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静雯  贾文魁  曹玮  刘炳男 《光明中医》2020,(18):2821-2824
外邪是引起外感病的主要原因,中医将外邪分为风、寒、暑、湿、燥、火,共称为六淫。风邪是六淫之首,所以风邪更容易导致外感病的发生。除了六淫之外,天地之间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非正常的邪气,被称作疠气,或疫毒、异气等,而疫病主要是指感受疫疠之邪而引起的并且具有传染性,能够造成流行的一类疾病,亦属于外感病的范畴。疫病可通过呼吸道飞沫、消化道或直接接触传播,疠气、邪毒等是疫病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致病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那么风邪是否与疫病也有着一定的相关性呢?本文结合风邪与疫病的致病特点,探讨风邪与疫病二者在病因病机上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痹病的发生和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营卫气血失调和脏腑功能紊乱是痹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六淫外感是外在的致病因素,从外感六淫之邪、营卫气血失调、脏腑功能虚报对痹证作了探析。  相似文献   

3.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古代病名以"浸淫疮"为主,其发病与外感六淫密切相关,外感邪气引动内在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互搏结亦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文章从外感六淫出发,结合内外合邪的影响,对湿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湿疹现代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4.
痰淤相关的理论由来已久,痰淤同治的实践越来越为临床所重视。痰淤同病、痰淤互结,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且有以下致病特点。一、痰淤为有形有质之邪凡致病因素统称邪气。外感六淫、气候变迁、内伤七情、精神刺激,皆为无形无体,依据临床表现而辨别证候。痰淤互结、痰淤同病亦为邪气,但与之有别。痰和淤是津血为病的病理产物,痰来自津,淤本乎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化气,阴成形。”人体之津血同属阴精,是有形有质之液体。痰淤互结既是形质之液病态而生,  相似文献   

5.
病因与发病【学习要点】掌握各种致病因素的性质及致病特点;掌握正邪的概念及发病机理。一、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都有哪些? 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生活、工作环境有关。 2.六淫既可单独侵入人体致病,又可几种邪气同时侵入人体致病。3·六淫邪气有阴阳的不同属性,在发病过程中不仅可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六淫之邪多从皮毛或口鼻侵入  相似文献   

6.
风邪属中医外感六淫之一,外感为病常以风为先导,其他邪气多依附于风而侵犯人体,故风邪历来一直被称为“六淫之首”,运用祛风药物是治疗外感病的主要手段。国医大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周仲瑛教授认为风邪作为一种主要致病因素,所致之病不唯外感,且涉内伤。风邪既可循经内传,亦可直中脏腑而形成内伤杂病,祛风药物亦可变通运用治疗内伤杂病。  相似文献   

7.
邪在卫表证属外感病的范畴。解表法是为邪气在表而设的一种治法,是治疗外感病的首要方法,属八法中的汗法。对于邪在卫表证的辨治方法,临床不能拘泥于辛温解表与辛凉解表两个侧面,而应结合中医外感病因中的湿、燥等六淫之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分别予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本文对临床常用的辛温解表法、辛凉解表法、辛温凉解法、宣表化湿法、透表清暑法、疏表润燥法、扶正解表法等7种解表治法作了归纳与梳理。  相似文献   

8.
一、辩证(1)审证求因,辨别病位,探求病机:审证求因是探求病机重要环节。祖国医学把疾病发生原因,归纳为外感六淫和内伤七情。饮食劳伤、金刃虫兽所伤等方面。在外感六淫方面,根据人与自然统一观点,认识到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之变,可侵害人体而致病;六气伤人,统称‘“六淫”;“六淫”都有其特性和作用于机体后的不同反映。如《内经》指出:风邪特点是“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所以风邪致病的范围很广,发病快,变化多,且又易与其他病邪相并而成风寒、风热、风湿、风火等。又如:风性轻扬容易侵入人体上…  相似文献   

9.
宋景龄 《光明中医》2012,27(11):2288-2289
概述:湿邪是外感六淫之邪,湿邪致病称为湿病,外感、内生湿邪致病,病位广泛,遍布全身,证候繁多,按湿邪属性分析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则简明扼要,处方用药规律性很强,辨证辨病相结合,可提高疗效,也便于领会掌握。  相似文献   

10.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受到完素学术思想影响,重视邪气为病,对中医的治法作出了贡献。他在临床上提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观点,认为人身之病都是邪气之所为,因此祛除病邪是治疗疾病的首要环节,提出以汗、吐、下三法包治百病。因此,后世推崇张从正为攻下派的代表医家。张氏认为,人身之病,皆邪气之所为,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均可使  相似文献   

