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罗永坚 《医学文选》2000,19(5):768-77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AIS)是当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急症。其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极高。因此研究不断改进与提高对 AIS的诊治水平极其重要 ,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和康复手段 ,关键强调早期治疗。现结合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 支持治疗   AIS病灶之核心周围的脑组织水肿是继发的病理改变 ,可导致脑疝形成 ,为早期死亡原因。这期间高渗脱水剂治疗可有效防治 ,若与利尿剂合用可增强降颅内压作用 ,有利于减轻心肺负荷和肾毒性。无效应及时外科手术减压。1.1 监测血压 无论是否有高血压病史 ,急性卒中患者的血压均有一短时间的升高 [1 ] ,…  相似文献   

2.
张敏 《河北医学》2012,18(8):1138-1141
目的:探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作用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中医康复治疗和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 、ADL评分显著比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可有效缓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降低致残率,改善并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疗效显著,是促使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功能快速恢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淑梅 《当代医学》2016,(33):133-134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的影响.方法 对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2组,各48例,以采用内科基础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以在内科基础治疗基础上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的患者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生活活动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NISSS)评分进行观察.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DL、NIH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钟盛武 《医学文选》2002,21(6):869-870
急性脑卒中是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之一。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时 ,血糖应急性增高造成能量供给和利用障碍 ,使临床症状加重 ,影响预后 ;而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 ,不仅临床表现重 ,而且预后也差 ,其死亡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者。为探讨血糖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关系 ,现将我院1 999~ 2 0 0 0年共收住院的 2 1 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水平分组研究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2 1 8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 995年第 4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 CT证实排除出血性脑卒中 ,根据既往是否有糖…  相似文献   

5.
6.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最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法是有选择地进行溶栓治疗.tPA是唯一经FDA批准用于临床的溶栓药.自欧、美两个大型试验[1,2]证明该药治疗AIS有效以来,tPA治疗AIS的临床及实验研究又有了较大进展.笔者复习近年有关文献,综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进展.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为便于临床更好地了解本病的药物治疗现状,现参考近期文献作一系统概括。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3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照 MRI 检查是否伴有无症状脑梗死将患者分为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组与非无症状性脑梗死(非 SCI)组,其中 SCI 组62例,非 SCI 组73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分别对两组患者发生脑卒中2周及3个月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并对两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3年内复发率、死亡率进行统计比较。结果:SCI 组与非 SCI 组两周及3个月 VCIND、VD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3个月后两组患者认知功能损害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所占比例仍较高。虽然非 SCI 组两周及三个月 VCIND 发生率较 SCI 组高,但 SCI 组两周及三个月显示出更高的 VD 趋势。与卒中后2周比较,非SCI 组患者总体认知功能显著改善,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显著改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 SCI 组与两周时比较,卒中后3个月 SCI 组总体认知功能及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无显著改善,无统计学意义。SCI 组不能抬起上肢、不能独立行走及3年内脑梗死复发率、3年内死亡率均显著高于非 SCI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症状性脑梗死对首发急性脑卒中患者显示出更高的 VD 趋势,会进一步加重脑卒中患者认知的损害,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脑梗死复发率及死亡率。在临床上应重视对 SCI 的诊断,并使患者对 SCI的危害得到充分的认识,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压控制原则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变化十分常见,对血压变化的处理原则存在诸多争议,如何正确、规范地处理这些问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作者复习急性脑卒中血压防治指南,旨在阐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高血压处理原则。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患者首发症状性急性脑卒中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1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其中50例合并SCI,纳入SCI组,其余136例未合SCI,纳入非SCI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缺血性心脏病是SCI发病的相关因素(P<0.05),其中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缺血性心脏病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SCI的首发症状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重,梗死面积大,预后较差,疾病进展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临床医师应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无症状脑梗死(Silent cerebral infarction,SCI)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potential,ERP)N400的变化,分析SCI患者的语言功能损害特点.方法 收集SCI患者(SCI组)和健康成人(对照组)各82例,分别进行N400检测,将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SCI组的N400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降低(P<0.05).结论 SCI患者虽然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语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减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2例EH患者为EH组,根据是否合并缺血性脑卒中分为单纯EH组(n=40)与EH并发缺血性脑卒中组(n=42),选取血压正常者80例为对照组。超声检测EH组与正常组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强度。结果:EH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粥样斑块面积、斑块回声强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越严重,斑块面积越大,颈动脉的狭窄程度越高(P<0.05);单纯EH组的颈动脉斑块大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内-中膜厚度小于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组(P<0.05)。结论:E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高于血压正常者,且EH合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登记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一、二、三、四附属医院及包钢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连续观察3d内血压,记录随访3、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0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前3 d血压水平与预后呈U型关系,即当收缩压为140~159 mmHg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残疾和复发率最低,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死亡/残疾和复发率均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有密切关系,入院3d内血压的处理应谨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根据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给予不同剂量降纤酶治疗,探讨降纤酶个体化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疗效.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72 h内)患者随机分为2组,降纤酶组30例,对照组30例.降纤酶治疗组根据治疗前血浆Fm水平>4 g/L,2-4 g/L,1.3~2 g/L分别给予首剂降纤酶15 U,10 U,5 U,给药后每12 h监测一次血浆FIB水平,当血浆FIB水平>1.3g/L时再次给予降纤酶5U,维持患者血浆FIB水平在0.7-1.3 g/L之间达7 d时间,检测治疗前及治疗7d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活化部分凝血激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并在治疗14d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SS)和3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ADL)量表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治疗7 d降纤酶组血浆PT、APTT延长,Pg下降,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2)治疗14 d降纤酶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3)临床疗效降纤酶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5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4)治疗后3个月日常生活活动量表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但(独立+轻度依赖)比例降纤酶组为93.3%,对照组为7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5)治疗期间降纤酶组无颅内外出血,随访3个月无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基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应用降纤酶治疗急性脑梗死能快速平稳降低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化降纤酶治疗安全有效.
