪酯0.3 mg/kg,持续观察2 min,评估肌阵挛发生情况及其程度.然后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2 mg/kg和芬太尼3μg/kg,5min内完成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麻醉分别以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丙白酚(3.0 mg/L)、瑞芬太尼(2.5~3.0 μg/L)维持.采用Probit回归方法分析各组羟考酮的ED50及其95%CI,并记录手术时间、术后拔管时间及恶心、呕吐等副作用. 结果 羟考酮抑制中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ED.分别为0.077 mg/kg和0.062 mg/kg,95%CI分别为0.045~0.122 mg/kg和0.043~0.101 mg/kg;中年组羟考酮剂量明显高于老年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副作用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0.05). 结论 羟考酮抑制中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期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的ED50分别为0.077 mg/kg与0.062mg/kg;95%CI分别为0.045~0.122 mg/kg与0.043~0.101 mg/kg.  相似文献   

13.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106例,年龄3个月~4岁,体重3.5~15kg,手术时间为160~235min,平均185min。术前插胃管,肌注东莨菪碱0.006~0.01mg/kg、胃复安0.1mg/kg。入室后先用基础麻醉氯胺酮5~10mg/kg、利多卡因3~5mg/kg混合肌注。58例全麻缓慢静注r-OH50~100mg/kg进行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每隔30~60min静注氯胺酮利多卡因合剂(两药各取100mg,稀释至10ml,下称KL)0.1~0.2ml/kg,必要时静注芬太尼2~5μg/kg或安定0.25~0.5mg/kg维持全麻。48例为骶麻组行骶管穿刺置管后首量注入0.5%~1.5%利多卡因5~7mg/kg,术中视情况骶管分次追加首量的1/3~1/2,同时按<0.1ml·kg~(-1)的剂量静注KL合剂,必要时静注辅助用药芬太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诱导剂量依托咪酯复合舒芬太尼用于老年患者麻醉诱导对镇静深度的影响。方法 65岁以上老年患者60例,按照依托咪酯诱导剂量随机分为四组:A组0.2 mg/kg,B组0.3 mg/kg,C组0.4 mg/kg,D组0.5 mg/kg。观察并记录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即刻(T2)、插管后1 min(T3)、3 min(T4)和5 min(T5)的MAP、HR和BIS变化。结果 A、D组血流动力学波动比B、C组明显。T2~T5时D组BIS明显低于其它三组(P<0.05或P<0.01),T4、T5时A组BIS明显高于其它三组(P<0.01)。结论依托咪酯0.3~0.4 mg/kg复合舒芬太尼0.3μg/kg较适合老年患者麻醉诱导,镇静深度适中,循环较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患儿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的患儿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1~12岁,体重9~36 kg,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组(DK组)和丙泊酚复合氯胺酮组(PK组),每组30例。入室后DK组先予右美托咪定1μg/kg负荷量,10 min泵完,后予氯胺酮1 mg/kg静注诱导,右美托咪定0.5μg·kg~(-1)·h~(-1)泵注维持;PK组缓慢静注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2~2.5 mg/kg、氯胺酮1 mg/kg诱导,丙泊酚中长链脂肪乳6 mg·kg~(-1)·h~(-1)泵注维持。术中出现体动反应时静脉追加氯胺酮0.5 mg/kg。观察并记录两组术中体动反应、氧饱和度下降(SpO_295%)的发生情况,记录追加氯胺酮情况、术后苏醒时间和苏醒期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DK组术中体动反应和SpO_2下降发生率明显低于PK组(P0.05)。DK组追加氯胺酮比例明显少于PK组(P0.05),苏醒时间明显长于PK组(P0.05),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PK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全麻用于患儿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可有效降低患儿术中体动反应和SpO_2下降发生率,降低追加氯胺酮比例,减少苏醒期躁动,但延长了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6.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的BIS50及其对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分别测定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时半数患者入睡时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即BIS50和半数有效量(ED50),比较他们对BIS的影响。方法 选择40例无服用精神药物和镇静催眠药、无术前用药的择期手术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氯胺酮组(K组,n=20)和依托咪酯组(E组,n=20),以半数效量序贯法分别进行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的睡眠观察,以对语言指令不应和睫毛反射消失为入睡指标,同时记录BIS的变化。对取得的数据以直线回归的方法和加权均数法分别求得氯胺酮、依托咪酯的BIS50和ED50。结果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诱导后,BIS明显下降(P=0.000983),但两者各自BIS下降幅度在入睡与未睡患者之间没有明显差异(P=0.920501和0.956263)。氯胺酮的BIS50和ED50分别是78.81(95%可信区间67.27~97.10)和0.757mg/kg(95%可信区间0.535~1.071mg/kg),依托咪酯的BIS50和ED50分别是60.00(95%可信区间49.74~76.95)和0.089mg,/kg(95%可信区间0.073~0.107mg/kg)。结论 氯胺酮和依托咪酯皆显著降低BIS,但仅凭BIS难以准确预计是否进入睡眠状态。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氯胺酮作用于小儿静脉麻醉的优缺点。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手术患儿40例,男26例,女14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M-K组为咪唑安定氯胺酮组,P-K组为丙泊酚氯胺酮组。麻醉诱导:肌注氯胺酮4~6 mg/kg,维持:P-K组用丙泊酚1.5 mg/kg、氯胺酮2 mg/kg;M-K组用咪唑安定0.1 mg/kg、氯胺酮2 mg/kg。记录麻醉前和用药后5、10、20、30和60 min ECG、BP、RR、SpO2各值。结果两组在用药后均出现呼吸抑制,M-K组20min后逐渐正常。P-K组10 min后渐正常。M-K组从末次给药算起至小儿完全清醒时间为(110±30)min,术后出现恶心、呕吐、恶梦及异常行为等现象占70%。P-K组手术结束后10~15 min唤醒试验满意,无哭闹、呼叫睁眼,未出现恶心、呕吐、恶梦及异常行为等现象。结论通过本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微泵静注丙泊酚-氯胺酮麻醉效果确切,副作用小,苏醒迅速,可控性强,是小儿非住院手术麻醉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8.