11.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12.
曹云 《四川中医》1999,17(10):9-10
温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其致病主因总不离乎外感六淫,正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理论,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作为六淫之一的寒邪,虽然本身不具温热之性,但是可有伏寒化温之变,继而出现以温热性质为著的临床特点;寒邪亦可作为一种诱因而导致某些温病的发生;有时尚可作为一种兼挟之邪而与其它温邪相兼为病。总之,寒邪对温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  相似文献   

13.
中医毒邪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邪的含义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泛指药物或药物属性;二指病名;三指病因;四指治法;五为虚词。毒邪致病特点有峻烈性、顽固性、相兼性。毒邪可分为外毒、内毒。外感六淫、内伤火热与毒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外感病时,邪气亢盛病情危重时才可称毒,内伤病时,湿邪和瘀血长期蕴结淤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机体脏器功能严重损伤或衰竭,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才称为毒邪。  相似文献   

14.
疾病的过程,从正邪关系来讲,是人体的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取决于双方力量的对比。正盛邪退,病情好转,邪盛正衰,病情逐渐恶化,在具体运用中要区别扶正与祛邪的主次,或以扶正为主,或以祛邪为主,或是先扶正而后祛邪,或先祛邪而后扶正,最终要达到扶正不留邪、祛邪不伤正的原则。外感病由天时之不正,实则亦由正气之先虚,不能固御其邪,感冒一病,是一个正邪相争的发病过程,正盛则邪退,正气不足则邪气乘虚而入,正气足则六淫之邪就不能侵入人体,尤房屋之墙壁坚固,盗贼亦何由而入,其邪能侵入人体内者,皆由身体怯弱,而…  相似文献   

15.
杨辉舟  董立平 《光明中医》2012,27(10):1949-1950
毒邪,即有毒之邪也,指各种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的致病因素。关于毒,《金匮要略心典》曰[1]:"毒者,邪气蕴蓄不解之谓",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可见毒邪具有亢极或蕴结的特性。毒邪致病相当广泛,不仅外感病与毒邪有关,许多杂病也与毒邪有密切关系,毒邪可以外来,也可以内  相似文献   

16.
<正>《时病论》系清末浙江著名医家雷丰所作,为论治外感时病的代表著作。其书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关于伏气致病的八句经旨为纲,详细论述了外感六淫时病的病因病机及其对应的理法方药,极大地丰富了外感病论治的内容。笔者通过对《时病论》的学习,发现《时病论》详细地探讨了参与外感六淫疾病发生的所有因素,即六淫性质、人体体质以及六淫致病的方式等,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六淫致病体系,即雷丰  相似文献   

17.
《新中医》1972,(5)
[外感]病因分类术语。中医病因学指出的各种致病因素,根据其发病特点,大致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外感指感受六淫、疠气等病邪。这些病邪都是自外而入,或先侵犯人体皮毛肌肤,或从口鼻吸入,或同时受病。因为病邪从体外入侵而发病,故称外感。  相似文献   

18.
外感疾病有寒温之分,就其狭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是对立的(前者是外感寒邪为病,后者是外感温邪为病);就其广义的伤寒和温病而言,它们又是统一的(都属外感四时六淫之邪为病)。这里所讨论的是广义的温病,包括外感四时温邪所致的如春之春温、风温,夏之暑温,长夏之湿温,秋  相似文献   

19.
曹颂昭主任医师年逾古稀,精于儿科诸病,善疗小儿咳嗽。笔者亲聆教诲,常受启迪,获益良多。兹择曹老口授治疗小儿咳嗽经验一二,介绍如下。1 外感六淫疏风宣化肺为娇脏,居于上焦,为五脏六腑之华盖。六淫外感,肺卫首当其冲。风邪贼表,玄府闭塞,肺气失宣,上逆为咳。风为百病之长,易兼它邪致病,所以临证有风寒、风热之别。肺脏属金,譬如钟然,金实不鸣。曹老常谓:凡外感咳嗽初起,皆是肺气不宣使然,治疗具以疏风散邪、宣通肺气为首  相似文献   

20.
四时常见的疾病中以外感病为多见,而发热又是各种外感性疾病的常见症状,是正邪相搏,正气奋起抗邪的一种生理、病理性反应。发热具有正气可能战胜病邪的有利的一面;但是,发热必然要消耗机体的津气,损害机体,因而也有不利的一面。外感病的病因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以及疠气等。六淫致病多有明显的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