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构建多层级、持续性"医养结合"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提供循证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抽取厦门市6个区,16个街道/镇,44个社区,3260名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基于Andersen理论模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人群分布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从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需要因素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对"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多数老年人选择传统的居家养老(82.01%),仅有12.89%的老年人表示希望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倾向性因素中,年龄越大、文化水平越高、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医养结合养老模式,OR值均大于1(P0.05);使能因素中,在婚、主要由配偶照护、经济状况越好的老年人倾向于医养结合式养老,OR值均大于1(P0.01);需要因素中,老年人自理情况越差越倾向于入住"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P0.01)。使能因素对模型的贡献度最大,对医养结合养老需求的影响最大。结论厦门市老年人对于"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的需求高于一般的机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型机构养老需求受年龄、文化程度、居住地、收入、照护情况和自理能力等因素影响,其中使能因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医养结合背景下合肥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2022年1—12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合肥市9个区389名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课题组自制的“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现况调查问卷”调查其一般资料、健康状况、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和需求情况以及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需求得分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描述性分析合肥市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情况。结果 389名老年人中,有49.87%的老年人年龄在75~89岁,32.13%的老年人为未婚/离婚/分居/丧偶的状态,53.21%的老年人学历在中专及以上,家庭人均月收入3 000元以上者占85.86%,有40.87%的老年人有照护人员,生活经济来源97.94%的老年人有退休工资。有58.87%的老年人合并≥3种的慢性疾病,但仅有10.80%自觉健康状况很差,完全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16.20%。有20.82%的老年人不知道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而希望居家提供医疗保健相关养老服务的老年人则占68.89%,仅有3.08%的老年人不知晓哪些机构可以提供居家护理服务,有22.11%的老年人不知道居家护理服务有哪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浙江农村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差异。方法 2015年7—8月采用"农村养老情况调查与新型养老模式构建"问卷对浙江省部分农村老年人进行调查,采取单纯随机抽样与定额抽样相结合的方式,回收有效问卷199份。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86.9%的农村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8.0%的则选择机构养老。倾向于在家中养老的原因,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想和子女在一起(40.7%)、方便(12.1%)、人多热闹(6.5%)。浙江农村老年人经济来源主要有退休、养老金(64.8%),务农打工(41.2%),子女供给(24.6%)。农村老年人多选的是居家养老,月补助金额多者(600元)选择居家养老占93.6%;月补助金额一般(90~600元)者选择居家养老占93.3%;月补助金额少者(90元)选择居家养老占65.2%。月补助金额不同的农村老年人在养老方式选择意愿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论晚辈探望频率程度如何,绝大部分浙江农村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从居住情况来看,独居者选择居家养老的占73.0%;和老伴居住者选择居家养老的占88.8%;和子孙居住者选择居家养老的占91.5%;不同居住情况的老年人养老意愿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仍是大部分浙江农村老年人的抉择,居家养老方式依旧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上海市闵行区居家老年人的身体功能状况和生存质量,分析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为满足居家老年人的照护和健康需求提出建议。方法采用ADL量表、SF-12量表和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闵行区902名60岁以上居家老年人的身体功能、生存质量和养老需求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902名居家老年人中,86.6%的老年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良好,11.7%的老年人有轻度功能障碍,1.6%的老年人有中度以上功能障碍。年龄、婚姻状况、是否患高血压和是否患糖尿病是居家老年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共同影响因素;居家养老的老年人目前获取社区养老服务的比例相对较低,环境打扫在居家老年人最希望获取服务中选择的比例最高。结论闵行区居家老年人面临社区养老资源发掘不足、缺乏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供给等问题,应通过完善市场机制,激活社区资本的参与,发展嵌入式养老模式,改善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环境,提升居家老年人的健康服务水平,推动健康老龄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为明确养老服务需求及保障策略提供循证依据。方法以Andersen行为模型为指导,基于厦门市14292名老年人的面对面问卷调查,卡方检验分析人群分布差异,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从倾向性因素、使能因素、需求性因素分析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被调查的老年人中选择居家养老最多,占86.37%,其次是社区居家养老(10.77%)和机构养老(2.86%)。受教育年限越长、失能程度越高、居住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倾向于社会化养老,OR值均大于1(P0.01);子女数越多、与直系亲属居住、入不敷出的老年人更倾向居家养老,OR值均小于1(P0.01)。从影响因素回归模型中剔除使能因素后-2LL、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的变化值比剔除倾向性因素和需求性因素大。结论厦门市老年人养老意愿以居家养老为主,不同特征老年群体的养老意愿不同。养老意愿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使能因素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山东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差异。