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应用核酸扩增检测(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技术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合格的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探讨NAT技术对缩短ELISA检测HIV感染"窗口期"的作用。方法对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IV抗原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2遍ELISA检测,将检测结果合格的血液标本进行核酸检测。结果在177229例ELISA检测合格的献血者标本中发现HBV DNA阳性献血者24例,HIV-1RNA阳性献血者1例,未发现HCV RNA阳性献血者。对HIV-1RNA阳性献血者追踪调查并在献血后的d4、d11、d16、d37采样检测,d4病毒载量由献血时的4.61×102copy/ml上升至5.10×104copy/ml,P24抗原和抗体仍为阴性;d11P24抗原检测阳性,HIV抗体检测仍为阴性。d16HI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抗体不确定;d37WB确证试验结果为HIV-1抗体阳性。结论 HIV-1RNA阳性献血者,经追踪调查及对不同时间采集的标本采用各种方法学检测,证实该献血者为HIV感染早期ELISA法漏检的"窗口期"献血者。因此,NAT检测技术比ELISA检测能更进一步地缩短HIV检测的"窗口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认1例低病毒载量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的感染状态。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记试验(WB),以及定性、定量核酸检测技术(Nucleic Acid Testing,NAT),对1例HIV RNA窗口期献血者不同时期的血液样本进行检测。结果献血者献血当日样本检测结果为血清学ELISA法检测阴性,NAT反应性,核酸定量试验和WB确认试验均为阴性。对该献血者献血后不同时间进行4次随访,3周后其血清学和核酸检测结果均转为阳性,确认之前为窗口期感染。结论该献血者是1例低病毒载量HIV窗口期感染者,血站应利用高灵敏度NAT体系来避免低病毒载量样本的漏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排除HIV血清学筛查中的假阳性献血者,探讨HIV血清学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条件。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5年6月30日间大连市血液中心常规血液筛查中核酸检测(NAT)无反应性、HIV血清学反应性且不被免疫印迹法(WB)确证的献血者做归队复查。复查方式同血液筛查,但血清学检测不设"灰区"。结果共筛查出HIV血清学反应性且确证阳性83例,流行率为0.43‰(83/192 065),其中第3代ELISA漏检4例(漏检率0.2/万),第4代ELISA漏检2例(漏检率0.1/万);ELISA试剂设置"灰区"的特异性低于取消"灰区"的特异性(特异性差D的95%可信区间:第3代试剂0.06‰-0.17‰,第4代试剂0.18‰-0.32‰);研究期间归队复查献血者68人,归队检测总次数为112次,单次归队复查的时间跨度为47-867(中位数194)d,单人归队的时间总跨度为89-908(中位数373)d。41人仅做了1次复查,合格率为70.73%(29/41);14人做了2次复查,合格率为57.14%(8/14);10人做了3次复查,90.00%(9/10);3人做了≥4次复查,合格率为33.33%(1/3)。归队反应性标本的确证试验全部为阴性。结论采用NAT和第4代ELISA联合检测模式同时取消HIV血清学检测的"灰区"可以减少血液筛查及归队检测中的假阳性,利于更多的献血者归队;血清学HIV检测反应性献血者的归队标准宜为每次复查间隔时间≥3个月,2次复查合格者即可再次献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血液HIV病原学筛查及归队检测结果,为献血者HIV病原学筛查、确证和归队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对2012年4月16日-2016年6月30日,福建省血液中心无偿献血者344 515名进行抗-HIV ELISA和NAT检测。抗-HIV ELISA反应性和(或)HIV RNA反应性送HIV确证实验室确证。WB确证为抗-HIV阴性且HIV RNA无反应性献血者,在献血半年后,可归队检测。结果血液筛查共检出献血者HIV项目反应性361例。其中抗-HIV ELISA反应性合并HIV RNA反应性98例,WB抗-HIV确证结果为阳性90例,抗-HIV不确定后失访8例;抗-HIV ELISA无反应性但HIV RNA反应性1例,WB抗-HIV确证阳性;抗-HIV ELISA反应性但NAT无反应性262例,WB抗-HIV确证结果阴性259例,抗-HIV不确定后失访3例。抗-HIV确证阳性的91例献血者,WB反应带型均为HIV-1型。29名归队体检献血者,10名允许归队,其中7名再次献血合格。结论福州地区献血者人群中HIV感染以1型为主;HIV RNA反应性对判定献血者HIV感染状态具有较高的特异性;采用NAT和ELISA联合筛查检测,以及归队策略能够保障献血者的献血权利和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既往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抗-TP中ELISA单试剂反应性或灰区,并被血站信息管理系统屏蔽的献血者召回归队的可行性。