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不同尺寸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抽取2021年5—12月在赣州市中心血站献血量为400 mL的42名献血者血液,保存待用。分别采用2种尺寸的白膜袋制备浓缩血小板:A组(小白膜袋)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97 mm×120 mm,容量约为110 mL;B组(大白膜袋)21袋,白膜成分袋尺寸为112 mm×138 mm,容量约为250 mL。比较2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选择浓缩血小板质量最优组的白膜袋,通过控制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分析影响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因素。结果 A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9.43±1.56)×1010个、(0.65±0.02)×109个,B组浓缩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分别为(5.26±2.02)×1010个、(1.33±0.44)×109个。与B组相比,A组红细胞混入量更少,血小板计数更高(P<0.001)。采用小白膜袋(A组)制备浓缩血小板,转速、离心时间、浓缩血小板放置时间均是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 小...  相似文献   

2.
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在白膜法的基础上,延长血小板解聚时间,汇集多人份白膜层,第2次离心时采用二元无聚梯度离心原理,收集血小板。结果7份按本法制备的汇集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回收率及白细胞、红细胞混入量、容量分别为(2.90±0.32)×10^11、(66±4)%、(4.2±1.9)×10^8/袋、(7.2±2.3)×10^9/袋、250~300ml。结论本法制备的手工血小板回收率较高,质量指标全部超过全血和成分血国家质量标准,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良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方法,降低红细胞混入量,保证浓缩血小板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方法采用改良PRP方法,增加预离心和后处理,使用折断式压延袋,制备低红细胞混入量的浓缩血小板。结果采用改良法由400 ml全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每袋血小板总数达(4.58±0.42)×10^10/袋,红细胞总数为(1.56±0.37)×10^9/袋,红细胞混入量与传统法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用改良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具有较高血小板含量,同时红细胞的混入量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少白细胞机采血小板质量和输注疗效。方法 检测少白细胞血小板中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等指标 ,并对输注疗效跟踪调查。结果 血小板含量 ( 3 .0 5± 0 .0 8)× 1 0 1 1 /袋 ;白细胞混入量 ( 0 .69± 0 .2 3 )×1 0 9/袋 ;红细胞混入量 ( 2 .0± 1 .0 )× 1 0 9/袋 ;没有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等。结论 在机采血小板的同时过滤白细胞 ,所采集的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并能明显降低白细胞混入量 ,有效预防白细胞残留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制备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去白效果。方法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观察过滤前后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采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为99.5%,血小板回收率为88.5%。过滤前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无较明显变化,但过滤后血小板制品中混入的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经去白后,血小板的回收率较高,白细胞的混入量大大降低,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 ①全血经特定程序进行离心,利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白膜解聚后进行二次轻离心.②经白细胞滤器滤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然后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10份按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残余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分别为(3.8±0.3)×1011/袋,(4.0±0.4)×108/袋,(0.5±0.3)×106/袋,容量250 ml~350 ml.结论 该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含量高,残余红细胞、白细胞数量低.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质量要求,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质量,为今后开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制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56袋检测各项质量指标,并随机抽取56袋单采血小板样本作比对;将37袋汇集浓缩血小板于贮存期d1(即采集当天)、d2、d3分别取样,用白细胞滤器进行过滤,测定不同贮存时间、过滤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随机抽取37袋单采血小板作比对。结果改良白膜法制备的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容积、血小板含量、Ph值、红细胞混入量等检测结果与单采血小板各质量指标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白细胞混入量远低于单采血小板中白细胞混入量两者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无菌试验均为阴性;汇集浓缩血小板贮存期3d内滤白前后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贮存期3d内汇集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和PAC-1的表达率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白膜法汇集浓缩少白细胞血小板各项质量指标均达到混合浓缩血小板及单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体外活性保持良好;血小板专用型白细胞滤器对贮存期3d内的汇集浓缩血小板进行滤白处理不会造成血小板的明显活化和损伤;血小板振荡仪(22±2)℃振荡保存3d的汇集浓缩(单采)血小板存在持续的活化损伤,但活化和损伤并未明显改变血小板的体外活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浓缩血小板保存期内不同时间制备的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量。方法采用2种时间点制备去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方法 1为常规制备方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制备的5袋同型浓缩血小板汇集后去除白细胞,并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7 d;方法 2为改良法,将采血后24 h内经白膜法常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血小板保存箱内振荡保存,d5将同型5袋浓缩血小板汇集,用一次性白细胞输血过滤器过滤处理,制备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再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2 d。2种方式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各15袋,检测保存0d,5 d和7 d时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血小板代谢情况及炎性因子含量等质量指标。结果 2种方法制备的产品质量在常规的保存5 d均可达到国家标准。改良法血小板保存d7与常规法d7比较,细胞因子IL-6(84.80±13.45vs 3.83±0.44)pg/m L,IL-10(67.90±12.02 vs 14.93±2.98)pg/m L,TNF-!(43.17±5.12 vs 7.58±0.71)pg/m L明显升高,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值0.01),其它指标没有明显差异。