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陶庆林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6):166-167
目的对骨样骨瘤患者的X线与CT以及MRI影像学表现进行探讨,分析不同的检查方法对骨样骨瘤患者进行诊断所具有的优势。方法对我院自2001年12月至2011年12月以来,于我科治疗并经病理活检证实的32例骨样骨瘤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组中,全部患者影像检查均提示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瘤巢,其直径在0.4cm~1.6cm之间,并且边缘清晰,其瘤巢周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经X线检查后提示,有24例瘤巢(占75.0%);26例患者经CT检查后提示,均为瘤巢(占100.0%),10例应用磁共振检查后,有8例显示瘤巢(占80.0%)。结论应用CT检查对患者瘤巢具有最高的显示率,为诊断患者骨样骨瘤最为准确的方法,应用X线检查在目前使用最广,为检查患者骨样骨瘤最为重要的方法,应用MRI检查对患者周围组织与水肿的分辨率较高,而对钙化以及骨化却不够敏感,并且还需要结合X线以及CT检查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其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有CT扫描6例。分析X线和CT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X线和CT检查分别有13例和6例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小于2cm瘤巢,周围可有程度不一的骨质硬化、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X线和CT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5%和100%。结论 大多数骨样骨瘤有X线特征表现,通过X线检查可得到诊断,CT对瘤巢定位更准确对提高本病诊断准确率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表现.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5例,其中男4例,女1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5例X线平片4例显示瘤巢,2例有软组织肿胀,1例误诊为骨巨细胞瘤.结论 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X线平片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的检查方法,但不典型的病灶可能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多层螺旋CT(MSCT)及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29例RB的CT及MR!表现。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平扫+增强扫描,20例行MRI平扫,11例平扫+增强。结果CT扫描29例病变均表现为眼球后壁不均匀软组织密度肿块突入玻璃体腔,均见有钙化,9例眼球大小正常,17例眼球增大,3例眼球变小。MRI扫描均表现为眼球内软组织信号。结论RB在MSCT表现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SCT对显示钙化有明显优势,MRI对肿瘤的内部形态、肿瘤的蔓延及其增强显示良好,MSCT和MRI可显示RB的形态、大小及内部特征,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中老年女性脊椎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41例脊椎骨转移中老年女性患者行MSCT扫描后作图像后处理重建,得到扫描部位的MPR,MIP,SSD,VRT图像.结果 后处理重建图像从不同的角度、层次显示出全部41病例的脊椎骨转移灶,而DR照片仅能显示出18病例的转移灶,其余病例DR片未能显示或只表现为骨质疏松症.MPR清楚准确显示脊椎骨转移灶及其软组织样肿瘤组织;MIP能显示脊椎整体但病灶对比显示较差;SSD及VRT多角度、立体显示脊椎骨转移病变及与周围解剖关系,VRT显示脊椎转移痛灶细致结构优于SSD.结论 16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以MPR加VRT为最佳,它能全面、准确诊断中老年女性脊椎骨转移瘤,具有非常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MRI在四肢长骨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长骨占位性病变均行1.5TMRI横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其中4例患者行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在MRI扫描前均行CR摄片检查。结果骨肉瘤9例,骨巨细胞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骨化性纤维瘤2例,软骨瘤1例,骨囊肿2例,骨样骨瘤1例。18例CR片显示骨质改变,7例可见骨膜反应及Codman's三角,8例显示钙化或瘤骨,4例可见骨性分隔。MRI检查20例病灶均显示骨质内异常信号灶,5例病灶周围可见片状骨髓水肿;14例可见软组织肿块影;9例显示Codman's三角;6例显示低信号瘤骨;3例病灶内可见低信号分隔。结论MRI对肿瘤的定位、定量准确,但在定性诊断方面还需与CR、CT等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X线平片、CT及MRI表现,提高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的X线、CT及MRI表现,其中全部病例行X线平片检查,16例行CT检查,12例行MRI检查。结果 2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发生于长骨14例,骨盆2例,额骨1例,距骨1例,跟骨1例,腰骶椎各1例。动脉瘤样骨囊肿DR平片均表现为膨胀性骨破坏,CT平扫表现为类圆形或不规则行囊状膨胀性骨破坏13例,皂泡状混杂密度2例,腰椎体见有溶骨型破坏1例。其中软组织肿块12例,液液平面8例,MRI主要表现为T1WI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6例T1WI上低信号内见混杂信号,5例在T2WI见液平面。