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 7∶2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意义.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临床诊断为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分别来源于3个不同家系各1名患者,包括2名显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ominant DEB,DDEB)和1名隐性遗传型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recessive DEB,RDEB)进行皮肤基底膜带(BMZ)Ⅶ型胶原检测,同时选择单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S)、大疱性类天疱疮及正常人各1名做对照.结果 3名对照BMZ免疫荧光阳性,2名DDEB荧光均减弱,RDEB荧光阴性 .结论鼠抗人单克隆抗体LH 7∶2诊断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OL7A1基因在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中突变的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收集14例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皮肤活检进行常规组织病理、免疫荧光及电镜检查,采集外周血,提取基因组DNA进行COL7A1基因突变筛查。结果 显性遗传型中的3个家系为COL7A1基因错义突变所致,泛发性隐性遗传型中4个家系结合了两个提前终止密码子突变,另外3个结合一个提前终止密码子和剪切位点或甘氨酸错义突变,3个局限性隐性遗传型家系则由提前终止密码子和错义突变引起。结论 显性遗传型由甘氨酸错义突变所致,隐性遗传型则包括无义突变、剪切位点突变、插入或缺失突变等。  相似文献   

3.
VII型胶原基因(COL7A1)突变引起常染色体显性和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作者报道一家系中3人表现为水疱、瘢痕形成、色素减退和色素沉着及甲营养不良,提示为DEB。父子均携带有5;13染色体平衡易位基因,而女儿表现为正常核型。分离分析显示所有受累家系成员均遗传了相同的COL7A1等位基因。突变分析揭示所有受累个体COL7A1基因存在杂合错义突变c.6227G〉A(P.G2076D)。易位断点描述显示,在5q13.1上的ERBB2IP(erbb2干扰蛋白或结合蛋白)基因断裂,在13q32上的GPC6基因也断裂。  相似文献   

4.
据知非典型黑色素细胞皮损(AtM L)与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相关,主要与结合亚型相关。作者报道2例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女患儿发生AtM L。皮损呈暗褐色至黑色不对称斑疹,3~4cm大小,边界不规则,分别位于2例无关的1岁女婴前臂。根据临床和病理,该色素斑被诊断为发生于EB患者的AtM L。目前仅有少数报道详细描述了RDEB患者尤其是婴儿患者AtM L的临床和组织病理特征。AtM L很容易误诊成恶性黑色素瘤,即使是患RD EB的婴儿,AtM L也应成为色素性皮损的鉴别诊断之一。2例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的非典型黑…  相似文献   

5.
邓桂艳  林有坤 《广西医学》2008,30(2):220-222
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ystroph ic ep idermolysisbu llosa,DEB)是一组遗传性皮肤病[1],是由于编码基底膜下带锚原纤维的主要组成成分Ⅶ型胶原的基因COL7A1发生突变所致[2]。1993年G reenspan等[3]通过荧光原位杂交将编码Ⅶ型胶原的基因COL7A1定位在人染色体3p21.3区域,  相似文献   

6.
营养不良性大疱表皮松解症(DEB)是一种遗传异质性皮肤病,特征性表现为创伤诱发的水疱和瘢痕,全世界有数以千计的家庭受累。临床表现从轻度的甲营养不良到严重的、威胁生命的水疱,早期分子诊断和预测对这些受累家庭至关重要。DEB是由于皮肤中编码Ⅶ型胶原的COL7A1基因突变所致。由于基因结构特点、突变范围大、新突变发生率高、蛋白质结构和组装复杂以及表型的异质性,使得DEB的分子诊断和基因型-表型关系确定仍较复杂。本文报道使用自动化DNA直接测序和软件工具包可有效进行COL7A1突变检测,采用该方法,作者检测了41个DEB家庭的COL7A1基因突变。其中24个为新发突变,2个为再发突变。阐明突变的生物学后果有助于确定该病的发病机制,还可揭示一些少见的、影响诊断和预测的基因型和(或)表型间相互影响的因素,另外,该研究还发现了1例隐性DEB的新发突变和2个新的COL7A1基因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过临床表现、病理、直接免疫荧光等常规手段诊断为大疱性类天疱疮(BP)的患者血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确定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EBA)在该组人群中的发生率,并比较常规间接免疫荧光(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在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基底膜带(BMZ)抗体的敏感性。[方法]分别应用常规IIF技术和盐裂皮肤IIF技术对37例BP患者及10例正常对照血清中抗BMZ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常规IIF示37例BP患者中23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62.16%,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示37例BP患者中35例血清抗BMZ抗体阳性,阳性率为94.59%,其中31例为表皮侧IgG沉积、1例为真皮侧沉积、3例为双侧沉积,10例正常对照血清阴性。盐裂皮肤IIF检测BP患者血清中抗BMZ抗体的阳性率与常规IIF相比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0.01)。[结论]37例BP患者中检出1例EBA(盐裂皮肤IIF示真皮侧沉积),EBA在经过常规方法诊断为BP的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7%(1/37),检测BP患者血清抗BMZ抗体时盐裂皮肤IIF技术比常规IIF技术敏感。  相似文献   

8.
