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抗 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的确认实验结果,探讨筛查和确认实验结果的关联,为优化检测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和B 2种ELISA试剂筛查抗HIV抗体,阳性样本采用WB法进行确认,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85例筛查阳性标本确认符合42例(22.70%),筛查与确认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07,P=0.00);双试剂阳性标本确认符合率95.24%高于单试剂1.40%(χ2=162.93,P=0.00);S/CO值>6.00的标本确认符合率最高88.89%(χ2=149.71,P=0.00)。结论双试剂联合检测可提高确认符合率,S/CO值>6.00提示确认阳性率高,应认真选择筛查试剂,合理设置“灰区”,规范操作,尽量减少假阳性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318例HIV抗体筛查阳性标本的WB确认结果,分析了解筛查阳性结果与确诊结果之间的关系。方法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及判断,分析HIV抗体筛查试验为阳性而免疫印迹试验倒B)为不同结果的因素以及相关资料。结果318份筛查阳性标本经WB确认后,227份确认为HIV-1抗体阳性(71.4%),48份确认为HIV—1抗体不确定(15.1%),43份确认为HIV-1抗体阴性(13.5%)。阳性标本中ELISA的S/CO值均〉6,ELISA和快速试剂复检结果为双阳性的标本,确认试验阳性符合率97.8%(227/232)。在不确定标本中,p24出现的几率最高,为85.4%,其次是gp160,58.3%。结论高S/CO值预示HIV抗体阳性的可能性较大且ELISA结合快速试验有助于提高复检的准确率,不确定标本出现较多.确认方法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前世界各国的血液筛查项目中包括HIV筛查,不同的是部分发达国家已开始用核酸检测的方法直接检测病毒,而大多数国家仍采用检测抗体的方法。为了减少血液报废,及时总结无偿献血的工作经验,笔者对郑州市2002/2006年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抗-HIV的筛查与确证情况作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HIV抗体筛查实验阳性结果与确认实验结果,探讨HIV抗体检测确认实验是否能有效区分不确定标本和阴性标本。方法 HIV筛查实验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原夹心法,确认实验采用WB法,分析确认实验161份不确定标本和154份阴性标本OD值与Cutoff值的比值(S/CO比值)。结果确认实验不确定标本S/CO比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82、0.96;阴性标本S/CO比值平均值、标准差分别为1.77、0.79,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筛查实验存在假阳性结果,必须结合确认实验判定临床病例。WB方法在区分不确定标本和阴性标本方面存在不足,应积极寻找替代检验策略。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1抗体检测及蛋白印迹试验的确证情况,探讨进一步控制血液质量安全的策略及方法.方法 无偿献血者献血后使用酶联免疫和病毒核酸检测方法进行初步筛查,对筛查阳性标本送市疾控进一步做抗-HIV蛋白质免疫印迹(WB)试验.回溯性调查近10年本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抗体确证结果,分析阳性标本的WB条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本地区HIV抗体确认阳性献血者的带型特征进行分析,以对献血招募、职业防护及血液检测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经本中心实验室初筛检测为HIV抗体反应性标本送市疾控中心进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WB)确认检测,收集经确认实验为HIV抗体阳性的标本信息,对各条带出现率及条带组合情况分别进行汇总分析。结果共收集HIV抗体确认阳性献血者54例,带型以全带型比例最高,为38.9%;各条带检出率:gp160/120、p24均为100%,其次为p66、gp41分别为92.6%、90.7%,p31、p17、p51依次为83.3%、87.0%、87.0%,p39和p55阳性率最低,分别为59.2%、42.6%。结论带型分析显示HIV抗体确认阳性献血者以早期感染为主,应采取措施避免高危人群献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人群HIV初筛检测策略,为采供血单位制定合理的HIV筛查方案提供试验数据支持,以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2月~2013年5月合肥市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214 807份。每份血液标本分别用1种进口试剂(伯乐)和1种国产试剂新创/万泰)同时进行EIA检测,对至少1种试剂呈反应性的标本用WB(蛋白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检测。并对所搜集到的214 807份标本检测结果进行ROC分析。结果 1)EIA检测结果:用EIA法检测标本214 807份,其中119 127份标本用伯乐和新创试剂联合检测,95 680份标本用伯乐和万泰联合检测;2种试剂检测的S/CO值都在0~0.5组段的标本有214 436例,直接判为真阴性;呈反应性标本共371例,其中伯乐试剂和新创试剂检测均呈反应性的有24例,伯乐试剂和万泰试剂检测均呈反应性的有18例;伯乐、新创和万泰试剂检测单独呈反应性的分别是232、66、31例,反应率分别为0.11%、0.06%、0.03%。2)WB检测结果:371例初筛呈反应性标本,经WB确证检测,阳性28例,不确定32例,阴性311例;初筛检测S/CO值在0.5~1.0组段的所有标本,经WB检测,没有阳性结果。伯乐、新创、万泰试剂检测呈反应性的标本中,经WB检测后真阳性率分别为10.22%、17.78%、24.49%。3)全部标本检测资料的ROC分析:对3种试剂检测结果分别进行ROC分析,3种试剂的ROC之AUC均大至极限状态,近似为1.000;3种检测结果经z检验,两两比较的P>0.05,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当S/CO值为1.0时,3种试剂的灵敏度近似为1.000;特异度在0.999~1.000。