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乳腺癌的新辅助化疗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吕新生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6,15(10):1-724
1942年,耶鲁大学的Gilman,Goldman和Lindskog等首先将氮芥试用于淋巴肿瘤,使肿瘤明显缩小,揭开了应用化学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序幕。此后,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在不断开展,新的、有效的化疗药物不断涌现,促进了临床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发展和逐步规范。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新辅助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48例进展期胃癌(IIIb和IV期)患者,术前行氟尿嘧啶 甲酰四氢叶酸钙 乐沙定化疗,采用双周疗法;经2~3个疗程后,行CT,超声内镜复查,分期。对可切除者行手术治疗。结果新辅助化疗总有效率为58.4%;其中IIIb期为64.1%,IV期为22.2%。39例III期患者中,手术根治率达71.8%。9例IV期患者中,2例行姑息手术切除,1例行探腹术。结论新辅助化疗可有效提高IIIb期胃癌患者的手术根治率,而对IV期患者疗效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乳腺癌,由于缺乏治疗靶点,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接受新辅助治疗并获得病理完全缓解,则预后明显改善。目前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方案仍以蒽环类药物和紫杉类药物化疗为主,但随着对三阴性乳腺癌分子本质认识的深入,新辅助治疗方案不断地获得探索和优化,包括铂类药物的优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聚二磷酸腺苷核糖聚合酶抑制剂的使用,均获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后病灶消退的病理表现及肿块缩小后保乳手术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2003年6月至2007年8月46例有效的新辅助化疗后手术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8~65岁,平均46.3岁,肿瘤最大径7~13 cm.所有病例均在新辅助化疗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或标准根治术,术后对切除标本以残余肿瘤为中心行6个不同方向的连续切片,评价肿瘤的消退情况.结果 全组41.3%(19/46)肿瘤呈向心性缩小,其中31.6%(6/19)肿瘤向心性缩小并且周围无癌灶残留,68.4%(13/19)肿瘤向心性缩小但周围仍有癌灶残留.全组58.7%(27/46)肿瘤呈筛状消退.结论 局部晚期乳腺癌经新辅助化疗有效的大部分患者病理表现仍未达到保乳要求,保乳手术应慎重. 相似文献
5.
新辅助化疗已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方式 ,但仍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笔者就新辅助化疗与保乳手术的关系、新药应用、疗效评价手段等研究的最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6周期ET方案(表阿霉素+多西他赛)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的疗效,探讨影响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9月完成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的52例乳腺癌患者的完整病例资料,将触诊、超声对肿瘤化疗效果的评价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乳腺癌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总pCR率为42.3%(22/52);化疗1周期后超声测量肿瘤最大径缩小30%及以上者pCR率显著高于肿瘤最大径缩小30%以下者(60.9%比27.6%,P<0.05);肿瘤最大径≤3 cm者pCR率高于最大径>3 cm者(P <0.05);HER-2阳性型及三阴性型乳腺癌pCR率高于Luminal型者(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和其对化疗的早期反应是预测pCR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乳腺癌6周期ET方案新辅助化疗pCR率高,超声评价肿瘤对化疗的早期反应能够预测pCR,肿瘤大小、肿瘤分子生物学类型是影响pCR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将接受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术前的穿刺病理和术后的手术病理为参照标准,比较化疗前后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应用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对参数进行分析。结果乳腺癌NAC前后,肿瘤的CEUS类型以不均匀增强为主[化疗前(18/31,58.06%),化疗后(21/31,67.74%)],化疗后无增强的肿瘤明显增多[(化疗前0,化疗后(5/31,16.13%)]。造影参数分析:化疗后的上升时间增加,峰值强度及曲线下面积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乳腺癌NAC前后,肿瘤的CEUS增强类型以不均匀增强为主,化疗后无增强的比例明显增高。化疗前后肿瘤CEUS的时间-强度曲线指标中,上升时间、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是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新辅助化疗对乳腺癌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乳腺癌耐药表型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同一乳腺癌病例新辅助化疗前后耐药基因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1)、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及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表达情况,探讨三种化疗方案即VCF方案(VCR+CTX+5-FU),CEF方案(CTX+EPI+5-FU)和TEC方案(Docetaxol+EPI+CTX)对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比较化疗前后耐药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VCF方案对乳腺癌耐药表型的影响最大,该组22例中有8例经新辅助化疗后GST-π由阴性转为阳性表达,6例化疗后TOPO-Ⅱ表达转阴,化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CEF方案组13例中,有4例经化疗后TOPO-Ⅱ由阳性转为阴性表达,4例化疗后GST-π表达转阳.TEC方案对乳腺癌耐药表型的影响最小,但该方案组11例中有3例经化疗后MRP1由阳性转为阴性表达.