机械性大疱性疾病H allopeau-Siem ens隐性遗传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H S-R DEB)是由染色体3p21.31上的Ⅶ型胶原基因(CO L7A1)突变引起,典型表现为2个等位基因上出现移码、剪切位点或无义突变。本文作者描述了1例H S-RD EB患者发生了一种新的纯合性移码突变,在COL7A1外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一中国汉族人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的基因突变。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直接测序的方法对家系中11例患者进行COL7A1基因突变检测,以家系中的16例健康者和100例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作对照。结果该家系11名患者的COL7A1基因的87号外显子第6859位碱基鸟嘌呤G被腺嘌呤A替代,家系中健康对照及无亲缘关系的正常人均未发现该突变。结论甘氨酸替代突变c.6859G>A(p.G2287R)引起该痒疹样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家系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个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家系致病基因COL7A1基因突变位点,并在此基础上探讨COL7A1基因分析用于产前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全基因捕获新一代测序(NGS)对2013年10月和2014年4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COL7A1基因进行全基因突变检测,获得变异序列后,针对所检出变异序列进行PCR扩增后Sanger双向测序对2个DEB家系中2例先证者及其父母和100名健康个体的COL7A1基因序列进行突变验证分析,确定致病突变后,对其中1个家系中的高危胎儿进行孕早期产前诊断.结果 共发现4种COL7A1基因突变:c.5230G >T (p.E1744X)、c.5932C >T (p.R1978X)、c.5605-10 T>G(IVS66-10 T>G)、c.8305-1G>A(IVS110-1G>A).其中p.E1744X、IVS66-10 T>G和IVS110-1G>A为国际首次报道的突变.家系1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p.E1744X和p.R1978X无义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家系2中先证者携带COL7A1基因IVS66-10T>G和IVS110-1G >A剪接区突变,父母分别为杂合突变携带者;100名健康个体未检测到上述突变.家系1中产前诊断胎儿携带与其先证者相同的突变为受累胎儿,胎儿父母选择治疗性引产术后,取胎儿标本行基因诊断,结果与产前诊断相同.结论 COL7A1基因突变是该2个DEB家系的致病原因,NGS结合Sanger测序方法可以快速且准确地进行该病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种自身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及门诊拟诊或待排除 PBC 患者523例的临床资料,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与免疫印迹(IBT)法测定血清中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 M2亚型抗体(AMA-M2)、抗核抗体(ANA)核型及滴度、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 抗体)、抗肝细胞胞浆抗体(抗-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结合 PBC 的诊断标准,分析抗体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结果(1)43例 PBC 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结果中,ANA 的阳性率与非 PBC 患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AMA 敏感度最高(79.1%);AMA、AMA-M2、ANA 胞浆颗粒型、ANA 着丝点型抗体阳性率均高于非 PBC患者(P <0.05),特异度分别为73.8%、76.7%、82.9%、79.0%。(2)AMA 与 ANA 着丝点亚型2种抗体并联检测时敏感度增高(93.5%),特异度降低(56.7%)。(3)AMA-M2与 ANA 着丝点亚型2种抗体串联检测时敏感度降(14.0%),特异度增高(97.1%)。结论AMA、AMA-M2及 ANA 着丝点型抗体联合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AMA 与 ANA 着丝点型抗体并联检测用于 PBC 初筛较好。AMA、AMA-M2与 ANA 着丝点型抗体串联检测有利于 PBC 患者的排除。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IFT)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对诊断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间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肾内科经肾活检诊断的104例肾小球疾病患者,其中成人IMN 80例、拟诊的继发性膜性肾病(SMN)7例和其他病理类型17例。