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旋转复位手法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为旋转复位手法的安全操作及治疗作用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50例颈性眩晕患者(眩晕组)及健康者(对照组25例)在实施旋转复位手术使头颈受极度旋转时,以及接受旋转复位手法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 眩晕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流速明显下降(P〈0.05),基底动脉流速有所下降,对照组转颈后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流速下降均不明显。眩晕组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速均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针刺颈部不同经穴对颈性眩晕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一般资料1.1 病例选择本组 6 6例均为我院住院或门诊患者 ,其中男 2 8例 ,女38例 ;病程最短 1天 ,最长 6个月 ;年龄 2 6— 72岁 ,平均年龄47.81± 14.45岁。随机分为夹脊组 32例 ,经穴组 34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比较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常规检查TCD ,提示椎 基底动脉 (VA、BA)流速异常的有 93条 ,其中 ,夹脊组 39条 (n =39) ,经穴组 5 4条 (n =5 4) ,平均血流速度 (Vm)高于正常值的最高限有 74条 (简称血管痉挛组 ) ,占全部血管的 79.5 7% ;Vm低于正常值的最低限有… 相似文献
3.
TCD对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检测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0例眩晕患者进行TCD检测分析,利用德国DWL-L1型TCD超声仪,探查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观察收缩期血流速度(Vp)、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在100例眩晕患者中,TCD检测均以低流速为主,Vp<40cm/s占62%为主要讨论对象。结论TCD具有准确、安全、无创伤性、可重复性强等特点,对判断脑缺血程度、确定病变血管及病因的诊断均有重要价值,有助于眩晕患者的早期定位和定性诊断,应成为眩晕患者首选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单向中频电中药导入对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颈性眩晕症多为视物旋转、浮动、站立不稳 ,头部旋转症状加重伴眼球震颤 ,部分有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本文对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了单向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并在治疗前后进行了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检测 ,观察了单向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对颈性眩晕患者脑血管机能状态的影响 ,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选择满足下列条件的门诊颈性眩晕患者 68例 (眩晕组 ) :①以眩晕为主要症状 ;②符合颈椎病诊断标准[1] ;③有颈椎棘突偏歪征 (触诊有偏歪、局部隆凸、胀厚及压痛 ,并经X线片证实 ) ;④排除非颈源性眩晕。其… 相似文献
5.
6.
7.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D)对眩晕患椎-基底动脉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TCCD技术对200例眩晕患进行椎-基底动脉检测分析。结果:眩晕患出现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结论:采用TCCD检测眩晕患椎-基底动脉可直观血管走行、管腔内径、血流状态,以它特有的优势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9.
李志玲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9)
目的:观察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69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双盲随机分为盐酸丁咯地尔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23例),以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0.2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以复方丹参针20ml加入5%葡萄糖液250ml静滴治疗为治疗组(有糖尿病者改用生理盐水稀释)。平均每日1次,连续治疗2周,观察前后眩晕症状的变化。结果:眩晕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7.82%,对照组总有效率65.21%,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盐酸丁咯地尔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葛根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葛根素注射液和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均以1周为1个疗程。观察其疗效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84.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葛根素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颈后伸对椎动脉流速影响的研究及意义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探讨颈部推拿手法在极度后伸时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方法:应用椎动脉滴注实验,观察颈极度后伸对椎动脉血流的影响,并在活体上进行经颅多普勒检测验证。结果;颈极度后伸时,双侧椎动脉滴数均明显减少。在极底后伸位上的旋转,可使部分对侧椎动脉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sonography,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探讨手法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将8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手法治疗组40例与常规治疗组42例,治疗前及治疗后检查TCD,观察手法治疗后血流平均速度的变化。结果:①82例患者治疗前椎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明显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常规组治疗前左侧椎动脉(leftvertebroarterialartery,LVA)、右侧椎动脉(rightvertebroarterialartery,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18.2±11.4),(19.2±12.3),(22.7±11.7)cm/s,手法组治疗前的值分别为(17.8±11.6),(19.4±10.9),(23.3±12.1)cm/s(P<0.05)。TCD异常率为75.6%(62/82例)。