结论不同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对耐药基因表达的影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新辅助化疗诱导的粒细胞减少症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诱导的粒细胞减少症与采用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患者的疗效及远期生存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接受4个周期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的211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1例中51(24.2%)例为嗜中性粒减少症患者,160(75.8%)例为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组的新辅助化疗反应较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患者为好(P<0.05).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为82.4%,5年总生存率为90.2%,而非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60%,5年总生存率为67.5%,两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蒽环类联合紫杉类新辅助化疗方案诱导的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有良好的相关性,可用来评估肿瘤对此类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并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联合新辅助化疗对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38例手术前确诊的Ⅲ期原发性乳腺癌采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化疗1~4个周期,观察临床疗效、保乳手术率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75.4%(104/138);其中完全病理缓解1例,临床完全缓解1例(0.7%),部分缓解102例(73.9%),无变化32例(23.2%),进展2例(1.4%)。实施保乳手术7例(5.1%)。施行化疗3+4周期的疗效和保乳手术率均明显高于1+2周期者(均P〈0.05)。该方案的脱发反应轻,Ⅰ度脱发28例(20.3%);心脏毒性较小,室性期外收缩发生率1.4%(2/138),无充血性心衰病例。但骨髓抑制较明显,总发生率55.8%(77/138),其中Ⅱ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7.5%(38/138),Ⅲ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1.0%(29/138),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2%(10/138)。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心脏毒性小,近期疗效较满意;但骨髓抑制发生率高,治疗期间应予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腺癌特异基因(BCSG1)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 P法和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36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CEF方案)前后乳腺癌组织BCSG1的表达,比较化疗前后肿瘤体积的变化情况,分析新辅助化疗前后BCSG1蛋白表达与肿瘤形态学变化的关系。结果:36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肿瘤体积均有明显缩小(P<0.01),病灶缓解率(CR+PR)为85.6%;新辅助化疗后BCSG1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低于化疗前(P<0.05),BCSG1蛋白高表达率低于新辅助化疗前(P<0.01)。结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BCSG1在分子和蛋白水平表达均明显降低,与新辅助化疗后疗效呈负相关(r=-0.539,P<0.01),提示BCSG1可作为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蒽环类药物吡柔比星(THP)为主的联合新辅助化疗对III期原发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138例手术前确诊的III期原发性乳腺癌采用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化疗1~4个周期,观察临床疗效、保乳手术率和毒副反应。结果:全组总有效率为75.4%(104/138);其中完全病理缓解1例,临床完全缓解1例(0.7%),部分缓解102例(73.9%),无变化32例(23.2%),进展2例(1.4%)。实施保乳手术7例(5.1%)。施行化疗3+4周期的疗效和保乳手术率均明显高于1+2周期者(均P<0.05)。该方案的脱发反应轻,I度脱发28例(20.3%);心脏毒性较小,室性期外收缩发生率1.4%(2/138),无充血性心衰病例。但骨髓抑制较明显,总发生率55.8%(77/138),其中II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7.5%(38/138),III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21.0%(29/138),IV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为7.2%(10/138)。