方法对本站2013年11月—2016年8月间共268名屏蔽>6个月、既往ELISA 4项单试剂反应性或灰区现要求归队的献血者先检测ELISA 4项(HBsAg、抗-HCV、HIV抗原/抗体、抗-TP)和HBV、HCV、HIV 3项病毒核酸检测;全部合格后,针对屏蔽项目加做第3家ELISA试剂检测和相应确证试验(HBsAg:中和试验;抗-HCV:RIBA;抗-HIV:WB;抗-TP:TPPA),对因HBsAg屏蔽的献血者补充检测抗-HBc,均合格者允许归队。结果 268名献血者按归队流程检测后,共有132名献血者可以回归献血者队伍,总合格率为49.25%(132/268)。结论通过归队流程确实能使近一半的ELISA单试剂不合格献血者归队,保留了一部分血液资源,但这一比例远低于普通献血者的合格比例,血站应慎重对待归队工作,因归队策略的不当选择而召回献血者献血可能会存在安全输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第4代与第3代HIV酶免检测试剂以及核酸检测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意义.方法 用第4代与第3代HIV酶免检测试剂同时对常州市中心血站2010年度43948份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HIV病毒初筛检测,2次酶免结果阴性的标本用罗氏COBAS AmpliSreenTM HCV/HBV/HIV测试系统进行核酸检测,结果 为阳性的追踪该献血者.结果第4代和第3代HIV酶免检测试剂检测有反应性的分别为38例和36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P>0.05),其中经市疾病控制中心确诊阳性均为9例;核酸检测出1例HIV阳性,3个月后2种HIV试剂检测、WB确诊检测及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结论 酶免法检测HIV抗体与PCR法核酸检测HIV相比,在血液筛查方面会有漏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 HIV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进行追踪检测,探讨其归队的可行性。方法对抗-HIV单试剂反应性的献血者,经6个月以上的屏蔽期后,抽血按常规标本进行复查。结果 307例抗HIV抗体ELISA试剂单侧反应性献血者样本,仍呈单试剂反应性33例,双试剂反应性,核酸阳性及确证试验阳性1例。结论通过对抗HIV抗体ELISA试剂单侧反应性的献血者进行随访检测,有效地保障献血员的权益,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开展核酸检测后青岛地区献血者HIV检测情况,探讨减少一遍ELISA检测及实施献血者归队的可行性.方法 对2012年9月13日~2013年6月1日期间的献血者标本,应用两种ELISA试剂检测HIV抗原/抗体,并用Roche Cobas S201血液筛查系统进行核酸检测,将HIV抗原/抗体反应性标本送至市疾控中心HIV确认实验室进行HIV确认.结果 ELISA方法共检出HIV抗原/抗体反应性标本90例,确认试验阳性13例,确认试验阴性77例,假阳性率85.56%(77/90),确认阳性者全部为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HIV抗原/抗体非反应性标本经NAT检测无一例HIV RNA反应性;HIV抗原/抗体反应性标本90例,经NAT检测HIV RNA反应性标本13例,全部为ELISA双试剂反应性标本.结论 NAT与HIV确认试验有很好的符合性,开展NAT检测可以减少1遍HIV ELISA检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1抗体检测及蛋白印迹试验的确证情况,探讨进一步控制血液质量安全的策略及方法.方法 无偿献血者献血后使用酶联免疫和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对筛查阳性标本送市疾控进一步做抗-HIV蛋白质免疫印迹(WB)试验.回溯性调查近10年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确证结果,分析阳性标本的WB条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艾滋病病毒(HIV)阳性标本的病毒载量水平及无偿献血人群HIV的携带状态,为评估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风险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6—2018年国内25家血站HIV筛查反应性(R)的血浆标本683(人)份,根据HIV反应性类型分为ELISA双试剂反应性组(ELISA R-R)、核酸检测(NAT)反应性组(NAT R),ELISA单试剂反应性组(ELISA R-NR),使用电化学发光试剂法做HIV抗原抗体检测,使用核酸定量试剂做HIV RNA定量检测,核酸定量检测低于检测下限(80 IU/mL)的标本以WB法确认。