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伏邪学说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伏邪的研究对疑难、复杂、危重病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运用伏邪理论仅限于对“伏邪”疾病进行说理和针对发作期进行治疗,忽略了对发作前的研究。从伏邪的实质出发,探讨伏邪理论指导慢性迁延性疾病的治疗思路,特别是疾病发病前的治疗,来拓展伏邪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伏邪”临床治疗思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战炜  王秀莲 《中医药学刊》2006,24(9):1686-1687
伏邪学说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伏邪的研究对疑难、复杂、危重病的防治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目前运用伏邪理论仅限于对“伏邪”疾病进行说理和针对发作期进行治疗,忽略了对发作前的研究。从伏邪的实质出发,探讨伏邪理论指导慢性迁延性疾病的治疗思路,特别是疾病发病前的治疗,来拓展伏邪理论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伏邪理论萌芽于《黄帝内经》,充实、发展、完善与成熟于明、清时期,及至现代,运用伏邪理论指导临床疾病的治疗得到广泛的开展。伏邪,即藏伏于体内而不立即发病的病邪,分为狭义和广义伏邪。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即外邪侵犯人体,伏匿体内,逾时而发的病邪;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伏邪具有动态时空变化、隐匿潜藏、自我积聚、潜证导向等特征。心血管疾病各期符合伏邪致病的特点,即急性期正不胜邪,触动而发;缓解期正能胜邪,邪气内藏,伏而待发。基于伏邪理论,从中医学角度思考探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论伏邪——李可学术思想探讨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伏邪与伤寒、温病关系问题,进一步探讨了李可学术思想,总结李可研究伏邪的思路、伏邪的概念、伏邪的病因病机、伏邪的发病特点、伏邪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介导的呼吸系统疾病,其致病特征与中医伏邪致病有相似之处。湿热伏邪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伏邪,正气缺失是邪气内侵、内生伏邪的根本原因,基于伏邪学说指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扶正祛邪”的核心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小玲  张军平  吕仕超 《中医杂志》2011,52(10):826-827
通过对伏邪理论的分析研究,结合病毒性心肌炎诊断及治疗现状,提出了伏邪内藏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基本病机之一,并提出从伏邪论治病毒性心肌炎。  相似文献   

7.
从伏邪理论出发,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代谢记忆进行中医理论探讨,并为防治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代谢记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火热、痰浊、瘀血是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主要的伏邪内容,脉络是伏邪潜伏的主要部位,针对其病因病机,治疗上以扶助正气、清除伏邪为根本治疗原则,扶正方面,以益气养阴为主,祛邪方面,根据伏邪主次不同,可采用清热法、化痰法和活血法。  相似文献   

8.
溃疡性结肠炎是消化系统的难治性疾患,因病因不明、发病机制复杂、西药治疗不良反应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而中医药在治疗该病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追溯伏邪理论内涵,从伏邪理论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特点,认为伏邪是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病情反复的关键。笔者认为本病病因与内伤伏邪、外感伏邪、先天伏邪相关,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热为标,血瘀是其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治疗上以健脾固本、清化湿热、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并对本病进行分期论治,活动期以清化湿热、凉血行瘀为主,健脾固本为辅,缓解期以健脾固本为主,清化散瘀为辅,以期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诊疗思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伏邪理论是后世医家在《黄帝内经》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解释、引申、发展而形成的一套成熟又完整的理论体系。伏邪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伏邪是指伏气温病;广义伏邪是指一切伏而不即发的邪气。肺痨的病因病机、发病类型、病变特点、治疗与伏邪理论的相关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基于伏邪理论,从伏邪角度探讨肺痨的辨治,为中医临床辨治肺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伏邪学说角度出发,探讨中医药治疗硬皮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痰、瘀和毒是本病的内生伏邪,肺络是伏邪流窜的主要通路,阳虚寒凝是内生伏邪的主要机制,其与肺、脾及肾脏失调密切相关。治疗上以"化伏"为原则,通补肺络为先,佐以温肾健脾,贯以活血化瘀解毒,还需结合脏腑辨证与临床分期。  相似文献   

11.
王树琪 《河南中医》2012,32(12):1604-1605
薛己治疡有独到之处,认为治疗外科疡证应以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元气实者先治标,元气虚者先治本,且善用温补之法,提出了急证骤补、朝夕互补、偏虚纯补等治法,同时指出临证时应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辨证论治,灵活应用,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义 《河南中医》2006,26(10):1-2
张仲景辨治正气不足之证,既遵循“虚而补之”的一般原则,又不拘于治虚用补,视病情需要大胆运用祛邪法,即“虚而行之”,并根据具体病证,或者径攻其邪,或者先扶正后祛邪,或者祛邪扶正并用,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严用和,南宋著名医家,以治学严谨见长。从严氏用方特点对其学术观点进行探讨,主要有重视气机作用,强调攻邪为先,擅用附子两味成方,配伍突出刚柔相济等。  相似文献   

14.
严用和,南宋著名医家,以治学严谨见长。从严氏用方特点对其学术观点进行探讨,主要有重视气机作用,强调攻邪为先,擅用附子两味成方,配伍突出刚柔相济等。  相似文献   

15.
刘老师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强调重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临床常用"四君子汤"补后天之本。若疾病较重者,与他方相合,攻补兼施,祛邪同时不忘顾护脾胃;若疾病较轻者,用四君子稍作加减,从脾胃论治,脾胃和则阴阳自调,正气充足,抗邪外达,疾病自愈。又疾病虽同,其症有别;其症相似,病机各异;人的体质又是千差万别,故中医治病要严格遵循"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谨守病机,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  相似文献   

16.
介绍严世芸教授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体系及治法方药。临床辨治心系疾病,强调权衡邪正、重视气血、兼顾五脏、调和阴阳;情志为先、汤液治疾、丸散策应、膏方固本为其治法特色;善用合方、对药、组药及虫类药。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7.
介绍周永明教授治疗围化疗期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经验。临证分化疗前、化疗期、间歇期三个阶段进行辨证施治,化疗前期,攻邪不忘扶正;化疗期,增效减毒,防治化疗副作用;化疗后期,扶正为主,少佐祛邪之品。  相似文献   

18.
杜江  魏月娟  李胜 《陕西中医》2021,(5):635-637
肛周湿疹属于肛肠科难治性常见病,主要症状为肛周剧烈瘙痒难忍,具有反复发作、经久不愈及易复发等特点,对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西医上认为此病是一种非传染性过敏性炎性皮肤病.中医理论认为肛周湿疹为多种病邪所致,主要包括风、湿、热三种病邪,邪客肌肤、湿热下注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人脾气亏虚有关;其中,湿邪为其核心病邪,脾虚为本.结...  相似文献   

19.
该文对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有关“急症”的内容进行探讨,发现孙氏所称的“急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急症”以预防为主,狭义则须紧急处治;“急症”多由风、寒邪气迅疾壅塞气机,致脏腑气血阴阳逆乱;对于急暴之疾,艾灸能发挥“针汤散皆所不及”的疗效。本文还对孙氏处治紧急情况和预防“急症”的方法作了评述。  相似文献   

20.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