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4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对症处理3种后续治疗对胃肠间质瘤(GIST)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患者临床症状和生存时间的影响.方法 术后常规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的GIST患者40例,随机分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加量(14例)、换用苹果酸舒尼替尼(14例)、对症处理(12例)3种后续治疗组...  相似文献   

2.
刘东芳  张成侠  冯志刚 《中外医疗》2009,28(30):189-189
目的通过1例晚期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积液的病历分析和文献复习,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对1例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使其在今后治疗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引起重视。结果1例确诊为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多浆膜腔积液。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时可能会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血液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多以P210和P190基因突变常见,P230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P230阳性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在尼洛替尼不耐受的情况下,先后调整为甲磺酸伊马替尼和甲磺酸氟马替尼的治疗体会并相关文献复习,得出对尼洛替尼和甲磺酸伊马替尼不耐受或疗效欠佳的P230阳性患者,甲磺酸氟马替尼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观察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中的安全性.方法 对1例伊马替尼治疗晚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的过程中出现罕见毒副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1例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后,出现尿崩症、窦性心动过速伴肌肉损坏,停药70多天再次减量服用后又出现类似症状.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可能出现罕见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报道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出现间质性肺炎,综合相关文献,分析甲磺酸伊马替尼引起间质性肺炎的特点、机制,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甲磺酸盐甲磺酸伊马替尼已成为慢性髓样白血病患者(CM L)主要的化疗药之一。虽然该药引起皮肤反应已有记载,但其引起的Sweet综合征是首次报道。对象:作者报道1例继发于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CM L后引起的Sweet综合征。在2次不同的情况,1例53岁非洲美国女性,患有CM L,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化疗后,发展成嗜中性皮病,其符合Sweet综合征。结论:提高对甲磺酸伊马替尼副作用的认识及总结皮肤副作用的特征,可加强对其副作用的监视和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在慢性髓样白血病患者中引起Sweet综合征1例@Ayirookuzhi S.J.$LA State Univ. Hlth…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局灶、原发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是否能够改善无复发生存时间。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1月由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收治的29例局灶、原发胃肠间质瘤切除术后患者给予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1次/日,用药1年以上(高危患者2年以上)。计算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结果所有患者均纳入统计学分析,中位随访时间33.9个月(24~48个月),1年及2年无复发生存率均为100%。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安全可靠,手术切除局限、原发胃肠间质瘤后,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有可能改善术后无复发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1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进展期患者,分为伊马替尼治疗组(治疗组12例)和对照组(19例),分别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和联合化疗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间血液学有效率及不良反应耐受性等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的血液学有效率为41.7%,对照组总的血液学有效率为5.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轻且容易耐受。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对进展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且毒副反应轻,病人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2006年10月至20010年10月期间经病理检查确诊的25例晚期胃肠间质瘤患者,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日治疗。结果:25例病人均得到随访,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13例,疾病稳定(SD)8例,疾病进展(PD)4例,死亡3例。1年存活率100%,2年存活率96%。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有较好疗效,能延长患者生命,不良反应轻微,患者能长期耐受。  相似文献   

10.
耿素霞  杜欣 《循证医学》2007,7(4):216-219
4背景 甲磺酸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是一种酪氨酸激酶的选择性抑制剂,Ⅰ和Ⅱ期临床研究表明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各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myeloid leukemia.CML)患者均具有较好的抗白血病效应,尤其是干扰素治疗失败的CML慢性期(chronic phase。CP)患者其疗效更是令人振奋,但是,标准剂量甲磺酸伊马替尼取代干扰素+低剂量阿糖胞苷作为新诊断CML患者的一线治疗药物是否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尚无定论。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胃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的治疗方法。方法4例胃肠间质瘤术后肝转移患者采用TACE(肝动脉化疗栓塞术)3~8次,栓塞剂为超液化碘油加PVA(聚乙烯醇)颗粒加平阳霉素,4例给予口服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日,随访3年,比较两组病例平均生存期和疾病无进展时间(TTP)。结果TACE治疗组中1例患者经过4次TACE获得二次手术机会,生存期已超过3年;另3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50%,TTP为9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0.7个月;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组1年生存率为75%,TTP为11.5个月,平均生存期为14个月。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效果优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胃肠间质瘤(GIST)肝转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6例中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患者仅行TACE治疗(对照组),同时选取19例中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的患者,给予格列卫口服联合TACE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生存率、中位生存期。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7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P<0.05);对照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2%、53.8%和19.2%,中位生存期1.72年;观察组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4.2%、73.7%和47.4%,中位生存期2.10年。观察组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格列卫联合TACE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肝转移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仅行TACE治疗。  相似文献   

13.
Imatinib mesylate is a molecular targeted agent for treating chronic myeloid leukemia (CML) and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Although imatinib mesylate is not regarded as an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few studies have also shown that it may impair immune response. In this report, we present a case of transient hepatitis B virus (HBV) reactivation during imatinib mesylate treatment for CML.  相似文献   

14.
Wan DS  Wu XJ  Pan ZZ  Zhou ZW  Chen G  Li LR  Lu ZH  Ding PR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3):3064-3067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进行术前辅助治疗及治疗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GIST51例,其中CD117阳性47例、阴性4例。行术前辅助化疗4例,术后复发或已转移并失去手术机会者47例,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300~800mg/d口服。结果51例患者中,1例失访,50例可评价客观疗效。完全缓解(CR)3例(6.0%),部分缓解(PR)34例(68.0%),病情稳定(SD)者5例(10.0%),疾病进展(PD)者8例(16.0%),患者获益(CR+PR+SD)率84%,获益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TTP)16个月。随访1年以上者32例,1年和2年生存率分别为95.3%、89%。50例可评价不良反应,其中轻度水肿36例(72.0%),Ⅰ~Ⅱ度白细胞减少23例(46%),Ⅰ~Ⅱ度乏力14例(28%),轻度腹痛7例(14.0%),Ⅰ~Ⅱ度恶心呕吐9例(18.0%),轻度皮疹9例(18.0%),肿瘤出血2例(4.0%)。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较轻,且毒性能够耐受。  相似文献   

15.
212例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增辉  秦岭  李荣  罗荣城 《热带医学杂志》2012,12(5):542-546,565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和分子病理学特点,分析影响GIST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11年8月南方医院收治的2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应用生存分析比较不同因素对预后的影响。对接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53例患者,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方法检测KIT和PDGFRa基因相关位点的突变情况。结果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肿瘤大小、核分裂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IH)危险度分级、转移、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影响GIST患者的生存率。多因素生存分析提示,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53例GIST患者中,KIT基因突变39例(73.6%),其中外显子11突变21例(53.8%),外显子9突变13例(33.3%)。KIT外显子11突变形式主要为5’端第557-558密码子缺失最常见;外显子9突变均为插入串联重复。未检测到PDGFRa基因突变的病例。结论 NIH危险度分级和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与GIST患者的生存密切相关,基因突变检测对指导生物靶向治疗和预测其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