抽取清晨空腹血样,按照血清抗-PLA2R抗体的检测方法分IIFT法组和ELISA法组,2组分别设部分SMN和其他病理类型病例作为对照。结果:IIFT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40例,其中33例IMN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26例,灵敏度为78.8%;2例SMN均阴性;5例其他病理类型中仅1例狼疮性肾炎IV型可疑阳性,其余4例阴性;IIFT法的特异度为85.7%(6/7)。ELISA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64例,其中47例IMN患者中37例血清抗-PLA2R抗体阳性,灵敏度为78.7%;在5例SMN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不典型膜性肾病1例和结肠癌合并IMN 1例阳性,另外3例阴性;12例非膜性肾病均阴性;ELISA法的特异度为94.1%(16/17)。结论:在成人IMN的诊断价值上,IIFT法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ELISA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病相关抗体在肝脏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HBsAg、抗HBc阳性)53例;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抗HCV阳性)83例;不明原因肝功能异常者(各类肝炎病毒感染指标均阴性,但ALT或AST升高〉40IU/L)86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各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抗肝肾微粒体抗体I型(LKM-1)、抗肝细胞浆抗体1型(LC-1)、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并分析各组阳性率。[结果]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中,ANA、AMA、SMA的阳性率分别为正常对照组6.7%、0.0%、0.0%;乙型肝炎组39.6%、1.8%、3.8%;丙型肝炎组,53.0%、15.7%、20.5%;不明原因肝功异常组,53.5%、12.8%、17.4%。经x^2检验除乙型肝炎组的AMA和SMA外,其他各病例组3项抗体阳性率均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在免疫印迹法检测中,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SLA/LP)抗体阳性1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3例,抗肝细胞浆抗体1型(LC-1)1例,抗线粒体抗体Ⅱ型(AMA-M2)5例。[结论]肝病相关抗体的检测在慢性肝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暂时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TBDN)是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的一种少见类型,为发生于新生儿皮肤的水疱,在幼年期即可显著改善甚至完全缓解。皮肤活检显示表皮内VII型胶原异常累积,导致锚原纤维结构异常及致密板下方水疱形成。自发性临床缓解的原因至今未明,但存在从基底角质形成细胞到真皮-表皮交界部VII型胶原分泌逐渐恢复,随后出现锚原纤维形态改善或恢复。本报道中,作者描述同一家系中三代共患TBDN。水疱仅发生于出生后的前几个月,所有受累个体均发现有VII型胶原基因COL7A1第45外显子的杂合性甘氨酸置换突变(G152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人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s)在体内条件下能否向Leydig细胞或产类固醇激素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及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方法 将分离培养获得的第3代BMSCs经核荧光标记物标记后,制备成细胞悬液,注射至经二甲磺基乙烷(EDS)处理后的20只BALB/c小鼠睾丸内。从移植BMSCs前1 d开始,每隔2 d处死1只小鼠,测尾静脉游离睾酮浓度,对照组为同期未作任何处理BALB/c小鼠20只。同时睾丸组织经荧光显微镜摄片,追踪观察BMSCs,行3β-羟类固醇脱氢酶(3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3β-HSD)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细胞核单克隆抗体双重免疫荧光检测,寻找3β-HSD和鼠抗人细胞核单克隆抗体荧光染色均阳性的细胞。结果 EDS对小鼠Leydig细胞有一定杀伤作用;采用睾丸网注射法行人BMSCs移植小鼠睾丸获得了成功,未见免疫排斥反应;移植BMSCs后的睾丸组织未检测到3β-HSD和鼠抗人细胞核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均阳性的细胞。结论 采用人BMSCs移植小鼠睾丸的方法获得成功,未见免疫排斥反应,移植后的BMSCs未向Leydig细胞或产类固醇细胞定向分化。  相似文献   

16.
