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建华 《陕西中医》2013,(11):1550-1550
<正>中医古有"怪病多责之于胆"、"怪病多责之于痰""怪病多责之于瘀"之说,而今天,我们应当与时俱进根据临床实践经验,再加一条:怪病亦当责之于"郁"笔者临床三十余载,和所有同样经历过的同道们一样遇见"怪病"无数。笔者所理解的怪病、就是那些症状与病机(医理)不符、用现有的中西医理论无法解释或  相似文献   

2.
“怪病责之于痰”。痰引起的病证很广泛,好多疑难杂症与痰有关。痰证又是“水病”,痰能随气而行,无处不到。临床只要掌握了痰的成因和病理变化,对凝难杂症重视从痰论治,可收到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有“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久病、怪病常责之于痰。笔者临证从痰论治颈部包块及慢性泄泻等病证,疗效显著。兹举验案2例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山东中医学院附院内科老中医孙以渭主任医师,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医疗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临床上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笔者从师学习,颇获教益。本文仅举数端,以飨读者。从痰论治遣方灵活变通古有“百病多有痰作祟”及“怪病多痰”之说。孙氏对治疗痰证有其独到之处。其临证首重望舌,认为苔蚀腻垢者必有痰浊,许多疑难怪症多决之于舌苔。其次抓主  相似文献   

5.
咳喘从肝治     
治疗咳喘,前人多以虚实论治,邪实者多从风痰立论,责之于肺,正虚者多以气不摄纳为宗,责之于肾。笔者根据临床观察,认为咳喘与肝有关。《素问·经脉别论篇》说“喘出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也说:“肝  相似文献   

6.
张世宇 《四川中医》2000,18(5):35-36
历来医家多注重从肝肾论治男性疾病,责之于痰者实为鲜见。笔者通过几年临床悉心观察,发现男性病中符合中医痰证病机者也占一定比例。中医认为,痰是一种病理产物,因痰继发的病证很多,故有“因病生痰,因疾致病”之说,更有“怪病多疾”之论。现在由于人们生活、饮食条件改善,油腻厚味,恣食豪饮,造成疾病痰证者增多。因此,男科常见疾病从痰证论治应引起重视。兹录验案三则如下:1精液不液化不育 王××,男,28岁,教师。初诊时间:1996年4月7日。患者婚后4年不育,在某医院诊为精液不液化症,治疗半年未见好转,方来余处…  相似文献   

7.
古人谓:“怪病责之于痰”。余受此启发,临床每遇疑难怪涎之疾,则结合证候表现从痰论治,其效颇著。爰录三则,以飨同道。卑楪症王××,男,45岁,干部,1985年10月7日初诊。患者从事脑力劳动,经常殚精竭虑。病已二载,时轻时重。平素性情孤僻,病后更喜幽居;自觉无面见人,见人则无语赧颜;遇事即心慌胆怯,恐惧多  相似文献   

8.
魏品康从痰论治胃癌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中“巴豆”条,言其能治“留饮痰游”。中医所论之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是重要的病因病机之一。“痰生百病”,“怪病责之于痰”,痰与肿瘤等多种疑难重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远在《黄帝内经》中对痰与肿瘤的关系已有初步的认识,《灵枢·刺节真邪》中指出“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  相似文献   

9.
朱丹溪肝病相关病症医论验案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朱丹溪有关胁痛、鼓胀、黄疸等病症的临床验案及其相关医论文献,认为朱氏辨证论治现代肝病相关病症,临床上最强调气血。在气者主要责之于虚和郁两个方面,气虚者主要责之于后天脾胃不足;气郁者主要责之于痰、湿、食、热、寒等五端。在血者主要责之于血虚和血瘀两个方面,血虚者多责之于气不生血,或失血过多;血瘀者多责之于气郁、血燥所成。  相似文献   

10.
先哲有“百病多由痰作崇”,“怪病多痰”的说法。笔者在临床上曾遇一例上下牙格斗三月之久,经多种方法治疗未效,亦未找出病因。为此,以怪病从痰治,出乎意外,效如桴鼓,现简介于下: 缪××,12,男,定南龙塘木匠小孩。80年春就诊,主诉上下牙打斗三月余。多处  相似文献   

11.
祖国医学文献中早有“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有痰作祟”之说。在耳鼻喉科疾病中痰浊凝滞、上蒙清窍而成诸病者并不少见。在江苏省中医院随干祖望教授学习期间 ,遇到诸多怪涎顽疾 ,干教授结合临床证候从痰论治 ,疗效显著。现将治疗验案介绍于同道 ,以资借鉴。1 神经性耳鸣案 1 王某 ,男 ,4 5岁。双侧持续性耳鸣 5年 ,左重右轻 ,雨天加重。曾服六味地黄丸、磁朱丸、西药镇静剂、维生素之类乏效。测血压 16 0 /10 7kPa ,查两耳鼓膜光椎存在 ,舌苔黄腻滑润 ,脉细涩。干老以耳鸣呈持续性、下雨天加重 ,舌苔滑润为主证 ,辨证为痰浊蒙窍 ,…  相似文献   

