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多排螺旋CT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临床怀疑结肠肿瘤的患者,行多排螺旋CT充气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仿真内窥镜(CTVE)、表面遮盖(SSD),透明显示(Raysum)等多种三维成像,分析其图像特征,并与纤维内窥镜(FC)、手术所见对照分析,讨论多排螺旋CT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病例均经FC检查发现病变后行螺旋CT检查。本组中有7例诊断为结肠多发息肉,SSD与钡灌肠相似,CTVE对息肉样病灶数无FC发现的多,CTVE与MPR各平面二维影像相比,MPR能够更好的显示病灶。结论:多排螺旋CT可1次屏气完成扫描,较好的避免了呼吸运动和结肠蠕动的影响,结合强大的计算机后处理功能,进行多种图像重组,既能准确实现病变区腔内的情况,又可以观察黏膜下、肌层、浆膜层的病变及其腔外情况,并可以观察病变与邻近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及远处转移情况,弥补了纤维内镜及钡剂透视单一显示病变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报告新生儿全结肠无神经节症18例X线所见,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腹部平片(17例)显示:中上腹小肠胀气伴液面15例,直肠少气或无气16例,无1例结肠胀气,钡灌肠(18例)显示:结肠细小5例,结肠宽径正常13例,但肠管形态多不正常(包括僵直9例,锯齿状改变7例,结肠短缩12例,直肠壶腹消失14例),排钡延迟11例,钡灌肠检查对鉴别小肠闭锁,胎粪性肠梗阻,粘连性肠梗阻及其它类型先天性巨结肠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的检查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64排螺旋CT对26例临床高度怀疑结、直肠疾病的患者进行扫描及图像后处理与纤维结肠镜及钡剂灌肠比较,参照手术病理对三维成像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 本研究26例行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检查,其中24例行结肠镜检查、7例行钡灌肠检查、19例行手术病理证实.结论 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是一项安全,非创伤性和有发展前景的结肠影像检查新技术,将为结肠病变检查开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先天性巨结肠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张,是小儿常见的先天性肠道畸形,钡透检查可见到典型的痉挛肠段和扩张肠段,排钡功能差,是确诊先天性巨结肠的重要手段,而钡透前灌肠是否彻底直接影响钡透检查的准确性,2000.01—2007.03本科共收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25例,将其钡透检查前灌肠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 探讨低张造影剂灌肠后CT扫描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意义。②方法 对ll例内镜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早期结肠癌病例进行分析,术前均采用低张阳性造影剂灌肠或低张水灌肠CT扫描。③结果 ll例早期结肠癌中,直肠7例.乙状结肠2例.降结肠1例,升结肠1例。良恶性诊断符合率为63.6%(7/11)。④结论 低张灌肠造影CT扫描对早期结肠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而对肿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结肠仿真结肠镜(CTVC)与电子结肠镜检查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例患者均先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再行螺旋CT容积扫描,将结肠仿真结肠镜成像与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者中结肠癌(16例)以手术病理确诊为标准,电子结肠镜与仿真结肠镜对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100%,但CTVC检查同时还发现肠道外转移灶4例.电子结肠镜下检出结肠息肉(6例)11个病灶,CT仿真结肠镜检出(5例)8个病灶,诊断符合率83%,病灶检出率为73%.结论 CT结肠仿真结肠镜检查是一种无创、安全、可靠的技术,对肿瘤的诊断与电子结肠镜有同样高度敏感性,并能发现结肠以外病灶,但对结肠小息肉检查敏感性不高.  相似文献   

7.