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选取1 524例山东省60岁以上老人(居家老人725例,机构老人79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生存状况调查问卷对其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机构养老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高于居家养老老人(χ2=14.608,P0.01),健康自评差异不明显(P0.05);居家养老模式中老年人慢病患病率为75.8%,机构养老中老年人慢病患病率为79.7%,两种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人慢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全体老年人所患慢性病中,患病率较高的四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或高血糖、关节炎或风湿病;居家老人在认知能力、日常活动能力、心理健康状况方面都优于机构养老的老年人(P0.01)。结论与居家养老老人相比,山东省机构养老老人的日常活动能力和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但生活满意度自评较高。切实关注不同养老模式下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状况,有利于对不同健康特征的老年人进行健康干预和指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德阳市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的现状及养老服务需求,并分析影响养老意愿的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缓解养老压力提供参考。方法 2019年2—9月采取方便抽样,选取德阳市下辖区县517名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517名调查对象中,74.9%的养老方式意愿是家庭养老,13.7%是机构养老,11.4%是社区居家养老;养老服务需求中,选择最多的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文化程度、居住地、子女个数、医疗保险类型、月收入、慢性疾病个数、面临养老困难个数对老年人养老方式意愿均有影响(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子女个数越少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月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社区居家养老;面临养老困难越多的老年人越容易选择机构养老。结论传统家庭养老目前依旧是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意愿,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的比例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提升;老年人最希望得到的养老服务依次是紧急救助、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努力建设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医养结合,机构养老和社区居家养老等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养老方式,对实现健康老龄化、构建健康中国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北省邯郸市养老机构承担的养老需求并提出建议,以实现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邯郸市丛台区、邯山区、复兴区共35家养老机构收纳的307名老年人展开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包括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及建议。结果养老机构中老人养老服务需求意愿调查中:在日常生活照护需求方面,饮食的要求最高(35.2%);在医疗康复服务需求方面,41.1%的老人希望得到定期检查的服务;在精神慰藉服务需求方面,老人对聊天解闷、心理护理以及文娱活动这三项的需求较高(89.3%)。在养老机构老人对养老服务的建议方面,83.4%的老人希望养老机构能提供便捷便宜的医疗服务。结论邯郸市医养结合机构养老模式正在启动,应针对老年人需求,健全"医养结合"相关制度,实现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杭州市老年人老年护理服务需求现状调查,为完善老年护理工作提供策略和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杭州市1 503名老年人的老年护理服务的需求情况进行现场调查。结果:杭州市1 503位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31.67%)和健康满意度(20.89%)总体评价较高,对健康的满意度比对生活的满意度更低(10.78%);居家养老仍是老年人的主要选择,占87.43%,赴老年关怀医院的意愿率为55.49%,而目前希望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仅占11.91%;老年人希望提供的社区服务需求主要有健康咨询(76.25%)、家庭护理(73.19%)、家庭康复(68.66%)、帮助配药(68.60%)、电话探访(64.07%)等,但对社区所提供服务的满意度仅为29.47%。结论:应加大投入建设医养护一体服务机构,积极宣传改变老人养老观念,推进老年护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安阳市居家老年人养老服务现状、需求及影响因素,为养老工作提出有益的建议。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入户走访安阳市5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调查,运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安阳市居家老年人172人(男73人、女99人),平均年龄为69.99(s=7.85)岁;慢性病病人占54.7%;月收入≤1 000元/月占51.2%。74.4%的日常娱乐以听广播和看电视静态活动为主;80.8%的老年人选择家庭养老;不选择入住养老机构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能力有限、传统观念及对现有养老机构服务、设施不满意等;选择养老机构主要考滤的影响因素分别是生活照料占80.2%,收费标准占69.8%,医护服务占68.6%。居于前3位的养老服务需求依次为医疗服务占85.5%、日常照料服务占79.5%、文化娱乐占79.1%。结论 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选择;医护服务为老年人养老的第一需求;经济能力是制约老年人对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精神慰藉在健康养老服务中不可被忽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安徽省军队离退休干部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767名离退休干部进行现况调查。[结果]安徽省军队离退休干部生活满意度较高,生活满意度良好的占59.97%。子女孝顺、营养状况、所里诊断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经济收入、婚姻状况、睡眠情况等是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论]军队干休所医疗卫生工作不仅要放在医疗保健上,而且应重视加强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187名农村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了解农村老人的生活质量。方法: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农村老人的身体、心理、经济状况、社会支持的状况。结果:44.3%老人未能确定是否患有慢性病,59.4%老人生活自理有不同程度下降,17.1%活动受限。月经济收入在50~200元内的占64.17%,43.32%自认经济状况较差,77.54%老人表示医疗费用承担有困难。就医困难的首位原因是经济困难。老年人大部分有负性情绪,主要是孤独感、衰老感、忧郁感。绝大部分老人健康保健意识差。结论:应提高老年人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意识,重视提高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基本生活条件。  相似文献   

13.
