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及时了解地震重灾区民警在灾后3个月的应激特点以及变化规律,以此制定相应的计划和对策。方法使用自编的民警灾后应激调查问卷.对重灾区125名一线民警进行调查。结果重灾区民警在灾后3个月的心理应激依然突出,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其中北川民警的心理应激突出;对北川、安县、江油进行纵向对比,除北川在生理应激上有显著改善(P〈0.01)之外,北川的其他因子、其他地区的所有因子均无显著改善。结论①灾后3个月,地震重灾区民警心理应激和行为应激比较突出;②地震重灾区民警比较突出的是心理应激,受灾越严重,心理应激越严重,以北川为甚,而其他因子在地区上则无显著性差异;③地震重灾区民警的应激反应与灾后10天相比无大的改善,部分民警的应激特点符合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来自地震灾区大学生心理应激特征与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5.12大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应激特征。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进行调查。结果SCL-90总分与临界值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对SCL-90总分及各因子分进行组间方差分析发现差异显著;PSSS各组得分未高于常模临界分值,但轻灾区组与重灾区组间存在显著差异;SCL-90总分与PSSS得分、积极应对PC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而与消极应对NC得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地震后来自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基本正常.但对于重灾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仍需加强,防范出现延迟性的心理应激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和掌握来自5.12地震灾区的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状况,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灾后应激反应问卷(IES)以及灾后心理辅导活动情况调查问卷对西南地区某高校282名来自灾区的大一新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灾区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76%的灾区新生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41.84%存在某种心理问题,只有34.40%属于心理正常者;②67.02%的灾区新生仍然受到由地震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371.63%的灾区新生没有接受过任何的心理辅导。结论灾区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比非灾区新生低;灾后心理辅导的覆盖面不够大,心理辅导的效果也有待于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地震重灾区灾后1年公安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地震重灾区绵阳市近1000名警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除人际关系敏感外,灾后公安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正常成人;在不同警种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社区民警和交警的总分及各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几个警种;性别、年龄、警龄、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对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的影响。结论:灾后公安干警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普通人群,其影响因素主要为工作性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北川教师灾后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方法 2008年随机选取灾后北川教师80名,采用信效度较高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问卷测试和分析,得到有效问卷65份,之后对教师进行长期阶段式心理干预,2011年对同一群体用SCL-90进行干预后测试,剔除中途因调离岗位等各种原因退出的教师,得到有效问卷48份,结果①2008年北川部分教师在各因子上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7.46~13.75,P<0.001);②2011年北川部分教师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7项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4.46,4.25,2.79,4.47,2.57,5.44,3.95;P<0.01),人际关系因子和偏执因子与全国常模相比无显著性差异;③2011年各项因子得分低于2008年,且除焦虑因子外有显著性差异(t=3.73,3.87,4.03,4.55,3.20,3.07,4.53,3.89;P<0.01);④男性在各因子上均有显著性差异(t=2.10~3.41;P<0.05或0.01),女性在焦虑、精神病性、偏执、强迫症状、躯体化、抑郁各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t=2.63,2.55,2.57,2.51,2.32,2.79;P<0.05);⑤2011年各因子阳性项目比例比2008年大幅下降,2008年各因子阳性项目数比例为16.67%~37.5%,2011年各因子阳性项目数比例为0%~12.5%。结论经过3年持续心理援助,北川部分教师心理状况已有明显改善,但离全国成人常模尚有差距,应按照长期援助计划,分层次实施针对性心理援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4.20芦山地震1年后,灾区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发生率。方法:采用PTSD问卷与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地震灾区芦山地区452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及访谈调查。结果:在震后1年,芦山当地中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低于平均常模;中学生与小学生的PTSD检出率较高分别为32.3%、14.0%,年级在主观评定因子(t=-2.03,P0.05),以及回避症状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62,P0.01);而在自我意识因子上,性别和年级在各因子上不存在显著。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大部分因子与PTSD因子存在显著相关。结论:灾后芦山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同龄儿童,他们的安全感降低,对自我意识不明确,这也是灾后创伤性应急障碍发生率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地震后灾区乡镇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地震后灾区乡镇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方法: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量表平民版、霍普金斯25项症状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创伤暴露水平问卷对乡镇基层干部进行调查。结果:①灾区乡镇基层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及共病情况较为严重;②灾区乡镇基层干部领悟社会支持较高;③极重灾区乡镇基层干部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焦虑及共病情况严重。结论:目前的心理援助工作很有必要加强对灾区,特别是极重灾区和重灾区乡镇基层干部的工作力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心理一致感与应对方式对中国消防员创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并检验应对方式在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事件影响量表、心理一致感量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对234名经历创伤事件的消防员进行现场调查。结果:①积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其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276,-0.250,-0.299,-0.195;P0.01);消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其各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r=0.438,0.394,0.443,0.336;P0.01);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及其各因子分呈显著负相关(r=-0.446,-0.406,-0.429,-0.355;P0.01);心理一致感与积极应对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显著负相关(r=0.276,-0.606;P0.01);②心理一致感可以直接预测创伤后应激反应(β=-0.29,P0.01);心理一致感可以预测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β=0.29,-0.72;P0.01);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能预测创伤后应激反应(β=-0.19,0.26;P0.01);③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在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48%、34.82%。结论:心理一致感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途径影响消防员的创伤后应激反应。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在心理一致感与创伤后应激反应之间具有双重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雷燕 《校园心理》2015,(1):21-24