②治疗后两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改善,手法治疗组比常规治疗组椎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更明显,常规组治疗后LVA、RVA、基底动脉的值分别为(23.6±10.5),(24.4±10.3),(28.8±9.7)cm/s,手法组治疗后的值分别为(25.4±9.7),(26.6±8.9),(29.4±9.5)cm/s(P<0.05)。结论:手法治疗可以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颈性眩晕患者症状与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54,自引:7,他引:154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和功能的评估方法。方法:在对179例颈性眩晕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参考有关康复评定资料,制订出《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该量表包括五大项: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每项均为分5个等级,全表满分为30分。并试用于46例颈性眩晕患者的评估,对该量表的效度及信度进行初步的研究,结果:该量表有可以接受的重测信度(r在0.6~0.9间,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临床护理特点.方法 回顾总结2002年6月-2006年7月共27例椎基底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的护理.结果 25例患者均支架置放成功,取得较满意的护理效果.结论 术前做好危险因素评估、血压监测,术后严密观察血压、神经系统的变化,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中老年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老年眩晕与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的关系。方法对经头颅CT、颅多普勒(TCD)、颈椎片、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检查的27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1例患者中血糖、血脂、血液流变学不同程度异常,所有患者颈椎片骨质、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经颅多普勒示血流改变。结论从临床表现、特殊检查资料和神经系统检查将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分为椎-基动脉短暂性缺血发作(VB—TIA)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VB—TIA是指由于椎基底动脉主干、分支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引起相应灌流区缺血,出现复杂多变的并在24h内消失的临床症状。而VBI则是指椎-基底动脉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形态、机能异常,产生相应灌流区供血不足状态,并持续存在超过24h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障碍易引起脑干、小脑及大脑半球后部等灌流区的机能障碍。并且这些症状的短暂、反复出现多为脑干梗死的前兆。应针对存在的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危险因子采取相应的预防保健措施,并进行改善脑循环及去除ICVD危险因子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激光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颈性眩晕围手术期护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方法对23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了术前心理护理、体位训练,术后常规观察、特殊护理指导及健康宣教。结果23例患者都能较好地配合手术医师安全度过手术期,术后无一例出现任何并发症。术后采用MacNab评价标准进行了临床评价,优良率为91.30%。结论高度重视PLDD治疗颈性眩晕围手术期的护理工作是手术顺利进行、术后并发症减少、手术成功率提高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络激通针刺法联合川芎嗪对老年颈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12月眉县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老年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45)与对照组(n=45)。试验组予以经络激通针刺法联合川芎嗪治疗,对照组接受川芎嗪治疗。比较两组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生化指标。结果 治疗后,两组的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VA)、右侧VA的收缩期峰流速(Vs)显著快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头痛、眩晕、颈肩痛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经络激通针刺法联合川芎嗪可有效改善老年颈性眩晕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减轻其眩晕症状,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对比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与单纯牵引的疗效。方法:单纯牵引治疗组(21例)使用ATA-ⅡD型腰椎自动牵引床行间歇牵引,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组(21例)针对棘突偏歪情况施行旋转复位手法后配合牵引,治疗6周及12周后评定疗效。结果:在6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有效率为57.14%,旋转复位手法配合牵引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有显著性差异,在12周后单纯牵引组总显效率为52.38%,旋转复位手法配 相似文献
20.
仰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仰卧位旋按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并与颈椎牵引作用效果进行比较。方法:①选择1999-09/2001-01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颈椎病专科门诊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对治疗方案及检测指标知情同意。②按随机抽签法将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n=30,男10例,女20例)和对照组(n=30,男12例,女18例)。治疗组:采用仰卧位旋按手法治疗,隔2d行1次手法,10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坐位布托带颈椎牵引,隔2d日牵引1次,10次为1个疗程。③于治疗前和治疗1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仪(AUS-128DP深圳产)检测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两组治疗前椎动脉血流速度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治疗前和对照组治疗后(P〈0.05~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双侧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和右侧椎动脉舒张期血流速度明显较治疗前加快(P〈0.05)。结论:仰旋按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速度,且其作用效果强于单纯颈椎牵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