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 PHT)时局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alpha, TNF-α)、血管紧张素原与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B, NF-κB)在门静脉高压症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肝硬化PHT病人脾脏动、静脉组织和正常血管TNF-α mRNA及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情况,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 EMSA)方法检测局部NF-κB的活性.结果 对照组内脾脏动、静脉组织TNF-α mRNA与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分别为(0.24±0.08)、(0.21±0.12);(0.23±0.09)、(0.18±0.05),显著低于肝硬化PHT组脾动脉、脾静脉组织TNF-α mRNA及局部血管紧张素原mRNA的表达(0.38±0.11)、(0.36±0.16);(0.48±0.12)、(0.43±0.10)(P=0.025;0.029);对照组脾动、静脉局部NF-κB未被检测到明显的活性,而于肝硬化PHT组检测到显著具有活性的NF-κB表达(P=0.031),且PHT组脾脏动、静脉TNF-α mRNA表达与NF-κB的活性显著的正相关(r=0.796,P=0.035;r=0.849,P=0.041).结论 肝硬化PHT病人局部TNF-α、血管紧张素原表达增强,NF-κB的活化,三者相互作用,可能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核因子-κappaB(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活化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chemiluminescen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检测肝硬化PHT患者脾脏动、静脉和正常血管NF—κB的活性。结果对照组脾动、静脉NF—κB未被检测到明显的活性,其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19±0.12)和(0.25±0.16);而于肝硬化PHT组脾动、静脉内检测到显著具有活性的NF—±B表达(1.44±0.23)和(1.38±0.18),P〈0.05。结论肝硬化PHT血管组织NF—κB的活化可能是肝硬化PHT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始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孙政  曹杰  唐伟镖  杨镇 《广东医学》2007,28(4):555-557
目的 探讨脾脏动、静脉组织核因子-кappaB(nuclear factor-кB,NF-кB)的活化在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性血管病变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 采用化学发光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chemiluminescent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方法检测肝硬化PHT患者脾脏动、静脉和正常血管NF-кB的活性.结果 对照组脾动、静脉NF-кB未被检测到明显的活性,其相对表达值分别为(0.19±0.12)和(0.25±0.16);而于肝硬化PHT组脾动、静脉内检测到显著具有活性的NF-кB表达(1.44±0.23)和(1.38±0.18),P<0.05.结论 肝硬化PHT血管组织NF-кB的活化可能是肝硬化P-HT时内脏血管病变形成和发展的始动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1986年,Sen和Baltimore首先从B淋巴细胞核抽提物中,检测到一种能够与免疫球蛋白κ轻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GGGACTTTCC)特异结合的核蛋白因子,称之为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其是一种很重要的转录因子,能与基因启动子和增强子上特定部位的κB位点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促进转录,参与多种基因特别是与机体防御反应有关的即早基因(immediate-early genes)如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炎症介质等的表达和调控,参与机体急性炎症反应的发生,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在不同时间点对人肺微血管内皮细胞(HPMEC)核因子-κB(NF-κB)的活化作用。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HPMEC,分别以浓度为10-8、10-7、10-6、10-5mol.L-1的AngⅡ刺激HPMEC0、0.5、1、2、4 h,用凝胶电泳迁移率实验(EMSA)观察NF-κB对DNA的结合活性。结果各浓度组AngⅡ均能活化HPMEC中NF-κB;与0 h比较,AngⅡ10-8mol.L-1组在4 h表现出明显的NF-κB活化作用(P<0.05),AngⅡ10-7mol.L-1组在1 h开始活化NF-κB(P<0.05),随后各时间点的效应逐渐增强;AngⅡ10-6mol.L-1组在1 h开始活化NF-κB(与0 h比较,P<0.05),2 h时达到高峰(与1 h比较,P<0.05),4 h活化水平下降(与2 h比较,P<0.05);AngⅡ10-5mol.L-1组在0.5 h即明显活化NF-κB(与0 h比较,P<0.05),随后各时间点NF-κB活化效应逐渐减弱。结论AngⅡ刺激HPMEC后能引起NF-κB活性增加,这可能是AngⅡ促炎作用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叶柳青  汪丽萍  王燕  张园  钟梅 《广东医学》2012,33(13):1867-1869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孕鼠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后其血管内皮细胞中的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清洁级SD孕鼠54只,其中48只采用下腔静脉结扎法建立深静脉血栓模型后,随机分为血栓模型组、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PDTC)干预组,分别于术后6、12、24、72 h处死;余6只为假手术组。比较血栓模型组和PDTC干预组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观察其病理学形态,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各组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水平。结果 NF-κB蛋白水平于静脉血栓形成后6 h开始升高,24 h达高峰,72 h后下降。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栓模型组和PDTC干预组各时间点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均显著增强(P<0.05)。NF-κB抑制剂PDTC干预后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的表达显著下降,72 h后血栓重量与长度比值显著低于血栓模型组(P<0.05)。结论孕鼠DVT血管内皮细胞中NF-κB明显激活,并介导血管内皮的损伤,抑制NF-κB的信号通路可能对DVT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7.