结论浓缩血小板在制备后5 d内均可再进行汇集成混合浓缩血小板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不同储存模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 2018年7—8月随机抽取60名献血者,分别采用六联采血袋采集全血400 mL/人(袋),均分为即时(制备)组:采集的全血置22℃保存和运输,并于采血后6 h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过夜(制备)组:采集的全血于22℃保存、运输并过夜贮存,采血后24 h分离制备去白悬浮红细胞及浓缩血小板;2组均采用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取2组浓缩血小板的标本作细菌培养及血细胞计数,比较血小板含量、容量及混入红细胞、白细胞的量。同时比较2组血小板代谢及功能性指标: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阳性表达率以及pH值。结果对即时组和过夜组的60袋浓缩血小板的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需氧菌与厌氧菌均为阴性,均无细菌生长。即时组和过夜组2组浓缩血小板质量控制项目结果,均符合《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l8469-2012)的相关规定。2组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及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混入量和浓缩血小板的容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小板体外功能指标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聚集率、HSR、CD62p表达率及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血即时分离制备与全血过夜分离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功能性指标及活化程度相近,均符合国标要求。结合本站工作实际,采用即时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符合本站的制备状况,我们须充分利用各种设备,确保血液制备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血分离白膜静置2h后,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白膜袋及静置室温过夜保存白膜袋,对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及血小板质量指标的影响。方法对124份400mL新鲜全血进行容量检测和血常规计数,随机选取其中53份当日分离白膜静置2h后置血小板恒温保存箱振荡过夜保存为实验组,剩余71份当日分离白膜后静置室温过夜保存为对照组,两组白膜于次日制备浓缩血小板。然后对两组浓缩血小板进行p H、葡萄糖、血小板聚集率及血小板低渗休克反应相对变化率(HSR)的测定。结果白膜振荡过夜保存和静止过夜保存后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计数分别为(7.23±2.21)×10~(10)和(7.17±2.08)×10~(10),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血小板回收率则是实验组为68.69%±19.21%,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62.07%±1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H值分别为7.23±0.08和7.12±0.14,GLU(mmol/L)分别为20.57±1.26和19.32±1.41,血小板聚集率分别为92.65%±3.02%和88.82%±3.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浓缩血小板HSR为81.50%±8.57%,明显高于对照组浓缩血小板74.30%±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方式放置白膜袋所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质量标准,但血小板回收率和体外功能检测指标HSR显示白膜静置后振荡过夜方式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可能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手工分离及机器分离两种方法制备血小板的相关质量指标。方法对来源于街头采集的400 ml全血60袋,分别采用机器及手工分离白膜层,比较两种制备方法的白膜层血小板回收率、终产品血小板回收率、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产品容量。结果机器分离血小板白膜层的血小板回收率及产品血小板回收率均高于手工分离制备(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工分离血小板终产品容量变异系数高于机器制备血小板(P0.05)。结论机器制备浓缩血小板所收集的血小板回收率及容量均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  相似文献   

12.
李莉  张锡敏  樊晶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12):1059-1060
目的比较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仪分离血小板(简称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质量,探讨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优越性。方法分别对50袋机分血小板和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容量、血小板含量、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进行测定,同时计算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U检验和χ2检验。结果机分血小板的容量及血小板含量显著高于手工制备血小板(U=16.13、20.00,P<0.01),白细胞和红细胞的混入量明显低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U=25.32、5.15,P<0.01)。机分血小板与手工制备血小板的回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3,P<0.01)。结论白膜法机分血小板的质量明显优于手工制备的血小板,值得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新白膜法与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两组:新白膜法制备组和富浆法制备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混入量、p H值、血小板计数检测比较。结果新白膜法制备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富浆法制备组,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及p 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白膜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富浆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自动和手工两种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将200冽献血者(献血前72小时内未服用过阿斯匹林类药物,采血顺畅)随机分为两组:自动分离制备组和手工分离制备组。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进行血小板质量评价。结果手工分离制备组制备的血小板计数:(5.31±0.20)×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血小板计数为7.57±0.20×10^10/L;手工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2.50±0.293)×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1.07±0.03×10^10/L。经统计学分析,自动与手工制备组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离组和手工分离组单袋体积分别为49.55±0.45ml和51.85±0.71ml。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自动分离制备组所制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组比较.无论是血小板数量还是红细胞混入量.自动分离制备组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普通血袋常温分离富含血小板血浆(PRP)后保存24 h再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C)质量。方法将采集的400 mL全血50袋,保存在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采集后4 h经1次轻离心分离出PRP,容量(200±10)mL/份,再每份均分成2袋存放于普通血袋中,分别标识为实验组:将PRP放置20-24℃的恒温保存箱内过夜,次日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24 h完成制备;对照组:将PRP立即2次重离心,分出上清血浆,制备成PC,从全血采集时间算起,6 h完成制备。采集后24和48 h,分别检测2组PC中血小板、红细胞含量和pH值。结果 2组PC中红细胞混入量和pH值差异甚小(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血小板含量(×1010/袋)分别为1.36±0.33和2.63±0.46(P0.05);对照组3项指标均合格,实验组只有红细胞混入量与pH值合格。结论分离PRP后,在普通血袋常温保存24 h再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达不到《全血与成分血质量要求》。  相似文献   

16.
