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白细胞介素 1受体拮抗剂 (IL 1Ra)mRNA的表达。②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SD大鼠局灶性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动物模型 ,应用RT PCR方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对大鼠IL 1RamRNA表达的影响。③结果 MCAO模型大鼠缺血侧大脑皮质再灌注后 12 ,2 4h的IL 1Ra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 (F =39.84,q=9.0 3,15 .91,P <0 .0 0 1) ;缺血侧纹状体缺血再灌注后 12h的IL 1RamRNA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加 (F =7.37,q=6 .5 4,P <0 .0 0 1)。④结论 脑缺血后内源性IL 1RamRNA表达增加 ,可能是机体对缺血性损伤的自我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局灶缺血性脑损伤诱导大鼠缺血中心区皮层和周围区纹状体组织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的激活变化.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线栓法制作右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运用抗STAT-1和抗磷酸化STAT-1抗体做免疫印迹检测缺血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皮层和纹状体STAT-1的表达及激活变化.结果:缺血6 h再灌注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皮层及周围区纹状体STAT-1的磷酸化水平持续显著增加,再灌注24 h达到峰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增加约4.9和3.4倍(P<0.05),但在整个再灌注过程中其蛋白表达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能引起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STAT-1磷酸化水平的显著增加,提示缺血性脑损伤诱导STAT-1的激活可能参与皮层区和纹状体神经元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 p53的表达及藻酸双酯钠 (PSS)对p53表达的影响。 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阻断 (MCAO)再灌注模型 ,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缺血组和PSS治疗组大鼠脑缺血 2h ,再灌注后 1 ,3 ,6 ,1 2 ,2 4 ,48,72hp5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大鼠脑缺血 2h再灌注 1h皮质区可见 p53蛋白阳性细胞 ,2 4h达高峰 ,48h开始下降。与缺血组相比 ,PSS治疗组p53蛋白阳性细胞于再灌注后 6 ,1 2 ,2 4 ,48,72h表达均有减弱 (P <0 .0 5 ,P <0 .0 1 )。 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 p53蛋白表达增加 ,是脑缺血后的一个损伤因子 ;PSS可通过抑制p53蛋白的表达而对神经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中TRPC4 mRNA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在建立的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性脑缺血 (MCAO)模型上 ,观察脑组织不同部位瞬间受体电位通道蛋白 4 (TRPC4 ,TransientReceptorPotentialChannel 4 )mRNA表达的变化 ,以说明TRPC4可能参与缺血后再灌注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方法 动物分为缺血后再灌注 6h、12h、1d、3d及假手术对照组 ,断头取脑后分别提取纹状体、海马及皮层各部位的总RNA ,采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式反应 (RT PCR)一步法 ,并以 β actin为内参 ,检测TRPC4mRNA的表达。结果 结果显示 ,TRPC4mRNA在纹状体、海马中有强表达 ,而在皮层中有弱表达。缺血组同侧纹状体TRPC4mRNA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 (P <0 .0 0 5 ) ,其中 12h组同侧达到最高 ;在海马区 ,结果与纹状体完全相似 (P <0 .0 0 0 1)。结论 TRPC4为Ca2 通道蛋白 ,在脑缺血时 ,TRPC4mRNA随之出现变化 ,提示可能与急性期脑损伤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脑缺血/再灌注诱导大鼠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局灶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诱导大鼠缺血中心区(同侧皮层)和周围区(同侧纹状体)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1(STAT1)的激活变化。方法采用SD雄性大鼠线栓法制作右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局灶脑缺血模型。运用抗STAT1和抗磷酸化STAT1抗体做免疫印迹(IB)检测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STAT1的表达及激活变化。结果缺血2h再灌注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及周围区STAT1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再灌注24h达到峰值,与假手术组相比分别增加约3.1和3.8倍(P〈0.05),但在整个再灌注过程中其蛋白表达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能引起缺血中心区和周围区STAT1磷酸化水平的显著增加,提示缺血性脑损伤诱导STAT1的激活可能参与缺血同侧皮层及纹状体神经元细胞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①目的 研究肌苷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卡配因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②方法 取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 6 8只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h再灌注 2h、6h、12h、1d、2d、3d、7d、14d组 (n =4 ) ,另外 4只为假手术组。