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时脑电图(EEG)特征与继发癫痫发作以及FC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0年我院200例6月~6岁患儿FC、EEG的特征以及与FC的转归.结果首次FC发作时EEG异常率为33%;EEG异常率与年龄、体温、发作次数有关,与FC家族史无关.EEG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局灶性和FC持续时间>15分钟)有关.15例患儿有发作性棘波,随访3~5年,用苯巴比妥间歇性预防治疗,有5例复查10次以上仍有棘波,最后诊断癫痫.结论 FC患儿的EEG研究发现EEG异常与发作年龄、再发次数、体温、临床特征有关,与家族史无关.5例最终转归为癫痫,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相似文献   

2.
对34例热性惊厥(FC)患儿的脑电图进行回顾性分析。34例脑电图结果正常23例(67.7%),异常11例(32.3%)。异常者中发作性EEG异常4例,非特异性异常7例。EEG异常率与FC临床特征有关系,可作为推断本病严重程度及治疗效果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4.
热性惊厥(FC),又称高热惊厥,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或功能异常的紧急症状,首次发作年龄一般为出生后6个月至3周岁间,平均18~22个月[1],部分患儿会导致儿童癫痫的发生[2].我国儿童发病率约为3.9%[3].脑电图(EEG)是FC的常规检查方法.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FC患儿108例,男76例(70.4%),女32例(29.6%),男女比为2.4∶1;年龄3个月~10岁,平均3.6岁,其中3个月8例,4个月~1岁13例,~3岁42例,~6岁24例,~10岁21例;首次发作41例,反复发作67例.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24小时脑电图(AEEG)监测对小儿热性惊厥的诊断意义,对118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脑电监测。结果,AEEG总异常率为40.7%,痫样波检出率6.8%。年龄≤2岁与>2岁组、体温>38.5C组与≤38.5C组、首发组与反复发作组比较,后者AEEG异常率明显高于前者(P<0.05~0.01)。提示,发作次数越多AEEG异常率越高。对AEEG异常和有痫样放电的患儿均应给以抗癫痫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的脑电图(EEG),了解FG5对脑的损害及癫痫的发生率.方法:检测350例首次FC患儿的EEG,追踪随访6年,观察预后与复发情况.结果:首次EEG显示,正常275例(78.57%),轻度异常59例(16.86%),中度异常16例(4.57%).有癫痫家族史21例(6%).有FC家族史7例(2%).随访结束时EEG正常219例(62.57%),轻度异常71例(20.29%),中度异常60例(17.14%).98例(28%)只有首次FC,252例(72%)复发.18例(5.14%)并发了多动综合征.52例(14.86%)有轻度智力减退.结论:初次发作FC的患儿78.57%的EEG为正常,小于3岁和有癫痫家族史及FC家族史的患儿容易复发.反复发作惊厥可导致脑损伤或转化为癫痫.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C)与脑外伤及转变为癫痫病发作的关系。方法:对50例热性惊厥患儿进行追问病史及脑电图(EEG)检查。结果:部分患儿有脑外伤病史,EEG检查符合脑外伤改变。结论:热性惊厥与遗传等因素有关外,可能与脑外伤有关,脑外伤可加重病性及转为癫痫可能。  相似文献   

8.
小儿热性惊厥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 10 5例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 5例患儿中复发 6 1例 (5 8.1% )。首发年龄 8个月~ 3岁 5 2例 (4 9.5 % ) ,初发体温 <39℃ 4 7例 (4 4 .8% ) ,有热性惊厥家族史者 4 5例 (4 2 .9% ) ,缺铁性贫血 35例 (33.3% ) ;低钠血症 39例中惊厥≥ 2次 2 4例 (6 1.5 % ) ,而血钠正常 31例中惊厥≥ 2次仅 3例 (9.7% ) (P <0 .0 1) ;6 0例患儿心肌酶谱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结论 ①首发年龄小、初发体温低、热性惊厥家族史阳性、缺铁性贫血及低钠血症均为复发的危险因素。②对于缺铁性贫血、低钠血症及伴有心肌损害的患儿应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联合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测定诊断热性惊厥患儿的价值。方法将140例热性惊厥患儿分为复发性80例(复杂组)与单纯性60例(单纯组),再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70例儿童作为对照组。所有儿童均在发病12、48 h后进行NSE测定,并在其入院后进行7 d的动态脑电图监测。结果单纯组与复杂组患儿的脑电图时相分布、脑电图异常部位相比有显著差异(P 0. 05);复杂组半年内癫痫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组(P 0. 05);复杂组的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单纯组、对照组(P 0. 05)。动态脑电图联合NSE检查法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单一检查法(P 0. 05)。结论视频脑电图联合NSE测定法在热性惊厥患儿中的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1):1981-1982
目的探讨热性惊厥(FS)患儿日后癫痫发生与其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的关系。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45例FS患儿的临床资料和EEG特征进行检查,并分析其与日后癫痫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145例FS患儿中,EEG结果显示正常患儿93例(64.13%);异常患儿52例(35.86%)。患儿出现EEG异常与年龄、FS家族史、发热温度、持续时间、FS类型以及24h内发作次数有关。EEG异常患儿日后发生癫痫39例,发生率为75%。此外EEG显示异常日后发生癫痫患儿中,15例额区放电日后发生癫痫14例(93.33%),19例枕区放电16例(84.21%)发生癫痫,13例Rolandic区放电8例(61.54%)发生癫痫,5例广泛性棘慢波者日后发生癫痫的有1例(20%)。结论 EEG检查异常的FS患儿中,中枕区和额区阵发性异常放电者更容易日后发生癫痫,在临床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潘建英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14):1140-1141,1144
目的探讨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3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52例肺癌组、60例肺部良性疾病组、58例健康对照组血清CEA、CYFRA21-1、NSE水平。结果肺癌组CEA、CYFRA21-1、NSE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腺癌中CEA水平明显高于鳞癌和小细胞癌(P<0.01),敏感度也最高;鳞癌中CYFRA21-1水平明显高于腺癌和小细胞癌(P<0.01),敏感度也高于两者;小细胞肺癌中NSE水平和敏感度高于鳞癌和腺癌(P<0.05)。三者联合检测对肺癌敏感度为92.3%,特异度为93.2%。结论 3种肿瘤标志物在肺癌分型中有重要价值,联合检测血清CEA、CYFRA21-1、NSE能提高肺癌诊断的阳性率,特异度也较高。  相似文献   

