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文芳  欧春连  何卓瑶 《现代护理》2007,13(21):2046-2047
目的防止门诊输液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门诊输液原有的"三查七对"制度难以覆盖整个输液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易出差错。为此在原有"三查七对"的基础上增加大小卡的核对方法,要求护士按要求派发、收回与核对大小卡,把好输液质量关。结果有效地堵塞了输液查对中漏洞,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结论改进输液查对方法,规范输液管理程序,可有效的防止门诊输液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病人的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防止门诊输液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 门诊输液原有的“三查七对“制度难以覆盖整个输液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易出差错.为此在原有“三查七对“的基础上增加大小卡的核对方法,要求护士按要求派发、收回与核对大小卡,把好输液质量关.结果 有效地堵塞了输液查对中漏洞,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结论 改进输液查对方法,规范输液管理程序,可有效的防止门诊输液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病人的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3.
在护理工作中,输液换液是最常见的操作,也是最容易出差错的操作.传统方法为患者输液换瓶是将输液标签与患者床边输液卡的床号、姓名、药名、剂量校对,而输液标签通常是手工书写或者用输液不干胶打印,字迹偏小,核对不认真就会造成护理差错.  相似文献   

4.
基层门诊输液室实施输液流程环节管理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奇剑 《护理与康复》2011,10(5):426-427
分析门诊输液室存在的问题及不安全因素,加强输液流程环节管理,进行流程优化和重新设置,在完善配液室内部结构的基础上落实分工配合制、三方核对签名制、药物寄存制、反问姓名制、巡视记录签名制、值班长制等护理制度。使门诊配液室的内部结构改善,护理差错发生率降低,患者等候输液时间缩短,患者满意度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输液身份确认近似差错事件发生概率及特点。方法 :从本院信息系统获取2013年住院患者输液身份确认近似差错相关数据并统计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操作护士以及不同科室、不同班次近似差错事件发生概率。结果:住院患者输液身份确认近似差错发生概率约为0.320‰;不同科室、不同班次近似差错发生概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加强近似差错高概率发生科室核对流程的管理,强化夜班身份确认管理,推广应用手持终端床边核对系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智能化电子输液卡在优化临床输液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前期设计及沟通,于2016年6月逐步推进全院电子输液卡的使用。通过随机抽查各病区使用电子输液卡前后(分别抽取2016年5—8月的200份纸质输液卡作为对照组,抽取2016年10月—2017年1月的200份电子输液卡作为观察组)的输液记录质量,并调查患者满意度(电子输液卡使用前后分别调查250例患者)来评价电子输液卡的使用效果。结果使用电子输液卡后,静脉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降低,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结论智能化电子输液卡可有效加强静脉输液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规范护理行为,提高护理记录质量,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维护患者权益,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输液卡在输液治疗中应用可预防差错发生,既往都是手写,容易出错.2006年5月本院输液室设计了电脑打印的输液卡,经过临床应用,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保障静脉输液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方法对住院患者采用4人核对签字输液卡的应用模式。结果4人核对签字输液卡模式使静脉输液的整个过程透明化,程序规范化,有效的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结论应用输液卡4人核对签字操作模式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9.
郭潇  余华 《护理研究》2011,25(22):1997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输液卡(19cm×14cm)都是由计算机打印的,清晰、一目了然,便于核对。在输液过程中我院每输注一组液体均由责任护士在输液卡上每组液体旁边签字,很方便。如有续加的液体,我们一般是用手写的临时输液卡  相似文献   

10.
自2003年起,我院设计制作了输液巡回卡执行签名单,我病区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规范,现介绍如下。 设计格式见表1。 1.方法 输液前一天在医生更改查房医嘱后,办公护士进行医嘱处理.处理后经核对确认无误,打印静脉输液单,再次核对的同时编上号码,方法为共几瓶第几瓶如4-1,表示该患者长期静脉输液共4瓶.当时补液的为第1瓶。护士输液时将输液巡回卡带至患者床边,挂于床尾,输液操作完毕后及时写上执行时间、补液内容,调节输液滴速并签名。  相似文献   

