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结合,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05例骨肿瘤组织的VEGF与KDR的表达,并对其中85例骨肉瘤主要临床资料、病理分级及临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肉瘤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P〈0.0001)。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临床分期中Ⅱb期、Ⅲ期明显高于Ⅰ期、Ⅱa期(P〈0.001),并随着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且在软组织浸润和转移组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5)。结论:VEGF与KDR在骨肉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提示VEGF与KDR的高表达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尤其与骨肉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10^-7mol/LPAF作为刺激因素,以20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进行干预。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EMSA法检测ASMC中NF-κB的活性。结果发现PAF能显著促进ASMC的增殖,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指数及其PCNA阳性表达率,并使ASMC细胞核内NF-κB活性明显增加。预先用NAC干预可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结论PAF能促进ASMC的增殖,这一调控部分是通过激活NF-κB通路而发挥作用。提示PAF是气道重建的重要刺激因子。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大鼠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SC)梗死心肌移植后血液流变特性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45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5)、对照组(n=15)及移植组(n=15),对照组及移植组大鼠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MI模型;假手术组除不结扎左前降支外,其余操作同对照组和移植组。将体外培养2周的大鼠自体SC以注射的方式移植到移植组大鼠梗死区周围,4周后测定大鼠血清VEGF浓度(酶联免疫吸附法)、血液流变学参数的改变以及大鼠缺血心肌中VEGFmRNA(RTPCR法)、VEGF蛋白(免疫组化法)的表达情况,同时病理检测移植细胞在梗死区的生长、增殖情况并探讨它们相互的关系。结果 SC在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纤维。移植组大鼠血清VEGF浓度及缺血心肌中VEGF mRNA、VEGF蛋白质的表达较之假手术组、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或0.01或0.001),而某些血液流变学参数明显改善(P〈0.05或0.01)。结论 SC在心肌梗死区中可增殖分化为横纹肌样细胞。并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形式增加VEGF的表达进而提高血清VEGF浓度,由此改善血液流变学参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对TNF-α诱导的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凋亡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 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PI3-K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作为工具药,分别将TNF-α、TNF-α+wortmannin接种ASMC,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PI3-Kp85α、TGF-β1 mRNA表达,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PI3-Kp85α、PCNA、Bcl-2蛋白表达及定位,Sandwich ELISA检测NF-κB活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微量比色法测定ASMC增殖,AnnexinV/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法检测细胞凋亡,ELISA测定TGF-β1蛋白质含量.结果 (1)培养的ASMC PI3-K p85α的阳性定位在胞浆.TNF-α组ASMC PI3-Kp85α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TNF-α+wortmannin组(P<0.01);(2)TNF-α组ASMCNF-κB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高(P<0.01),TNF-α+wortmannin组NF-κB活性与TNF-α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3)TNF-α组ASMC的增殖反应与对照组及TNF-α+wortmannin组相比显著增加(P<0.01);TNF-α组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F-α+wortmannin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TNF-α组及对照组(P<0.01).(4)TNF-α组ASMC的PCNA、Bcl-2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TNF-α+wortmannin组(P<0.01);(5)TNF-α组ASMC的TGF-β1的mRNA表达水平、培养液上清TGF-β1的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及TNF-α+wortmannin组(P<0.01).结论 PI3-K可能参与调控TNF-α诱导的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TGF-β1的表达和分泌,NF-κB作为PI3-K的下游信号参与此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ucleophosmin/B23(B23)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重组蛋白表达和杂交瘤细胞技术制备B23重组蛋白和鼠抗B23单克隆抗体。收集103例HCC组织、12例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和17例肝血管瘤旁肝组织的临床病理档案资料,10例HCC及癌旁肝新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等技术检测B23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并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相比较。应用统计学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RT-PCR及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B2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应的癌旁肝组织。