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慢性荨麻疹与血浆F1+2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34例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结果: 慢性荨麻疹经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片段F1+2水平明显降低(P<0.001),治疗前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的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慢性荨麻疹血浆F1+2水平升高,提示其可能在慢性荨麻疹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炎性因子及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荨麻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我院就诊的CU患者80例进行研究,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志愿者80例为对照组。采集研究者空腹静脉血5ml,及时送检。观察外周血T、B淋巴细胞水平、D-二聚体、TNF-α、IL-6水平。结果观察组外周血T、B淋巴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观察组D-二聚体、TNF-α、IL-6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 <0.05)。结论淋巴细胞、炎性因子及D-二聚体检测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当其水平发生异常时,可辅助诊断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荨麻疹(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3例CU患者依据自身血清皮肤试验(ASST)结果进行分组,取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三组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和 IL-33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63例CU患者中,37例ASST阳性(58.73%),26例阴性(41.27%)。相比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2.437 ±0.120) mg/L],ASST(+)组 [(25.797±7.756) mg/L]和ASST(-)组[(30.605±9.101)mg/L]均明显增加(t值分别为10.25、10.58,P值均<0.05),但ASST(-)组与ASST(+)组两组间无明显差异(t=1.39, P>0.05)。ASST(+)组血清中IL-33含量 [(0.237±0.037) 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069±0.001) pg/mL],t=7.78,P<0.05,而ASST(-)组IL-33水平[(0.112±0.028) pg/mL]无明显变化(t=2.63, P>0.05),ASST(-)和ASST(+)间有明显差异(t=4.69, P<0.05)。结论:CU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及ASST(+)组IL-33水平升高,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失衡,在CU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D二聚体、活化凝血因子Ⅶ(FⅦa)及活化凝血因子Ⅻ(FⅫa)在慢性荨麻疹(CU)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与CU发病的关系。 方法 对50例CU患者及50例健康对照用干式免疫散射色谱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FⅦa及FⅫa的水平,并结合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情况进行分析。对43例CU患者自体血浆皮肤试验(APST)及41例CU患者作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结果与其血浆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 结果 CU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及FⅦa的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 0.05),前者升高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 < 0.05);CU患者FⅫa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APST(+)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APST(-)患者(P < 0.05),而ASST(+)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ASST(-)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凝血机制与CU相关,外源性凝血途径起着作用,针对凝血机制的研究对于CU的病情评估和临床治疗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妊娠结局为正常分娩的孕妇在不同孕期和非妊娠健康女性血浆D-二聚体和凝血4项指标的水平,评价这些指标对正常妊娠期女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2月在舟山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孕期检查并正常分娩的126例孕妇(孕妇组)和75例非妊娠健康女性(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孕妇组早期、中期和晚期孕妇与对照组健康女性的血液标本,检测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凝血活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SPSS 22.0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孕妇组不同孕期孕妇与对照组健康女性的血浆D-D水平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血浆D-D水平有随孕期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孕妇组不同孕期孕妇与对照组健康女性的PT、APTT、TT和FIB水平比较,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总体而言,PT、APTT和TT有随孕期的延长而降低的趋势,FIB有随孕期的延长而增加的趋势。结论对早期、中期和晚期孕妇进行血浆D-D和凝血4项指标实施监测分析,有助于及时了解和掌握正常孕妇的凝血和止血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活化凝血因子(FⅦa)、TFPI/Ⅹa水平与症状的关系。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急、慢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血浆D二聚体、FⅦa、TFPI/Ⅹa的水平,分析它们之间及其与症状评分、病程的关系。结果 急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450.57 ± 242.13) ng/mL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66.81 ± 40.68) ng/mL。血浆FⅦa水平(2.23 ± 0.74) ng/mL低于正常人对照组(5.23 ± 1.35) ng/m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急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FPI/Ⅹa水平(0.87 ± 0.13) nmol/L与正常人对照组(0.88 ± 0.12) nmol/L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慢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593.80 ± 294.04) ng/mL高于正常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FⅦa水平(3.98 ± 0.35) ng/mL低于正常人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TFPI/Ⅹa水平(0.87 ± 0.16) nmol/L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急性荨麻疹患者D二聚体水平和FⅦa水平低于慢性荨麻疹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急、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D二聚体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 = 0.68,P < 0.01;r = 0.82,P < 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 > 0.05),FⅦa和TFPI/Ⅹa水平与症状评分关系及病程无明显相关性(P > 0.05)。