高勇  周波  叶世会 《上海医学》2006,29(7):486-487
炎症介质在急性重症胰腺炎(SAP)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核因子κB(NF-κB)是细胞中一个重要的转录因子,它能参与免疫反应、淋巴细胞分化和生长控制等多种生物进程,在细胞因子诱导的基因表达中起关键性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方法,对SAP患者外周血中NF-κB激活变化进行监测,观察NF-κB的改变,以探讨NF-κB蛋白激活在SAP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涌  陈香美 《医学综述》2008,14(9):1307-1310
核因子κB是由Rel/核因子κB家族的多肽成员组成的一组转录因子。它通过经典途径和非经典途径对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也能对细胞增殖和凋亡进行调节。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其他疾病发展过程中细胞因子刺激以及缺氧导致的血管损伤,核因子κB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核因子κB系统和其在血管病变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环氧合酶-2与核因子-κB在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阶段的表达和相关性以及环氧合酶-2可能通过核因子-κB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进程。【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环氧合酶-2与核因子-κB在动脉粥样硬化不同阶段中的细胞定位及阳性面积百分比。在培养的人脐动脉平滑肌细胞中,用逆转录聚合酶链法和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法检测核因子-κB特异性阻断剂PDTC作用后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环氧合酶-2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环氧合酶-2与核因子-κB可见于AS病变中的巨噬细胞、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在斑块肩部尤明显;早期和晚期病变环氧合酶-2与核因子-κB的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明显高于正常(P〈0.05),晚期病变表达最高;晚期病变中易损斑块环氧合酶-2与核因子-κB的表达又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二者的表达存在相关性(r=0.296,P〈0.05);在细胞实验中,PDTC可明显阻断血管紧张素Ⅱ诱导的人血管平滑肌细胞中环氧合酶-2 mRNA和蛋白的表达(P〈0.05)。【结论】环氧合酶-2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而这一过程至少部分由核因子-κB途径介导;环氧合酶-2抑制剂与核因子-κB阻断剂均可能成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核转录因子NF—κB在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NF-κ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因子(TF)表达中的作用。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管内皮细胞表面TF活性。分别采用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法(EMSA)和Western 鲩迹法检测血管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的DNA结合活性和含量。结果:100U/ml TNF-α,^-6mol/l Ang II作用下,内皮细胞表面TF活性明显增高。分别较对照增高1=65倍和1.61倍,TNF-α,AngⅡ处理后细胞核内NF-κB含量明显增加,分别为正常对照组的1.77倍和1.52倍。结论:TNF-α,AngⅡ可增强内皮细胞TF活性,这可能与其促进内皮细胞核转录因子NF-κB的核转位和DNA结合活性有关,进一步证实NF-B在内皮细胞TF诱导表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内血管病变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内血管病变及其机理。方法对28例门静脉高压脾脏和10例正常脾破裂脾脏切除标本,行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Flt-1)的蛋白质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2.
胰源性门脉高压症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Wang CX  Li R  Cai XJ  Peng Z  Liang FQ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6):395-397
目的 探讨胰源性门脉高压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手术治疗经验,尤其是复杂病例和合并症的处理.方法 总结1990年1月至2006年11月收治的26例病例,行脾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并对复杂病例的术中应对措施和方法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7例合并胰腺囊肿者,因囊肿巨大、且不规则无法完整切除而行囊肿空肠Roux-en-Y 吻合;3例因胰腺炎后脾脏与膈肌粘连严重、界限不清,脾脏切除时首先行膈肌局部切开,解剖显露清晰后切除脾脏;2例胰腺肿瘤同时行胰腺体尾部肿瘤切除.结果 除1例术后5 d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5例获得临床治愈,随访2~15年(平均8年)无复发,无消化道出血.结论 脾脏切除、胃底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是治疗胰源性门脉高压症可靠的手术方法,正确诊断、同时处理胰腺原发性疾病及其并发症是治愈胰源性门脉高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门静脉成像在门脉高压症外科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门脉高压症病人的磁共振门静脉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32例病人中的30例显示了清晰的门静脉图像,2例显示不清者手术证实为门静脉血栓形成或海绵样病变.全部病例的胃左静脉都呈不同程度的扩张、迂曲.1例肠系膜上静脉显示有狭窄者也经手术证实.造影过程中也可见到萎缩的肝和增大的脾.结论:磁共振门静脉成像术是评价门静脉的一项快速无创的技术,可提供完整清晰门静脉图像,有助于选择较好的手术方法和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TLR4与NF-κB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和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LR4与NF-κB在49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分析TLR4和NF-κB与非小细胞肺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以及TLR4和NF-κB之间的相关性。结果TLR4和NF-κB在NSCLC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55.1%和69.4%,均显著高于正常肺组织中的15%和10%(P<0.05)。