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中七叶皂苷钠A和B的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沈芊  曾艳  王淑洁  王育琴 《中成药》2004,26(4):286-288
目的:对北京市场上的注射用七叶皂苷钠进行含量测定,为控制产品质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国家标准,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测定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中总皂苷含量,同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的含量.结果:不同厂家的样品中总皂苷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规定;而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的含量存在差别.结论:国家标准实施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产品中七叶皂苷钠A和七叶皂苷钠B的含量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七叶皂苷钠佐治脑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治疗脑出血脑水肿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1例,对照组20例,均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组加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CT下测量水肿体积。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水肿产生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加用七叶皂苷钠可以抑制脑水肿的形成,提高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3.
眼球钝挫伤是常见的眼外伤之一 ,约占眼外伤病例的 1 /3 ,不仅影响患者外观 ,严重者可造成视功能的损害。我们将 2 0 0 0年 1 1月~ 2 0 0 2年 4月观察治疗的 3 3例眼睑血肿和视网膜震荡患者的资料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3 3例患者 ( 3 7只眼 )分为治疗组 (七叶皂苷钠组 )和对照组 (皮质类固醇组 )。治疗组 1 7例 ( ( 2 0只眼 )中男性 1 2例 ( 1 5只眼 ) ,女性 5例 ( 5只眼 ) ;其中右眼 9例 ,左眼 5例 ,双眼 3例 ;年龄最大 5 1岁 ,最小 1 4岁 ,平均 2 3岁 ;对照组 1 6例 ( 1 7只眼 )中男性 1 0例 ( 1 1只眼 ) ,女性 6例 ( 6只眼 ) ;其中右…  相似文献   

4.
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的不良反应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顺子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289-2290
目的探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所致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998~2006年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结果七叶皂苷钠的不良反应有静脉炎、静脉血管萎缩,手指青紫及皮下坏死,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肾损害,肝损害,心动过缓,喉头水肿,横纹肌溶解,呼吸困难等。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的不良反应,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肠内菌群对七叶皂苷体外代谢转化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继永  吴立军  滕厚雷  刘珂 《中草药》2003,34(11):970-972
目的 通过离体实验观察人肠道内细菌对七叶皂苷的代谢。方法 离体培养人肠道内细菌,与七叶皂苷厌氧温孵,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七叶皂苷的肠菌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代谢转化产物的鉴定。结果 代谢产物经IR、MS和NMR鉴定为:21β-巴豆酰基原七叶皂苷元(I),21β-当归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Ⅱ),21β-巴豆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Ⅲ),21β-当归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Ⅳ)。其中Ⅲ和Ⅳ为首次发现的新天然产物。结论 在离体条件下,七叶皂苷可被人肠内菌代谢为21β-巴豆酰基原七叶皂苷元(I)、21β-当归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Ⅱ),21β-巴豆酰-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Ⅲ)、21β-当归酰基-22α-乙酰基原七叶皂苷元(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花蓼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的疗效及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模型组、头花蓼低浓度组、头花蓼中浓度组、头花蓼高浓度组及地塞米松组6组,每组6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均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诱导小鼠ACD模型。造模成功第2天后,头花蓼低、中、高浓度组分别灌胃2.5%,5%,10%头花蓼溶液0.4 m L,地塞米松组灌胃0.4 m L地塞米松溶液,均连续7 d。观察各组小鼠皮损形态、组织病理改变以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7 d后,头花蓼低、中、高浓度组和地塞米松组小鼠的皮损形态和组织病理结构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与模型组比较,头花蓼低、中、高浓度组和地塞米松组右耳厚度、中性粒细胞数、单核细胞数、血清IL-4和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但血清IFN-γ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头花蓼对ACD小鼠有显著治疗作用,可能与降低IL-4和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7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A组、治疗B组和对照组。治疗A组手术前后均应用七叶皂苷钠治疗,治疗B组仅术后应用七叶皂苷钠治疗,对照组术后应用甘露醇治疗;通过JOA评分法观察三组患者第7d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A组的疗效高于治疗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对脊髓型颈椎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确切的辅助疗效,且手术前后联合应用比单独术后应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虚证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反应及健脾除湿汤的作用。方法:脾虚证小鼠及正常小鼠分别服用健脾除湿汤煎剂、生理盐水和氢化可的松后诱发 ACD。