4)伯乐试剂初筛呈反应性标本资料的仿ROC分析:ROC-AUC为0.907,S/CO值在3.8以上并靠近6.0时的灵敏度较高,特异度为0.75以上。结论伯乐、新创和万泰试剂检测标本的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行初筛检测时,使用3种试剂任意之一进行检测即可,反应性判断阈值以1.0起为好;伯乐试剂检测的S/CO值高于6.0的标本,可以考虑判为阳性标本,无需做重复检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统计分析萍乡地区抗-HIV阳性献血人群,旨在制订控制经献血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措施.方法 采用ELISA法对2007至2011年64499名无偿献血者进行抗-HIV初筛,初筛阳性者由江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后由萍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证)WB法确证结果,对抗-HIV确证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结果 64499名无偿献血者中抗-HIV初筛阳性69例,WB法确证阳性13例,其中未知自身感染献血者12名,已知自身感染献血者1名;流行病学调查男男同性恋传播1名,异性性传播12名.结论 规范无偿献血征询,建立一支长期固定的无偿献血者队伍,提高检测水平,有效防止抗-HIV阳性人群经献血造成的血液安全风险,保证血液质量与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本市近年来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对无偿献血人群HIV筛查试验结果 和确认试验结果 进行比较,为检测灰区设置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5~2018年本市无偿献血者标本经不同检测人员、不同试剂进行2次ELISA检测和1次NAT检测,ELISA和NAT有反应性标本均送镇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进行WB法确...  相似文献   

10.
文山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后传播HIV残余危险度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滋病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它的快速流行是人类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经血传播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而目前的血液病毒筛查方法都存在或多或少的窗口期,窗口期漏检所带来的输血风险不容忽视.国内部分地区已受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严重威胁,HIV的传播已由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部分边疆地区已成为高流行区[1].为了解HIV高流行地区现行的血液筛查方法筛查后传播HIV残余危险度,我们应用数学模型对当地的无偿献血者资料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研究太原市无偿献血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抗-HIV)阳性标本的确认结果和带型。方法采用蛋白印迹(WB)对185例初筛阳性献血者标本进行确认试验,采用SPSS13.0分析试验结果和带型。结果确认阴性128例,不确定15例、阳性42例。确认阳性标本中,gp120、gp160、p24带型阳性率为100.00%,p31、p51和p66阳性率均大于90.00%。不确定标本中,p24阳性率最高,有12例,占80.00%;其次为gp160,有3例,占20.00%。随着S/CO值增大,带型出现率逐渐增高,最高为S/CO值6.00组(χ~2=35.16,P=0.009)。结论 HIV筛查试验存在假阳性。确认阳性标本多为病毒感染期。初筛阳性标本必须进行追踪确认试验,确认其是否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ELISA法筛查供血浆者血浆HBs Ag、抗-HCV、抗-HIV结果和确认试验结果,分析不同检测值标本的确认阳性符合率。方法采用进口ELISA试剂,HBs Ag采用中和试验法进行确认、抗-HCV和抗-HIV采用重组免疫印迹法对ELISA筛查阳性标本208份进行确认,确认试验结果为不确定的标本采用NAT法检测,将2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国产和进口ELISA试剂检测HBs Ag、抗-HCV、抗-HIV的确认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2.86%、94.74%和85.71%,3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国产ELISA检测试剂用于供血浆者HBs Ag、抗-HCV、抗-HIV 3项检测的效果进行了科学评价,为假阳性供血浆者管理及ELISA检测试剂的选择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9~2015年HIV抗体筛查和确证试验结果,为制订在低危人群中招募献血者的招募策略和献血者回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IV抗体,分别用2个不同厂家试剂检测。HIV抗体检测阳性或可疑的标本送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免疫蛋白印迹确认。选取2009~2015年血液标本筛查确认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9~2015年197 766份血液标本,2009~2015年每年总的感染率分别为1.3/10万、4.7/10万、5.6/10万、5.4/10万、5.3/10万、4.6/10万、7.3/10万,平均感染率为0.004 9%(4.9/10万),平均确诊阳性率为22.1%,假阳性率为77.9%。HIV抗体确认阳性的献血者中年龄18~30岁的占67.7%。结论重视献血前的征询招募工作,针对外来劳务工和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献血者加强献血知识的普及,特别是有高危行为的献血者,采用小卡片的方式,引导其到疾控中心做专业的咨询检测,既提高输血安全系数又能预防艾滋病扩散。针对假阳性的献血者做好回访跟踪监测及献血资格的回归工作,减少献血者的流失。