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翼状胬肉是一种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并且侵犯角膜的眼表疾病,是常见的眼部疾病之一。其病因及其发病机制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而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大多数研究表明,翼状胬肉的主要诱因是环境因素,眼部长期受到阳光、风沙、花粉等过度刺激,以及营养缺乏、遗传因素、泪液分泌不足、解剖因素等各种诱因使角膜缘上皮屏障被破坏,继而结膜变性增生而发生本病。翼状胬肉的治疗目前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可达20%-40%[1]。下文对近年来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做一综合表述。  相似文献   

2.
毛菊代 《新疆医学》2006,36(2):24-25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中的一种复发病和常见病,保守疗法一般效果较差,目前治疗以手术为主。单纯切除术后复发率高,因为大部分手术时机均在进展期胬肉。我们应用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35例(39眼),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常规手术切除后很容易复发,尤其是复发性翼状胬肉,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羊膜为胎盘的最里层,羊膜的厚度为0.02~0.05mm,透明,有韧性,无血管、神经和淋巴管,其抗原性极低。  相似文献   

4.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呈三角形膜样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眼表疾病,单眼或双眼受累.不仅直接影响美观,还可由于牵拉而引起眼部不适及角膜散光,严重者影响视力及不同程度地影响眼球运动.近年来眼科工作者对其病因、发病机理及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及实践工作,在此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5.
黄荣海 《广西医学》2009,31(3):444-446
翼状胬肉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组织增生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因其酷似昆虫的翅膀而得名,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眼病之一,它不仅可引起眼局部刺激症状,还可不同程度地损害视力。其发病机制不明,临床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翼状胬肉的几种手术方法观察对比,分析比较其优劣。方法 对五年来430例翼状胬肉的不同手术方法患者进行观察随访。结果 不同手术方法要求的条件不同,疗效及复发率也不同。结论 采取何种手术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目的是有效的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7.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手术治疗为主要治疗,但术后复发率是眼科医师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人自2001年~2004年,行“改良式”结膜转移术治疗翼状胬肉42例随诊5月~11月,平均8个月疗效满意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42例翼状胬肉患者中单眼32例,双眼10例,共52眼  相似文献   

8.
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宝珍  孙时英 《医学综述》2014,(6):1077-1079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结膜变性疾病,它由局部异常肥厚的球结膜及其下纤维血管样组织呈三角形向角膜面增殖生长而形成。分析总结翼状胬肉的可能发病原因及相关机制,概述该病的治疗方法、适应证及临床疗效,期待找到最佳的预防及治疗该病的途径。该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就当前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为眼科工作者对该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翼状胬肉(pterygium)在我国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眼表疾病,发病率高,主要表现为球结膜及其结膜下组织增生肥厚,并形成纤维血管组织向角膜浸润性生长.角膜被浸润后可引起角膜散光、眼球转动障碍及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具体病因不明,但多项研究表明,可能与紫外线照射、遗传因素、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过敏反应、解剖因素及眼部长期受到风沙、烟尘、热、花粉等过度刺激相关.  相似文献   

10.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状胬肉是一种与阳光照射有关的威胁视力的眼表面疾病。组织学上包括高度血管化的组织和肥厚变性的纤维结缔组织。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包括联合一些辅助的治疗措施,均有一定的复发率。翼状胬肉的病因仍未完全明了,文中对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术中放置0.02% MMC棉片能否有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方法 将90只眼随机分为常规切除术组及术中于角膜缘放置0.02% MMC棉片组,每组45只限。结果 术后1年随访,常规手术组复发率40%,放置0.02% MMC棉片的复发率4.4%。结论 术中放置0.02% MMC棉片可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2.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萌  陈剑 《广东医学》2005,26(12):1737-1739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国内外诸多学者对翼状胬肉的发病机制作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就其发病机制的研究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翼状胬肉因其患病率及术后复发率高,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目前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某些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正常细胞凋亡程序的破坏及p53基因突变等有关。本文对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在细胞因子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翼状胬肉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眼科疾病之一。目前其治疗方法仍然以手术切除为主。但是术后的高复发率一直是临床上比较棘手的问题,据报道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达24%-89%。为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其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术后复发率较高。笔者自1999年1月以来,采用显微镜下行翼状胬肉切除后移植新鲜羊膜联合丝裂霉素C(MMC)治疗翼状胬肉78例,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17.
翼状胬肉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眼表疾病,其危险因素主要是紫外线照射,发病机制主要有氧化应激、光毒性、细胞增殖凋亡、细胞外基质重塑、炎症与免疫调控等。已发现了参与上述机制的多种重要蛋白,但它们在翼状胬肉中的调控信号通路尚不清楚,目前认为是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较完整的发病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就翼状胬肉的不同发病机制进行综述,以期待更好地了解翼状胬肉的发生发展,寻求新的治疗靶点和治疗方法,从而改善手术效果并减少术后复发。  相似文献   

18.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常规手术切除后复发率高 ,尤其是复发性翼状胬肉 ,再手术的复发率更高。我们应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 (amnioticmembranetransplanta tion ,AMT)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96例 12 7只眼 ,复发性翼状胬肉17例 2 1只眼 ,其中合并睑球粘连 9只眼。男 43例 5 5只眼 ,女5 3例 72只眼 ,年龄 42~ 80岁 ,平均 5 3 6岁。1 2 方法1 2 1 羊膜的制备 根据Prabhasawat[1] 等报道的方法并加以改进。羊膜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探索其显微手术的要点。方法本组病例32例33眼,在显微镜下切除翼状胬肉后移植等大之羊膜。结果 随诊6月-2年,32例33眼中4眼轻度复发,余29眼角膜上皮稳定,泪膜正常,羊膜移植区光滑透明无瘢痕,无新生血管及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显微镜下翼状胬肉切除后行羊膜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角膜上皮状态稳定,创面愈合良好。泪膜正常,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0.
曾广萍 《微创医学》2007,2(4):370-37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轻者影响美容,引起眼部刺激症状,重者累及瞳孔,造成严重视力障碍。目前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尚无有效的根治疗法,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24%~89%[1]。我院2003年至2005年采用羊膜移植(amniotic mem-brsne 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