结肠CT仿真内镜成像中结肠以外的额外C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CT仿真内镜成像在结肠病变检查中发现的额外病症出现的频率及其临床重要性。[方法]可疑肠道病症157例病人进行多层螺旋CT(GE Light—speed Ultra16排MSCT)仿真内镜成像和结肠镜检查。结肠癌136例(均经结肠镜及手术病理证实),其他21例。全结肠扫描采用仰卧和俯卧两种体位,层厚1.25mm,螺距1.75:1,120kV,俯卧位电流240mA,仰卧位50mA。结肠以外的CT病症依临床后果分为重要、一般和不重要3种类型。[结果]28例(17.8%)发现为重要临床意义的结肠以外病症,包括肝转移瘤(n=10例)、肝实质性占位(n=5例)、肝血管瘤(n=2例)和胸水(n=2例)。27例(17.2%)为一般病症,包括脂肪肝(n=8例)、胆囊结石(n=7例)、胆囊管结石(n=3例)、卵巢囊肿(n=2例)。56例(35.7%)为不重要病症,包括肝囊肿(n=29例)、肾囊肿(n=15例)、肝脾钙化(n=8例)。结肠CT仿真内镜在26例(16.6%)中检查到以前不知道而有着重要临床意义的结肠外病灶。[结论]CT仿真内镜成像是结肠病变很有价值的先进影像学检查手段,同时对于发现结肠以外的病症也很有价值,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CT仿真结肠内窥镜对大肠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CT仿真结肠内窥镜(CTV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6例临床高度怀疑结、直肠疾病的患者进行CTVC检查,其中24例同时行结肠镜检查,7例行钡灌肠检查,1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正常结肠2例,大肠息肉4例,结肠癌14例,直肠癌3例,大肠癌术后复查3例。结论:CTVC是一项安全、非创伤性和有发展前景的结、直肠影像学检查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剂量扫描联合迭代模型重建(iterative model reconstruction,IMR)条件下,CT结肠成像(CT colonogra? phy,CTC)在结肠占位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本院30例经肠镜证实为结肠癌或结肠息肉的患者,均予生理盐水灌肠后采用 80 kV低辐射剂量行双期增强扫描,所得原始图像采用IMR及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根据所显示病变的 影像特征评价该方法在结肠占位筛查中的可行性。结果: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扫描。19例结肠癌 CT表现为不规则管壁增 厚、管腔狭窄、肠腔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双期增强后病灶表现为明显强化,图像可以清楚地显示结肠占位的部位、大小及形 态,同时可显示肠管外侵犯程度;11例结肠息肉,直径约0.4~4.0 cm,双期增强后病灶均表现为明显强化。所有患者的CT诊断 均得到了手术病理确诊。结论:低剂量 IMR结肠 CTC能显著降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且能满足临床发现与诊断病灶的要 求,是结肠镜的一种很好的补充检查手段,可用于结肠占位性病变的筛查及术前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螺旋CT在结肠肿瘤伴肠梗阻检查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结肠肿瘤伴肠梗阻病例的螺旋CT检查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螺旋CT在结肠肿瘤伴肠梗阻的诊断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对结肠肿瘤伴肠梗阻较准确地进行病变定位、良恶性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治提供直观、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治疗前诊断结肠肿瘤伴肠梗阻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螺旋CT检查在结肠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8例临床可疑结肠癌患者,均进行腹部常规CT扫描和做好肠道准备的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扫描,然后分别与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检出率。结果 (1)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显示:28例临床可疑结肠癌患者中检出病灶39个。结肠癌17例,包括乙状结肠癌6例,直肠癌4例,升结肠癌4例,降结肠癌3例;直肠息肉6例;乙状结肠息肉3例;结肠炎2例。与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比较,常规CT检查共检出病灶6个(15.3%),均为直径(T)≥30 mm的病灶;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检出病灶33个(84.6%),其中3 mm≤T<5 mm 7个,5 mm≤T<10 mm 7个,10 mm≤T<20mm 5个,20 mm≤T<30 mm 6个,T≥30 mm的病灶8个。两种检查的病灶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纤维结肠镜病理检查显示,肿瘤侵犯浆膜外有11例,常规CT检出8例(8/11),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检出10例(10/11),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检查作为一项无创的临床检查项目,对结肠病变检出率较高,并且对病变的分期有一定的价值,可以作为结肠肿瘤的筛查、术前评估及术后的随诊复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肛门直肠测压法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HD)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24例经组织学确诊为HD的患儿,同时作肛门直肠测压(PC Polygraf HR型胃肠动力监测仪)及钡灌肠检查。结果:肛门直肠测压地对HD的确诊率为91.7(22/24),钡灌肠则为79.2%(19/24),两方法的差异无显著性(P=0.5212)。结论:肛门直肠测压是一种安全、简便、无损伤性的肛门直肠功能检查方法,可首选用于小儿HD的筛选。对于测压阴性而临床又高度可疑HD者,可进一步做钡灌肠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评价无症状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及敏感性。方法:对健康查体中CT发现脑梗死或疑似脑梗死,经MRI复诊确诊,并询问以排除以往有症状的脑梗死史,同时进行影像学分类及病因追查。结果:本组70例中,CT检出腔隙性脑梗死灶59例(占84.3%),共检出病灶170个;UR检出70例(100%),共检出病灶248个,比CT多检出78个病灶。结论:比较影像学评价,CT、HR是发现无症状脑梗死最有效的检查方法,在显示病灶方面,MR比CT敏感性、特异性高。