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药品调配差错率,从而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分析门诊药房调剂差错的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标准化应对方案。结果: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数由改善措施实施前的966件,降低至改善措施实施后的437件,改善率达到54.76%,达标率为103.80%。通过比较发现实施品管圈后差错率显著降低。结论:在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工作中实施品管圈,可明显提高发药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在门诊药房试行品管圈活动,降低调剂内差,促进合理用药,营造药师团队愉快的合作及学习成长的环境,提高科室人员参与自我管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方法:依循“戴明循环”,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开展各项活动,对比活动前后每周平均差错次数,计算改善幅度.结果:每周平均差错次数由活动前的12.2次/周降低到4.5次/周,改善幅度为63.1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降低调剂内差,保证了患者用药安全,提升了医疗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改善药事服务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主要步骤有成立品管圈、主题选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解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有形成果中,门诊调剂内差件数从活动前58.4件/周下降到31.2件/周,目标达标率为97.1%,进步率为46.6%;无形成果中,圈员能力评分由平均4~6分上升到7~9分。结论: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提高了药事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了药剂人员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科室带来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方法在药剂科质量管理中的作用。方法:将品管圈方法引入药剂科的质量管理工作中,在药剂科各调剂药房按品管圈活动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评价该活动的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药剂科药房调剂差错件数由开展品管圈前的14.75件/周降低至改善后的4.10件/周,降低72.20%;无形成果:药师在实施品管圈手法、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沟通协调、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等方面能力均有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差错,保障医疗安全效果显著,同时优化了工作流程,提高了药师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基层医院药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乐清市第五人民医院门诊药房中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分析药房在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的药品质量管理情况,评价有形成果和无形成果。结果:门诊药房进行品管圈活动后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为12.2件,明显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的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41.3件,目标达成率为91.5%,进步率为70.5%;且进行品管圈活动后,门诊药房工作人员的各项能力评分项目显著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在基层医院药房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降低了门诊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件数,提高了药房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降低病人在门诊药房取药的差错率.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门诊药房,分析引起病人取药差错的主要原因,拟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确认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后,病人每日取药差错率明显降低,由活动前的12.9%下降到活动后的5.4%,改善幅度达58.1%;药师在品管手法,集体荣誉感方面有明显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了病人在门诊药房取药的差错次数,缩短了病人等候取药的时间,提高了病人对医院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升药房药学服务品质,降低药房配药差错件数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医院药房现存的问题,按品管圈的10个步骤实施各项活动,并拟定改善措施和效果确认。结果:经过为期10个月的活动,药房调配差错事件减少82.45%,病区对药房的满意率由原来的87.8%上升至95.6%,患者满意度由原来的86.8%上升至93.5%。药房人员其他各项品质均有改善。结论:在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是可行的,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降低了调剂差错的发生率,提升了药房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升中药房药学服务质量、减少中药房配药差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品管圈活动应用于减少小包装中药饮片调配内差中,分析造成中药房调剂差错的原因,制订并实施相应对策,评估"品管圈"的活动效果。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调剂内差件数由平均每周71.25件降至每周37.5件,下降幅度为47.37%。结论:在中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差错发生率,提升中药房服务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降低住院患者口服给药的差错人次,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按品管圈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分析导致中医科住院患者口服给药差错人次多的真因,拟定相应的对策并实施,同时确认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后,中医科平均每周口服给药的差错人次由活动前的17.8人次/周降到活动后的5.8人次/周,目标达成率为102%。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不仅显著降低了给药差错人次,同时也增加了团队凝聚力,提高了患者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开展的时间段为2015年3~8月,按照品管圈理论,共十个大步骤来开展研究,研究开展的阶段为准备计划,开始实施,对问题进行确认,最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置。找出引起住院药房工作差错,主要包括品项及数量上的差错的真正原因,同时对原因进行分析探讨,规划解决方案,最后将方案进行实施,对最终问题解决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经过品管圈管理后,药房药品调配差错降低到了8.2件/月,目标达标率为103.63%,进步率为83.92%。