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 Hcy)、 C 反应蛋白( CRP )、D-二聚体( DD )及纤维蛋白原( FBG)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 ACI )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89例经临床及影像学确诊的ACI患者( ACI组)和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比较两组研究者及ACI 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的差异,分析ACI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ACI组患者Hcy、CRP、DD、FBG水平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P<0.05、P<0.01);ACI中梗死面积组及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均显著高于小梗死面积组( P<0.05、P<0.01),而大梗死面积组患者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显著高于中梗死面积组( P<0.05);ACI患者血浆Hcy水平与CRP、DD、FBG水平均呈正相关( r=0.512、0.553、0.491, P<0.05)。结论:血浆Hcy、CRP、DD及FBG水平与ACI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四者联合检测有助于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并判断梗死面积,指导ACI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胡东旭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5):3334-333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脑钠肽(BNP)以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与健康体检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CRP、BNP和D -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健康体检者相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相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CRP、BNP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CRP、BNP、D-二聚体水平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病情严重程度,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和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将2012年6月-2013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40例列为研究对象,根据CT或MRI所示病灶大小将其分为大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15例、小面积脑梗死组(病灶直径〈5cm)25例;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正常人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与正常对照组血清Hcy、D-二聚体的水平,及比较不同梗死病灶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结果40例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5.18±2.73)μmol/L,(1.68±0.45)mg/L,分别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5例大面积脑梗死灶组Hcy、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17.23±3.46)μmol/L,(1.72±0.35)mg/L,均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病灶组,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各种指标均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的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将HCY和D-二聚体作为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有利于减少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脏肌钙蛋白I(cTnI)、脑钠尿肽(BNP)及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38例,选取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45例及45例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hs—cRP、BNP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1)AMI组与UAP组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明显高于SAP组及对照组,AMI组高于UAP组,SAP组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组hs—CRP和cTnI的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3)经过6个月的随访,发现有18例患者发生MACE,MACE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MACE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cTnI、BNP及D-二聚体水平均与ACS患者的冠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董为民 《广西医学》2014,(3):294-296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 AP )患者血液 D-二聚体及炎性因子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107例,其中44例为重症急性胰腺炎( SAP)患者,63例为轻症急性胰腺炎( MAP)患者,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D-二聚体、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与121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AP组、MAP组的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均明显升高( P<0.05);SAP组的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均高于MAP组(P<0.05);107例患者治疗后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清D-二聚体、IL-6和CRP水平对AP的诊断及严重程度的预测、临床疗效的评价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邓斌  杜小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2):77-78,8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2008年6月~2010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0例,设立为梗死组,另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100例设为健康对照组,分别比较分析两组不同病灶及不同程度的Hcy、hs—CRP、DD的含量。其中Hcy、hs—CRP采用日本东芝TBA-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D-二聚体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的110例患者血清中Hcv、hs—CRP、DD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上述指标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②大梗死病灶患者的Hcy、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中小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③重度梗死病灶患者的Hcv、hs-CRP、DD的含量明显高于轻度、中度梗死病灶的含量(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Hcy、hs-CRP、D-二聚体关系密切,上述各指标将逐渐成为临床诊断急性脑梗死的常规检测指标,对脑梗死患者进行上述各指标的检测,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从而起到重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在小儿SIR向MODS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儿科病例130例,其中SIRS组95例,非SIRS组35例,SIRS组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分别测定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结果①人院后24h内SIRS组CR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而血小板则明显降低(P〈0.01)。⑦入院后24hMODS组CR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而血小板则低于非MODS组(P〈0.05)。③1周后SIRS组CRP仍高于非SIRS组(P〈0.05),但其D-二聚体和血小板与非SIRS组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1周后MODS组CRP仍高于非MODS组(P〈0.05)、但两组D-二聚体和血小板则无显著差异(P〉0.05)。⑤6例死亡患儿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在入院后第3、第5和第7天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RS患儿CRP、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降低,合并MODS时上述变化进一步加剧,随着病情改善可恢复正常。CRP、D-二聚体升高和血小板降低是SIRS患儿病情危重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东菱迪芙治疗腔隙性脑梗塞患者后血浆D-二聚体(D-Dimer)及纤维蛋白原(FIB)变化。方法:将120例腔梗患者随机分为东菱迪芙组和常规治疗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神经细胞营养药和常规药物,而东菱迪芙组在第1,第3,第5,第7天加用东菱迪芙治疗;同时设有急性脑梗塞(ACI)组30例,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治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结果:治疗前腔梗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低于急性脑梗塞患者(P〈0.05);东菱迪芙治疗后第7天,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FIB明显降低(P〈0.05);第14天,D-二聚体与治疗前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东菱迪芙使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纤溶活性增强,凝血活性相对减弱,促进微血栓溶解。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探讨二者与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因ACS入院的患者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UAP组,72例)、急性心肌梗死组( AMI组,30例),另选取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的关系。