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腹腔注射肌苷注射液 (10 0mg/kg) ,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卡配因mRNA表达。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2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 ,并逐渐增加 ,皮质区 1d达高峰 ,纹状体区 2d达高峰 ,之后逐渐减少 ,至 14d接近假手术组水平 ;经肌苷治疗后 ,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凋亡神经细胞减少 ,其中再灌注 12h~ 7d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t=2 .5 2 5~ 8.987,P <0 .0 5 )。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卡配因mRNA的表达于 2h逐渐增加 ,皮质区 12h、纹状体区1d达高峰 ,3d后逐渐降低 ,至 14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肌苷治疗组再灌注 12h~ 14d ,其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t=4 .4 4 3~ 8.876 ,P <0 .0 5 )。④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肌苷使卡配因mRNA表达降低 ,神经细胞凋亡减少 ,提示肌苷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  相似文献   

7.
①目的 了解肌苷 (Inosine)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热休克蛋白 70 (HSP 70 )基因表达的影响 ,探讨Inosine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 (MCAO)再灌注模型 ,腹腔注射Inosine注射液 (1 0 0mg/kg)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和原位杂交技术分别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和HSP 70mRNA表达。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2h皮质区与纹状体区即出现凋亡细胞 ,并逐渐增加 ,皮质区 1d达高峰 ,纹状体区 2d达高峰 ,之后逐渐减少 ,至 1 4d接近于假手术组水平 ;经Inosine治疗后 ,皮质和纹状体区凋亡神经细胞减少 ,其中再灌注 1 2h~ 7d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F =3.2 38~1 1 .1 6 3,q =2 .4 5 1~ 7.2 0 0 ,P <0 .0 5 )。脑缺血再灌注后皮质区和纹状体区HSP 70mRNA的表达于 2h逐渐增加 ,皮质区 1 2h、纹状体区 1d达高峰 ,3d后逐渐降低 ,至 1 4d仍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Inosine治疗组再灌注 1 2h~ 1 4d ,皮质区和纹状体区HSP 70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F =4 .5 73~ 1 0 .2 4 1 ,q =3.1 4 4~ 6 .992 ,P <0 .0 5 )。④结论 Inosine具有抑制细胞凋亡和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大鼠局灶 -局灶型脑缺血预处理 ( IP)后细胞凋亡和 p5 3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 ( MCAO)模型 ,以 MCAO2 0 m in作为 IP,再灌注 72 h行 MCAO2 h,再灌注 2 4 h后取脑切片作组织学分析 ,用 TUNEL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观测细胞凋亡和 p5 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与 MCAO 2 h组比较 ,IP组脑梗死体积减少 4 6 % ( P<0 .0 5 ) ;IP组 TU NEL 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 P<0 .0 5 ) ;MCAO2 h再灌注2 4 h后 ,皮层 p5 3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 ,IP组减轻这种增多 ( P<0 .0 5 )。结论 :脑 IP可能通过抗凋亡机制对神经组织起保护作用 ,而 p5 3可能在脑缺血耐受形成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 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核转录因子 κB(NF κB)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②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 (MCAO)再灌注模型 ,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脑缺血 (1.5h)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点 (2、6、12h和 1、2、3、7、14d)皮质和纹状体NF κBp6 5mRNA表达及凋亡细胞的时程变化。③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后 ,皮质NF κBp6 5mRNA的表达于缺血再灌注后 2h~ 3d明显升高 (t=6 .76~ 2 5 .0 6 ,P <0 .0 1) ;7~ 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 (t =0 .5 1~ 1.31,P >0 .0 5 )。纹状体NF κBp6 5mRNA表达2h 开始升高 (t=5 .5 4 ,P <0 .0 5 ) ,6h~ 3d升高更为明显 (t=5 .6 6~ 4 4 .75 ,P <0 .0 1) ,7~ 14d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 (t =1.15~ 1.19,P >0 .0 5 )。大脑皮质细胞凋亡数量于脑缺血 1.5h再灌注 2h~ 3d显著增加 (t =8.78~18.2 1,P <0 .0 1) ,2d达高峰 (t=18.2 1,P <0 .0 1) ,7~ 14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 (t=0 .18~ 2 .6 2 ,P >0 .0 5 ) ;纹状体细胞凋亡数于再灌注后 6h~ 3d升高明显 (t=9.12~ 2 6 .86 ,P <0 .0 1) ,7~ 14d恢复至假手术组水平 (t=0 .91~1.2 4 ,P >0 .0 5 )。细胞凋亡的时程变化与NF κBp6 5mRNA的表达基本一致。④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可引起NF  相似文献   

