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温除热法是重要的中医治法,即运用性味甘温的方药治疗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进治其气虚、阳虚之本而达到除其标热之方法。甘温除热法为后世治疗内伤发热提供了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2.
甘温除热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园 《河北中医》2000,22(5):395-396
目前,一般认为甘温除热法是指用甘温之剂治疗气虚发热的一种方法。本法由李东垣秉《内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旨意而创立,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笔者认为内伤发热可由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所引起。阳虚者辛热为法,阴虚者甘寒养阴,此外,都可运用甘温除热法。气虚发热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血虚发热以当归补血汤为代表方,阴阳两虚发热以小建中汤为代表方。这3首方剂都以甘温补虚的药物为主组成,显然,由李东垣创立的甘温除热法只能用于治疗气虚发热,这种观点是不够全面的,笔者兹对3方病机、立论、…  相似文献   

3.
周家程  罗毅 《江苏中医药》2020,52(10):46-48
根据癌性发热的特点,癌性发热的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治疗总以健脾益气为大法。若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之发热,治以益气健脾、甘温除热,用补中益气汤或小建中汤化裁;若脾胃虚弱、湿热困遏之发热,治当益气升阳、除湿散热,用升阳除湿汤或五叶芦根汤加减。附验案2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4.
正"甘温除热"法是中医治疗热病的特色治法,本指用味甘性温的药物治疗气虚或血虚发热的疾病,后世医家多有发挥。本文针对气虚及阳虚发热病机,以恢复脾胃升降功能、促进心肾相交态势为目的,从理论和临床对"甘温除热"法的应用再行探索,以拓思路。  相似文献   

5.
甘温除大热为李东垣所创立。此说自金元以下,每有发挥,当今以甘温除热而获效者,屡见不鲜。《素问·调经论》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薰胸中,故内热。”东垣在此启发下,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首创甘温除热法。他在《内外伤辨惑》中指出,甘温除热适宜于“脾胃气虚,不能升浮”所致之发热。李氏在创立补中益气汤时阐明,“苟误  相似文献   

6.
甘温除热法是东垣针对阴火理论创制的对气虚发热的治疗方法,由于阴火机理未明,致使后世医家对甘温除热机理也莫衷一是.本文结合《内经》及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中的气机升降学说的认识,进一步阐释气虚发热的机理及甘温除热法的除热机理.  相似文献   

7.
癌性发热病因复杂,但其中大多数患者都有内虚气虚,我们需擅长扶正固本,甘温除大热。  相似文献   

8.
李东垣首次提出"气虚发热"这一概念,并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的甘温除热法治疗"气虚发热",自此以后,后世对其病机的理解说法不一.对其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不仅对提高中医学的理论有积极意义,更对临床发热病证的治疗有更确切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疏肝角度探讨"甘温除热"法在癌性发热治疗中的应用。"甘温除热"是治疗癌性发热的常用方法,其作用机理多被概括为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是其代表方剂。  相似文献   

10.
杨常 《新中医》1991,23(7):21-22
本文主要根据宫颈癌、宫肌瘤手术后气虚引起发热的机理,运用李东垣补中益气汤甘温除热法,随证化裁治疗,通过补中益气,调理脾胃,使元气渐生而臻充盛则阴火自降,气虚发热渐消而复常的治验)。  相似文献   

11.
癌性发热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肿瘤患者生活质量。中医学治疗癌性发热多以气虚、阴虚、阳虚及血瘀及痰热为治。长期临床实践发现癌性发热患者以阴虚气郁型为主,阴虚则内热,气郁化火伤阴致热,二者易互相胶结,故临床治疗当以滋阴理气为治。临床用滋阴至宝丹治疗癌性发热,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气虚发热机理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探讨了气虚发热的机理,认为气虚发热,乃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气陷于下,郁而熟;或产生阴火内炽而使熟更甚;或因气虚无阳以护其营卫,感受外邪而熟;或气虚阴亏,虚火内生;或气虚血少,不能济心而心火内扰;或气虚湿聚血瘀郁而化热,这些原因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彼此相互影响。但主要病机是脾胃虚损,元气不足所衍发的各种发热现象,因而不能单用滋阴、养血、透邪、泻火、清热燥湿等法,只能根据“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的原则,采用“甘温除热”法来处理。甘温除热不是直接除热,而是通过纠正引起气虚发热的病理变化来退热,属于治本而非治标。  相似文献   