结果本组无偿献血者筛查R标本中,1)HIV确认阳性率为27.1%(185/683),确认阳性样本ELISA R-R标本占89.2%(165/185),ELISA NR-NR+NAT-R占8.1%(15/185),ELISA R-NR占2.7%(5/185),3(种)组病毒载量(IU/mL)分别集中在10~(4.605±0.047)、10~(3.472±0.328)和10~(5.196±0.655)(P0.05);HIV窗口期标本病毒载量(IU/mL)10~5者占20.0%(4/20),其中2例来自ELISA R-NR组,2例来自NAT R组;30.0%(6/20)为10~4者,其中2例来自ELISA R-NR组,2例来自NAT R组;其余50.0%(10/20)为10~1—10~3者,其中1例来自ELISA R-NR组,剩余9例来自NAT R组。2)在HIV确认阳性者中发现3名疑似HIV精英控制者(ECs)。结论我国无偿献血者中HIV ELISA R-R感染者病毒载量较抗原抗体窗口期感染者高;HIV窗口期感染者中多为低载量病毒感染者。疑似HIV ECs的发现揭示我国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态日益复杂多样化,需要加强对血液筛查实验室检测质量的管理,探究更合理的HIV筛查策略。  相似文献   

11.
12.
13.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颁布实施十年时间以来,济南市无偿献血工作逐年快速发展,自2000年起已经实现全市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根据<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和<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对无偿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严格的检测,是保证血液质量、有效杜绝经血传播疾病发生的根本和首要措施.为详细了解我市无偿献血者传染性指标构成情况,并进一步探讨减少血液浪费的对策,我们对近5年来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了解梧州市血液检测阳性的无偿献血者的分布情况。方法对梧州市2010~2012年108879例无偿献血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8879例无偿献血者中,5项检测指标的总阳性率为6.01%(6548/108879),其中ALT阳性率为4.86%、HBsAg阳性率为0.57%、抗‐HCV阳性率为0.20%、抗‐HIV阳性率为0.07%、抗‐TP阳性率为0.59%。男性和女性之间ALT、HBsAg和抗‐HC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抗‐TP阳性率最高的年龄组均为18~30岁,抗‐HCV阳性率最高的是大于30~40岁组。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力度,做好献血前咨询,选择低危献血人群,对保证血液质量,减少输血传播疾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Nurses are integral to the blood transfusion process. This article, which forms part of Nursing Standards clinical skills series, outlines the role of the nurse in evidence-based transfusion practice. Patient assessment, preparation, pre-transfusion checks, documentation and adverse reaction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18.
The Serious Hazards of Transfusion (SHOT) scheme has revealed that many patients have received incorrect blood or blood component. This article reports new national guidelines for ordering, administering and managing blood, blood components and blood transfusion.  相似文献   

19.
Appropriate utilization of blood and blood components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相似文献   

20.
血脂、血糖与血液流变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血脂、血糖与血液流变的相关性.方法 对本院2 693例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血脂、血糖、血液流变检测,根据全血黏度结果分为高黏组、正常组、低黏组.结果 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血沉、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各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酰甘油、血糖在高黏组与正常组,高黏组与低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高密度脂蛋白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脂、血糖对血液流变指标有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