12.
张永和  宋祖军  路伟 《中国急救医学》2007,27(12):1082-1084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S-100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与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37例复苏成功心搏呼吸骤停患者,至少存活48h,按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分为三组,A组(n=7):神经功能恢复尚可,48h后GCS评分>5分,2周后完全康复或有轻度的神经功能障碍;B组(n=8):神经功能恢复不良,48h后GCS评分<5分,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或植物状态;C组(n=22):2周内死亡。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检测S-100蛋白和NSE水平。结果S-100蛋白检测结果分别为A组(1.87±0.07)μg/L、B组(2.96±0.11)μg/L和C组(2.96±0.11)μg/L,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NSE检测结果分别为A组(24.46±2.91)μg/L、B组(35.29±3.14)μg/L和C组(39.75±3.60)μg/L,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血清S-100蛋白和NSE可作为判断心肺复苏后脑功能恢复的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亚低温治疗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动态变化,为评价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提供量化指标。方法45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被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22例)和常温治疗组(23例),脑温分别控制在(34.2±0.2)℃和(36.9±0.3)℃。动态监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48、72、96 h血中NSE变化,并于3个月后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血中NSE浓度在治疗后24、48、72 h显著降低.3个月后预后显著改善。结论亚低温治疗可以减轻神经元损伤,显著抑制NSE释放,增强神经元对脑外伤的耐受性,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的浓度变化及其与神经功能缺损和出血量大小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析测定 46例脑出血患者和 21例性别、年龄结构相似的健康人血清 NSE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按 SSS标准,出血量以入院时 CT结果计算。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清 NSE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的动态变化及评估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71例,分别于中毒后24h(71例)、第3天(69例)、第7天(68例)和第14天(68例)采集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NSE水平,检测结果与40例正常对照者比较,并探讨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血浆NSE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与临床神经功能改变的相关性。结果中毒后24h、第3天血浆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10.29、6.64,均P<0.001),24h的变化较为显著;预后不良组血浆NSE水平在中毒后24h(11例)、第3天(9例)、第7天(8例)各时间点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60例)(t值分别为5.86、3.78、2.16,均P<0.05)。存活的68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毒后第14天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24h、第3天血浆NSE水平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0(P<0.001)和-0.36(P<0.01)。结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早期血浆NSE水平明显升高,血浆NSE的动态变化可反映中毒的严重程度并对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变化。方法测定100例带状疱疹患者(观察组)治疗前后和10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前NSE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前血清NSE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后(P0.01)。观察组中NSE水平在不同皮损部位、范围及疼痛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带状疱疹患者急性期NSE水平升高,且与皮损范围、发病部位、疼痛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震荡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化酶(NSE)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测定52例脑震荡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水平。结果脑震荡患者在伤后24 h内血清NSE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经治疗后浓度有降低。结论血清中NSE的检测可反映出脑组织的损伤情况,可作为脑震荡诊断中的神经生化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与出血部位、出血量、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发病在24 h内老年急性脑出血患者105例,选9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两组NSE浓度,按SSS标准评定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出血量以入院时CT显示计。结果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与出血部位无明显关系(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少量出血(13.81±3.95)μg/L、中量出血(18.74±4.32)μg/L、大量出血(25.19±3.0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8.62±2.64)μg/L],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与出血量成正比(P<0.05)。急性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r=0.926,P<0.05)。结论血清NSE能够反映神经组织的损害程度,可作为老年急性脑出血病情判断及预后评估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SE)在脑出血急性期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 4 6例脑出血患者急性期NSE血清水平 ,观察NSE与出血量和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结果 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发病 2 4h内即升高 ,在 (2 7± 0 9)d达到高峰 ,与出血量大小 (r =0 36 ,P <0 0 5 )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r =0 34,P <0 0 5 )呈正相关。结论 NSE可以作为判断脑出血急性期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