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B23在4组(HCC组、癌旁肝组织组、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组、血管瘤旁肝组织组)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B2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PCNA在HCC组织中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B23与PCNA在4组中表达强度及其差异具有相关性(r=0.4767,P〈0.01)。B23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强度与患者血清AFP水平、肿瘤病理分级及是否伴有肝硬化之间的关系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23在HCC中呈高表达,且显著高于非癌肝组织;B23可作为HCC细胞增生程度的潜在标记,并在临床病理上具有潜在的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长期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菌素(STZ)一次性腹腔注射,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光镜及电镜行肾脏形态学检查;RT—PCR测定VEGF mRNA表达,VEG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VEGF蛋白水平变化。结果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VEGF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同时大鼠肾脏出现糖尿病肾病的病理变化;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干预后,肾组织VEGF mRNA及其蛋白质表达较2型糖尿病组降低(均P〈0.01),同时肾脏病理变化也得到明显改善。结论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肾脏VEGF表达,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抗KDR单体Ycom1D3抑制VEGF诱导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的体外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FACS鉴定Ycom1D3与抗原结合特异性,采用免疫共沉淀测定Ycom1D3阻断VEGF165刺激KDR酪氨酸激酶受体磷酸化作用,并采用[^3H]-Thymidine掺入法、内皮细胞损伤愈合试验和内皮细胞血管腔形成实验进一步确定Ycom1D3抑制VEGF165诱导内皮细胞增殖的中和活性。结果Ycom1D3不但能与HUVEC结合,而且能阻断由VEGF165刺激HUVEC表面KDR酪氨酸激酶受体磷酸化,进而显著抑制VEGF165诱导HUVEC增殖、迁移及体外三维胶原模型上内皮细胞毛细血管样结构的形成。结论Ycom1D3可以通过封闭KDR而抑制VEGF活性,在肿瘤及其它血管新生疾病治疗中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胎盘部位血管生长抑素(A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水平,探讨在子痫前期患者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取84例孕妇胎盘绒毛组织,其中正常妊娠组30例,轻度子痫前期23例,重度子痫前期组31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在AS、VEGF胎盘部位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表达的分布特点、细胞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结果在子痫前期组绒毛滋养细胞AS表达强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强(P〈0.05),表达强度与子痫前期病情呈正相关(r=0.371 P〈0.05)。子痫前期组与正常对照组胎盘VEGF的表达分布特点相同,子痫前期组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达强度与子痫前期病情呈负相关(rs=-0.473P〈0.05)。对正常对照组及子痫前期组的AS、VEGF的表达进行组内相关性分析,显示As与VEGF之间存在关联关系,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476P〈0.05,r=-0.419P〈0.05。结论AS和VEGF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部位的表达有显著变化,两者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可能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内皮祖细胞(EPCs)与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产儿视网膜病(ROP)和脑室内出血(IVH)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住院的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分别于出生时、生后7、14、21和28d及纠正胎龄36周时收集外周血,流式细胞仪检测EPCs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等水平。结果68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纳入分析,其中对照组30例,BPD组20例,ROP组10例,IVH组8例。BPD组与对照组出生时EPCs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后7d时点EPC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CD34+KDR+:(0.019±0.009)%伽(0.026±0.012)%,P〈0.05;KDR+CDl33+:(0.004±D.002)%傩(0.008±0.004)%,P〈0.01;CD34+KDR+CDl33+:(0.005±0.002)%船(0.008±0.004)%,P〈0.05。从出生时至生后21d,BPD组血浆VEGF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ROP组出生时至生后28d的EPCs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纠正胎龄36周时KDR+CDl33+和CD34+KDR+CDl33+EPCs与对照组相比略有升高趋势。与对照组相比,IVH组生后不同时点的EPCs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后早期的EPCs和VEGF水平降低可能参与了早产儿BPD的发生,但其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皮抑素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生长增殖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临床肝癌治疗中内皮抑素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作用不同时间后对HepG-2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内皮抑素对细胞凋亡及周期分布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内皮抑素作用前后HepG-2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的改变;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加药前后HepG-2细胞中VEGF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内皮抑素能抑制HepG-2细胞的生长增殖(P〈0.05),呈剂量-时间依赖性,并诱导细胞凋亡;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内皮抑素作用后HepG-2细胞中survivin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药物作用组中VE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内皮抑素通过下调survivin蛋白的表达诱导HepG-2细胞的凋亡、抑制增殖,并能明显降低HepG-2细胞中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SNP)是否诱导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凋亡。