10.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FADD、FAP—1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FADD、FAP-1表达的时间及表达部位。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ADD、FAP-1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前无FADD、FAP-1的表达,缺血再灌注后即有阳性染色,缺血再灌注12h表达最多,缺血再灌注24h阳性表达最少。海马区与皮层FADD、FAP-1的表达明显多于纹状体区。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引起了FADD、FAP-1的表达,FADD、FAP-1的表达可能与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1.
黄艳玲  张敏  贺曦 《重庆医学》2012,41(5):423-425
目的研究马来酸桂哌齐特(CM)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对脑组织炎症反应、神经丝蛋白-200(NF-200)的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设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2d及7d组、CM治疗2d组及7d组,分别在两个时间点对动物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用ELISA法测定脑组织IL-1β、IL-6含量及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侧皮质NF-200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第2天,缺血/再灌注组及CM治疗组大鼠脑内IL-1β、IL-6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1),而NF-200的表达明显降低(P<0.01),神经功能缺损明显(P<0.05);经CM治疗后,大鼠脑内IL-1β、IL-6的过度表达被明显抑制(P<0.01),NF-200表达明显增加(P<0.01),但是神经功能缺损较缺血/再灌注组无明显改善(P>0.05)。至缺血/再灌注后第7天,缺血/再灌注组各指标较第2天时明显改善(P<0.01),而CM治疗组各指标的改善较缺血/再灌注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 CM能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炎症因子IL-1β、IL-6的表达,改善局部细胞外环境,促进轴突的再生及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马来酸桂哌齐特(cinepazide maleate,CM)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后IL-1β、IL-6的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及CM治疗组,在缺血再灌注后第2、7 天对脑组织进行HE染色、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及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皮质IL-...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阻断大鼠四条血管的全脑缺血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观察下丘脑、海马、额叶大脑皮层和小脑中钙调蛋白(CaM)含量的变化。结果发现缺血30min后,除额叶大脑皮层外,上述脑区的CaM含量都明显下降;缺血30min再灌注6h后,CaM含量又进一步下降。提示在急性全脑缺血所致脑细胞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脑组织中CaM含量的降低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后p-糖蛋白(P-gp)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26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其余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脑缺血再灌注1、3、7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DAB单标,观察P-gp在正常脑组织和缺血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用Mdr-1抗体分别和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微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gp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P-g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仅在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缺血再灌注组除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外,在部分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也有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d皮质P-gp mRNA表达降低,但3d表达明显增高,7d又下降,其升高和降低水平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1、3、7d纹状体P-gp mRNA表达均增多,其中以1、3d增多明显,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P-gp在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呈现不同的趋势,这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mRNA及其蛋白表达影响,探讨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肌苷组缺血再灌注前腹腔注射肌苷(100mg/kg),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同步注射相同剂量生理盐水。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OX-2 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 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 mRNA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6h开始增强,12h达高峰,持续1~3d,然后逐渐降低,至14d仍高于再灌注2h水平,同一时间点皮质区高于纹状体区。肌苷组COX-2 mRNA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5.50~11.66,P〈0.01)。