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抑郁症与阳气亏虚的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抑郁症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与阳气亏虚的关系,发现:抑郁症发病的年龄特点和季节特点与阳气亏虚相关;抑郁症的核心症状与阳气亏虚关系密切,其它大部分症状亦与阳气亏虚有关。提出:肾脏阳气亏虚是抑郁症的发病基础,肝脏阳气亏虚、虚气郁滞是抑郁症的发病关键。  相似文献   

2.
曾亮  范宇鹏 《新中医》2018,50(12):264-265
抑郁症有着高患病率、高复发性和高致残性。笔者以阳气和抑郁症临床表现为切入角度,认为阳气失运为抑郁症的重要病机,提出治疗应以温运阳气为法,从通阳开郁、补中升阳、温肾扶阳三个方面进行治疗,可为临床治疗抑郁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论阳虚致郁     
王云菲 《河南中医》2014,34(1):13-14
中医辨证治疗抑郁症以肝气郁结为主,心阳气虚、肝脾气虚、肾气虚亦为抑郁症的主要证型。阳气统领推动着周身脏腑的正常运行,无论是从阳气在正常状态下的生理功能,还是从阳气不足所导致的病理状态分析,都可以说明抑郁症与阳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故抑郁症的治疗应以温阳解郁法为总则,根据抑郁症的不同临床症状辨别病位,通过各脏腑引经药及相应经络腧穴的补泻手法,达到温阳解郁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阳气与肝主疏泄论述抑郁症的病机,认为阳气不足为抑郁症发病的根本原因,肝失疏泄是抑郁症发病的关键。并提出抑郁症的病机为阳虚为本,气郁为标,临床治疗重在温阳调气,为抑郁症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阳气与营卫循行角度简要剖析了丁元庆教授关于抑郁症“阳气抑遏.神颓志衰”新的病机理论.即指出抑郁症病机的关键在于“阳郁不达,神机颓废”,抑郁症患者的绝大多数临床表现概由人身之阳气郁滞,不能布达全身,引发心神失养、神机不振所致.因此,畅达阳气是抑郁症治疗的关键步骤,宁心安神则是辨治抑郁症的重要环节.围绕着“阳郁神颓”的基本病机,介绍了抑郁症的主要证候表现形式以及丁元庆教授运用经方治疗抑郁症的处方用药规律及其临证经验,以期为抑郁症的临床辨证与治疗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回顾并总结了历代医家关于抑郁症的基本认识及其存在的问题;规范了中医学关于阳气、心阳、心神的基本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强调了心之阳气为五脏阳气之本,也是心神功能正常的根本;在导师丁元庆教授提出的"阳郁神颓"为抑郁症基本病机的认识下,结合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及其特点,提出抑郁症的发生与心阳、心神密切相关,抑郁症病位在心,病机关键在于阳郁不达,神机颓废;进而提出以通阳开郁、振奋心神为抑郁症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以升降理论探讨从整体认识抑郁症及其辨证。方法:从①抑郁症的痛位在脑;②阴阳升降与抑郁症;③脏腑升降与抑郁症;④抑郁症的病理性质、抑郁症失眠症状的病理实质进行讨论。结论:阳气升之不及是抑郁症的病理关键,脑腑阳虚(阳气不足)为抑郁症的病理实质。  相似文献   

8.
以《黄帝内经》神志理论为起始,论述了神在抑郁症发病过程中的必要性。以《黄帝内经》重阳思想为突破点,结合古代医家"阳主阴从"理论,论述阳气对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调节作用,以及阳气与神的相通性。基于抑郁症临床表现及神与阳气的相关性,将抑郁症的发病部位集中在心(脑)、肝、脾(胃)、肾;并通过这些脏腑与神的相关性,论述抑郁症的发病病机。  相似文献   

9.
针对抑郁症中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心境障碍患者,通过收集、整理古代文献,从阳气对抑郁症的影响以及阳气在抑郁症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意义来进行相应的论述,为中医康复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重视阳气是《内经》重要的学术观点,气血的周流、肢体的运动、精神的爽慧等,都依赖于阳气的推动和温煦作用。阳气不足或出入障碍则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而这正是抑郁症的基本临床特征。所以,抑郁症的基本病机、体质基础都与阳气失常有关,其临证治疗也当以温通阳气为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候要素分布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痹心痛中医病性证素的分布、主要组合规律及冠心病不同类型证素分布。方法对223例胸痹心痛患者进行中医病性证素分布的临床调查,分析病性证素的分布及组合情况,并分析冠心病不同分型证素分布规律。结果胸痹心痛常见病性证素分布频率由高至低依次为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阳虚、寒凝;其组合情况:双因素组合中,气虚+血瘀最多,其他依次为气虚+阴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气虚+痰浊、阳虚+血瘀、气虚+阳虚、血瘀+阴虚;三因素组合中,气虚+阴虚+血瘀最多,其次为气虚+痰浊+血瘀、气虚+阴虚+痰浊、气滞+血瘀+痰浊、阳虚+血瘀+气滞;冠心病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中医病性证素分布存在差异。结论胸痹心痛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气活血、滋阴化痰的方药为主。  相似文献   

