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至病所过程中心电P波峰值的变化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姜凡周振坤徐悦泽我们应用声电针治疗疾病同时,研究观察了心电变化。兹就P波峰值的变化分析报告如下:1方法以针灸病房住院病人为主要治疗观察对象。应用我们与哈尔滨电子仪器厂共同研制的SDE1型声电针仪作...  相似文献   

2.
3.
气至病所疗效的机制是什么呢?我们应用声电鍉针激发感传使气至病所,以脑电图、脑血流图、心电图、穴电图、脉图、穴温等为指标,曾作过一些探讨①②;现将1983年我们所作的气至病所与心电图P波的实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错误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气至病所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北京中医医院(100010)程海英指导:张如心关键词经络;针刺;感传;效能经络是以十四经脉为主体,网络周布全身的一个复杂体系,因而经络在中医理论研究工作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经络要发挥其调整阴阳、运行气血的功能,就必须调动经气...  相似文献   

5.
观察心得安试验中的P波振幅变化,显示P波振幅于服药后2h较服药前显著降低。提示P波振幅不仅与右房负荷相关,而且与心率,交感神经张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观察心得安试验中的P波振幅变化,显示P波振幅于服药后2h较服药前显著降低(0.084mV和0.184mV,P<0.025)。提示P波振幅不仅与右房负荷相关,而且与心率、交感神经张力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7.
“气至病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气至病所”对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万志杰,姜明煤,尚艳杰黑龙汀省中医研究院(150036)主题词气至病所;免疫球蛋白类/针灵效应;补体成分3/针炙效应;人在以往的循经感传、气至病所的研究中,我们应用电热提针作为刺激源,不仅对常见病收到了满意的疗效,而且...  相似文献   

8.
体温通常是指机体深部的温度。由于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构,使机体产热和散热保持相对平衡。相对衡定的体温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本实验以皮肤温度为指标观察气至病所治疗对穴温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至病所治疗对胃经穴温有双向调整作用,以升高为主,亦伴有体温的同步变化。1 治疗方法 以针灸病房住院病人为治疗观察对象,用SDZ—1型声电针仪对病人进行十四经激发感传气至病所治疗,每日1次,每次1条  相似文献   

9.
10.
11.
"气至病所"在癔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至病所”是指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针刺得气后医者应用一定的手法使针感循经传导至患处的现象,又称为“行气”。关于“气至病所”的记载,较早的见于《针灸四书》,明代《针灸大成》中也有“病有远道者,必先使其气直达病所”的描述,针灸临  相似文献   

12.
房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预测指标的研究甚少。P波离散度(P Wave Dispersion)是1998年Dilaveris等提出的反映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一个新概念,近十年来的研究表明,P波离散度是预测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心房颤动发生的一个体表心电图的新指标。房颤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P波离散度在预测房颤这一领域具有广泛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应用 FJ-1型复合波经络治疗仪治疗冠心病 32例,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有效率 96,89%.实验证明,循经感传气至病所过程 P 波峰值呈双向调整,Ⅱ导、F导、V_3导联峰值呈正性调整.时值以延长为主,循经感传改善了心肌代谢,增强了机体的保护性适应机能.同时对人体的电活动调向了新平衡.循经感传对心电 P 波的作用是其调控阴阳的重要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随从姜揖君老师襄诊、进修、实习过程中,深感姜老诊治某些患者每每善用“气至病所”的方法,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兹介绍于下。一、理论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载:“刺之要,气至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气至病所针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臀上皮神经损伤病例随机分成“气至病所”针法组与常规针法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气至病所组治愈率优于常规组(P<0.01)。结论:“气至病所”针法是一种治疗臀上皮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合谷穴烧山火"气至病所"与周围性面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围性面神经炎是由于茎乳孔的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简称周围性面瘫。自 2 0 0 2年 5月~ 2 0 0 2年 1 1月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 40例 ,观察了合谷穴烧山火“气至病所”与周围性面瘫疗效的关系。1 临床资料40例周围性面瘫中 ,男 1 8例 ,女 2 2例 ;年龄 1 2~ 70岁 ,其中 <2 0岁 6例 ,2 1~ 3 0岁 1 2例 ,3 1~ 40岁 1 0例 ,41~ 5 0岁 1 0例 ,>5 1岁 2例 ;发病时间最短 1天 ,最长 8周。临床分期 :急性期 ,发病后 2周之内 ;恢复期 ,发病后 2周以上 ,1个月之内 ;后遗症期 ,发病后 1个月以上者。2 治疗方法1 .1 合…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应用行气法治疗面肌痉挛,观察到针感(气)到达面部(病所)后,多数患者自觉面部发热,客观地可以看到患者面部发红、流泪,有的还有出汗等现象。我们为了证实气至病所的客观性,测量并观察了治疗组和对照组计36例55人次针刺合谷后迎香、足三里穴皮肤温度的变化,并将温度变化作为依据记录了下来。现将观察和结果报导于  相似文献   

20.
张爱军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2):899-900
众所周知,针刺临床疗效的取得主要依赖于针至病所与气至病所,气至病所是根据经脉-腧穴、气血运行、脏腑经脉相关理论,取远道穴位,通过调气针法,使针感直达患处而实现.《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言,若风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标幽赋》亦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气至病所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必要条件.气至病所的有效性偏长于治疗激发十二经经气循行的以显性感传的形式为主(包括隐性感传),以治疗循经疾病以及与之相关的经脉与脏腑气机疾病为基础[1].如针刺十二皮部、络脉、十二经筋等,临床多以隐性感传或者疼痛方式发挥作用,本文仅讨论气至病所中的显性感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