调查农村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现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整群抽取某高等职业院校2012级和2013级新入校的具有留守经历的学生1 090名,其中2012级483名,2013级607名,使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结果显示,有无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偏执、其他及总均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其他及总均分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强迫症状因子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除躯体化和强迫症状因子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其他因子得分上均显著高于非贫困学生;不同学生类别在均分及各因子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留守经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性别以及家庭经济状况是影响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考察极重灾区妇女创伤后应激症状、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99名妇女(47名地震中丧亲妇女,52名未丧亲妇女)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检查表平民版(PCL-C)、社会支持量表(SSRS)和一般健康问卷(GHQ28)进行测查。结果:①)极重灾区妇女PTSD总检出率37.4%,丧亲妇女检出率55.3%,未丧亲妇女21.1%,心理健康问题总检出率79.8%,丧亲妇女检出率为89.3%,未丧亲妇女检出率71.2%,丧亲妇女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未丧亲妇女。文化程度不同的妇女PTSD检出率有显著差异。②总体PCL-C与GHQ-28测量结果之间各维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③丧亲状况的主效应显著,丧亲妇女和未丧亲妇女之间创伤后应激症状总分及各维度分数均存在显著差异。④丧亲是极重灾区妇女PTSD症状和心理健康的危险因素;社会支持是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汶川地震青川灾区青少年精神心理疾病患病情况.方法 青川灾区7~17岁儿童青少年中,按等比例分层整群的抽样方法随机抽取1440名作为调查对象,调查对象为儿童青少年本人、家长多方信息人,以长处和困难问卷(SDQ)、《儿童事件影响量表(CIES)》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为调查的筛查工具,根据DSM-Ⅳ诊断标准做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汶川受灾地区社区、乡镇卫生院工作者的精神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及精神卫生服务能力,为精神卫生培训提供依据,为我国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选取灾后社区、乡镇卫生工作者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班学员353名为研究样本,回收有效问卷313份。使用自编精神卫生知识评估问卷和精神卫生服务调查表进行评估。自编精神卫生知识评估问卷包含抑郁症、酒精依赖、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为主)、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躯体形式障碍5种精神障碍。结果:受灾地区乡镇、社区卫生院工作者对于社区5种精神障碍准确诊断率最高的案例为抑郁症(77.0%),药物处理中位数得分最高的为酒依赖;非药物处理中位数得分最高的是酒依赖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培训前1月内报告未接诊过精神障碍患者的社区、乡镇卫生院工作者占53.4%。不知道任何1所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的卫生院工作者占35.1%;不知道精神科专科会诊的占37.7%;不能邀请精神科专科会诊的占39.6%。结论:汶川地震后,受灾地区的乡镇、社区卫生院工作者精神卫生知识和技能掌握较少,精神卫生服务能力相对弱。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PTSD症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对两个受灾严重程度不同地区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情况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症状进行调查,探讨影响灾后青少年PTSD症状的因素。方法:采用《儿童事件冲击量表》和自编背景资料对极重灾区四川绵竹和重灾区陕西宝鸡地区共1267名中小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四川绵竹的青少年遭受的创伤暴露严重程度显著高于陕西宝鸡地区,但在PTSD症状严重程度(t=0.181,df=1265,P=0.857)上差异并不显著,只在PTSD症状检出率(χ2=8.766,df=1,P=0.003)上差异显著,绵竹地区的PTSD症状检出率显著高于宝鸡地区。结论:极重灾区PTSD的检出率更高。性别、年龄、被困、亲友受伤和目睹死亡是PTSD症状的有力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4.
警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警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 ,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 ,直接关系到社会治安的质量。另外 ,由于警察职业的特殊性 ,警察工作被认为是一种高度紧张的工作 ,警察的心理状况 ,也有别于一般人群[1-3 ] 。为了了解目前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 ,我们进行了此项研究。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调查对象为成都市青羊公安分局防暴大队的12 8名巡警 ,所属各派出所的 14 6名民察 ,以及分局刑警大队、禁毒大队、各机关干警 6 5人 ,共 339人。入组标准为年龄 2 0~ 5 0岁 ,从事警察工作 1年以上 ,高中或中专以上文化 ,性别不限。…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汶川大地震后处于一般灾区的某医学院校大一护理新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为该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提供依据。方法以某医学院180名护理新生为调查对象,采用一般情况问卷、事件影响量表(IES)、贝克抑郁自评问卷(BDI)、焦虑自评量表(SAS)、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对样本进行调查。结果 132名大学生IES总分≥20分,占总数的17.8%;有抑郁症状者占47.3%(轻度抑郁占20%,中度抑郁占26.7%,严重抑郁占0.6%),有焦虑症状者占20%;2PTSD症状与暴露因素相关,与焦虑分和抑郁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汶川大地震半年后处于一般灾区的某医学院校护理新生仍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应该对他们开展适当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不同警种警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 对l7个警种的9038名警察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调查。结果 各警种间在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及总均分、阳性项目数的差异均有显著性。在两两比较中,从事警卫工作者在大多数因子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它警种,而从事特警工作者显著低于其它警种。结论 不同警种警察的心理健康存在一定差异.提示工作性质与警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关系,应根据不同警种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监狱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的工作压力、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情况以及三者间的关系,比较两类群体的差异.方法 采用工作压力量表、自尊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1名监狱民警和106名社区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 与社区工作者相比,监狱民警自尊水平低(t=-3.988,P<0.001),对生活满意度低(t=-2.717,P<0.01),体验到的负性情感多(t=2.268,P<0.05).监狱民警和社区工作者的自尊对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显著的预测作用(t=5.406,P<0.001,t=2.995,P<0.01,t=-6.137,4.724;P<0.001,t=2.941,P<0.01,t=-5.040,P<0.001),工作压力对监狱民警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708,P<0.01).结论 监狱民警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水平较低,应通过工作生活条件的改进、突发事件应对能力的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等途径提高其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