对照组皮质和纹状体区COX-2蛋白表达的变化趋势与COX-2 mRNA相似,但其高峰出现在24h,较COX-2 mRNA略延迟,且持续时间短,至7d已降至再灌注2h水平,同一时间点皮质区高于纹状体区。肌苷组COX-2表达于脑缺血再灌注2h~14d较对照组显著减低(t=3.27~18.14,P〈0.01)。结论 肌苷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COX-2 mRNA及蛋白表达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Endothelin-1 (ET-1) gene expression of rat brain dur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Radix Salviae Miltiorrhizae (RSM) were studied with in situ hybridization. It was found that ET-1 gene expression of cerebral cortex and caudate-putamen was markedly increased both in 24 hours of ischemia and 24 hours of reperfusion groups (P < 0.01, P < 0.05). In RSM-treated rats, although the ET-1 gene expressions of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sides were also in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contralateral cortex and caudate-putamen, they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in RSM-treated rats than those of controls (P < 0.05, P < 0.01 respectively).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RSM can partly inhibit ET-1 gene expression of cerebral cortex and caudate-putamen during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This may be one of the protective mechanisms of RSM on cerebral ischemia and reperfusion.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大鼠缺血性脑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以HSP70蛋白、Fas蛋白表达水平、神经细胞死亡情况等指标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闭夹大脑中动脉制作局部特定区域急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闭夹和重新开放大脑中动脉引起再灌注损伤制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在损伤前给予葛根素进行干预.对实验标本作HE染色,及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HSP70和Fas表达情况,光镜观察脑组织损伤程度.结果①在急性脑缺血期,葛根素干预组的HSP70蛋白表达明显强于单纯缺血组(P<0.01),两组间Fas表达比较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葛根素干预组的神经细胞死亡率明显少于单纯缺血组,葛根素干预暴露因素与神经细胞死亡呈显著负相关(P<0.01).②在脑缺血再灌注期,葛根素保护组的HSP70蛋白表达明显强于非保护组(P<0.01),而Fas蛋白表达明显弱于非保护组(P<0.01),葛根素保护组的神经细胞死亡率明显少于非保护组,葛根素干预暴露因素与神经细胞死亡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葛根素对急性脑缺血及缺血再灌注所致的脑细胞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对急性缺血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主要通过上调HSP70蛋白的表达而实现的,而与Fas蛋白的表达相关不强;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除上调HSP70表达外,还可能与下调Fas蛋白的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异丙酚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TGF-β1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脑保护的 机制。 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和缺血再灌注-异丙酚治疗组,大鼠经历2 h脑缺血,然后实行再灌注。分别于再灌注后3、6、24、72 h断头取脑,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TGF-β1的表达;再灌注后24 h做神经功能缺陷评估及HE染色观察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变化。 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TGF-β1明显表达, 24 h后达高峰(P<0.01), 72 h后降至正常。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明显升高,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皮层水肿、淤血,神经细胞明显变性坏死;应用异丙酚能显著地促进TGF-β1的表达,与脑缺血再灌注组比较,异丙酚治疗组TGF-β1释放增多、高峰提前、延缓下降(P<0.05),同时显著降低大鼠神经功能缺陷评分和减轻缺血皮层组织形态学损伤(P<0.05)。 结论:异丙酚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促进TGF-β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NCAM基因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黏附分子(NCAM)基因表达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应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缺血90 min再灌注2 h、6 h、12 h、1 d、2 d、3 d、7 d和14 d时间点神经细胞NCAM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NCAM mRNA于再灌注2 h时在皮质出现,12 h时达高峰,14 d降至基础水平;纹状体NCAM mRNA于2 h时出现,1 d后达高峰,14 d降至基础水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NCAM基因表达持续增加,提示其在神经损伤修复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