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付麦旺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1):119-119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感染情况及送检率,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职业防护意识。确保输血安全。方法:对1560例住院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送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送检的130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HBsAg、抗HCV、抗HIV1/2、梅毒抗体进行捡测分析。结果:1560例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指标全检测者1300例(83.3%),未全做者260例(16.7%)。检出HBsAg阳性98例(7.54%),抗HCV阳性13例(1%),梅毒抗体阳性10例(0.77%),抗HIVI/2全阴性。该四项指标共检出121例阳性,总阳性检出率为9.3%。结论:输血前患者常规准确检测四项感染指标,可为血源性医院感染诊断提供依据,为减少医疗纠纷,保障输血安全,预防职业暴露有重要的保护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避免因输血传播疾病引起医疗纠纷和防止职业感染。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2010-01~2011-0311606例就医患者进行输血前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梅毒螺旋体(rI’P)抗体三项指标筛查。结果共检出阳性例数856例。结论患者输血前进行三项感染性指标检测,对诊断和预防医患交叉感染、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输血前和固术期患者进行血清抗-HGV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ELISA法检测3131例患者血清抗-HGV,同时检测乙型肝炎标志物(HBV)、丙肝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结果 抗-HGV阳性率0.06%(2/3131),HBV阳性率5.39%(169/3131)、HCV阳性率0.19%(6/3131)、HIV阳性率0.06%(2/3131),抗-TP阳性率0.57%(18/3131).该次调查未见HGV与HBV、HCV、HIV、梅毒的重叠感染.结论 输血前和围术期患者抗-HGV检测对于庚肝的诊治、预防医院感染以及防止医疗纠纷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334例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受血者输血前经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334例受血者输血前用微粒酶免疫法检测抗HIV和抗HCV,采用双夹心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梅毒抗体。结果:输血前受血者抗HIV阳性率0.26%,抗HCV阳性率1.18%,梅毒抗体阳性率0.41%。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作血液传染性疾病检测,能对受血者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减少和杜绝医原性感染,防止医患纠纷,是一项对医患双方有自身保护作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携带情况,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减少输血医疗纠纷.方法:对2 57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采集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并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检出乙肝阳性75例(2.92%),其中71例(94.67%)伴随ALT升高(50 U/L~80 U/L);检出丙肝阳性18例(0.70%).有2例(11.11%)伴随ALT升高(50 U/L~70 U/L);检出梅毒抗体阳性5例(0.19%)、HIV抗体阳性1例(具有很大偶然性).结论:本组输血前病例5项指标检出阳性率较国内东部地区输血前检出率偏低,但足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重视,并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6.
丁海明  柯培锋  周华友 《广东医学》2012,33(12):1772-1774
目的 通过对患者输血前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 IgG)、艾滋病病毒抗体(抗-HIV Ab)、抗梅毒螺旋体抗体(TRUST)的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的感染情况,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判断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对 4 823例患者输血前检测,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应用ROCHE e601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TRUST应用凝集法检测.结果 HBsAg、抗-HCV IgG、抗-HIV Ab和TRUST阳性率依次为 11.45%、0.68%、0.07%和1.06%;梅毒阳性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按入住科室分类,消化科的HBsAg、HCV阳性率最高;40~60岁组HBsAg、HCV阳性率最高,小于40岁和大于60岁组TRUST阳性率高.结论 输血前检测感染性指标,有利于患者感染性疾病病的早期诊治、预防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减少医院内感染,避免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患者输血前、产前、术前抗-HIV、抗-HCV、梅毒抗体等指标进行检测及分析,探讨患者血液传播性疾病感染状况。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3765例患者进行输血前、产前、术前艾滋病(HIV)抗体、丙型肝炎(HCV)抗体检测,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RPR)对梅毒进行检测。结果检测阳性率为:抗-HIV3.35%,抗-HCV3.88%,RPR6.38%。结论进行输血前、产前、术前血源性指标检测,对减少医患纠纷,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输血前患者的HBsAg、抗-HCV、抗-HIV的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0月至2004年10月间在我院住院的需输血治疗的患者2403例采用ELISA分别检测HBsAg,抗-HCV和抗-HIV。结果2403例查出HBsAg阳性84例,占3.5%,抗-HCV阳性18例,占0.75%,仅1例抗-HIV检测结果阳性,其中21~60岁的查出HBsAg阳性较高,70例,占4.8%。结论输血前患者进行HBsAg、抗-HCV、抗-HIV检测对了解HBV、HCV、HIV的感染状况,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坤学 《吉林医学》2011,(36):7762-7763
目的:分析患者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ELISA法对拟输血的患者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病毒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与输血相关的血源性传染病病毒标记物检测。结果:19 587例患者中HBsAg、抗-HCV、抗-HlV、抗-TP阳性率分别为11.52%、0.68%、0.24%、2.26%,总阳性率为14.7%。结论:患者输血前检测输血免疫全套可以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及交叉感染,降低职业暴露的危险,加强医护人员的自我保护,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0.