方法:将人气道平滑肌细胞用哮喘患者血清被动致敏后,用SNP(NO的供体)干预,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生长率的变化,用原位末端标记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SNP对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1)MTT法测定:SNP+哮喘血清致敏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低于哮喘血清致敏组细胞存活率(n=5,P<0.05)。(2)TUNEL(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SNP干预的被动致敏的HASMC组的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哮喘血清致敏组(n=4,P<0.01)。(3)流式细胞术测定SNP+哮喘血清致敏组的HASMCs凋亡率明显高于哮喘血清致敏组(n=4,P<0.05)。结论: SNP 能抑制被动致敏的HASMCs的增殖,并且能诱导被动致敏的HASMCs凋亡,这种作用可能与治疗哮喘患者的气道重建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纤维连接蛋白(FN)、Ⅰ型胶原蛋白(Col Ⅰ)两种细胞外基质(ECM)成分对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免疫功能的影响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PDK)在此调控中的作用.方法 将HASMCs接种于FN、Col Ⅰ包被的培养板和空白培养板中,用10%哮喘患者血清被动致敏HASMCs,以10%非哮喘者血清为对照,在加入血清前用PDK抑制剂(LY294002)预处理HASMCs 30 min.采用RT-PCR法检测HASMCs RANTES(regulated upon activation.normal T cell ex-pressed and secreted)、Eotaxin、TGF·β1 mRNA表达;ELISA法测定HASMCs培养上清中RANTES、Eotax-in、TGF-β1蛋白水平.结果 与单纯对照血清组比较,单纯哮喘血清组、对照血清+FN组、对照血清+Col Ⅰ组HASMCs RANTES、Eotaxin、TGF-β1 mRNA和HASMCs培养上清中蛋白的表达均增高(P<0.05).哮喘血清+FN、哮喘血清+Col Ⅰ处理HASMC后,RANTES、Eotaxin、TGF-β1mRNA和HASMCs培养上清中蛋白的表达均高于单纯哮喘血清组,且LY294002干预后上述各指标均下降(P<0.05).结论 细胞外基质对被动致敏的HASMCs免疫功能具有调控作用,PI3可能参与细胞外基质对被动致敏的HASMCs的免疫功能调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在慢性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的表达,以探讨ERK信号通路在气道平滑肌增殖中的作用。方法:病理图像分析慢性哮喘大鼠气道重塑,免疫组化法检测ERK和PCNA在肺内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分析ERK1/2、磷酸化ERK1/2和PCNA在气道平滑肌的共表达,免疫印迹和原位杂交检测气道平滑肌中ERK和PCNA蛋白以及mRNA的表达。结果:慢性哮喘大鼠有气道平滑肌层增厚,出现结构重塑。ERK和PCNA在肺内表达增强,同时在气道平滑肌上有ERK和PCNA蛋白与mRNA表达增加。结论:ERK可能是介导慢性哮喘气道重建中平滑肌增殖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蛋白激酶C(PKC)激活后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s)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表达变化及两者表达相关性,探讨cyclin D1在PKC调控哮喘大鼠ASMCs增殖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卵清蛋白(OVA)吸入制备SD大鼠2周哮喘模型,原代培养ASMCs。采用正常大鼠(N组)和模型大鼠(A组)第3-6代细胞,分别应用PKC特异性激活剂12-肉豆蔻酰-13-乙酸佛波酯(PMA)及抑制剂Ro-31-8220干预ASMCs, 根据不同处理分为4组:(1)空白组;(2)10 nmol/L PMA组;(3)10 nmol/L PMA+5 μmol/L Ro-31-8220组; (4)5 μmol/L Ro-31-8220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等方法观察药物对ASMCs增殖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PKC-α和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PKC-α和cyclin D1蛋白表达水平。线性相关分析评价PKC-α和cyclin D1表达水平的关系。结果:(1)在哮喘组,与空白对照比较,PMA组、Ro-31-8220组S+G2/M期比例、吸光度A值、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显著(P<0.01)。在正常组,与空白对照相比,PMA组、Ro-31-8220组S+G2/M期比例、吸光度A值、PCNA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显著(P<0.01)。(2)哮喘组内PMA组、Ro-31-8220组PKC-α以及cyclin D1 mRNA 和蛋白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比较,差异显著(P<0.01)。正常组和哮喘组变化趋势一致。(3)在mRNA水平,大鼠ASMCs PKC-α和cyclin D1的表达呈明显正相关(r=0.476,P<0.05),在蛋白水平两者的表达亦呈明显正相关(r=0.899, P<0.01)。结论:PKC-α能促进正常大鼠和哮喘大鼠ASMCs增殖,其在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与cyclin D1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PKC-α可能通过调节cyclin D1而影响ASMCs的增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在支气管哮喘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的表达。方法: 根据随机化分配原则将16只Wistar大鼠随机均分成2组,即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模型建立后分别从每只大鼠分离培养ASMC,流式细胞检测方法检测ASMC的生长分数,用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进行PI3K表达的检测,并利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对比分析。结果: 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哮喘组ASMC的S+G2/M期细胞所占细胞总数的百分比 (27.90±3.44)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3.00±1.56)%,P<0.05;免疫细胞化学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发现哮喘组和正常对照组ASMC胞浆内均有PI3Kp85阳性表达,且哮喘组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ASMC中PI3K的表达与大鼠ASMC的生长分数呈显著正相关。 