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从毒论治浅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立新 《中医杂志》2002,43(9):715-716
中风从毒论治是在中医学传统的中风病因病机学说及毒邪理论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现代医学对卒中病理生理学的认识而提出的一种学说。认为中风发病是由于毒邪损伤脑络,络脉破损或络脉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致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的病理状态。以解毒通络法作为中风治疗新方法,尤其以黄连解毒汤为代表治疗缺血中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然而任何一种学说的提出,都有待进一步的充实完善,毒损脑络学说仍有许多问题需深入探讨,本人不揣浅陋,试就有关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1 中风从毒论治存在的问题中风发病中“毒邪”的泛化:众所周知,“毒”是中医学中一个含义多样、应用广泛的概念。或言病因,或言治法,或言药性。  相似文献   

2.
中风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症状多样化,乃多种因素夹杂而致,其发病过程有虚有实,实乃毒邪损伤脑络,虚乃气虚脑髓失养,其治疗不外乎祛邪与扶正。如何正确处理祛邪与扶正,如何恰当运用到中风治疗中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中风始发痰瘀生毒、毒损脑络,毒邪炽盛,应先予以祛邪,解毒通络,结合不同证候要素或清热化痰、或化痰通腑;并提出将补气扶正治疗时点前移,以助祛邪;另不容忽视的是中风始发即出现正虚之象,治疗先补气扶正,后再兼祛邪;溶栓后破血耗气致气虚络脉瘀阻及气虚不能摄血而出血,治疗应益气化瘀通络和补气摄血护络;中风恢复期肾虚不容忽视,主要病机是络损髓伤,治疗需要重视补肾益髓护脑,改善中风后神经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解毒护脑法治疗中风病急性期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邪 ,作为一种致病因素 ,是中医学重要的病因概念之一 ,包括来自外界及体内自生之毒。中风的发病虽与外界毒邪无明显关系 ,但其发病后所形成的内生之毒却直接影响着疾病病理变化、预后和转归。因此内毒在中风病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王永炎院士[1] 在论述中风病的病因病理时 ,特别强调毒邪的作用。并指出 ,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出 ,蕴积体内过多而生成。中风后 ,可产生瘀毒、热毒、痰毒等 ,毒邪可破坏形体 ,损伤脑络。中风急性期所产生的病理产物 ,参与了细胞损伤链的过程 ,是有毒的物质。解毒护脑…  相似文献   

4.
毒邪具有非孤立性.毒总是与其他病邪交织而存,临床上很难发现孤立存在的毒邪。毒以其成因不同而具有不同的临床表征.但也有其临床共性,即毒损络脉,功能破坏,形质受损。中风病毒损脑络是其基本病机,风毒损络、(火)热毒损络、痰毒损络和瘀毒损络是中风病毒损脑络的主要表征形式,具体的临床表现又因其病程阶段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5.
血管性痴呆(VD)是脑血管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医称为“呆病”“善忘”“痴呆”。现代医家对络病理论不断深入,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络脉-络病学说相关文献研究发现,络脉病变对VD发病的影响较大,其中气郁、痰浊、血瘀导致的血络瘀阻是VD的基本病机,病理产物蕴积生毒,毒邪滞络进而损害血络。气络中真气、宗气、卫气、营气受损则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NEI)网络受损,致脑神失用。血络、气络共同作用于VD。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简述络病理论的发展历史,运用络病理论探讨出血性中风的微观病机。出血性中风的病变部位在于脑络,"络脉失养"是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毒损脑络"作为其发病的病机关键,其外围存在着络脉绌急、络血不行、络气郁滞、痰瘀阻络等系列实证及络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诸多虚证,实质是"络脉不通"。脑络是脑神的功能和结构载体,治疗以"解毒通络"为根本大法,使气血通,络脉复,神机自用。本研究旨在运用中医整体观念,重视络病理论指导,发挥中医药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多途径、多靶点的整体调节作用优势。  相似文献   

7.
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是在脑小血管病基础上出现的认知功能减退,占血管性痴呆的36%~67%,发病率高。毒损脑络理论认为人体内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长期蓄积变生毒邪损害脑络。笔者基于该病临床特点,认为“毒损脑络”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的病机关键,其中毒邪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络损是重要的病理变化,髓伤是最终的病理转归,“毒蕴—络损—髓伤”贯穿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疾病始终。笔者认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主要分为邪蕴成毒、毒损脑络、毒败脑髓三个阶段,病位在脑络,病性为虚实夹杂,正虚、痰浊、瘀血、火热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伤及络脉。脑髓失于充养,神机失于调摄,最终致髓消或髓坏,神机失用,而出现认知障碍。本病的治疗总以“扶正解毒通络”为法,注重局部与全身的整体观,调和营卫,立足于“毒”“络”分阶段治疗,以期为脑小血管性认知障碍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从络病学论治心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用络病理论在理法方药等方面用于心脑血管病的研究 ,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在临床上亦有较好的疗效 ,报道如下。1 络病的病理特点络病即是以络脉阻滞为特点的一类病症 ,“久病入络”说与“久痛入络”说是络病学说的学术体系。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跌仆金伤 ,饥饱劳倦等均可致络病。“经主气 ,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 ,久则血伤入络” ,因而络病的特点是久病 ,其病机是络脉空虚 ,气不足血行迟滞而留邪致虚实夹杂之证 ;毒邪蓄积 ,暴病之后 ,邪毒郁伏于体内致顽疾难愈 ;络脉损伤 ,外伤或内结均可致络脉损…  相似文献   

9.
中风病毒损脑络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是由诸多病邪使脑络长期、反复受损,自我调节功能发生紊乱,日久病邪积而成毒,更伤脑络,脑络自我调节功能丧失,最终毒邪闭阻脑络或使脑络破血溢而发病.脑络受阻、受损,一方面气血不得濡养脑髓,脑髓继之受损,脑神失用,另一方面,毒邪不得从络脉排出,进一步败坏脑络、脑髓和其它脏腑组织器官.如此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这是中风病病情复杂、险恶、难以治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类风湿关节炎(RA)属中医“痹病”范畴,其发生、发展、转归与络病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微小血管新生的病理状态与络脉生理和络病病机特点,以络脉为其邪伏、邪发、邪伤及邪阻之所展开论述,可认为“络病”是其病理基础,络虚是其根本病机,风挟寒湿之邪内侵络脉为发病关键。基于“络病”理论和“风药”理论相关认识,从独活寄生汤为治风之剂视角认识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作用,并提出病变早期络脉郁滞、风药先行,中期络脉瘀塞、健脾化瘀,晚期络脉空虚、风引入肾,探讨独活寄生汤在病变不同时期风药与他药的组方原理,丰富独活寄生汤的组方配伍理论,扩展独活寄生汤的临床指导意义,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