结论 荨麻疹患者存在凝血系统激活和凝血因子消耗及继发性纤溶,提示D二聚体、FⅦa可能与荨麻疹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水平在皮肤血管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近1年来于本单位皮肤科就诊的过敏性紫癜、变应性皮肤血管炎、荨麻疹性血管炎患者共84例的临床资料,同时收集40例健康人为对照,比较不同皮肤血管炎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结果:(1)84例皮肤血管炎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53.6%。(2)各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健康体检人群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荨麻疹性血管炎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其余各组皮肤血管炎患者(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意义。(4)所有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患者出现临床观察指标阳性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者,而血浆D-二聚体水平正常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比例高于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仅出现皮损的患者(P0.05)。(5)临床观察指标阳性的患者中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占67.7%,A组(发热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D组(ESR水平升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用于辅助诊断皮肤血管炎,尤其是荨麻疹性血管炎,且在合并系统损害的皮肤血管炎患者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多发伤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MODS)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对MODS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常州市肿瘤医院与合作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5月30日一2019年5月30日收治150例多发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入院24hD-二聚体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根据患者在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ODS将患者分为MODS组(45例)和非MODS组(105例)。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MODS的相关性,并观察其对MODS的预测价值。结果MODS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入院24h合并休克率、合并感染、损伤部位数目、损伤严重程度评分、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MODS组(P<0.05),住院时间长于非MODS组(P<0.05),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低于非MODS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24h合并休克、合并感染、损伤严重程度评分、D-二聚体水平是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二聚体预测多发伤患者发生MODS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5,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68.5%、75.3%。结论入院24 hD-二聚体水平升高的多发伤患者MODS发生率较高,且对MODS的发生具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荨麻疹患者血清组胺、白介素2(IL-2)、可溶性白介素2受体(sIL-2R)含量同时进行了测定,并对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2、IL-4和TNF-α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25例CIU患者和25例正常人血清IL-2、IL-4和TNF-α水平。结果:CIU患者血清IL-2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而IL-4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IL-2表达下调和IL-4表达上调可能导致本病患者出现Th2细胞亚群功能亢进,TNF-α可能主要作为前炎症因子参与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7(Interlen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和健康献血者各3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IL-17、IL-23水平,并分析它们与病情、病程之间的关系。结果: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的血清IL-17水平[(19.3±8.1)pg/mL]、IL-23水平[(28.9±11.1)pg/mL]均高于对照组[(8.6±5.7)pg/mL,(10.9±6.2)pg/mL],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92、7.72,P值均<0.01)。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IL-17、IL-23与症状评分呈正相关关系(r=0.89、r=0.75,P值均<0.01),与病程无明显相关性(r=0.23、r=0.24,P值均>0.05),IL-17与IL-23呈正相关关系(r=0.81,P<0.01)。结论:IL-17、IL-23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发病机理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对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患者外周血Th1/Th2的细胞因子(IL-2、IFN-γ、IL-4)的协调作用。方法:选择确诊为CU的患者75例作为观察对象,进行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半年,在治疗前后分别取血清测定IL-2、IFN-γ、IL-4的表达量,并与对照组75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CU患者的IL-2、IFN-γ、IL-4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5)。治疗后IL-2、IFN-γ表达分别增加了26.18%、29.81%,IL-4表达降低了24.5%,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治疗CU,可调节IL-2、IFN-γ、IL-4的表达水平,说明舌下含服粉尘螨滴剂可调节Th1/Th2细胞表达的细胞因子功能,进而缓解CU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Th1 /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CIU)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37例CIU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中的细胞因子IFN γ和IL 4。结果 CIU患者IFN γ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 05),其浓度分别为170. 58±230. 28pg/ml及340. 76±220. 35pg/ml;CIU患者IL 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5),其浓度分别为41. 53±12. 57pg/ml与27. 01±13. 54pg/ml。结论 Th2细胞功能亢进及Th1功能低下在CIU发生发展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冻胚移植(FET)后患者血清D-二聚体(D-D)、孕激素与雌二醇比值(P/E2)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选取邯郸市中心医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3例不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接受FET治疗,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n=68)与未妊娠组(n=35)。比较两组移植日、移植后3d、7d血清D-D、P/E2水平,分析血清D-D与P/E2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D-D、P/E2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其预测妊娠结局的价值。结果 未妊娠组移植后3d、7d血清D-D、P/E2水平高于妊娠组(P<0.05)。移植后3d、7d血清D-D与同一时间点P/E2水平呈正相关(P<0.05)。移植后7d血清D-D、P/E2预测妊娠结局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1、0.856,大于移植后3d血清D-D、P/E2的AUC(0.739、0.828);移植后3d、7d血清D-D、P/E<...  相似文献   

16.