自动和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自动和手工两种方法 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及其影响冈素.方法 将200例献血者(献血前72小时内朱服用过阿斯旺林类药物,采血顺畅)随机分为两组:自动分离制备组和手工分离制备组.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计数仪检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混入量,进行血小板质量评价.结果 手工分离制备组制备的血小板计数:(5.31±0.20)×1010/L,自动分离制备组血小板计数为7.57±0.20×1010/L;手工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人量为(2.50±0.293)×109L.自动分离制备组红细胞混入量为(1.07±0.038)×109/L.经统计学分析,自动与手工制备组两项指标均具有统计学差异.自动分离组和手工分离组单袋体积分别为49.55±0.45ml和51.85±0.71ml,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自动分离制备组所制备浓缩血小板与手工组比较,无论是血小板数量还是红细胞混人量,自动分离制备组的效果相对比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和传统手工制备的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2组: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组和传统手工法分离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含量检测。结果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法白细胞混入量、红细胞混入量显著低于传统手工分离法,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种分离方法的血小板计数无明显性差异(P0.05)。结论全自动血液分离机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比传统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好。  相似文献   

18.
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制备汇集血小板的质量测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全血中制备的单袋浓缩血小板因为血小板含量低,红细胞、白细胞混入量较高,多袋输血的繁琐和输血副反应就在所难免.汇集血小板是解决机采血小板不足的有效措施,我们使用全血成分分离机白膜法制备汇集血小板,并对制备方法和产品质量做一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新版《献血者健康检查要求》(GB18467-2011)将机采血小板间隔时间缩短到14 d,分析机采耗材中残留的细胞量,评估频繁捐献血小板献血者的安全性。方法 2017年5月—2017年7月,随机抽取3种不同血细胞分离机(Trima、MCS+、Amicus)单采血小板耗材各30套,称重采样袋,冲洗耗材,检测冲洗液,计算出残留细胞量。结果单采耗材Trima:全血(91.2±13.5)mL,白细胞(2.9±1.0)×10~9,血小板(5.9±1.1)×10~(10);Amicus:全血(79.8±7.5)mL,白细胞(1.6±0.4)×10~9,血小板(2.2±0.9)×10~(10);MCS+:全血(31.3±11.8)mL,白细胞(0.1±0.08)×10~9,血小板(0.8±0.6)×10~(10)。3种不同机型血细胞分离机血小板单采耗材残余的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组间结果均有意义(均P0.001)。结论考虑到Trima和Amicus耗材细胞损失量较大,建议献血者不能连续频繁用这2种机型采集,可轮换到MCS+上采集,以减少细胞损失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改进混合血小板制备工艺,并用血小板专用滤白滤器对混合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后,评估两个厂家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从400mL新鲜全血中分离白膜,在(22±2)℃保存约16h,6袋相同血型白膜汇集并分离出混合血小板,采用对照组和实验组两个厂家的血小板滤器过滤,检测过滤前后样品中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H值、低渗休克、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和CD62p阳性表达率。结果过滤前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均符合国标要求,血小板计数、pH值、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率、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过滤后产品实验组和对照组的pH值、最大聚集率和血小板回收率分别为(6.53±0.60)vs(7.00±0.06)、(5.5±3.8)%vs(77.4±14.7)%、(86.8±4.3)%vs(90.6±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残余白细胞计数、CD62p阳性表达率和PCR分别为(3.00±4.00)×106/袋vs(2.00±3.00)×106/袋、(2.40±0.90)%vs(2.00±0.80)%、(7.30±5.90)%vs(5.60±3.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该制备方法经两组厂家血小板滤器过滤后,制备的混合滤白浓缩血小板均能满足现行国标要求,但实验组滤器对血小板pH和聚集功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