结论:以吡柔比星为主的CTF方案用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心脏毒性小,近期疗效较满意;但骨髓抑制发生率高,治疗期间应予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男性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2年间收治的11例男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就诊时已属晚期,活检后分别存活6个月和8个月。其余9例均手术治疗,其中3例失访,1例术后5年肺转移,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1例根治术后5年发现同侧腋下结节,活检为癌复发,予放疗及化疗,至今存活已逾7年,另4例术后已生存0.5~7.0年,仍在治疗中。结论重视男性乳腺癌早期诊断,行积极手术治疗和其他辅助治疗可获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级射频消融(RF) 联合化疗粒子对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原发性肝癌采用B超引导下RF联合化疗粒子的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全组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者。50例(96.2%)随访24~48个月,84.7%患者自觉症状明显改善,57.7%的AFP值下降。术后1,2,3,4年生存率分别为 92%, 78%,56%,34%。结论:RF联合化疗粒子是治疗肝癌新的安全可靠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秀萍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7,16(11):18-109
目的: 探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的作用。方法:选择100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进行观察并随访。结果:91例术后无上肢感觉异常,9例出现上臂内侧感觉异常。结论:保留肋间臂神经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异常的发生率,提高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纳米磁靶向性药囊与其他化疗药物治疗裸鼠人胆管癌移植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以在体外培养的人胆管癌细胞QBC939接种裸鼠。20d后将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5-FU治疗组(B组),纳米磁靶向性药囊+内磁化支架治疗组(C组),健择治疗组(D组)。记录各组各时段肿瘤体积变化和抑瘤率,绘制肿瘤生长曲线。于治疗后35d处死裸鼠,取肿瘤组织观察超微结构改变。结果:A,B,C,D组于治疗后35d肿瘤体积分别为(2 256.1±267.1)mm3,(2 096.5±237.9) mm3,(1 392.2±189)mm3,(1 534.9±115)mm3,其中C,D组与A,B组之间的肿瘤体积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B,C,D组抑瘤率为7.4%, 39.6%和33%。电境观察C组和D组均有凋亡细胞出现。结论:同等剂量下,纳米磁靶向性药囊治疗效果优于5-FU,但与健择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乳管内窥镜对乳腺导管内病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评价乳管内窥镜(FDS)对乳腺导管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2年来FDS检查的548例乳头溢液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48例乳头溢液病例中,FDS下诊断为乳管炎59例(10.8%),乳腺导管扩张症117例(21.4%),乳腺导管扩张合并乳管炎185例(33.4%),乳管内乳头状瘤159例(29.0%),乳管内乳头状瘤病12例(2.2%),乳腺癌16例(2.9%)。135例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其中91例在FDS定位下行肿瘤切除或区段切除手术(甲组),44例按常规经溢液乳管内注射染料美蓝后再行选择性区段切除(乙组)。甲组术后FDS诊断符合率97.8%(89/91)明显高于乙组的86.4%(38/44)(χ2=6.96,P=0.008)。结论FDS不仅是诊断乳腺导管内病变的可靠方法,而且可以帮助手术中定位切除乳腺导管内新生物。FDS定位下手术能够避免盲目性,为病灶的切除提供可靠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吉西他滨区域性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对晚期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晚期胰腺癌患者采用5-FU+MMC行静脉化疗,以介入方法用吉西他滨作区域性动脉灌注化疗。结果:13例可评价疗效者中部分缓解(PR)4例,病情进展(SD)6例,PD3例;临床受益反应评价有效率为76.9%;疼痛缓解率75.0%。中位生存时间为6.3个月,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吉西他滨区域性动脉灌注联合全身化疗可缓解晚期胰腺癌患者癌性疼痛,改善患者一般状态,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且患者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年间收治的759例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从甲状腺切除范围、颈部淋巴结清扫情况两方面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的治疗。结果全组患者均接受双侧甲状腺全切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多灶性甲状腺癌占23.6%,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桥本病和Grave病等的患者共381例,占50.2%。638例行不同范围的颈淋巴结清扫术,487例(76.3%)有颈淋巴结转移。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结论结合国外临床指南及该组临床资料分析,建议将双侧甲状腺全切术作为我国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常规手术方法,并结合患者的肿瘤分期,考虑是否行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