选择更加灵敏的试剂及选择更加灵敏的病毒核酸扩增的方法,可尽量缩小因窗口期感染的风险,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深圳地区2003~2014年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变化趋势,以及研究 HIV 感染窗口期确认过程。方法2003~2014年共584111例献血者经进口与国产2种 ELISA 试剂及血液病毒核酸(NAT )检测方法(2006年开始使用)筛查 HIV 项目,抗‐HIV 阳性样品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确证,统计分析12年来献血者 HIV 感染流行趋势。另外,使用高灵敏度的荧光定量‐PCR(Rt‐PCR)方法对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确认 HIV RNA 的存在并随访跟踪复查,以判定是否为 HIV感染窗口期。结果深圳地区2003~2014年献血人数逐年增长,抗‐HIV 筛查阳性率呈平稳下降趋势,但经 CDC 确认为 HIV 感染的献血者流行率则急剧升高,2014年的献血者 HIV 感染率为2003年的26.61倍;感染 HIV 的献血者中由同性性行为传播的比例逐年升高。通过跟踪复查、Rt‐PCR 检测,4例抗‐HIV 阴性/NAT 阳性样品为 HIV 感染窗口期,深圳地区无偿献血者的 HIV感染窗口期检出率为1/117995(4/471978)。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率在男性组、18~<39岁组、已婚组、初次献血组分别明显高于女性组、39~<60岁组、未婚组、重复献血组(P<0.05),而非该地与该地户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地区的血液筛查机制与手段能较好地杜绝 HIV 感染窗口期带来的输血风险,有效保障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状况和流行病特点,为献血者招募和血液检测方案建立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两种血清学试剂对献血者进行筛查,2012年开始同时用核酸检测系统检测标本中HRV RNA,血清学阳性的标本送到市疾控中心做确认。结果血清学共筛查献血者495 279例,确认阳性44例,阳性率0.9;NAT检测标本112 940,确认阳性20例,全部为血清学双试剂阳性标本。结论合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和掌握青岛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情况,比较分析3种检测方法的结果,为加强血液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将本中心2013年6月14日-2014年6月14日采集的血液样本100 885人份进行血清学检测,其中99 637例ALT正常,TP抗体阴性的献血者样本进行了NAT,抗-HIV初筛阳性样本送往市疾病控制中心做确证实验,对3种方法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HIV反应性59例(阳性率为0.06%),其中抗-HIV和核酸同时反应性16例(阳性率为0.016%),43例抗-HIV单项反应性,未检出HIV核酸单项反应性样本,59例经确证阳性18例(感染率为17.84/10万),1例不确定,其中16例抗-HIV和核酸同时反应性样本经确证全部HIV阳性,43例抗-HIV单项反应性确证阳性2例,1例不确定。在16例血清学反应性(S/CO值大于15)、NAT阳性样本中,核酸检测的阳性预测值为100%。流行病学调查发现18例确证阳性献血者全部为男性,未婚11例(61.11%),已婚6例(33.33%),1例不祥;首次献血者8例(44.44%),重复献血者10例(55.56%)。结论 NAT的假阳性率远远低于血清学检测方法,针对HIV感染检测准确度高。为了保证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除了加强实验室管理,提高HIV检测水平,我们应积极普及无偿献血知识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加强未婚男性青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万州地区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特征,有针对性地宣传艾滋病预防知识,从源头控制输血传播艾滋病的风险。方法收集并整理了2006~2013年无偿献血者及其中HIV感染者相关资料,包括HIV感染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其性别、年龄、人群类别和感染途径等特征。结果万州地区2006~2013年无偿献血者HIV感染率平均为21.57/10万,总体呈缓慢增长趋势。无偿献血HIV感染:以男性感染为主;20~29岁感染率最高,达到30.13/10万(26/86 292);小学文化程度者HIV感染率最高,达到134.63/10万(4/2 973),其次是高中和初中文化程度者,分别为31.55/10万(18/57 047)和20.77/10万(12/57 768);剔除商业服务人群外,以农民群体HIV感染率最高,达到259.16/10万(14/5 402),其次是工人(57.74/10万,11/19 051);感染途径以异性传播为主,占70.59%(48/68),其次是男男同性传播(27.94%,19/68),无其他途径感染者。结论结合该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IV感染者性别、年龄、文化及职业等特征,加强对农民和工人等低文化水平人群的艾滋病预防知识宣传,有针对性地加强部分献血者献血前的征询排查,将HIV感染者隔离于献血前,从源头上提高血液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柳州市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流行病学特征,为采供血机构献血招募提供依据,降低输血传播 HIV 的风险。方法对2008~2012年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感染特征。结果柳州市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不同年份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5年间男女性别、不同年龄段、已婚与未婚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其中初中以下学历占52.94%;56.21%的感染者为性传播。结论柳州市无偿献血者 HIV 感染以青壮年男性、初中以下文化人员为主,并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在献血者招募工作中要有针对性排除有高危行为的人群献血,尽量在低危人群中采集血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