结果:脾虚证小鼠 ACD 反应低于正常小鼠,健脾除湿汤煎剂对脾虚证小鼠 ACD 反应有抑制作用。结论:脾虚证小鼠 ACD 反应显著低于正常鼠。健脾除湿汤对脾虚证皮炎、湿疹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七叶皂苷钠治疗颈肩背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七叶皂苷钠对颈肩背痛病人的治疗效果。方法自2009年2月至4月间对50例颈肩背痛病人,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为治疗组,给予七叶皂苷钠片60mg口服,加理疗,每天2次。B组为对照组,单纯理疗每天2次。均治疗2周。结果A、B两组病人治疗前,根据疼痛的程度按照语言描述评分法均为③级中度疼痛,治疗后A组①级21例;②级4例;B组①级4例;②级12例;③级9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颈肩背痛病人临床中比较常见,虽有多种治疗方法,但治疗效果均难以满意,严重困扰病人的身心健康。采用七叶皂苷钠和理疗与单纯理疗治疗,其治疗效果,经统计学独立样本t检验。P=0.000〈0.05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七叶皂苷钠注射液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将 84例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用七叶皂苷钠 2 0mg加入生理盐水 4 0mL中缓慢静脉注射 ,每日 2次 ;对照组用甲基强的松龙 4 0mg加入生理盐水 4 0mL中静脉注射 ,每日 1次。 2组疗程均为 5d。结果  2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临床疗效和综合疗效均无显著性差异 (P均 >0 .0 5 ) ,观察组和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 %和 2 1% ,经相应对症处理后不影响治疗。结论 七叶皂苷钠治疗喘息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了探讨雷公藤甲素对体外培养的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小鼠Th细胞Fas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二硝基氯苯(DNCB)制作小鼠ACD模型,分离ACD小鼠淋巴细胞,不同浓度雷公藤甲素体外作用48 h后,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h细胞Fas表达率.结果 雷公藤甲素3个浓度组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Fas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高浓度组与中浓度和低浓度比较Fas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中浓度与低浓度比较表达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雷公藤甲素可以促进体外培养的ACD小鼠淋巴细胞Fas的表达,可能是治疗ACD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2.
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上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2004年国内期刊上公开报道的3l例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药品不良反应多见于男性中、青年患者,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该药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5.16%的ADR出现时间在1d内。结论:β-七叶皂苷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治疗预后良好,但临床使用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避免严重ADR的出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肤敏"膏滋剂对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以DNFB和FITC分别建立小鼠ACD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ACD小鼠产生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4和6(IL-4、IL-6)的水平及"肤敏"膏对4种细胞因子的作用。结果:口服不同剂量"肤敏"膏对4种细胞因子均有显著或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0.05或P<0.01)。结论:"肤敏"膏对小鼠ACD疗效可能通过抑制Th1/Th2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消疹止痒喷剂对接触性皮炎模型和瘙痒模型动物的药理作用,初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用DNCB(二硝基氯苯)-丙酮溶液对小鼠进行致敏与激发,40只ICR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药哈西奈德乳膏组(0.01 g·kg-1),消疹止痒喷剂高和低剂量组(1,0.5 g·kg-1),每组10只,另取10只未致敏小鼠作为正常组。各用药组分别外涂药物于小鼠右耳的正反两面,连用15 d,正常组和模型组分别予空白基质外涂,用肉眼观察小鼠右耳结痂情况,测厚仪测量右耳中部厚度,电子天平称量左右耳片质量,ELISA法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用右旋糖酐诱发小鼠瘙痒模型,ICR小鼠随机分成模型组、阳性药止痒醑组(1 g·kg-1)、消疹止痒喷剂高和低剂量组(1,0.5 g·kg-1),每组10只,各用药组连用药3 d,末次用药1 h后ih右旋糖酐,观察小鼠一定时间内的瘙痒次数。结果:消疹止痒喷剂对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影响的结果显示,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耳结痂数明显升高,耳厚度和质量明显增加,血清IL-4含量明显增加,血清IFN-γ含量降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模型组比较,哈西奈德乳膏组、消疹止痒喷剂高和低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小鼠耳结痂数,耳厚度和质量,血清IL-4含量,升高血清IFN-γ含量,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耳表皮增厚,可见轻度细胞内水肿及轻中度细胞间水肿,真皮浅层大量单一核细胞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各给药组均能明显模型小鼠耳部炎症浸润。消疹止痒喷剂对瘙痒模型小鼠影响的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止痒醑组、消疹止痒喷剂高和低剂量组均能降低小鼠的瘙痒次数(P0.05,P0.01)。结论:消疹止痒喷剂对接触性皮炎模型和瘙痒模型小鼠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芒柄花素对过敏性炎症的影响及初步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诱导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的方法,BALB/c小鼠35只,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芒柄花素0.5,5,10 mg·kg~(-1)组,每组7只,在第1天,第2天用1.5%FITC溶液进行腹部致敏,每天1次,第6天用0.6%FITC溶液对小鼠右耳进行攻击。