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衰老与抗衰老的研究是老年学与老年医学领域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医学专家都在试图通过生物学年龄与各脏器功能测定来解决测量人体衰老的进程,评价抗衰老药物的效果。近年来,根据祖国医学理论,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研究抗衰老药物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我们从1992年末开始对养生宝延缓衰老作用进行了临床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肯定了本药在改善老化症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抗衰老药物一直是人类渴望的药物,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用生长激素(GH)等类药物在老年人中进行了抗衰老的探索,现概述如下: 生长激素的分泌生长激素来自脑垂体的分泌,为由19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链,结构颇似胎盘的催乳质(lactogen)。在垂体内含有3~5mg,每天分泌量约为500~875μg,血浆半衰期为20~30分钟。虽然生长激素的  相似文献   

3.
细胞衰老与抗衰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体是由多细胞组成,机体的衰老首先表现在细胞的衰老及生理功能的下降,那么离体细胞衰老的规律就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表达了机体衰老的规律。系统研究离体细胞衰老规律的工作始于1961年Hayflick氏建立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株。由于这种细胞株保持了正常体细胞的染色体核型,因此又称二倍体细胞。进一步的研究证明,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具有有限的增殖潜力(50±10次群体倍增),可以用来表达细胞水平的衰老。这个工作最终由其他研究者采用来自不同种属和不同组织的离体细胞实验观察所证实。并认为细胞的体外增殖潜力不仅与供体的组织来源有关,而且与供体种属的平均寿命和个体遗传密切相关。同时大量研究证明了供体年  相似文献   

4.
抗氧化与抗衰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概述 人体细胞在氧化还原代谢过程中,由于部分氧原子所得电子不充分,未能全部与氢原子结合还原成水,产生少量性质活泼的活性氧(氧自由基),损害生物膜,与细胞的膜磷脂发生过氧化反应,尤其是在脑缺血、缺氧后,产生大量过氧化脂质,为害至巨.这种氧自由基在免疫功能下降的花甲、古稀、耄耋老人中将会诱发和促进逾百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诸如:动脉粥样硬化、脑卒中、冠心病、高血压、白内障、老年痴呆、糖尿病、帕金森病等.  相似文献   

5.
已发现并在临床证实,植物血凝素(PHA)具有抗衰老的作用。随着增龄,构成人体的细胞均会不断地发生衰老变化。 PHA是一种丝裂原,它具有促进细胞分裂作用,而细胞分裂本身就是一种复壮,并且PHA在增加功能细胞数目方面也是有  相似文献   

6.
微量元素与抗衰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微量元素对人的健康,特别是对人类衰老及寿命的影响已有较多的研究和探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本文就微量元素与抗衰老的问题综述如下。铁、碘、铜、锰、锌、钴、硒、钼、铬、镁等元素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它们是人体生命活动十分重要的酶或蛋白质的重要组份。它们的摄入量。过多、过少或比例失调对人体的健康长寿都是有害  相似文献   

7.
运动能否延长人类寿命,各国学者意见不一,在19?5年第13届国际老年学学术会议上,1/3学者认为运动可延寿,1/3学者否认,另1/3学者持模棱态度.在对运动员寿命的回顾性研究中,大多数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比赛史与长寿之间无相关性.Peter氏(1971)调查了1880~1910年丹麦出生的307名男性运动员,结果表明≥50岁年龄组的死亡率与丹麦男人总体平均死亡率无显著差异.Char-les氏(1988)将10.5~18月龄的成年鼠放在装有  相似文献   

8.
必需微量元素是生命的火花 一切生命现象和过程,无不与酶的特异性作用及催化反应息息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讲,必需微量元素恰恰是很多酶的活性中心,当用适当络合剂或其他方法从酶中移去必需的微量元素后,该酶也就失去了生物活性,特异的代谢催化作用也就终止。而重新加入移去的必需微量元素后,酶的生物学活  相似文献   

9.
皮肤衰老指皮肤外貌和功能出现衰退,随着年龄和紫外线暴露的增加,各种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通过多种生化机制使皮肤胶原产出减少、降解增多。临床上可分为内源性衰老(自然衰老)、外源性衰老(主要指皮肤光老化)。近年来,针对皮肤衰老的抗衰老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最新的抗衰老武器不是哪种注射剂或神奇乳膏,也不包括任何与之类似的东西。据西雅图的整形外科医生《葡萄酒使你青春常在》一书作者理查德A.巴克斯特博士说,对女性来说,每日一杯葡萄酒具有抗衰老的作用;而对男性来说,则需要两杯的葡萄酒……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吴鞠通是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他和淑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撰写成《温病条辨》,使之成为温病经典名著,其学术思想与叶氏一.脉相承是显而易见的。但吴氏在妇科调经方面却未承袭叶氏首重调补奇经八脉的学术思想,而是另辟蹊径,主张“调经先以胃气为要”,且颇自信地称:“此等调经法,世人绝不知之。”观其医案,疗效确实,试浅析之。纵观吴氏医药、医案,可知其护胃调经法是以《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一女子不月”、“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营出于中焦”等论述为依据的。其《医医…  相似文献   