黄菲  刘钊  鞠双双  韩江姗  冯波 《皮肤病与性病》2021,43(2):236-237,251
目的 了解德州地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常见过敏原的种类,为制订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捕获法定量测定德州地区245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总lgE抗体及20种血清过敏原特异性lgE抗体,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该地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过敏原阳性者达64.08%;阳性病例中吸入组阳性率的前2位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D-二聚体(D-D)、血浆纤维蛋白原(FIB)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以阿替普酶为主的溶栓治疗,根据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结果将其分为进展期组、非进展期组,根据患者出院结局情况將其分为出院结局良好组、出院结局不良组,对各组患者住院第1天、住院第7天、出院时的D-D、FIB水平进行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D-D、FIB水平与患者溶栓疗效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结果①进展期患者在住院第1天、住院第7天、出院时的D-D、FIB水平值均高于非进展期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出院结局不良患者在住院第1天、住院第7天、出院时的D-D、FIB水平值均高于出院结局良好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经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患者D-D、FIB水平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Rankin量表评分(mRS)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与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及预后效果有关联性,当各项指标水平升高时提示患者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较差,并对患者出院结局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可为患者的疗效评估、出院结局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者外周血IL-35水平,明确其对肥大细胞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表达的抑制效应。方法:收集30例CSU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利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血清IL-35和可溶性VCAM-1(sVCAM-1)浓度。体外培养肥大细胞,与患者外周血清共孵育24h,取上清液 、IL-35 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分为空白对照组(仅含RPMI 1640培养液)、健康人上清液组(HC)、CSU上清液组(CSU)、HC+IL-35组、CSU+IL-35组,流式细胞术检测VCAM-1蛋白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单个核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粘附。结果:与健康对照者相比,CSU患者组外周血IL-35浓度显著降低,血清sVCAM-1浓度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CSU血清IL-35与sVCAM-1浓度呈负相关(r=-0.5232 P=0.003)。IL-35+CSU组内皮细胞VCAM-1表达及单个核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情况显著低于CSU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SU患者外周血IL-35降低,升高IL-35浓度可抑制CSU患者肥大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活化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对30例吸入组皮肤试验阳性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特异性免疫治疗并观察疗效,用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及健康对照组IL-4和sVCAM-1的血清水平。结果病例组经特异性免疫治疗3个疗程,有效率83.33%。病例组治疗前IL-4和sVCAM-1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和0.01),经特异性免疫治疗后浓度下降,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差异(P<0.01和0.001)。sVCAM-1与IL-4血清浓度无直线相关关系(r=0.0268,P>0.05)。结论特异性免疫治疗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安全有效。IL-4和sV-CAM-1可作为监测慢性荨麻疹病情变化指标之一。特异性免疫治疗可能是通过免疫调节达到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随机选择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48例,健康检查的正常A.48例,分为两组,分别测定其血清中IL-2、4、6、8、10、12及IFN-γ的含量。结果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组血清中IL-4、IL-8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IL-6、IL-10水平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IL-12、IFN-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L-2、IL-4、IL-8、IL—12及IFN-γ水平异常,提示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发病与免疫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