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采用逐级递增负荷踏车试验测定26名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与无氧阈并与在相应心率下二维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测得的左心室形态和机能各参数比较。左室舒末内径与(?)O_(2max)、左室泵血功能某些参数在AT和AT以上和(?)O_2有显著相关,但不同个体在相应心率下相关较低,而同一个体(或组)在整个试验过程中自身比较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
<正> 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在渐增的和稳定的工作负荷下,与无氧阈(AT)相对照的积分肌电图(I-EMG)的变化。受试者为5名男大学生(年龄23—26岁)。用Wasserman的无损伤技术,在渐增负荷的练习中测定AT。受试者的Vo_2—AT(AT时的吸氧量)为1.94±0.28升/分,Vo_2—AT%max(AT时的吸氧量占最大吸氧量的百分比)为61.9±12.1。在渐增的和稳定的  相似文献   

3.
划船运动员无氧阈的无创性测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无创性方法测定了30名划船运动员的无氧阈及最大吸氧量,作者认为可以根据无氧阈心率选择合理的训练强度与评价运动员的耐力水平。  相似文献   

4.
无氧阈不同测定方法的同步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7名男性中长跑和竞走运动员在逐级增量负荷运动条件下,同步测量血乳酸无氧阈(LAT)、通气无氧阈(VAT)、心率无氧阈(HRAT)和肌电无氧阈(EMGAT)。目的在于对不同的测试方法作出客观评价,以便用于体育人材的选拔及训练。运动在自行车功量计上进行。从50W起步,每两分钟递增50W,直至力竭。为便于相互比较,各种方法测定的AT值统一按发生时间(min)计算,四种方法测试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LAT、VAT、HRAT、EMGAT平均值分别是13.71、14.17、13.50、13.14min。t-检验结果表明,各种方法之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P>0.05)。VAT、HRAT、EMGAT与LAT均有较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8、0.78、0.84。3名受试者进行重复实验,两次实验间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别,但HRAT变异较大。HRAT法有两人次心率随负荷变化呈直线上升无明显拐点可供辨别,表明该方法判断成功率较差,精度欠佳。  相似文献   

5.
无氧阈及其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是Wasserman首先提出并在1973年起使用这一概念。由于无氧阈在研究心肺机能,评定运动能力工作中的特殊意义和其无创检查的优点,引起了运动医学、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界的关注,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关于无氧阈概念与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前言自20世纪60年代沃塞曼(Wasserman)首次提出无氧阈(Anaerobicthreshold,AT)的概念至今,引起了体育科学界的广泛兴趣。无氧阈概念描述的是人体的代谢供能方式由有氧代谢为主开始向无氧代谢为主过渡的临界点,运动实践中运用该理论取得了最佳的有氧代谢训练效果。20世纪70年代后期,无氧阈作为一个生理指标被体育界普遍采用,并推动了运动训练科学化的进程。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以布鲁克司(Brooks)等为代表的研究者依据大量实验证据,对无氧阈概念的准确性提出了质疑,由此进入…  相似文献   

7.
为了准确地评价各气体代谢指标在确定无氧阈时的意义,对25名健康男性进行了1min递增的产板试验,观察了达无氧阈时10项气体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达无氧阈时耗氧量与各项指标作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8.
优秀赛艇运动员无氧阈增长幅度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赛艇项目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所以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的有氧能力十分重要。在很多教练员的训练计划中,有氧训练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无氧阈是评定运动员有氧能力的一项极为有效的指标,在训练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从1989年起,我们就对我省优秀赛艇运动员的无氧阈指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测试和研究,也曾报道过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1,2]。然而,有效的训练究竟能使赛艇运动员的无氧阈增长多少,在一个大训练周期中这个指标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变化特点,目前国内尚未见到有关的研究报道。鉴此,我们对湖北省优秀赛艇选手训练期间无氧阈的增…  相似文献   

9.
报道60名新兵空运进驻3680m 前后通气无氧阈(ATGE)测定结果。受试者进入高原初期,负荷运动达无氧阈时,负荷功率和摄氧量均降低,心率升高;达最大负荷运动时,负荷功率,摄氧量和心率均降低,通气量升高。进驻高原前后各参数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认为,ATGE 是很有价值而可靠的心肺功能评价指标,尤以 ATGE(负荷功率)最为敏感,其次为 ATGE(Vo2)。  相似文献   

10.
乳酸阈强度下探讨无氧阈机制的人体与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别通过人体和动物实验探讨乳酸阈强度下代谢转变的机制。方法:选取24名体育专业学生作为人体组,进行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选取30只SD大鼠作为大鼠组,进行递增负荷游泳运动。首先确定两组受试各自的乳酸阈强度,后在不吸氧与补充吸氧条件下按相同运动方案进行递增负荷运动至乳酸阈强度,分别于运动前和乳酸阈强度下测定人体组及大鼠组静脉血氧分压、丙酮酸和乳酸含量。结果:(1)人体组和大鼠组在乳酸阈强度下,氧分压平均值分别是33.55±6.49mmHg(不吸氧)、31.86±6.23mmHg(补充吸氧)和58.64±2.01mmHg(不吸氧)、54.82±7.27mmHg(补充吸氧);血乳酸平均值分别是3.61±0.56mmol/L(不吸氧)、3.72±0.58mmol/L(补充吸氧)和5.43±0.55mmol/L(不吸氧)、5.35±0.50mmol/L(补充吸氧)。人体组和大鼠组运动前及乳酸阈强度下,丙酮酸平均值分别是0.97±0.17mmol/L、1.04±0.16mmol/L和0.93±0.25mmol/L、0.91±0.37mmol/L。(2)在乳酸阈强度下,不论是否吸氧,人体组和大鼠组血乳酸含量与氧分压之间均不相关,整个测试过程中人体组血氧饱和度均不低于98%;而二者血乳酸与血丙酮酸含量之间均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二者运动前与乳酸阈强度时的血丙酮酸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运动中由有氧向无氧代谢转变时体内不缺氧,本实验结果在整体水平上支持了糖酵解时丙酮酸转变成乳酸入血,以防止其堆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正> 《国际运动医学杂志》1982年第4期刊登Denis等的一篇研究报告。作者对5名年龄为35±5岁的健康受试者,在为期40周的耐力训练期间,给予每周平均训练3次、每次在自行车功率计上进行强度为最大摄氧量的80—85%的蹬车运动1小时。在训练前、训练的第10、20、30和40周(分别以S_0、S_(10)、S_(20)、S_(30)和S_(40)表示)进行有关的测试和观察。  相似文献   