结论综合运用多种影像检查方法 ,可提高诊断动脉瘤样骨囊肿,并给临床提供更多病变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普通X线、多层螺旋CT(MSCT)三维重建和MRI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7例,全部患者均行膝关节DR正侧位、MSCT三维重建和MRI检查,对其影像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DR漏诊4例,分型错误2例;MSCT三维重建1例未见明确骨折线,而造成分型错误;MRI分型均与术后分型一致,但对于显示交叉韧带附着点撕脱骨折、骨折粉碎程度及碎骨块移位情况,DR与MRI没有MSCT三维重建满意;所有病例MRI显示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膝关节损伤,其中骨挫伤26例,关节软骨损伤33例,半月板损伤27例,前交韧带损伤24例,后交韧带损伤1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19例,外侧副韧带损伤9例,髌韧带损伤7例,关节囊积液35例。结论普通X线、MSCT三维重建和MRI等多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结合应用,既能提高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及分型,又能对关节软骨、半月板、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情况做出判断,完善对膝关节损伤情况了解,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和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患者的病例资料。14例中病灶位于颈椎5例,跟骨3例,耻骨和顶骨各2例,肩胛骨、蝶骨各1例。行X线平片检查14例,CT平扫10例,MRI平扫及增强检查6例。结果所研究病例病变骨均表现出典型的软骨帽,10例可见瘤体骨皮质和骨小梁与患骨相连续,4例可见病灶内有斑点状或片状钙化,5例MRI增强扫描有明显强化改变。结论非常见部位骨软骨瘤较少见,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和多样性,综合运用平片、CT和MRI 3种检查方法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对十二指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肿瘤的MSCT表现.MSCT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CT,增强后图像进行1.25 mm薄层重建后传入工作站进行后处理,MSCT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CT仿真内镜(CTVE).结果 本组中2例行胃十二指肠镜检查,11例行剖腹探查或病灶手术切除.病理诊断:腺癌9例、间质瘤2例、腺瘤2例.腺癌是最多见的十二指肠肿瘤,常发生在降段乳头周围,主要CT表现为十二指肠腔内肿块伴肠腔不规则缩窄,病灶轻中度强化;间质瘤为形状不一的较大肿块,但少见肠梗阻征象,增强扫描明显强化,腺瘤体积较小,多为乳头状或患肉状结节,虽为良性肿瘤但有恶变倾向.结论 MSCT结合后处理技术能有效评价十二指肠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创伤性骨折中的诊断效果.方法 选择江门市新会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40例,均先接受DR平片扫描,随后为进一步确诊接受多层螺旋CT检查,并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观察骨关节骨折的检出情况.结果 140例患者中,临床明确诊断出196处骨折,其中,DR平片检查出142例骨折,其检出率为72.4%;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检查出187处骨折,其检出率为95.4%,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13.005,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之后展开多平面重建、表面遮盖法重建以及容积重建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骨关节进行多角度、多方位检查,可以对微小的骨折病变进行有效、直观的观察,还可以提供骨折的立体图像,使影像检查准确率得到显著提高,降低了漏诊率与误诊率,是目前对骨关节创伤进行无创检查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尿路造影(MSCTU)对泌尿系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339例行KUB及IVP或B超检查后,因需要明确诊断或了解泌尿系的功能及组织关系而进行MSCTU检查的病例。行CT平扫、肾脏增强双期扫描尿路造影。扫描完成后,经过最大密度投影(MIP)显示全尿路影像,对感兴趣区进行旋转以得到显示病变及全尿路图像;采用多平面容积重建(MPVR)方法得到尿路立体影像,泌尿系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关系的图像资料。结果:所有病例完成全尿路扫描。本组243例泌尿系结石,MSCTU平扫显示241例(99.1%),包括37例单纯输尿管结石,52例单纯肾脏结石及152例肾脏、输尿管及膀胱多发结石;CT平扫未见而造影所见的2例结石病例中有2例因为发现梗阻部位重新阅读图像资料而发现。结论:MSCTU利用MSCT超高速、全腹部扫描,经过图像薄层重建和多项后处理技术,较好显示泌尿系全貌,其丰富的图像资料为临床提供了极为有用的信息,可作为临床一种极佳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共58处肋软骨骨折病例,采用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检查,选择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2种成像,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维成像发现46例58处肋软骨骨折,平扫仅发现15例22处肋软骨骨折.CT平扫和三维成像表现特征为肋软骨局灶性断裂、肋软骨边缘连续性中断或见透亮裂纹、肋软骨粉碎,钙化的肋软骨均有明显错位,未钙化的肋软骨有明显或不明显错位.结论 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肋软骨骨折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诊断肋软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共58处肋软骨骨折病例,采用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检查,选择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2种成像,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维成像发现46例58处肋软骨骨折,平扫仅发现15例22处肋软骨骨折.CT平扫和三维成像表现特征为肋软骨局灶性断裂、肋软骨边缘连续性中断或见透亮裂纹、肋软骨粉碎,钙化的肋软骨均有明显错位,未钙化的肋软骨有明显或不明显错位.