12.
现代所说的疑难杂症 ,即古代所说的怪病 ,古代医家常说“怪病多痰”、“怪病多从痰治”,疑难杂症与体内的痰有密切关系。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为一身升降之枢 ,调节各脏腑的功能 ,从调整脾升胃降的功能来消除体内的痰 ,从而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一、“痰淤同源”初探痰与淤是疑难怪病之根,危急重症之源。古人有“痰为百病之母”、“怪病属痰”、“怪病属淤”等认识。痰淤虽为不同的病理产物,临床却有其同一性。历代医家对此多有论述,如:朱丹溪指出:“痰挟淤血、遂成窠囊。”唐容川在《血证论》中也谈到“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张介宾也说:“痰指人之津液,无非水谷所化,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等等。这些都说明了痰淤之间相互转化以及内在的联系。“痰淤同源”其实是以“津血同源”为基础的。津血都来源于水谷精微,生理上可相互转化,病理上可相互影响。津液凝滞可成痰,血滞不行则成淤。然而,  相似文献   

14.
<正>抽动障碍(tic disorders,TD)是指在儿童时期出现的以身体某部分肌肉或肌群突然、快速、不自主、反复收缩运动或不自主发声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呈短暂或慢性病程,少数可持续到成年,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神经心理障碍性疾病[1]。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程长短的不同,可分为短暂性TD、慢性TD和抽动秽语综合征(TS)3种类型[2]。中医古籍对该病无专门记载,根据"怪病多责之于痰,抽动又责之于风"的理  相似文献   

15.
张珍  杨旭红 《光明中医》2016,(4):459-460
目的总结多数医家对癫痫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搜集相关名医治疗癫痫的文章,总结其治法精要。结果共搜集20篇相关文献,对其中相关6篇文献进行总结。结论癫痫的中医辨治从病因论多为风、火、痰,从脏腑论治,风、火多责之于心、肝、肾,痰多责之于脾、肺。癫痫属本虚标实,本虚者责之于脏腑亏虚,标实者责之于风、火、痰。本虚者补脏腑之虚,多以补益肝肾、健脾,标实者祛风、涤痰、泻火。  相似文献   

16.
介绍柏正平教授分期论治哮病经验.柏教授认为哮病发生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其病因与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关系密切,而病机则责之于肺、脾、肾三脏,病理因素责之于风、痰、虚三端,故柏教授辨证论治哮病多从"风、痰、虚"三端和"肺、脾、肾"三脏入手,将临床分为发作期与缓解期.发作期责之于风痰,治宜祛风解痉、化痰平喘,常以舒喘汤加减治之;缓解期责之于肺、脾、肾虚,治宜健脾化痰、补益肺肾,常以补肺益肾膏化裁治之;且将活血化痰之法贯穿治疗始终,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郁火与痫证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癫痫(中医称“痫证”)患者常因精神紧张而加重病情。这与中医认为本病与气郁化火密切相关的理论不谋而合。历代医家对痫证的病机认识,大多认为与痰关系密切,治疗也多责之于痰,但历代亦不乏痫证从郁火论治之例。深入探讨痫证与郁火的关系,不仅对丰富中医理论,而且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病种多达3000余种,疑难杂症亦多,中医药治疗皮肤病有独特的优势。《丹溪治法心要·卷二·痰第十九》云:“痰之为物,在人身随气升降,无处不到,无所不至。”又曰:“风痰多见奇证,湿痰多见倦怠软弱。气实痰热结在上者,吐难得出……”可见痰邪致病千奇百怪。痰作为机体重要的病理产物,可以导致全身的多种病证,甚至出现一些怪病奇证,故前人有“怪病多痰”“诸病多因痰而生”“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说。皮肤病虽发于外,但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联系,其症状变化多端,反复发作,缠绵难愈。本文从“怪病多痰”理论出发,对皮肤病的治疗思路进行探讨,与广大同道共享。  相似文献   

19.
从痰论治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雪景 《光明中医》2009,24(11):2188-2188
中医学中有“痰生百病”,“怪病责之痰”等论述,痰可以影响脏腑气机的升降和气血运行,导致气血凝滞。故在中风的形成、演变过程中,应充分重视“痰”这一病理产物,从痰论证治中风为临证中需要遵循的一个主要原则。治疗中风当从痰入手,清痰、化痰、豁痰、涤痰、温痰、消痰以治其本。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从痰论证治中风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中医有“痰生怪病”及“怪病多痰”之说。笔者在临床上曾遇到一些疑难杂症,多方求治不应,然从痰论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举验案3则于后。皮下硬斑王某某,男,48岁,冷冻厂工人,1982年4月10日就诊。一年前四肢不明原因地出现数个皮下硬斑,颜色紫暗。略感痒痛,且逐渐增多,曾疑为“何杰森氏病”。赴北京某医院检查,排除恶变,原因未明。现症:皮下硬斑有二十多个,质地较硬,大小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