12.
许多无创技术己用于测定无氧阈,其中简化V-slope法简便易行,具有实用价值。本文对14名冠心病患者作递增运动踏车试验,进行血乳酸阈和简化V-slope法通气阈比较,结果分别为最大摄氧量的51.8%和57.46%(r=0.91),乳酸阈早于通气阈(P<0.01),两种方法虽高度相关,但简化V-slope法有过度估计无氧阈的倾向,故在为冠心病患者制定运动处方时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3.
14.
心脏泵血功能与无氧阈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男性少年的无氧阈和心输出量的测定中发现,在递增负荷运动中无氧阈的出现与心输出量增加速率减少有关;心脏泵血动能是影响无氧阈的重要因素,训练可增加前者,而后者在前者增加后才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5.
用逐级负荷踏车试验测定了海拨3,417m地区29名藏族和36名汉族少年(13—16岁)运动前后的心肺功能。结果;藏族VO_(2max)及VE_(max)明显大于汉族(P<0.05)。无氧阈(AT)无论以功率或氧耗量表汉族均低于藏族(P<0.01)。提示藏族少年在运动中有较好的摄氧及运氧能力。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研究通气无氧代谢阈值与缺氧时心血管代偿能力的相关性,以便探讨无氧阈值在航空医学的应用价值。受试者为17名健康男性青年。通过逐级递增运动负荷,同时测量呼出气各参数变化来判定无氧阈值。用吸低氧混合气(含氧10.5%)模拟5000m高度缺氧,持续30min,用模糊数学方法对心血管代偿功能进行定量评定。结果表明,无氧阈值与缺氧时心血管代偿率相关系数为r=0.78(p<0.01)。缺氧代偿良好组的无氧阈值(1.64±0.27,Vo_2,L/min STPD)明显高于代偿不良组(1.13±0.05,Vo_2,L/min STPD)(p<0.002)。结果提示,无氧阈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缺氧时心血管代偿能力。因此可以用无氧阈值从一个侧面对缺氧代偿能力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进驻海拔 3 680m青年的通气无氧阈 ;方法 :受试者坐于踏车功量机上 ,以 60rpm连续蹬车 ,每 3分钟递增 2 5W ,蹬车至力竭时停止 ,用O2 CO2 气体测定仪分析每个负荷最后半分钟的O2 和CO2 ,用心电图机同步记录心率 ,计算肺通气量 ( ·VE)、氧耗量 ( ·VO2 )、二氧化碳产生量 ( ·VCO2 )、呼吸商 (RQ)及氧通气当量 ( ·VE/ ( ·VO2 ) ;结果 :·VE、·VO2 、·VCO2 在功率达 75W时出现明显增加 ;RQ在功率达 75W时出现“拐折点” ;·VE/ ·VO2 在功率达 75W时由下降转向平稳 ;结论 :进驻海拔 3 680m青年通气无氧代谢阈为功率 75W。  相似文献   

18.
低剂量电离辐射致癌的线性无阈假说不断经受着流行病学研究的检验,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尽管一个低剂量流行病学研究因为方法学等方面的原因,研究结果尚不足以准确地定义剂量效应曲线,但可以相信,通过对低剂量流行病学资料进行汇总分析(pooled analysis,meta-analysis等),并结合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方面的资料,将能对这一问题给出有实际意义的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相似文献   

19.
本文观察了10名游泳运动员和10名实验室工作人员在递增负荷运动中心功能的变化及其与无氧阈的关系.结果为:(1)游泳队员的无氧阈值明显高于无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2)运动中每搏量稳定时的强度与无氧阈强度是密切相关的;(3)运动至无氧阈强度以后,心输出量的增加主要靠心率的增加来维持;(4)无训练者在运动一开始就动用心力储备,增加心率和每搏量,而游泳队员则在运动至40W以后才开始增加心率和每搏量.这些结果表明,无氧阈与心功能具有很密切的关系,可用它来反映心功能的好坏.  相似文献   

20.
本文观察了14名平原人进驻高原后气体交换无氧阈(AT_(GE))的改变。从中看到,达海拔4370m 高原后第3、5、7和14天,与到高原前比,AT_(GE)分别下降36.5%、32.4%、40.0%和39.0%(P<0.01),并十分接近在此海拔高度上最大氧耗量下降的经验值(34.0%)。平原人达高原后AT_(GE)下降的百分比与入高原前AT_(GE)呈正相关(r=0.851),P<0.01),在平原AT_(GE)较高者,达高原后AT_(GE)下降较多。还在同地观察了8名久居一年的平原人的AT_(GE),与平原对照值比,仍减少25.4%。上述结果表明,平原人进驻高原后,AT_(GE)明显下降,在短时间里尚不能恢复到平原时水平。AT_(GE)作为高原劳动能力评价指标是有应用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