MR多序列的信号改变可相互印证,尤其是DWI序列可发现超急性脑梗死、FLAIR序列可发现缺血灶,MR是无症状脑梗死最有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温群  蔡元坤  赵加应 《重庆医学》2013,42(14):1625-162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结肠成像技术(CTC)结合其后处理技术诊断结直肠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87例结直肠疾病患者行结肠充气螺旋CT扫描,利用随机附带软件进行CT结肠成像、多平面重建(MPR)和容积再现技术等观察评价CTC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作用。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满意的结肠后处理图像,CTC结合MRP和容积再现技术,对结直肠疾病作出了准确的诊断,187例患者CT检查发现结直肠癌39例,并且发现肠外病变84例。结论 CTC及其后处理技术能良好的显示结直肠疾病,作为结直肠疾病常规的筛查手段应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POSSUM(患病率和病死率的生理学与手术严重度评分)和P—POSSUM作为评分工具在普外科患术后评分中被证明是有效的。近期一种结肠直肠特异性POSSUM已用于病死率的预测。该研究旨在评价与比较POSSUM、P—POSSUM及结肠直肠POSSUM对于单纯和复杂性的结肠直肠术后病死率预测的准确性。方法:对连续的347例进行了一项单纯或大型复杂结肠直肠切除术患(321例择期手术,26例急诊手术),采用POSSUM、P—POSSUM及结肠直肠POSSUM评分,检验其观察的和预期的患病率和病死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操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这3项预测病死率评分工具的准确性。结果:对347例连续患(中位年龄69岁,极差34—92)进行了评价。71例(20.5%)患出现术后并发症及15例(4.3%)患死亡。观察的与预期的POSSUM患病率和病死率比值分别为0.71和0.68,POSSUM的ROC下面积为0.752;观察的与预期的P—POSSUM病死率比值为0.71,其ROC下面积为0.749;观察的与预期的结肠直肠的POSSUM病死率比值为0.75,其ROC下面积为0.781。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影像学特征,提高早期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2012年7月共20例经X线诊断并经外科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病例的影像表现。结果:患儿腹部平片表现为肠管不同程度管状积气。钡剂灌肠检查中10例表现为直肠远端狭窄;6例表现为乙状结肠远端、直肠狭窄,均无明显扩张段及移行段;3例无明显可见的狭窄段、移行段及扩张段;仅1例表现有明显狭窄段、移行段、扩张段。20例患儿24~48 h随访均可见不同程度钡剂潴留。结论:钡剂灌肠造影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首选检查;X线影像表现往往不典型,需要与类似疾病进行鉴别后根据排钡情况及临床表现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17.
张通地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17):160-160
目的:分析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探讨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17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和腹部平片、钡灌肠的X线表现。结果:17例腹部平片均表现为肠腔充气,其中有13例低位结肠梗阻;钡灌肠检查16例见典型X线征象,痉挛段、移行段、扩张段;1例不典型X线征象,直肠段局限性切迹,24小时随访均有钡剂潴留。结论:钡灌肠检查是诊断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直观的方法,对病变的定位及度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结肠充气多层螺旋CT(MSCT)检查在诊断结肠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经纤维结肠镜证实的39例结肠肿瘤患者,均行腹部常规CT扫描和结肠充气MSCT增强扫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结肠充气MSCT检查对结肠肿瘤的检出率(84.6%)显著高于常规CT检查(15.3%);结肠充气MSCT与纤维结肠镜对肿瘤侵犯浆膜外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肠充气MSCT对肿瘤的周围组织侵犯、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能清楚显示.结论 结肠充气MSCT检查不仅能检出较小病灶,而且还能显示病变大小、侵犯范围、周围淋巴结及远处脏器的转移情况,在结肠肿瘤的诊断中具有自身的优势,为临床分期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准确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并与病理相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41例,其中男39例,女2例,年龄30~75岁,平均60.2岁。41例患者中25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影像学重点观察病灶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强化特征、强化方式等。结果41个患者,共发现60个病灶;单侧单发51例(75.6%),单侧多发和双侧多发共10例(244%);其中位于腮腺浅叶41个病灶(68.3%)。病灶最大径0.6cm~4.6cm,平均2.5cm。60个病灶中,圆形/卵圆形45个(75%);边界清晰者58个(96.7%)。25例行CT检查共发现35个病灶,增强扫描,病灶不均匀强化者25个,其中多以大于2.5cm的病灶为多。16例行MR检查共发现25个病灶,其中,T1WI多表现为等、稍高信号,T2WI全部信号为混杂信号,增强后病灶呈轻中度强化者20个,明显强化5个。相应的病理所见:肿瘤多呈圆形、卵圆形或扁圆形,包膜完整,可见多个不规则的囊腔,内含浆液或黏液样物质。光镜:肿瘤由上皮成分和淋巴样组织构成。结论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患者腮腺后下方出现单发或多发病灶,边界清楚,内部密度或信号不均匀,CT或MRI有中度以上的强化者,通常提示腺淋巴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何剑  祝跃明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2):1358-1359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多层螺旋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检查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肠脂垂炎的多层螺旋CT资料,观察病灶的形态、大小、密度、部位及周围表现.结果 20例病灶呈现戒指样或卵圆形;大小为1.5 cmx2.5 cm~3.1 cmx5.0cm;病灶呈现脂肪性密度,肿块中心密度低,周围密度高:病灶位于结肠壁旁,回盲部5例,升结肠旁1例,降结肠旁3例,乙状结肠旁1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对病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