结论 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肋软骨骨折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诊断肋软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共58处肋软骨骨折病例,采用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检查,选择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2种成像,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维成像发现46例58处肋软骨骨折,平扫仅发现15例22处肋软骨骨折.CT平扫和三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在肋软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6例共58处肋软骨骨折病例,采用螺旋CT容积扫描及三维成像技术检查,选择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再现(VR)2种成像,并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三维成像发现46例58处肋软骨骨折,平扫仅发现15例22处肋软骨骨折.CT平扫和三维成像表现特征为肋软骨局灶性断裂、肋软骨边缘连续性中断或见透亮裂纹、肋软骨粉碎,钙化的肋软骨均有明显错位,未钙化的肋软骨有明显或不明显错位.结论 16排螺旋CT及三维成像对肋软骨骨折诊断有重要价值,可作为诊断肋软骨骨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价值。方法28例手术病理确诊为肾上腺间质肿瘤患者,均实施CT和MRI诊断。分析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及影像学特征。结果28例患者中,8例为肾上腺髓质脂肪瘤患者,12例为肾上腺囊肿患者,2例为肾上腺脂肪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畸胎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1例为肾上腺神经鞘瘤患者,3例为肾上腺转移瘤患者。肾上腺髓质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不均质肿块内部存在明显的脂肪组织信号或者密度大多数存在条索状或者片状软组织信号或密度影,实施增强扫描后,肿瘤中软组织部分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脂肪瘤影像学表现为均质脂肪密度或者信号;肾上腺囊肿影像学表现为水样密度,囊壁较薄,可出现钙化情况,增强扫描后未出现强化症状;肾上腺神经鞘瘤CT显示为稍低密度影,密度欠均匀,边界不清晰,增强扫描后,肿瘤表现为渐进性增强,强化程度为轻中度,强化不均匀,行MRI T1WI和T2WI诊断信号呈不均匀状态,强化效果不佳;肾上腺淋巴瘤影像学表现为特殊囊性低密度影,其边缘十分清晰,增强扫描后其囊壁会发生轻度强化;肾上腺转移瘤影像学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密度肿块,其肿块较大,极易发生液化坏死情况,增强扫描后会发生不均匀强化情况;肾上腺畸胎瘤表现为不均匀密度肿块,MRI诊断显示多种混杂信号。结论对肾上腺间质肿瘤行CT和MRI诊断,肾上腺囊肿、肾上腺髓质脂肪瘤、脂肪瘤患者均有显著的影像特点,其软组织肿瘤因无显著特点,在临床诊断中需将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结合,实施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在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脊柱旁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对比各例的多层螺旋CT横轴位及其MPR表现。结果22例中15例位于胸段脊柱旁,7例位于腰段脊柱旁;8例跨越椎管内、外,伴相应椎问孔扩大;14例位于椎管外、脊柱旁。CT平扫显示5例较小肿块的密度大致均匀,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17例较大肿块的密度不均匀,内有囊状更低密度灶;5例有斑点钙化影,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单纯CT横轴位图像对8例跨越椎管内、外的肿瘤定位准确,其余14例椎管外的肿瘤定位较困难,易与周围病变混淆。MPR明确显示肿块与神经根相连、受压及周围结构的关系,22例肿瘤全部定位正确。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技术对椎管外神经鞘瘤的定位有独特优势,结合肿瘤的密度特点,对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多层螺旋CT(MSCT)、核磁共振(MRI)在胰腺囊性肿瘤血供及病理形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为胰腺囊性肿瘤患者49例的临床资料,均行MSCT和MRI扫描,对比扫描结果.结果 MRI诊断胰腺囊性肿瘤的准确率为89.80%显著高于MSCT的73.47%,MRI诊断IPMN的准确性为100.0%,显著高于MSCT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钙化的检出率高于MRI,对中心瘢痕、壁结节或实性成分、囊性成分、与胰腺管相通的检查情况低于MR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与MRI均能够显示胰腺囊性肿瘤的形态和血供情况,但MRI诊断胰腺囊性肿瘤可获得更加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和MRI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本组11例行CT扫描,9例行MRI扫描。分析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信号特征及强化方式。结果发生于胰头部3例,胰头颈部1例,胰颈部1例,胰体部1例,胰体尾部5例,胰尾部3例。本组14例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10例,不规则分叶状4例。肿瘤最大径线2.1~10.8cm(平均7.77cm)。CT平扫均显示密度不均,其内见大小不一斑片状囊变、坏死区,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延迟期中度-明显强化。所有病例增强后均强化不均,呈进行性强化,3例病灶内见斑片状出血灶,2例病灶内有钙化,2例侵犯邻近胰腺,1例伴肝转移。MRI多表现为较大的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囊实性肿块,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中等-高信号或混杂信号,DWI呈稍高信号,增强肿瘤实质部分呈中等度持续性强化。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的密度或信号变化能够反映病灶组织学成分的不同,CT和MRI在实性假乳头状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观察肿块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