Abstract:
Objectives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defibrase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lasma fibrinogen (FIB)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 Methods Sixty patients with ACI (within 72 h after onset)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defibrase group (n=30) and control group (n=30). The patients in defibrase group received intravenous defibrase infusion at different first doses (15, 10, and 5 U) according to plasma FIB level (>4 g/L, 2~4 g/L, and 1.3~2 g/L) before treatment. Plasma FIB was measured every 12 h after the first dose of defibrase, and when plasma FIB was over 1.3 g/L, intravenous infusion of 5 U defibrase was given to maintain plasma FIB within the range of 0.70~1.13 g/L over a period of 7 days. The plasma prothrombin time (PT), 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 and FIB before and after the 7-day treatment were measured, and the scores of Chinese stroke scale (CSS)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after 3 month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fter 7 days of treatment, plasma PT and APTT were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lengthened and plasma FIB was lowered in defibrase group. The scores of CSS improved in defibrase group after 14 days of treatment, show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clinical effective rate was 80% in defibrase group,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50%). The scores of ADL after 3 months were similar between the 2 groups, but the percentage of independent living and mild dependency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defibrase group (93.3% vs 70.0%). No intracerebral and extracerebral hemorrhage occurred in defibrase group the during treatment, no did death occur after 3 months of treatment. Conclusion Defibrase therapy based on plasma FIB level can rapidly and effectively lower plasma FIB, reduce neurological impairment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ACI.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发生者和未发生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特征。结果:700例TIA患者在随访期有186例发生脑梗死,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且多为同侧发生;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93例,发生脑梗死65例;重度颈动脉狭窄82例,发生脑梗死64例;溃疡斑73例,发生脑梗死58例,其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或伴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TIA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狭窄程度以及溃疡斑与脑梗死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动态变化与预后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血浆D -二聚体在急性脑梗死 (ACI)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和预后关系。方法 采用Latex半定量法动态检测 93例患者及 2 0名正常对照者血浆D 二聚体变化 ,分析其与梗死面积大小 ,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与病情及预后关系密切 ,其中大梗死组血浆D 二聚体升高水平高 ,持续时间长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 ,预后越差 ,与中、小梗死组比较 ,差异显著 (P <0 .0 1)。结论 ACI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D 二聚体越高 ,持续时间越长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头颅CT指导下静脉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两组患者各60例均常规进行原发病的对症治疗,低分子肝素静注,阿司匹林口服,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CT指导下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指导下行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改善血液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颈动脉狭窄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梗死复发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筛查出轻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42例及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患者77例,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脑梗死的复发率的差异。结果 42例轻度颈动脉狭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随访期内脑梗死复发5例(5/42),而77例中度颈动脉狭窄组有19例复发(19/77),中度颈动脉狭窄组复发率明显高于轻度颈动脉狭窄组(P<0.05)。结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严重程度与脑梗死的复发有关,颈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是青年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青年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刘春洁  张茁  高天理 《北京医学》2006,28(9):544-546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反应蛋白(CRP)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住院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0例,行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结果分为颈动脉狭窄组、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颈动脉内膜正常组,应用德国BN ProSpec系统以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浓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颈动脉狭窄组的CRP为(12.163±1.407)mg/L,高于颈动脉内膜正常组[(1.593±0.120)mg/L]和颈动脉内膜斑块形成组[(5.027±0.557)mg/L],有显著性差异(P<0.05),余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颈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清CRP水平密切相关,将二者结合起来,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治疗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