各组小鼠从致敏前2 d开始给予芒柄花素至第3天,每天1次,共5次(致敏初期预防给药),造模第6天攻击,攻击24 h后观察小鼠耳肿胀度及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耳组织病理组织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检测耳组织匀浆中白细胞介素-4(IL-4),IL-5,IL-9的水平。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耳肿胀度显著增加,并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P0.01),耳组织真皮层组织明显水肿,耳组织中IL-4,IL-5,IL-9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致敏初期预防给予芒柄花素能明显减轻耳肿胀度,减少淋巴细胞浸润(P0.05,P0.01),减轻耳病理组织学改变,且不同程度地抑制耳组织中2型细胞因子IL-5,IL-9水平(P0.05,P0.01)。结论:发现了芒柄花素具有抑制过敏性炎症的新活性,其作用环节在致敏初期,且机制可能与抑制2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丹皮酚软膏治疗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CD)的临床。方法:96例ACD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48例。对照组口服复方甘草酸苷片3次/d,2片/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外用丹皮酚软膏,2次/d。治疗后观察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积分和免疫因子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达到66.67%和85.42%,显著高于对照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P0.05);治疗组治疗1、2和3周后症状积分分别为(5.23±1.1)分、(3.07±1.08)分和(1.32±0.82)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水平(P0.05);治疗后sIL-2R为(2.11±0.76)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IL-2和IFN-γ水平为(28.14±2.37)pg/mL和(28.04±11.06)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复方甘草酸苷联合外用丹皮酚软膏,能显著改善ACD患者症状评分,降低炎性因子水平,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优于单用复方甘草酸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皮炎康颗粒对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耳肿胀度、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方法: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小鼠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Allergic Contact Dermatitis,ACD)模型,设定皮炎康颗粒高(4倍等效量)、中(2倍等效量)、低(等效量)3个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片高剂量(4倍量)组、空白组、模型组。观察皮炎康颗粒对慢性ACD小鼠左、右耳重量差、耳厚度差,胸腺指数、脾指数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耳重量差、耳厚度差均明显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炎康颗粒各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片组均能减轻小鼠耳重量差、耳厚度差,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胸腺指数、脾指数均明显增加,与空白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炎康各剂量组和氯雷他定片组均能降低小鼠胸腺指数、脾指数,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皮炎康颗粒可明显改善DNCB引起的慢性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的耳部肿胀,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并能降低胸腺指数及脾指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诱导的Th2(Ⅱ型辅助性T细胞)型小鼠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模型,探讨玉屏风散对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方法:小鼠在第1,2天用1.5%的FITC溶液致敏腹部皮肤2次,同时给予玉屏风散至第5天(诱导相给药),第6天用0.5%的FITC溶液攻击小鼠耳部皮肤,24 h后测定小鼠耳肿胀程度,并做耳病理组织学检查和耳匀浆中白介素-4(IL-4)测定。结果:玉屏风散6.5 g.kg-1(临床等效量)和13 g.kg-1诱导相给药均能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度,光镜下测量的耳厚度也表明玉屏风散明显抑制模型小鼠耳肿胀程度;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给予玉屏风散小鼠的耳炎症反应减轻,炎细胞浸润明显减少;玉屏风散6.5 g.kg-1组耳组织匀浆中IL-4水平较模型组显著降低。结论:玉屏风散诱导相给药对FITC诱导的小鼠Th2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IL-4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刺与中药联合治疗小儿过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入选小作过敏性皮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中药治疗,观察组60例给予中药+针刺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60例患儿临床治愈21例,显效16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00%;对照组60例患儿临床治愈17例,显效18例,有效14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瘙痒评分、皮疹分布评分、皮疹形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瘙痒评分、皮疹分布评分、皮疹形态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与中药联合应用治疗小儿过敏性皮炎疗效显著,能有效缓解患儿的痛苦,无副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七叶皂苷钠对术后肠粘连的防治效果。方法:SD大鼠制备术后肠粘连模型,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组(地塞米松5 mg/kg)、给药组(七叶皂苷钠2 mg/kg),均采用尾静脉注射给药,术前给药1次,术后继续给药3 d,术后1周各组进行粘连程度分级并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抽取腹部手术患者80例,分为给药组和对照组,观察静脉滴注七叶皂苷钠对肠粘连的防治效果。结果:七叶皂苷钠明显减轻大鼠术后肠粘连的分级程度(P〈0.05),缓解粘连组织的炎性渗出和炎症反应;可使患者术后腹痛腹胀、排便排气停止、肠梗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能够预防腹腔术后肠粘连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