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和易患因素。方法 :2 9例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 (≥ 6 0岁 )和成年组 (<5 9岁 )。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 ,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多数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二联征 ,老年组肠梗阻发生率和病死率均高于成年组 ,但无显著差异。 (2 )老年组房颤患者显著多于成年组 (P <0 .0 5 ) ,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患病率显著高于成年组 (P <0 .0 0 1) ,而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典型 ,病情危重 ,病死率高。房颤和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是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和易患因素。方法 6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0例(年龄≥60岁)和对照组14例(年龄<60岁)。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多数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三联征,两组腹痛、血便、腹泻症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②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为主要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左半结肠,两组间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异;③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④老年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腹泻;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是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好发因素。贫血、低白蛋白血症是缺血性结肠炎重要的危险因素。CRP增高提示炎症反应也可能是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胡震宇  吕宾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57-1057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和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缺血性肠炎的确诊率也不断提高.现收集近年来诊治的6例IC患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回顾性分析12例60岁以上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病因、临床症状、结肠镜下表现、病理检查、诊治经过和转归,并进行总结。结果 12例患者治愈率100%,病变好发部位多位于左半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后血便,大多数病例伴有心脑血管及糖尿病等。诊断该病的要点是对临床表现做综合分析,并排除与之相鉴别的疾病,早期结肠镜检查至关重要,及时使用活血化瘀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993~ 1996年我院普外科收治缺血性结肠炎 6例 ,现就其临床特点、治疗方法等探讨如下。1 临床资料本文 6例 ,均为男性 ,年龄 72~ 78岁。 1例术前误诊为阑尾周围脓肿 ;1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 ;2例误诊为肠伤寒收住传染科 ,后出现腹膜炎症状拟“伤寒肠穿孔”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 ;另 2例在当地医院均没有明确诊断 ,直至出现腹膜炎症状而收住我科 ,术前拟似此类患者 ,而手术得到证实。术中所见 ,1例为回盲部坏死穿孔 ;1例为升结肠中段 ;1例为降结肠 ;3例为结肠脾曲坏死穿孔。坏死的结肠段长约 15cm左右 ,呈灰白色 ,肠壁变薄 ,触之即破。 6…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方法检测65岁以上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72例及65岁以上健康者66例血液流变学,并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血细胞比容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健康者,两组血液流变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提示临床上特别是对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注意监测血液流变学指标,对于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治疗及预防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点.方法分析1998年1月至2004年10月21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及内镜特征、病理结果.结果本病多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85.7%),男女发病率相当(11:10),绝大多数(85.7%)伴有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腹泻和便血.病变多位于左半结肠(90.5%).内镜表现主要为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糜烂及溃疡,一过型最多(95.2%).病理改变无特异性.大多预后良好.结论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尽早做结肠镜检查是确诊该病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C)的临床特点和内镜表现,探讨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方法。方法收集18例IC患者,对其临床特点及实验室、内镜病理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病年龄50岁以上14例(77.8%),男女之比为1:2,伴有相关基础疾病者15例(83.3%),主要表现为腹痛17例(94.4N)、腹泻11例(61,1%)及血便16例(88.9%),病变部位多数位于左半结肠(93.3%)。18例中一过型14例,狭窄型4例。结论对于急性下腹痛伴便血的患者尽早进行结肠镜检查是诊断、判断预后及早期治疗IC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探讨高压氧治疗缺血性结肠炎的疗效。方法:入选67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将患者分为高压氧组(36例)和对照组(31例),2组基础治疗相同。高压氧组在此基础上人院次日行高压氧治疗,比较研究两组患者结肠恢复的治愈率及总体有效率。结果:高压氧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和67.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高压氧治疗缺血性结肠炎具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一、病因 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类结肠缺血性疾病,由一些原因致使结肠缺血而发生本病。其中较主要的病因是: (一)动脉粥样硬化 它引起结肠缺血的机理可由于肠系膜动脉急性狭窄、纤维化、血管腔因管壁硬化变窄,导致结肠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缺血。另外,动脉壁因硬化的粥样斑块,使管壁不光滑,易造成栓子。栓子脱落后致使结肠终末小动脉阻塞,而引起缺血。栓子脱落引起的结肠缺血。亦可在风湿性心脏病的二尖瓣狭窄、心房纤颤、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等病例中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警惕性。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65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内镜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患者中男女之比为1∶1.95,平均年龄62.9岁,其中大于60岁者占84.6%;腹痛(93.8%)、便血(90.7%)、腹泻(64.6%)为最常见的3个症状;70.7%的患者存在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节断性分布的糜烂、表浅溃疡,降结肠脾曲是最常见的受累部位。结论缺血性结肠炎常见于60岁以上的患者,腹痛、便血见于大多数病人,内镜下表现为结肠黏膜一过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闸述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以减少误诊。方法对22例患者的临床经过及辅助检查进行总结。结果本病多发于中年人,多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很可能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其早期表现为腹泻、便血、腹痛。确诊需结肠镜检查。主要应用抗生素、血管扩张剂和支持治疗,多数预后较好。结论早期使用结肠镜进行确诊是转归和避免误诊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结肠炎易患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易患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 ,以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作对照 ,进行成组病例———对照研究 ,计算发病相关因素的OR值 ,并进行显著性检验找出主要易患因素。结果 :便秘、高血压的OR值分别为 12 7,7 4,P <0 0 5 ;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脑梗塞的OR值分别为 4 8,3 4,3 0 ,2 3,但P >0 0 5。结论 :老年患者便秘 ,是缺血性结肠炎不可忽视的易患因素 ,应积极治疗老年人便秘 ,尤其是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14.