结论:使用品管圈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住院药房差错件数,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JCI标准在门诊西药房调配差错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旨在提高医院药品管理水平和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在门诊西药房管理的过程中引入《美国医疗机构评审国际联合委员会医院评审标准》,并在药品的调配中实施PDCA循环。比较这些措施实施前后门诊西药房调配差错的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门诊西药房调配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显著提高(P0.05)。结论:JCI标准在门诊西药房调配差错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显著降低门诊西药房调配差错的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还能显著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JCI标准能够促进药品的规范化管理,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药房管理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1月起将品管圈管理方法应用于药房管理,根据时期进行分组,统计2015年全年药房管理成效与2014年全年成效进行比较,品管圈应用内容包括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活动主题、制定目标及计划、实施计划,评价实施前后的药房调剂差错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小组预期目标为将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0.8%以内,实际将调剂差错发生率控制在了0.46%,圆满完成目标;2014年全年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为4.1%,在实施品管圈活动后药房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用于药房管理能够有效的减少调剂差错事件,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提高药房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品管圈应用于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方法:将品管圈应用于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中,分析药品调剂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适宜的解决措施并落实。结果:经过在门诊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门诊药房调剂调配差错率下降55.34%,同时门诊药房不合理处方数与活动前相比减少了22.42%。结论:通过将品管圈应用于药房药学服务品质化管理中,不仅有利于降低调剂调配差错率,而且还有利于减少不合理处方数量,同时可以有效提高门诊药房药学服务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手段在减少中药房小包装饮片调剂差错中的作用。方法:按照品管圈的步骤,分析我院中药房小包装饮片发生调剂差错的原因,并查找真因,拟定对策并予以实施,同时进行效果确认。结果:试行品管圈活动小包装中药饮片调剂差错率由实施前的15.77‰,下降至实施后的6.46‰,目标达标率103.10%。参与中药房"本草圈"活动成员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都得到提高。结论:我院中药房开展品管圈活动,调动了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了药房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有利于促进药事管理的持续改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医院药剂科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应用成果。方法:在本院药剂科开展品管圈活动,将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的病房管理资料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管理方法,研究组则采取品管圈管理,对比分析两组的药剂质量管理情况。结果:经过品管圈活动,药剂科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为19.6例,明显低于活动前每周平均药品调剂差错件数(46.5件),进步率为57.85%,目标达成率为112.08%。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医院药剂科不仅降低了药品调剂出错率,减少了医疗纠纷,还提高了药房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与业务水平,保障了患者的用药安全,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协同合作能力,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院门诊药房差错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甚至杜绝差错,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方法:根据实践经验,提出相应措施。结果:纠正了一些不良习惯,进一步规范流程,大大减少了差错的发生。结论:提高门诊药房调剂工作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在病区药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前和2016年1月~2017年1月实施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后病区药物管理情况,分析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施后病区药房发药高峰期调配处方数量明显高于实施前;平均每小时调配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病区药房处方调配总差错率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药房药品盘存时间明显短于实施管理前;药房实习生熟悉药品摆放位置时间也明显短于实施管理前(P0.05)。结论: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应用于病区病房管理中,能显著提升药师工作效率,降低调配差错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最大限度降低医院药剂科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学服务。方法:对某院2010年2月~2013年10月《门诊药房调配处方差错事故登记本》所记录的调配差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3年内共发生调配差错34例,其中药名或药物外观相近差错8例(23.52%),多发、少发、漏发差错1例(2.94%),同种药名、不同规格差错9例(26.47%),同种药名、不同剂型10例(29.42%),用法、用量写错3例(8.82%),进口和国产药品2例(5.88%),其他差错1例(2.94%)。结论:加强针对性管理,规范处方调配规程,提高药学人员业务素质及工作责任心,有效防范处方调配差错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采用PDCA循环管理法,降低药房的差错率,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按照PDCA循环法,通过对住院药房2014年上半年的内差错登记情况的回顾性汇总分析,进行计划、实施、查核、处置程序,提高用药安全。结果:药房的日平均内差错数量由上半年度的15件降低到10月份的5.2件。结论:PDCA循环管理法能够明显降低药房的内差错数量,显著提高医院的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找出门诊药房药品差错的原因,以降低药品发生差错的机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方法:结合某院药房的实际工作情况,找出差错发生的具体原因,制定防止发生差错的详细措施。结果:药房药品发生差错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加强药房人员培训与管理,尽可能避免差错发生。结论:积极防范,提高药房人员专业素质,严格规章管理制度,是减少差错发生,确保用药安全的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