11.
倪冬青 《护理研究》2004,18(10):1769-1770
门诊输液室由于工作量大,治疗时间集中,病人流动性大,药品种类多等特点。单纯凭治疗卡进行输液操作,无法按处理医嘱时的转抄、核对、操作等程序进行,多数时候只有1名护士值班,所以程序一个人执行,出现疑问或差错完全靠护士自觉辨识和自纠。为更好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确保医疗安全。我科于2002年开始实行门诊输液执行卡与治疗卡双签名制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我院在门诊输液室推行使用输液牌及输液巡回卡,对所有输液病人除做好三查外,另外增加一项输液牌号对号入座,防止同名同姓的患者输错水、换错水,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欢迎和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认可,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卡是护士实施医嘱,记录病人输液全过程的重要凭据。我院自2003年4月起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使用了静脉输液卡。该输液卡增设配药时间栏、更改组数栏、输液情况栏、更改滴数栏,它的使用能使护士配药准确,保证药品质量,能动态反映输液情况,强化护士的查对意识,杜绝差错发生,使病人对治疗过程有更清楚的了解。此输液卡使用简便,记录详实,提高了护理输液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处理中存在的风险,以提高管理质量,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输液安全.方法: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行双人核对,遇到特殊医嘱交由门诊办公室、药房协调处理.结果:通过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2006年至今门诊患者满意度提高,无医疗护理差错发生.结论: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降低了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358-1359
选取进行急诊静脉输液的3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实施双人核对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单人护理模式,经输液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并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评分。观察组差错事件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静脉输液中实施双人核对护理模式,避免了差错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利于医院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郭潇  余华 《山西护理杂志》2011,(8):1997-1997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长期输液卡(19cm×14cm)都是由计算机打印的,清晰、一目了然,便于核对。在输液过程中我院每输注一组液体均由责任护士在输液卡上每组液体旁边签字,很方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信息化输液管理系统在门急诊输液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改变原来人工操作的模式,采取电脑取号等候方法,以医院的HIS系统为支持平台,掌上电脑PDA以及无线网络、条形码扫描等技术,实行输液管理信息化,增加了护士输液核对便捷性和有效性。结果 减轻病人站立等候交药的不便,改善了输液室的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杜绝差错发生。结论 信息化输液管理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病人输液的安全性和满意度,提升了服务质量,并为临床工作提供准确查询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在门诊输液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1年1~12月的门诊输液患者设为对照组,2012年1~12月的门诊输液患者设为观察组,每组各60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PIVAS管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输液反应、输液错误、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输液反应、输液错误发生率比较,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及患者满意率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护患纠纷、输液核对错误、呼叫不到患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PIVAS结合移动输液管理系统为门诊输液治疗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药物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输液安全,简化输液流程,改善输液秩序,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及患者满意度,值得在门诊输液中心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门诊输液室具有流动性大、人数不固定等特点。为减少输液高峰护士频繁更换液体带来的风险,我科自2009年5月起开始采用双重输液标志,避免差错事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方法输液卡上不仅常规记录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药名,还注明药液总量。如1组药液在输液卡上注明1-1;2组药液在第1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信息管理系统的优越性。方法自主研发输液信息管理系统,依托 HIS系统,融合计算机无线技术、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呼叫技术为一体,使患者的就诊信息在医生工作站、收费处、药房、护士工作站之间准确传递。结果门诊输液信息管理系统的实施,优化了输液流程,使平均日输液量提高37.9%、人均处方受理时间减少45.5%、患者等候时间减少31.0%,各项指标与实施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门诊输液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增加了输液核对的准确性,确保了输液各环节的安全,护理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使患者满意度提高7%,提升了医院的社会形象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