本期比较集中地刊发了一组肠管缺血性疾病文章。肠管缺血性疾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类,其中AMI中包括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非肠系膜血管阻塞性肠梗塞;CMI中包括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半个世纪前临床医师开始认识 AMI,由于少见,死亡率高,往往需手术或尸检证实。此前本刊曾散在报道过相关病例,由于本组疾病临床表现多变且缺乏特异性,从可逆性局灶性肠缺血至历坏死、穿孔,病情轻重差异性大,极易误漏诊及延误治疗。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本组疾病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开辟本栏目的目的在于提醒临床医师加强对本组疾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水平,降低死亡率,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本组患者给予病情观察、心理护理、灌肠护理、肛周护理和生活指导等。结果: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肠镜复查结肠黏膜未见异常17例,原病变部位仅存轻度糜烂或假息肉4例,其中形成瘢痕组织2例。结论:加强IC患者的临床护理,有利于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病因缺血性结肠炎是一类结肠缺血性疾病,由一些原因致使结肠缺血而发生本病。其中较主要的病因是:①动脉粥样硬化:它引起结肠缺血的机理可由于肠系膜动脉急性狭窄、纤维化、血管腔因管壁硬化变窄,导致结肠血液灌注不足,而发生缺血。另外,动脉壁因硬化的粥样斑块,使管壁不光滑,易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平均年龄58.8岁;临床主要表现腹痛、便血及腹泻等;病变累及左半结肠27例(75.0%),未见累及直肠、升结肠和回盲部,也无全结肠受累。结肠镜下1例误诊为克罗恩病,2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误诊为结肠癌;结肠镜确诊32例,确诊率为88.9%。根据Marston分型,一过型31例(86.1%),狭窄型5例(13.9%),无坏疽型。病理检查特征性改变为肠壁内微小血管闭塞、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等。经治疗均临床痊愈。其中19例在治疗后2周~2个月复查结肠镜,8例在原病变部位有轻度糜烂、血管纹理模糊或浅小溃疡,11例内镜下黏膜"正常"。结论缺血性肠炎有其特殊的临床、内镜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饶向东 《临床荟萃》2011,26(21):1883-1884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易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本病在临床上少见,早期不易被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IC的发病率日逐增高Ⅲ。我们回顾分析了我院确诊的32例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总结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患者的临床特征、内镜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63例患者的临床症状、易患因素、体征、结肠镜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C好发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占87.3%(55/63);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下腹痛以及便血;易患因素提示病变主要发生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人群;内镜分型均为非坏疽性,未发现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内镜下病变肠段与正常肠段分界较明显,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黏膜下红斑,点状糜烂及浅溃疡,多呈纵行或不规则形.2周后59例复查结肠镜患者病变54例(91.5%)痊愈;5例(5/59,8.5%)患者病变明显减轻,有黏膜红斑,轻度充血、水肿;2例(3.1%)出现肠腔局部狭窄4例肠镜后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症状缓解,未复查肠镜;无死亡病例.结论 中老年患者出现急性下腹痛和便血时应警惕IC的可能,及早内镜检查是明确诊断、了解病变范围及程度、判断预后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王云  王毅  莫乐君 《新医学》2006,37(2):100-102
目的:总结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内镜特征,以及治疗、转归.方法:对20例缺血性结肠炎病人的临床及内镜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果:本组患者50岁以上占85%,女性多见,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例(55%).临床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及便血.内镜主要表现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及溃疡,病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一过型18例、狭窄型1例、坏疽型1例.20例患者均予禁食、补液,分别使用右旋糖酐40、丹参、依前列醇等扩张血管,抗菌药(喹诺酮类等)抗感染等内科保守治疗,一过型及狭窄型中18例预后良好;另1例一过型经内科治疗无效而行手术,发现并发肿瘤,后自动出院;1例坏疽型患者死亡.结论:缺血性结肠炎的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及便血,结肠镜检查病变处与正常黏膜界限清,一过型及狭窄型内科保守治疗效果良好,必要者可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