背景:V II胶原(COL7A1)基因突变是引起显性和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的主要原因。对各个不同家族这些突变通常是特异的,仅有少数病例被鉴定是同一的突变引起。目的:对43例不同D EB表型的无亲缘关系的匈牙利和德国患者进行筛查,观察其是否存在新的CO L7A1突变或是为重复突变所致。方法:所有患者根据临床和遗传学检查,皮肤免疫荧光抗原图和电镜检查进行分类。用CO L7A1特异性引物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基因组DN A,杂交双链分析和直接核甘酸测序对突变进行分析。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法用于家族的筛选和突变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抗原抗体反应提供原子力显微镜下的形态学基础,为建立常用抗体形态结构的形态库打下基础。方法将7种常用单克隆抗体分别滴加于载玻片上,放入加有10%中性缓冲甲醛的湿盒内,置于37℃温箱中1 h,用蒸馏水轻轻涮洗,晾干,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进行扫描,观察形态,测量扫描颗粒的宽度、最大峰高度和平均粗糙度。结果在2D图中,细胞角蛋白(广谱)、S100蛋白鼠抗人单克隆抗体为长杆状,波形蛋白、白细胞共同抗原、细胞角蛋白7、Dog-1鼠抗人单克隆抗体为类圆形,甲状腺球蛋白鼠抗人单克隆抗体为三角形;不同组间单克隆抗体之间宽度、最大峰高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平均粗糙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D图中,7种单克隆抗体的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长杆状、类圆形、三角形,直观地印证了抗体具有相对特异性,并为抗原的共同表达和例外表达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林世庄  ;苏湘川 《浙江医学》2014,(15):1344-1344
患者男,因出生后2h发现躯干部及四肢散在水疱、糜烂入院。患儿系第1胎、第1产,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9分。其母29岁,妊娠39周顺产,分娩时无外伤、胎吸及使用产钳史。孕妇无用药史,梅毒螺旋体抗体(TPPA)(-)、快速血清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父母平素体健,非近亲结婚,否认毒性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家族中无类似病史及其他遗传性疾病史。查体:足月儿外貌,反应好,口腔黏膜光滑,心、肺、腹未见异常,新生儿反射正常引出。皮肤科检查:四肢及臀部可见粟粒至黄豆大小水疱、部分水疱已破溃形成糜烂面(见图1-2),尼氏征(+),毛发较稀疏,左手中指及右足拇趾甲发育不良。入院后检查:TPPA(-),RPR(-),HIV(-)。诊断: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DEB)。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制鼠抗人Flt3-ligand(FL)单克隆抗体(mAb)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方法采用高表达膜FL的基因工程细胞株L929/FL细胞免疫BALB/c小鼠,利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免疫荧光标记和流式细胞术筛选阳性株,采用快速定性试纸法鉴定单抗亚类、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单抗对肿瘤细胞株的识别谱。然后研究所获得的抗人FL单抗&FL蛋白对THP-1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得到稳定分泌鼠抗人FL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一株,并将其分泌的单克隆抗体命名为3E5。经快速定性试纸法鉴定3E5重链为IgGl,轻链为K链。3E5可有效识别不同肿瘤细胞株表达的FL。FL蛋白能促进THP-1细胞的增殖,加入3E5单克隆抗体后能够抑制这种促进作用。结论获得-阻断型单克隆抗体3E5,为研究FL及Flt3功能提供了实用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表现、皮肤活检病理诊断和基因诊断在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诊断意义。方法:分析1例新生儿起病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的临床和病理特点和基因诊断结果。结果:1例生后10 h入院新生儿,出生后即发现下肢有大片皮肤破损和糜烂,病变延伸至左侧踝关节和足底,住院后发现口腔内有血疱和水疱,住院期间皮肤受压和摩擦处多处出现新的大疱和皮肤脱落及皮肤糜烂。皮肤糜烂处分泌物和口腔分泌物细菌涂片和培养均未见细菌。取患儿皮肤做病理检查,结果光镜下可见真皮内有少量疏松结缔组织。电子显微镜下真皮层仅见少量纤维母细胞和胶原纤维,基质结构不清。大部分区域未见基底层,张力丝零散分布在真皮组织,部分区域有基底膜,但锚纤维结构不清,致密层变薄,符合遗传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诊断标准。取患儿及其父母静脉血进行COL7A1基因检测,其母在COL7A1 基因第13个外显子500上插入AGGG片段,其父在第98个外显子序列后剪切位点有一个G突变为A。患儿COL7A1基因出现复合杂合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与父亲和母亲位点一致,证实患儿遗传了来自父、母亲双方的突变基因,因此发病,其父母为表型正常的致病基因携带者。结论:对于临床怀疑遗传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患儿应先做皮肤病理检查,特别是通过电子显微镜超微结构观察做出初步分型,再根据病理类型进一步做相应基因检测确诊,如能对父母同时进行基因检测对今后优生可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