周婷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1):100-100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凝集法、胶体硒标法检测5846例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结果:HBsAg阳性率9.7%,抗-HCV阳性率0.72%,TPPA阳性率0.45%,抗HIV为0.07%。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2007年1-12月需输血、手术的病人1880例进行输血、手术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1gG)、抗HIV(1+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7.76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25%,梅毒感染率为0.585%,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53%。结论为了规范医疗操作和保护患者的利益,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和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受血者输血前的四项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传染病的感染情况。方法对5 468例输血患者的血液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 BsAg)、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人类免疫缺陷(H IV)抗体、梅毒(TP)抗体检测。结果 5 468例中H BsAg阳性率11.2%,HCV阳性率0.3%,HIV阳性率0.02%,TP阳性率0.2%.结论受血者输血前进行四项检测,不仅对患者与医务人员自身健康有益,而且可以保证患者输血安全,对防止和减少因输血治疗引起的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的意义。方法 收集本院住院和门诊需要输血的患者血标本7382例,用ELASA方法进行输血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HIV抗体(抗—HIV)和梅毒密螺旋体抗体(TP)四项输血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其中,如抗—HIV初筛阳性后按规定送确认实验用免疫印迹法确认。结果 7382例中,四项标志物总阳性1243例,总阳性率16.84%。单项阳性1197例,单项阳性率高达16.22%;混合感染46例,混合感染率0.62%。其中HBsAg、抗—HCV、TP单项阳性率分别是13.08%、1.60%、1.53%;HBsAg和抗—HCV或TP混合感染者较多,抗—HIV未检测到阳性。结论 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对于传染病感染的辅助诊断、区分责任、减少医疗责任纠纷的发生、提醒医务人员有针对性地加强自我防护、防止或减少职业感染具有十分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各医院都应该对受血者常规进行输血前四项输血相关病原体标志物检测。  相似文献   

14.
李保才 《医学文选》2005,24(4):495-495
手术、输血是临床上治疗和抢救病人的常用医疗措施,孕妇的生产也基本上在医院进行,而这些过程都会接触到各种手术器械和存在医源性感染的危险。乙肝、丙肝、艾滋病毒常常通过血液感染,为了更好地防止疾病的医源性传播及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我院对手术前、输血前和产前的患者和孕妇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2)型抗体(抗-HI V1/2)、抗梅毒螺旋体抗体(抗-L-P)。现将8796例检测结果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1·1检查对象2002年2月至2005…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疾病检测的必要性。方法对2008年03月~2012年02月间该院共有8 564名受血者输血前血液进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梅毒抗体、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和艾滋病抗体(抗-HIV)检测分析。结果本组8 564份拟受血者HBsAg、抗-HCV、梅毒抗体和抗-HIV总阳性率为13.49%,各单项HBsAg、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和抗-HIV阳性率分别为12.20%、0.32%、1.35%和0.02%。结论对受血者输血前进行血液传播性疾病检测可以为临床处理器械、医疗废物的消毒灭菌和医护人员的自身防护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可以预防和减少因输血感染引起医疗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陈欣荣 《中原医刊》2007,34(13):F0003-F0003
为有效遏制血源性感染疾病,提高临床的输血安全,尽量避免经血液传播疾病导致的医疗纠纷,笔者对2286名产前、术前、输血前的受血者进行血清HBsAg、抗-HCV、抗-HIV1/2和梅毒抗体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张云东  韩兴权 《西部医学》2007,19(1):100-101
目的 对输血前患者做血清感染性指标检测,及早发现阳性患者,避免医疗纠纷。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对输血前患者3065例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 3065例患者中HBsAg阳性患者155例(5.06%).抗-HCV阳性患者45例(1.47%),抗-HIV无阳性病例,抗-TP阳性患者45例(1.47%)。其中HBsAg与抗-HCV同时阳性2例。HBsAg与抗-TP同时阳性3例.抗-HCV与抗-TP同时阳性4例。男、女的HBsAg与抗-HCV阳性率均不同。而抗-TP阳性率相近。不同年龄组的抗-HCV与抗-TP阳性率相似。而HBsAg不同。结论 输血前患者各项血清感染指标均有一定比例的感染率,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受血者输血前4项血清学指标感染情况,避免院内感染,防止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方法:对1300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爱滋病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查。结果:HBsAg阳性率9.8%,抗-HCV阳性率0.77%,抗-TP阳性率0.15%,抗HIV为0.08%。结论:为了对患者负责,同时避免不必要的输血纠纷,受血者输血前必须做4项传染性指标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为了解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 :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对乙肝五项和抗 HCV进行检测。结果 :住院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乙肝五项中 1项或多项阳性者感染率为 5 3.84 % ,抗 HCV阳性率为 8.88% ,乙、丙肝重叠感染率为 8.37%。结论 :输血前和手术前住院患者乙、丙肝感染是严重的 ,明显高于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说明对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病毒肝炎血清学标志的检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是避免和预防医院感染和医疗纠纷发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2570例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五项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乙肝病毒、丙肝病毒、HIV、梅毒携带情况,以增强临床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有效控制院内感染,减少输血医疗纠纷。方法:对2 5 70例住院患者在输血前采集的血标本分别进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检测,并分别进行统计计算。结果:检出乙肝阳性75例(2 .92 %) ,其中71例(94 .6 7%)伴随ALT升高(5 0U/L80U/L) ;检出丙肝阳性1 8例(0 .70 %) ,有2例(1 1 .1 1 %)伴随ALT升高(5 0U/L70U/L) ;检出梅毒抗体阳性5例(0 .1 9%)、HIV抗体阳性1例(具有很大偶然性)。结论:本组输血前病例5项指标检出阳性率较国内东部地区输血前检出率偏低,但足以引起临床医护人员对医源性感染的重视,并加强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