同时还发现TLR4的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5),NF-κB在腺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鳞癌(P<0.05),TLR4和NF-κB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TLR4与NF-κB可能在NSCL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门静脉成像对肝硬化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3例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行门静脉CTA检查,并统计侧支循环的发生部位.受检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双期扫描,后处理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结果 53例中,胃左静脉曲张33例(62%),胃后/短静脉曲张7例(13%),食管静脉曲张40例(76%),食管旁静脉曲张15例(28%),胃底静脉曲张29例(55%),胃/脾-肾静脉分流20例(38%),腹壁静脉曲张19例(36%),直肠静脉曲张3例(6%).结论 MSCT门静脉成像可精确显示各类侧支循环的部位、程度及走行,可为临床治疗前评估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Li ZF  Zhang Y  Gao J  Zhang PJ  Wang JX  Liu XG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3):1088-1091
目的通过观察门静脉高压症(PH)脾亢脾巨噬细胞(MΦ)的Toll样受体4(TLR4)表达变化,探讨其在脾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肝硬化PH脾亢患者20例(脾亢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例(对照组).均收集其手术切除的脾脏标本,采用玻片贴壁法分离培养脾脏MΦ;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脾脏MΦTLR4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分析结果;鸡红细胞吞噬法检测MΦ的吞噬功能;鲎试剂法检测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进行两组各项指标之间的比较,并对脾亢组各指标之间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脾MΦTLR4的表达量(免疫组化染色深度),脾亢组为109±32,对照组为62±5,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脾MΦ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脾亢组分别为12.6%±3.0%、0.146±0.035,对照组分别为6.9%±0.5%、0.076±0.008,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血清内毒素水平,脾亢组为0.28 EU/ml±0.21 EU/ml,对照组为0.054 EU/ml±0.014 EU/ml,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脾亢组MΦ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与TLR4的表达量显著正相关(r=0.601,P<0.01;r=0.553,P<0.05),与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724,P<0.01;r=0.506,P<0.05),MΦTLR4的表达量与血清内毒素水平显著正相关(r=0.525,P<0.05).结论 PH脾亢脾MΦ的TLR4表达明显增多, "内毒素血症→脾脏MΦToll样受体活化→MΦ吞噬破坏血细胞增多"是PH脾亢发生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Jiang P  Zhao JM  Zhang ZT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8):3440-3443
目的 观察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接受门腔分流手术后,经门静脉输入肝营养因子(促肝细胞生长素、胰岛素)对肝脏功能、病理改变及纤维化程度的影响.方法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人正常对照组、肝硬变模型组、生理盐水(NS)治疗对照组、促肝细胞生长素(HGF)治疗组、胰岛素(INS)治疗组、促肝细胞生长素+胰岛素(HGF+INS)治疗组.各治疗组大鼠行门腔静脉端侧分流术后给予相应肝细胞营养因子,治疗结束时,取血测定肝功能,取肝组织进行肝硬化分级.结果 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HGF治疗组(42.0±9.5)U/L、HGF+INS治疗组(30.1±4.1)U/L明显低于NS组(56.5±12.4)U/L;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HGF治疗组(172.9±42.8)U/L、HGF+INS治疗组(133.7±21.2)U/L明显低于NS组(266.9±81.5)U/L;血清透明质酸(HA):HGF治疗组(435.4±127.7)μg/L、HGF+INS治疗组(322.5±52.3)μg/L明显低于NS组(563.0±146.4)μg/L,层粘连蛋白(LN)较NS组明显降低(均P<0.05);各治疗组肝脏纤维化评分、Masson染色胶原沉积面积均较NS治疗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1).结论 肝硬变大鼠接受门腔分流手术后,经门静脉输入肝营养因子(促肝细胞生长素+胰岛素)可以有效的改善大鼠的肝功能及肝细胞损害,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静脉高压大鼠的肝脏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Shen M  Zhu KS  Meng XC  Zhang JS  Liu LY  Shan H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11-2915
目的 以内镜为标准,前瞻性评价320排CT诊断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EV)的能力,并预测EV发生破裂出血风险.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9年3至11月69例经临床确诊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进行上腹部320排CT动态增强扫描,在CT检查1周内,均进行内镜检查.由2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观察者1、2)独立CT阅片,对EV进行诊断并分级为大EV(≥5 mm)和小EV(<5 mm).应用kappa(κ)检验比较2位观察者间以及观察者与内镜间诊断EV分级的一致性;并以内镜为标准,计算2位观察者诊断EV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应用相关性分析评价CT测量的EV直径与内镜所见"红色征"的相关性.结果 69例患者,内镜诊断EV56例,其中大EV41例、小EV15例.两位观察者诊断EV的一致性较好,κ值为0.94.2位观察者与内镜诊断EV分级的一致性也较好,κ值均为0.77.观察者1诊断EV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69%、87%、93%和75%;观察者2诊断EV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77%、87%、95%和71%.但CT诊断大EV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2位观察者均分别达到95%、100%、97%、100%和93%.2位观察者CT诊断的大EV与内镜"红色征"均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r分别为0.731(P<0.01)和0.718(P<0.01).结论 320排CT可明确诊断EV的严重程度,预测EV发生破裂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