13.
刘延超 《四川中医》2008,26(8):32-33
对于癌性发热中医学认为由于癌肿病久,患者正气虚损,阴阳失调,痰瘀湿毒郁而化热,属于内伤发热,因为病因病机的特殊性,所以立法选药也有其特点。中医药对于肿瘤发热的治疗注重治标与治本相结合,在治热的同时,针对癌性发热产生的原因分别采用滋阴清热、化痰清热、甘温除热、疏肝利胆、利湿清热、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法,这样标本兼治,对缓解症情及控制肿瘤的生长、发展、转移,延缓病情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可提高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笔者通过多年中医临床治疗观察并加以总结,旨在体现中医药对于肿瘤发热的治疗特色。  相似文献   

14.
甘温除大热     
中医有“金元四大家”,其中之一的李东垣十分重视“内伤发热”的治疗,并认为脾胃内伤、中气不足是导致内伤发热的主要病因病机,这就是后世所说的“气虚发热”。针对此证采用黄芪、人参等性味甘温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后世称为“甘温除大热”法。  相似文献   

15.
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大热"之代表方剂."甘温除大热"是用甘温之剂治疗发热的一种方法.甘温之剂治疗发热主要指"气虚发热"和或"阳虚发热",其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李东垣在<内经>"劳者温之"和<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治疗虚劳阳虚发热的启示下,首创补中益气汤治疗内伤发热.补中益气汤由黄芪、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组成,方中用药以甘温之品为主,具有甘温益气退热之效,故谓本方为"甘温除大热"的代表方剂.临床所见此类发热较多为低热,有时可见高热,病机历代各家见解不一,概括为:1)脾阳虚弱,气血虚损而发热.<脾胃论>曰:"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  相似文献   

16.
甘温除热指用味甘性温的方药,以解除气虚发热的一种治法。为金元医家李东垣所创,以益气升阳的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剂。甘温除热理论渊源于《内经》,李东垣根据先贤的理论结合本人的医疗实践和经验,提出气虚发热治疗“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脾胃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大量中西医文献研究,癌性发热为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及治疗过程中癌组织本身释放的多种病理因子所致的非感染性发热,病情演变与肿瘤的消长相关,控癌是治疗的关键。中医病机为郁、虚、毒、瘀等或交织为病,郁多为气郁、湿郁,前者治以调畅肝气、清热泻火;后者结合虚实清热利湿、通腑泻浊或健脾升阳、化浊除湿。因虚发热,以气虚、阴虚或气阴两虚多见,治以甘温除热、滋阴清热、益气养阴。正虚内生癌毒,侵袭流注、耗伤正气,湿、瘀互结成痰形成实质肿块,脏腑功能失调蒸酿而成痰毒,毒邪内蕴,耗气伤血损津,“毒”既是致病因素也是病理产物。手术、化放疗、靶向及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以“外邪”与癌毒相裹挟,加重毒聚之势,耗正气伤精血,治以清热解毒、扶正祛邪。瘀分虚实,实则气血瘀滞于经脉化热,治以活血祛瘀清热;虚则阴血亏虚,瘀滞经脉,治以养阴化瘀退热。基于病机辨证也可辅以针刺、中药穴位贴敷等疗法,控制热势后要着眼于癌病本身以防病复。  相似文献   

18.
付倩倩  杨丹  叶宝东 《新中医》2021,53(21):175-177
急性髓系白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化疗副作用给患者造成严重影响。发热是患者化疗间期最常见的症状,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的甘温除热法是中医治疗癌性发热常用治法。该文探讨了甘温除热法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间期发热症状的作用机制,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气虚发热”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靖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04-105
“气虚发热”是一种与气虚病因或讧候相关的发热病证,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其病机理论涉及多方面因素。讨论方法:以相关中医理论文献为基础,立足不同角度分析各种”气虚发热”可能之病机。结论:临证时针对气虚发热证需“细辨病机,兼顾脾胃”。  相似文献   

20.
癌性发热缠绵难治,贾英杰教授辨其病机为毒根深藏,邪盛阴伤,虚火上炎,临证以扶正祛邪为大法贯穿始终,运用分期辨治及动态辨治调整攻补之比,取效颇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