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分析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血清铁的影响.随机抽取本站男性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24例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69例,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铁蛋白(SF)含量.结果表明,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和定期多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SF含量分别为91.08±23.38μg/L和57.16±35.48μg/L,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F含量随血小板捐献频率的增加而下降,但各捐献频率组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血小板捐献次数的增加,SF含量呈现波动性的变化.结论:定期多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可导致SF减少.  相似文献   

2.
单采血小板无偿捐献者献血反应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和分析捐献者在采集过程中及采集后出现的各种反应情况及对应的处理方法。方法利用“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问卷调查表”,对单采血小板的捐献者进行采集过程中和采集后反应的调查.再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436份,其中多次捐献者占91%。捐献者在采集过程中出现的主要反应包括8种,其中出现口唇麻木和寒冷反应的比例分别为86.15%和50.77%,以及饥饿(占33.85%)、头昏(占29.23%)、肢体麻木(占11.93%)、心慌(占10.77%)、口渴(占7.69%)、晕厥(占0.23%)症状.在各种反应中轻度反应占绝大多数.对症处理后均可以缓解。采集后的反应中,分别有17.65%、5.88%、8.24%的捐献者出现疫劳、易感性增加、有出血倾向反应。结论应在血小板采集的各个阶段,密切注意因“单采血小板”特殊的采集方式以及饮食要求等不利因素对捐献者造成的影响,避免各种献血反应的发生及在发生时提供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长期高频次捐献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健康安全与血小板质量的影响。方法 从2020年8月~2022年7月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中,分别选择捐献20~29次与30~44次者为2组对象,收集2组献血者最近连续捐献的20、30次的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血小板计数(Plt)、白细胞计数(WBC)、大血小板比率(P-LCR),淋巴细胞(LYM)、中性粒细胞(NE)、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比容(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共14项检测指标,按5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另外选择在本站捐献单采血小板次数≥100次献血者,分析其RBC、Hb、Hct、PLT、WBC 5项参数的变化及与献血小板总次数的相关性,选取前100次数据,按10次/组做分组统计分析。结果 2年捐献单采血小板20~29次组有30人、30~44次组有11人,2组各血液学参数均未见明显改变(P>0.05);捐献血小板总次数≥100次献血者RBC、Hb、Hct、WBC与献血次数呈负相关,P...  相似文献   

5.
单采血小板是很安全的献血方式,但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偶尔会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血液指标信息,寻找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献血者,稳定献血队伍。对象与方法1对象2012年1月-2014年5月采集血小板9 225例(男性7359例,女性1866例;初次献血者4 168例,重复献血者5 057例),其中8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男性46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捐献者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与部分血常规指标的相关性,为筛选对SF含量有预示作用的血常规指标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0年10月至2011年2月在本血站献血的111例单采血小板捐献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普遍应用,单采血小板在各地血站广泛地开展起来,单采血小板以其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但由于其特殊的采集方式和对捐献者的要求高,使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征召与保留在全国都成为困扰血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由于献血者对血细胞分离机及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不了解,对工作人员穿  相似文献   

8.
单采血小板,因其血小板含量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明显,受到临床欢迎并广泛应用。随着无偿单采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2006年10月~2007年10月315例献血者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护理干预,在降低献血反应方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单采血小板过程中捐献者疑似过敏反应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血小板可以减少献血人数、降低红细胞浪费、提高血小板采集数量和质量从而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和输血反应率。现将本站1名献血者在捐献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出现疑似过敏反应的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病例介绍献血者,男,29岁。1996年2月—2005年9月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缺乏的相关影响因素,为血站工作人员预测缺铁高危人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在福建省血液中心进行单采血小板捐献的618名献血者,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评估血清铁蛋白的影响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铁缺乏的影响因素。结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身高负相关(P0.05),与体重、血红蛋白水平正相关(P0.05);女性血清铁蛋白与年度单采次数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水平、体重、年龄正相关(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铁缺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年度单采次数(OR=9.719,P0.05);其次分别是BMI(OR=0.362,P0.05)、性别(OR=0.124,P0.05)和血红蛋白(OR=0.055,P0.05)。结论年度单采次数越多、BMI越低、女性、低血红蛋白,可能预测缺铁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传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的输血反应.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携带的细菌.多次献血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使有效的清洁消毒更为困难,导致皮肤携带的细菌污染采集的血液.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条件有利于细菌增殖,引起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因此对浙江省血液中心质控实验室9000余份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阳性结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已献血次数明显高于整个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12.
<正>血小板制品对因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而导致出血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而血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可以减少献血人数、降低红细胞的浪费、提高血小板的采集数量与质量,从而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概率和输血反应率[1],现已被临床广泛使用。目前单采血小板只能来源于健康献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调查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下简称献血者)的铁储存状况,为制定科学献血策略及服务献血者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进行血浆铁蛋白检测结果 分析,分别从性别、年龄、献血状态和近1年献血次数评估献血者铁蛋白状况.结果 3 444例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铁蛋白低值率为26.63%,其中男性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铁蛋白<30 jg/L出现储存铁降低的男性定期血小板献血者的铁代谢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测定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137例男性铁蛋白水平< 30 μg/L的定期血小板献血者铁代谢相关指标,包括游离铁(Fe)、血红蛋白(Hb)、不饱和铁结合力(UIBC)、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  相似文献   

15.
李进才  叶洁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5-115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分析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相关资料,探讨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原因,采取有效对策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以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生产的MCS3P、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902例为Ⅰ组,Trima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1 315例为Ⅰ组.结果两组间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原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献血者的红细胞比容、血管...  相似文献   

17.
18.
随着2012新国标《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的实施,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已由原标准的4周,调整为现今的不少于2周,不大于24次/年;因特殊配型需要,由医生批准,最短间隔时间不少于1周.采集频次的增加,给采血机构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如何加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管理,尤其是捐献者血管保护问题,则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血小板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以其纯度高、疗效好、输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欢迎。单采血小板是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制备的,制备1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约需50~90min,处理血量约2000~3500ml,故采集时间较长,体外循环血量较大,少部分献血者可能会发生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献血反应的发生,不仅可能影响到血小板的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