社区老年人健康功能多维评价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评价福州市社区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并探讨影响健康的有关因素。方法 对1767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从日常生活功能、躯体健康、精神健康、社会健康和经济状况等5个基本方面对老年人健康功能状况进行多维评价。结果 研究对象中综合健康状况优良、一般和较差分别占总人数的47.1%,44.6%和8.3%。5项单维健康损害发生率介于37.7%和74%之间,其中躯体健康损害发生率最高。影响老年人健康水平的主要慢性病为高血压、心脏病和糖尿病。结论 慢性病防治、婚姻家庭生活、适度体育锻炼、科学膳食营养以及参与社会活动等均有益于社区老年人健康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李珊  于戈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73-3275
目的通过和本地老年人的比较,调查大连市移居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现状。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市2个街道431名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评,对数据进行SPSS统计分析。结果移居老年人和本地老年人之间的社会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都存在显著差距。在参与社会活动,人际关系交往以及满意度,安全感,幸福感,生活充实度的指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移居后的老年人较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应有针对性地对移居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支持。  相似文献   

15.
In recent years, residential care has become an alternative option for elder care in Beijing, China. Little is known, however, about the well-being of elderly resident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health and living in residential care facilities (RCFs). Hence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well-being of elderly residents in RCFs and how the environment of RCFs affects elderly people's everyday activities and health. The concepts of therapeutic landscapes, active aging, and well-being contribute to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aging, health, and environment within RCF settings. Qualitative data from 46 in-dept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ith RCF managers, elderly residents, and family members in Beijing were transcribed and analysed using the constant comparativ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elderly residents are satisfied with their lives in RCFs, but a few of them feel isolated and depressed after their relocation. Each RCF, as a place with its unique physic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elderly residents'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dividual factors such as characteristics of elderly residents, their attitudes on aging and residential care, and family support also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ir adaptation and well-being after relocation from home to RCFs. Although this study focuses on residential care at the local level, it sheds light on future research on geographical and socio-cultural meanings of elder care at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影响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独居老人健康及生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通过自评问卷调查方法,采用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数据,了解独居老人健康状况,采用卡方检验以及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法分析独居老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1236名独居老年人中,自评健康较好的有551人,占比44.6%,较差的685人,占比55.4%;子女经常看望(OR =1.840,95%CI:1.080~3.135)、体育锻炼(OR =1.813,95%CI:1.385~2.372)、饮酒(OR =1.531,95%CI:1.061~2.209)、体检(OR =1.347,95%CI:1.033~1.756)、慢性病(OR =0.682,95%CI:0.532~0.875)、霉味(OR =0.533,95%CI:0.391~0.726)、睡眠6~9小时(OR =0.528,95%CI:0.393~0.710)、睡眠时间>9小时(OR =0.411,95%CI:0.283~0.597)与独居老人自评健康有关。结论 我国独居老人自评健康状况总体较差。应重视独居老人的子女关怀、生活行为方式、居住环境及慢性病状况等,更好地改善独居老人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From a nursing perspective it is important to ha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type of care needed, the reasons care is needed and quality of life among the most elderly people living in their own homes, in order to support their independence and maximise their quality of life. Thus a study was performed to investigate people aged 75 years and older dependent on care from professionals and/or a next of kin, their functional health, diseases, and complaints in relation to quality of life as