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减少依托咪酯所致肌阵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1/μg/kg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对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时肌阵挛的影响.方法 80例择期全麻手术患者,男女各4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18~60岁,体重指数(BMI)20~30.随机均分为两组:诱导时静注1μg/kg雷米芬太尼(雷米芬太尼组)或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对照组)后静注0.3 mg/kg依托咪酯.观察有无肌阵挛发生,并记录肌阵挛程度.完成记录后,对照组静注4μg/kg芬太尼,1min后两组均静注0.6mg/kg罗库溴铵后气管插管.结果 雷米芬太尼组的40例患者中,仅1例(2.5%)出现中等程度的肌阵挛,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例(77.5%)(P<0.01).结论 1μg/kg雷米芬太尼预处理可减少依托咪酯全麻诱导所致的肌阵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麻醉药物在麻醉诱导期间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的影响.方法 40例病人随机分为4组(每组10例),麻醉诱导药物分别为咪达唑仑0.15mg/kg、异丙酚2mg/kg、依托咪酯0.3mg/kg和硫喷妥钠5mg/kg.给药3min后行气管内插管.麻醉维持采用1%七氟醚-66%氧化亚氮和氧气吸入,同时机械通气维持PETCO2在35~40mmHg.采用经颅多普勒监测仪(TCD),分别于诱导前和诱导1、2、3、5、10、15min测定大脑中动脉血流速率(V-MCA),同时记录动脉血压、心率及PETCO2.结果 给药后1min,异丙酚、依托咪酯和硫喷妥钠可使V-MCA明显降低(P<0.05),而咪达唑仑组无显著变化(P>0.05).气管插管后,4组病人的Vm-MCA,其中仅咪达唑仑组与基础值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其他3组与基础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非神经外科手术病人,诱导剂量的异丙酚、依托咪酯和硫喷妥钠对V-MCA的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咪达唑仑影响较小;在对气管插管引起的脑血流速率波动的抑制方面咪达唑仑则作用较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保留自主呼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四肢10%~30%Ⅱ~Ⅲ度烧伤患者60例,ASA 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研究组(M组)和对照组(K组),静注氯胺酮0.5mg/kg和丙泊酚1mg/kg诱导后,M组先泵入右美托咪定1μg/kg,10 min注完,然后以0.05 μg·kg-1·min-1维持,复合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K组靶控输注丙泊酚2~4 μg/ml.观察两组诱导前(T1)、诱导时(T2)、削痂结束时(T3)、取皮结束时(T4)、植皮结束时(T5)时的SpO2 、RR、VT、HR、MAP以及T1~T4时的血浆皮质醇、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以及苏醒时(T6)、苏醒10 min( T7)、苏醒20 min( T8)时的躁动评分(RS评分)和警觉/镇静评分(OAA/S).结果 K组在T2~T4时,M组在T2时RR明显慢于T1时,HR明显快于T1时,MAP明显高于T1时(P<0.05),SpO2明显低于T1时(P<0.05).在T3、T4时K组的血浆皮质醇、E和NE明显高于T1时和M组(P<0.05).两组T6~T8时,K组RS明显高于M组(P<0.05),T7、T8时OAAS明显低于M组(P<0.05).术中丙泊酚、氯胺酮用量和术后PCIA用量K组均明显多于M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氯胺酮用于烧伤手术能较好的镇静镇痛,抑制应激反应,不容易发生呼吸抑制,苏醒质量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