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是由慢性气管炎、肺气肿、其他肺胸部或肺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病;而冠心病则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供血、供氧不足引起的心脏病。二者可单独发病,亦可同时合并。  相似文献   

2.
126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而致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痉挛和收缩、心肌供血不足等病理改变引发冠心病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护理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性期的医护抢救与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帆 《护理研究》2008,22(33):3049-305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缺血坏死,是由于已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发生冠状动脉血流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1].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有广泛弥漫的粥样硬化病变,以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在此基础上发生管腔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血管痉挛、应激、严重心律失常.过重的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将造成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和中断而发生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胸骨后憋痛、发热、白细胞计数与血清心肌酶报告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甚至心脏破裂等并发症.AMI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急危重症[2].我院CCU在2006年1月-2007年2月收治AMI 118例,现对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抢救与护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肌的缺血坏死,是由于已有病变的冠状动脉发生冠状动脉血流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导致心肌长时间严重缺血所引起的部分心肌坏死。其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有广泛弥漫的粥样硬化病变,以造成管腔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在此基础上发生管腔内血栓形成、斑块破裂、斑块内出血、血管痉挛、应激、严重心律失常。过重的体力活动,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因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导致心肌坏死。绝大多数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增大、破溃、凝血)所致,少数是由于冠状动脉持久性痉挛、栓塞、肥厚性心肌病等原因引起,及时治疗及护理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成功,减少死亡的关健。现对22例AMI患者抢救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王斌 《中国临床医生》2004,32(12):15-16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其最常见的病因是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引起冠状动脉内腔的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的供血不足,严重者可产生心肌梗死。因此,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是冠心病的典型表现,也是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基础。下面通过典型的心电图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7.
医学问答     
问:什么是缺血性心肌病?其临床表现及治疗原则如何?答:缺血性心肌病是患者有充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表现,而发病的原因为心肌缺血所致。引起心肌供血不足的病因大都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其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为心肌收缩力减弱。通常伴有多发性心肌梗塞,但病人可以没有心肌梗塞、心绞痛的病史。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常有异常ST-T改变,但一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描写出改变的现象或诊断为低钾、心肌损害、心肌缺血、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相似文献   

9.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暂时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为配合治疗,我们加强了观察与护理。现将我们对39例心绞痛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它包括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之管腔狭窄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引起心肌缺血或坏死及其功能性改变。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硬化等。据最近数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发病因素,除与遗传因素、年龄、体质、肥胖...  相似文献   

11.
刘军 《中国综合临床》2001,17(12):905-906
目的:探讨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心室壁运动异常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临床症状和心电图检查确认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44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室壁运动异常者32例,对其进行血流动力学检验。综合上述资料观察、对比、分析。结果:44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者,有心室壁运动异常32例,其血流动力学指标全部显示轻、中度异常。结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室壁运动异常者,其血流动力学全部异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504例持续性ST—T改变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心电图持续性ST—T改变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疾病是引起心肌缺血并可能诱发心肌梗死最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一些非粥样硬化性原因的冠状动脉病变,同样也影响到心肌的供。查阅相关文献,诸学者报道总结主要有功能性的、感染性、先天性、内分泌性以及创伤、中毒等因素总之各种原因影响并使冠状动脉灌流压减低或管腔阻塞、流速改变,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灌流不足,从而影响相应心肌的供血灌注不足,由此可见这些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致病因素,在临床工作中也同样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4.
右心室功能不全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右心室功能不全已成为许多心肺疾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直接影响疾病的转归。在急性和慢性冠状动脉闭塞性疾患[1,2 ] 、在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左室瓣膜疾患[3] 、先天性或后天性心脏病心脏手术时 ,右心室功能均可遭受严重损害 ,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最近的研究显示 ,高血压病早期就存在右心室舒张功能不全 ,而且左右心室同时出现肥厚。[4 ]1 冠状动脉疾患与右心室功能不全以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 ,大多数是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管腔狭窄或阻塞致心肌供血不足所引起 ,只有少数病例是…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冠心病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导致心肌负荷增加,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暂时缺血与缺氧所致的综合征[1],临床主要表现为阵发性前胸压榨性疼痛,常见于>40 岁的男性.血栓通注射液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及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作者自采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脏是高血压所致靶器官损害的重要脏器 ,以往所谓的高血压心脏病 ,指的就是这种由于长期高血压引起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舒张功能减退 ,左心室肥厚 (LVH) ,收缩功能减退 ,以至出现心力衰竭。心力衰竭按其发展速度又分为慢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力衰竭 ,以慢性心力衰竭多见。1 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所致慢性心力衰竭又分为舒张性心力衰竭和收缩性心力衰竭。1 1 舒张性心力衰竭 高血压左室肥厚是引起舒张性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左心室肥厚 (LVH )是心肌对血压升高的代偿性改变 ,肥厚的心肌可加强心肌收缩力以维持足够的心排量。…  相似文献   

17.
秦秀芳  王学庆 《全科护理》2011,9(25):2306-230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心病最严重的一种类型,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引起的。当冠状动脉发生血供减少或中断时,可导致供血区域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损害,从而造成不可逆坏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讨论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对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80例有临床症状而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有研究对象均行静息心电图、常规心脏超声检查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统计冠心病患者中有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的阳性率,心电图有慢性缺血性ST段改变患者冠心病的比例,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患者器质性心脏病的阳性率。结果:静息心电图阳性的20例中,冠心病有7例(占35.0%)。冠心病30例患者中,常规心电图阳性者7例。静息心电图阳性20例中,有心脏结构改变的有16例。结论:无心肌梗死的冠心病患者中只有少部分静息心电图出现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静息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大部分与心脏结构的改变密切相关。静息心电图慢性缺血性ST段压低并非冠心病的特异性改变,更不能作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heart disease,CHD)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因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疾病[1],简称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在我国目前的心血管疾病中患病率最高[2]。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而表现出胸痛的症状[3],它是冠心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在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有粥样硬化,因发生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脏疾病,其基本的问题是心肌供血不足,因而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它包括一切心肌氧供不应求的情况。非粥样硬化性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者:梅毒性主动脉炎或无脉症引起的冠状动脉口狭窄或闭塞,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