perceived by themselves. The sample (n = 448) comprised those who, in an age-stratified randomised sample of adults living in their own homes, responded that they were dependent on help from others. The questionnaire covered sex, age, living conditions, civil status and number of children and cohabitation, respondents' health, diseases, quality of life, help from another person, and the type and amount of help received. The number of elderly persons dependent on help ranged from 18.5 to 79.1% in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The help came mainly from informal carers (84.1%), and, in 53.1% of cases, from the home help service and home nursing care. Help from formal caregivers was given in combination with that from a next of kin in 38.8% of the cases. More next of kin than formal carers helped in all 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 and Person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PADL) tasks, with the exception of cleaning the house and providing a bath/shower. Although the respondents received help themselves, they also helped another person in 6.5% of cases. The elderly reported a median of three diseases and ten different complaints of which pain and impaired mobility were the most frequent. Between 20 and 40% of the respondents in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reported restricted ability to be alone and one third of them reported low or very low quality of life.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e number of complaints, restricted ability to be alone, living alone and age to have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on low quality of life.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山东省济南市独居老年人生活现状及精神健康状况。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收集160名独居老人和911名非独居老人的生活现状及精神健康状况等,应用2χ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独居老人中女性99人,占61.88%,男性61人,占38.12%,平均年龄为74.45岁,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5人,占65.62%;城乡独居老人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1 816.40和274.46元,非独居老人分别为1 911.37和372.59元;城乡独居老人中从不与亲戚、朋友交往的比例分别为20.93%和25.68%;从不参加体育活动的比例为60.47%和94.59%;独居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得分为45.21分,低于非独居老年人的46.81分。结论与非独居老人相比较,独居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较差,精神健康水平较低,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有效地开展社区独居老人的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依据。方法每3年随访调查1次,每次调查采用二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入户调查,调查工具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心理健康筛查量表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结果 418名随访独居老人中,每月≤1次或无子女(亲友)探望者达27%,有5.0%的独居老人无子女或因各种原因无电话联系;2005年、2008年和2011年的随访发现,出现各种心理异常状况的比例分别为72.25%、46.89%和53.40%;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筛查阳性的比例分别为31.58%、22.01%和25.24%;抑郁自评量表(SDS)总分>53常模的独居老人分别占25.60%、11.72%和17.48%。结论独居老人由于子女离去而失去相应的社会支持和情感交流对象,缺少精神慰藉已成为独居老人心理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如何关注独居老人心理健康问题是老年社会服务的重要课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北京农村地区老年人长期护理现状和未来选择意愿及相关因素,为政府完善有关老年人长期关爱和照顾政策提供参考.方法 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采用现况调查的方法,以北京农村地区1022名60岁以上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其人口学信息、健康状况、长期护理现状和未来长期护理模式的选择意愿;采用Х^2检验和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对象未来选择不同长期护理模式的相关因素.结果 调查显示有6.00%(59/1016)的老人目前需要长期护理,有82.86%(841/1013)的老人今后会选择家庭长期护理模式,有7.68%(78/1013)的老年人选择社区长期护理模式.单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家庭长期护理的因素有文化程度、职业、月人均收入、居住情况、同住子女数量、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慢性病患病情况、听力、味觉和触觉自我评价(Х^2=33.03、136.17、99.32、88.83、58.07、147.71、108.11、9.85、33.78、30.45、22.22,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老年人选择家庭长期护理的相关因素是职业、月人均收入、与配偶居住情况、参加新农合以及对视力状况的自我评价,OR值(95%CI)分别为:2.48 (1.21~5.10),0.82(0.71~0.95),1.64(1.08~2.49),4.78(2.93~7.82),0.72(0.59~0.89).结论 以家庭为基础的综合性长期护理和健康管理体系建设,是北京市农村老年人未来重要的选择和需求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