结果:AMI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UAP组及对照组(F=3.298、5.082,P<0.05),UAP组与对照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AP组血清降钙素原、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积分无关(P>0.05),AMI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523,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水平与冠状动脉内的炎症反应及斑块的稳定性有关,而D-二聚体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的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D-二聚体(D—dimer)变化与疾病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CA-1500型全自动血液凝固仪检测4种疾病及治疗前后血浆中D-二聚体的含量变化。结果 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硬化者血浆D-二聚漆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1),而慢性肝炎(轻度)增高不明显(P〉0.05),而且不同临床分型肝炎患者之间D-二聚体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肝炎患者病情的加重,D-二聚镕含量递增。同时,急性心肌梗死组和脑外伤组也较正常对照组高(P〈0.05,P〈0.01)。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不仅可以反映患者呈现不同程度的纤溶亢进,而且是一项鉴别原发性纤溶和继发性纤溶以及监测溶栓治疗的有价值的指标,同时也可以作为肝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方法对180例ACI患者行CT检查,并于发病后24-72小时内行血浆D-二聚体测定,对比分析ACI患者CT表现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关系。结果 ACI患者额叶、颞叶、顶枕叶和基底节等不同梗塞部位与血浆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梗塞大小与ACI患者的D-二聚体含量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与病灶大小有关,与病灶部位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感染与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前1周的感染病史,检查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血沉、胸片,并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结果6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12例(19%)前.1周有感染的临床征象,其中肠道感染5例,呼吸系统感染7例;白细胞异常增高3l例(49.2%);血沉增快13例(20%);脑梗死组血清CRP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与CRP的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感染与脑梗死之间具有明显的关系,可作为脑血管病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脂蛋白a[Lp(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于入院次日清晨抽血检测其Lp( a)、CRP、D-D、FG的含量。同时选择性别和年龄相似的健康查体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结果:①急性脑梗死组Lp(a)、CRP、D-D、FG的值分别为(425.13±85.11)mg/L、(16.32±5.21)mg/L、(285.11±116.33)ng/mL、(7.11±3.26)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②不同梗死面积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组间Lp(a)、CRP、D-D、FG的水平呈现大梗死灶小梗死灶腔隙性梗死的趋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血液中Lp( a)、CRP、D-D、FG的水平关系密切,Lp( a)、CRP、D-D、FG水平预测患者的梗死面积、病情严重程度。检测此类项目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血清中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不同含量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脑水肿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微粒化增强免疫固定试验测定152例ACI者入院第2 d血清中OX-LDL、HS-CRP含量水平,并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组)作对照。同时观察入院第2 d血清中OX-LDL、HS-CRP不同含量水平者入院第1、3、5、7 d双侧大脑半球脑电阻抗扰动系数。结果ACI早期血清中OX-LDL、HS-CRP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入院第2 d血清中OX-LDL、HS-CRP不同含量水平第1 d各组间患侧、健侧电阻抗扰动系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第3 d较第1 d患侧、健侧电阻抗扰动系数均明显升高(P<0.05,P<0.01),但OX-LDL、HS-CRP含量水平越高,患侧、健侧电阻抗扰动系数升高越明显(P<0.05);第7 d较第3 d患侧电阻抗扰动系数均明显降低(P<0.01),但OX-LDL、HS-CRP含量水平越低,患侧电阻抗扰动系数降低越明显(P<0.01)。结论ACI患者早期血清中OX-LDL、HS-CRP含量水平明显升高。其早期含量水平越高,脑水肿形成后越严重;含量水平越低,脑水肿形成后越轻,且消退越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早期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水平对ACI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微粒化增强免疫固定试验测定265例ACI患者入院第2d血清中HS-CRP含量水平,另设30例健康人作对照。同时对入院时HS-CRP不同含量水平ACI患者入院后出血性转化(HT)及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发生率、病死率、生存者预后生活质量等进行分析。结果ACI组患者早期血清中HS-CRP含量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本组共发生HT者31例,发生率为11.70%。且早期血清中HS-CRP含量水平越高HT发生率越高(P〈0.05)。死亡26例,病死率为9.81%。早期血清中HS-CRP含量水平越高ACI患者病死率越增加(P〈0.05)。发生MODS者28例,发生率为10.57%。HS-CRP含量水平越高ACI患者MODS发生率越高(P〈0.05)。早期血清中HS-CRP不同含量水平各组间生存者入院时NDS、ADL虽然存在差异,但各组间NDS、ADL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其含量水平越高出院时NDS、ADL越降低(P〈0.05)。结论ACI组患者早期血清中HS-CRP含量水平明显升高,其含量水平越高HT及MODS发生率、病死率等升高或增加、且生存者预后生活质量越降低。  相似文献   

16.
周晶 《中原医刊》2011,(2):45-46,4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按梗死体积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分组,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和IL-8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脑梗死组CRP、IL-6和IL-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梗死组、中梗死组、大梗死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依次逐级升高(P〈0.05),轻型组、中型组、重型组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IL-6和IL-8水平升高,与脑梗死体积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密切相关,检测CRP、IL-6和IL-8有助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樊淑敏 《中原医刊》2011,(14):50-5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以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h—CRP和IL-6水平,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评定。并以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一6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两组ND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较常规治疗组下降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有助于ACI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胡奎 《四川医学》2014,(2):253-25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C反应蛋白(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118例健康对照者血CRP、Hcy和HbA1c水平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血CRP、Hcy和HbA1c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发者高于首发者(P〈0.05),并与脑梗死灶大小和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对脑梗死高危人群,血Hcy、CRP及HbA1c水平可预测或评估脑梗死的发生风险、严重程度及复发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胱抑素-C(Cys-C)在急性脑梗死(ACI)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中的水平变化。方法:选取ACI患者278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其并发SIRS、MODS情况分为3组:单纯ACI组(SACI组)166例,单纯并发SIRS组(SIRS组)47例,并发SIRS致MODS组(MODS组)65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PETIA)测定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a(LPa)水平,观察各组血清Cys-C水平变化情况及其与hs-CRP、LPa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各组血清Cys-C、LPa、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观察组组间比较,SIRS、MODS组患者升高更为明显,以MODS组更为突出(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Cys-C水平与hs-CRP、LPa呈正相关。结论:Cys-C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可能参与了ACI并发SIRS、MODS,并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68例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及68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CRP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CRP、颈动脉IMT及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组不稳定性斑块、稳定性斑块及无斑块组血清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CRP组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高于低CR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类型、血清CRP与急性脑梗死关系密切,CRP能间接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是脑梗死病情轻重和预测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