结论: PI3K表达的增加可能在哮喘ASMC增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压依赖性延迟整流钾通道(Kv)对正常与体外致敏人气道平滑肌(HASM)的张力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采用肌张力试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观察钾通道阻断剂对正常与哮喘患者血清致敏HASM张力、细胞Kv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 结果: Kv 阻断剂4-氨基吡啶(4-AP)可引起正常HASM肌环产生浓度依赖性收缩反应,达到最大效应一半所需浓度的负对数值(pD2)为2.09±0.09,人哮喘血清致敏组为2.44±0.16,差异显著(P<0.01);但最大反应强度(Emax)分别为正常组(24.0±6.4)g/g,人哮喘血清致敏组(31.8±7.3)g/g,差异无显著(P>0.05)。在培养的HASM细胞上,Kv1.2、Kv1.3和 Kv1.5基因mRNA均有表达;人哮喘血清致敏的HASM细胞Kv1.5基因mRNA(P<0.01)和蛋白质(P<0.01)的表达均下降。 结论: 体外被动致敏HASM细胞Kv功能较正常下调,致平滑肌兴奋性增高,该变化可能主要与Kv1.5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TLR4/NF-κB对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18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哮喘4周组和哮喘8周组,每组6只。造模成功后,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大鼠气道平滑肌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情况、气道壁厚度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Bcl-2的蛋白表达量。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ASM中TLR4和NF-κB的m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哮喘4周组和哮喘8周组的气道壁EOS计数、气道壁厚度、气道反应性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哮喘4周组和哮喘8周组的TLR4及NF-κB的mRNA水平和蛋白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P<0.01);TLR4及NF-κB的mRNA水平随哮喘天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1);哮喘4周组、哮喘8周组PCNA和Bcl-2的蛋白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两组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 TLR4/NF-κB可能参与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的调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1,25-二羟维生素D3 对被动致敏的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增殖的调节作用,探讨其对哮喘气道重塑的可能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HASMCs,并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及1,25-(OH)2D3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并确定1,25-(OH)2D3最佳作用浓度;用最佳作用浓度刺激HASMCs 48 h后以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 1,25-(OH)2D3在10-9-10-7 mol/L范围内能显著抑制哮喘血清被动致敏的HASMCs增殖(P<0.05),且10-7 mol/L时抑制作用最强;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这一最佳作用浓度的1,25-(OH)2D3能显著抑制被动致敏HASMCs由G0/G1期向S期的转化;此外,1,25-(OH)2D3能显著抑制被动致敏HASMCs中PCNA的表达。结论: 1,25-(OH)2D3能抑制哮喘血清被动致敏的HASMCs增殖,有助于哮喘气道重塑的防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调控哮喘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的功能和参与哮喘气道重塑的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哮喘模型,提取大鼠ASMC。Western blot法检测哮喘组和正常组大鼠ASMC中β-连环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原癌基因c-Myc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抑制哮喘组和对照组ASMC中β-catenin和转录辅助因子p300/CBP间的相互作用后,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ASMC的细胞活力和周期变化。抑制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活性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Myc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Western blot法显示哮喘组ASMC中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GSK-3β的蛋白表达水平则低于对照组(P0.05)。抑制β-catenin和p300/CBP间相互作用后,哮喘组ASMC的细胞活力下降幅度和细胞周期改变程度均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抑制P38 MAPK活性后,哮喘模型大鼠及对照大鼠ASMC中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靶蛋白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均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可能通过上调c-Myc和cyclin D1的表达、与P38 MAPK信号通路相互作用以及调控ASMC的生长和分化等途径,影响ASMC的功能,参与哮喘气道重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对被动致敏人气道平滑肌细胞(HASMCs)中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HASMCs并使之被动致敏,以1,25-(OH)2D3作为干预因素。EMSA法检测NF-κB的DNA结合活性;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观察NF-κB p65的核易位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核因子κB抑制蛋白α(IκBα)及p-IκBα蛋白的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维生素D 24-羟化酶(CYP24)和IκBα mRNA的表达水平;放线菌素D处理实验检测IκBα mRNA的表达。结果:(1) 1,25-(OH)2D3显著削弱被动致敏HASMCs中NF-κB的DNA结合活性及其亚单位 p65的核易位;(2) 1,25-(OH)2D3能通过增加被动致敏HASMCs中IκBα的mRNA稳定性及减少其蛋白磷酸化水平2个途径显著上调细胞中IκBα的表达;(3) 1,25-(OH)2D3显著上调被动致敏HASMCs中VDR的mRNA表达并诱发其功能性反应。结论:1,25-(OH)2D3能通过上调被动致敏HASMCs中IκBα的表达抑制细胞NF-κB信号通路,且这一作用与VDR有关,这可能是其调控被动致敏HASMCs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