12.
茶是糖尿病患者的天然保健饮料之一,可健身益寿、延缓衰老。其中普洱茶除了具有和其他茶类一样的保健功能外,在养胃等方面也有突出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抗衰老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各界的注意。1981年7月在四平召开了“抗衰老科学实验座谈会”,会议认为,抗衰老研究对“振兴中华”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在《老年医学杂志》创刊号上,几位学者都提出了今后应开展中医药抗衰老的研究。回顾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人已对人的衰老方面的问题有所研究,如古医学经典名著《黄帝内  相似文献   

14.
衰老的动态变化与抗衰老对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衰老的动态变化与抗衰老对策刘汴生同济医科大学附属梨园医院(430077)衰老是人的生命过程中各组织器官退行性改变的综合表现。许多研究表明,机体的老化是一个漫长的动态过程,各个组织器官老化的起始时间和速率亦不尽相同。本文仅就机体衰老的动态变化及其对策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给出了反映横向剪切变形影响的小变形交各向异性板的高阶理论模型。它所包含的独立未知函数数目与Reissner-Mindlin模型相同,而且假定横向剪应力沿板厚呈抛物线分布。由最小势能原理给出了平衡微分方程组与边界条件。简单支撑板的精确解与其他高阶模型以及经典解比较说明,现在的计算模型精度很高,而且适合于厚板、中厚板以及薄板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人类研究衰老由来已久.但到本世纪40年代才进入从生理.生化及形态诸方面系统地研究衰老的时期。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衰老的原发机理还没有提出一个公认的、立论明确并可进行验证的学说.关于已经提出的众多衰老学说在不少国内外出版的老年学有关献中都有所阐述.笔在一本专着的第一章内也提到一些,限于篇幅,这里不便详述.只拟就影响较大的学说简介一二.  相似文献   

17.
<正>1抗衰老医学的概念国外抗衰老医学(antiageing medicine),包括再生医学(regenerative medicine)及功能医学(functional medicine)近年有诸多研究进展。抗衰老医学是基于深入广泛的循征医学实践而建立的临床/医学新兴专科,以便于对早期发现、预防、早期治疗及逆转增龄性功能性不良、功能障碍(甚至疾病)有所帮助,使患者达到其本身的最佳健康状态、最高寿限,并促进生活质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抗衰老的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类进入 2 1世纪 ,人口老龄化正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中医学关于延缓衰老有着相当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从《黄帝内经》养生抗衰的理论到今天多学科对中医药延缓衰老的研究 ,都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老年医学的内容 ,也必将在人类挑战衰老、防治老年疾病的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1 中医对衰老机制的认识1.1 先天不足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就指出 :“强寿弱夭 ,谓禀气之渥薄”。可见寿命的长短 ,决定于先天体质的强弱。先天的差异体现在机体抗病抗老方面的强弱。《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所谓“正气存内 ,邪不可干”。若先天不足 ,肾气虚衰…  相似文献   

19.
某些毒物在低剂量时对生物体的刺激导致反馈改善的现象,简称“毒物兴奋效应”。是一个近年发展兴起的生物细胞及生物体抗应激、抗衰老研究的新领域,其分子机制正在被逐步阐明。某些轻微的生物应激如:热应激、重力应激、运动应激、损伤应激及限食应激等,也能在生物体内产生一连串的级联放大效应,进而诱发多种协同的和多效的分子作用,从而对机体健康产生反馈保护的效果。由于导致机体防御能力的增加和大分子损伤的减少,毒物兴奋效应在生命平衡系统中起到了重要的“疫苗样”作用。同时,毒物兴奋效应理论也为生物体代谢及平衡的波动范围,机体的抗应激能力,细胞的适应性和存活率提供了更为广泛合理的科学解释。换言之,毒物兴奋效应减少了某些环境伤害时“人仆平衡态区域”的压缩,而这种平衡态区域的压缩就是引起衰老、疾病甚至死亡的最基本原因。因此,健康老龄化也许可以通过这种温和的周期性毒物兴奋效应刺激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著《伤寒论》立方112条,用药精湛,疗效确切,为后世制方之楷模。其中护胃扶正制方观贯穿于六经辨证、八法治疗中。体现了仲景注重脾胃、扶正祛邪治疗外感热性病的重要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