12.
何立群教授认为肾小管损伤属虚劳病范畴,其本在肾,与脾胃密切相关,其标在肺、膀胱,总体属于正虚邪凑范畴。何立群教授认为肾脏阳虚是肾病的根本,肾之阳气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秉承先天之精华,且极易亏虚,治疗上当以扶助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对于不同症情"随证治之"。脾肾阳虚是肾小管损伤患者主要证型,治疗上当以调补脾肾阳气为根本大法,同时兼顾收敛固涩精微,收敛外泄之阳气,对于本虚标识患者或者虚实夹杂患者,补益不忘祛邪,祛邪不忘扶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膝骨关节炎人群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初探膝骨关节炎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的关联性。方法:收集18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观察组,100例非膝骨关节炎为对照组,逐一判定中医体质类型及中医证型,统计中医体质及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膝骨关节炎与中医体质类型、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的关联性。结果:①观察组偏颇质以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最常见;②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为膝骨关节炎正向风险因素;③观察组症候表现复杂,以肝肾亏虚证为主,其次为寒湿痹阻证、气血虚弱证、气滞血瘀证;④中医证型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联,其中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人群易患膝骨关节炎;膝骨关节炎人群以肝肾亏虚证居多,寒湿痹阻证次之,气血虚弱证和气滞血瘀证较少;从不同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来看,寒湿痹阻证与气虚质显著相关;肝肾亏虚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血虚弱证与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显著相关;气滞血瘀证与阳虚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文章旨在探析国医大师梅国强教授辨治恶寒症经验。恶寒病机复杂,非独外感寒邪及阳虚而能囊括,其病机关键在于卫气不和,卫气不和又有卫气不足及卫气不通之分,阴盛阳衰和气血亏虚可致卫气不足而产生恶寒,外感邪气、痰饮水湿、瘀血内阻、阳郁不达、疮痈初起可致卫气不通而产生恶寒。卫气不足者当温补阳气、益气活血等充卫以散寒,卫气不畅者当辛温解表、宣表化湿、疏利三焦、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解毒消痈等通卫以散寒。  相似文献   

15.
《黄帝内经》中强调阳气对生命活动的主导作用,阳气对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疼痛的发生与阳气关系密切,"头为诸阳之会",其位最高,阳气分布广,阳气失调则头部最易受影响,出现头部经筋的痉挛而发生偏头痛.阳气失调是本病的核心病机,基于《黄帝内经》重阳思想把偏头痛分为阳气虚损、阳气郁闭及阳气亢逆3种类型,通过针灸疗法以温阳化气、通...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认为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是禀赋薄弱、外邪袭心、心阴受损、心阳耗竭,其病机是气阳亏虚、瘀血阻滞、水饮停蓄。临床治疗心衰的经验是强调益气温阳利水及滋阴活血等,用药则宜辨证审因而设,不可偏颇,并对心、肺、肾三脏常需兼顾而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OPD稳定期中医证素气虚、阳虚与诱导痰IL-8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2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和积分的方法,提取COPD病性证素气虚、阳虚,同时对COPD患者进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测定诱导痰上清液细胞因子IL-8水平,并探讨COPD中医证素气虚、阳虚与诱导痰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细胞因子IL-8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病性证素气虚、阳虚积分分别为187.2±98.4,188.8±112.6,均为3级,提示存在严重的病理变化,气虚、阳虚证素积分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IL-8浓度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气虚、阳虚是COPD主要的病理因素,这些病理因素导致气道慢性炎症,因虚致实,虚实错杂,使COPD病情反复,缠绵难愈,是COPD主要的病理机制。  相似文献   

18.
《山东中医杂志》2017,(1):54-55
中医药治疗阵发性房颤效果良好,对于持续性房颤也能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认为心脏的阴阳气血虚衰失调是心房纤颤的基础病因。在阴阳气血亏虚基础上产生阳亢、火旺、痰湿痰热等是扰及心脉的重要病理因素。心身劳累、夜间睡眠差以及失眠、体位改变、情绪激动、胃气上逆、便秘等都是房颤的诱发因素。临床辨证可分为阴虚火旺证,用当归六黄汤和酸枣仁汤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炙甘草汤和黄芪生脉散加减;痰热扰心证,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此外,针对诱因调理也可避免或减少发病。  相似文献   

19.
四逆汤类方所对应的疾病病机均为阴盛阳虚、脾肾阳衰,由于人身整体的阳气虚衰,脾胃阳气也会相应的减弱,因此四逆汤类方所治疗的疾病,在临床上也会出现诸多脾胃方面的证候表现。面对阳气的衰弱,临床治疗重在扶阳,而汤剂的服用,以水为媒介,水为阴,多饮则伤阳气。因此,治疗阳气虚衰这类疾病,就要考虑到患者每次服用汤药的量,不可猛喝而损伤脾胃阳气,反致病重。所以,在考虑到"保胃气"这个层面时,四逆汤类方的每服汤量相对于其他汤方服用时要小很多。《伤寒论》四逆汤类方的服用汤量变化,是兼顾了胃气衰微,受纳、运化等能力减弱而作出的调整,以避免不适量的汤药入胃而阻碍气机升降出入的正常运动,从而妨碍方药的疗效,这正是体现了"保胃气"思想。  相似文献   

20.
无论外感或内伤、还是正偏虚或邪偏实,疾病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为人体的功能障碍,治疗的终极目的在于恢复已损伤的功能。仲景温阳法的概念比温法要广泛,不同于简单的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仲景温阳法则具体说明了如何"温",从而恢复阳气的相应功能。由于疾病作用于人体的整体性,连贯性,很多证型反映了阳气的多种功能障碍,如亡阳证多表现为肾阳虚衰、津液不固、寒凝经脉等,治疗则应把握其阳气欲脱的特性,治应回阳救逆,达到"异病同治"的效果。阴阳互根互用,扶阳气的同时也应考虑到阴津,治疗上须灵活变化,做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如阴盛格阳、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之证则须兼用寒凉以调整气机,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