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秦汉以来人们就已经认识到体质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并对中医体质进行研究。而近30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创立了现代中医体质学说,使中医体质理论更趋完善和充实。但是,中医体质学说仍有许多的问题尚未统一,包括体质的定义、体质的分类、体质与证的区别等。1体质的定义最早对体质进行描述的文献,当属秦汉时期的《内经》。《灵枢·论痛》记载:“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素问·逆调论篇》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篇》记载:“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  相似文献   

2.
浅析中医体质与疾病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聂金娜 《中外医疗》2011,30(23):186-187
体质学说的理论最早来源于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主要研究不同体质的基本特征,以及不同体质人群的生理、病理特点等,以此分析体质与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主要从中医体质理论的角度探讨不同体质与临床疾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体质和病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同中医学中较为成熟的脏象、经络等理论相比,中医体质学说迄今还只能称为一个“雏型”,其中不少概念和观点尚待明确、完善、验证和统一。为此,现就中医体质理论中的几个基本问题及其同病机的关系,试作一初步的探讨。体质学说的基本概念体质,就是人体的素质。从医学观点看,人体的素质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和心理人格三方面,而这三者正分属于中医的“形”、“气”、  相似文献   

4.
推拿背部俞穴治疗腹部疾病探讨刘孟安,寇惠英,张卫国(中医教研室附属医院中医科,256603)近十几年来,我们单推拿背部俞穴治疗腹部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将临床应用及体会简述如下。1和胃止痛《甲乙》说:“胸脘暴痛……膈俞主之”。[1]《大成》说:督俞“...  相似文献   

5.
“三气”学说—《内经》对人体构成因素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内经》中的有关论述和见解为论据,认为人气、地气、天气是构成人体的三大因素。并联系人体体质分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同气相求的发病观及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进一步说明《内经》中构成人体的“三气”学说。  相似文献   

6.
脾气虚证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 (胃 )为脏象学说的核心之一。按现代医学理论分析 ,祖国医学理论对脾的认识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 ,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学和 /或病理学概念[1],脾的功能是一个以消化系统功能为主的多系统功能的综合。关于脾气虚证 ,认为其涉及现代医学包括消化、内分泌、免疫、植物神经等系统功能的紊乱和失调 ,其中尤以与消化系统疾病发生的关系最为密切[2]。脾气虚证的发生机制 ,首先是在脾主运化的物质能量转化利用这个主要环节上 [3]。即脾失运化是脾虚发生时最基本的内涵 [2],事实上 ,脾气虚证的现代研究也正是消化及能量转化为主的…  相似文献   

7.
中医体质学说现代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与体质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况、病变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学说.体质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变化,而且直接影响临床治疗,因而体质学说的探讨,尤其是体质因素在生理病理与临床诊治及预防各环节的影响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近20多年来,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状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王明树  刘伊娜 《重庆医学》2015,(33):4743-4744
国内外学者对中国文化中有关疾病和医药的概念隐喻早有研究。人们认为中国有关疾病的隐喻有两个来源:传统中国医学和西方医学实践。对医学隐喻分析后发现,有四组互相交叉的隐喻最为重要,即身体作为能源系统,身体作为内部气压环境,通过身体保持平衡的重要性,身体作为阴阳关系的代表。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跨文化隐喻分析会更好地理解具体的人如何构筑现实的概念,如何交际,如何完成认知过程[1]。有研究[2]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了《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有学者[3]又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讨了《金匮要略》黄汗病病因病机。但迄今为止,鲜有人从概念隐喻角度探讨中医术语的命名原则与翻译问题。因此,本文拟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框架下,结合纽马克的文本分类及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策略,以中医术语英译为例,探讨中医术语英译策略,旨在为中医术语的命名、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重视内因的思想,可以说是今天中医体质学说兴起的重要依据。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主要是指人体正气的盛衰,它决定了人体抗病力的强弱,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观点与《伤寒论》中重视内因的思想极相一致。 一 在疾病的发生上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已突破传统“阴虚燥热”之说,出现了许多新观点,如气阴两虚论[1]、气虚论[2]、脾胃论[3]、肾虚论[4]、肝郁论[5]、血瘀论[6]、痰湿论[7]、毒邪论[9]等,极大地促进了糖尿病中医治疗学的发展。兹将本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炎迪宁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炎迪宁”(伤科跌打片)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骨折及软组织挫伤等。为观察炎迪宁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的确切疗效,采用骨折挫伤散作为对照进行了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共224例,按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确诊...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体质学说的简单阐述,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来探讨《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的应用,说明甘草泻心汤对湿热体质及湿热为患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体质学说的简单阐述,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来探讨《金匮要略》中甘草泻心汤的应用,说明甘草泻心汤对湿热体质及湿热为患的疾病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答施毅同志     
<正> 施毅同志在《体质、人格与治病求本》一文中,征引大量国外医学资料,对体质与人格的定义作了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它们的不同之处;并依据中医古典文献及现代研究,阐述了体质与人格的辩证关系;最后还对治病求本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本”应包含体质和人格两重因素。这些论述对于进一步研究“气质”学说,继承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内经》中有关阴阳篇章的解读和分析,认为《内经》中阴阳的概念主要涉及分类学、自然及其规律、气血营卫和经络物质基础、诊候和疾病性质的分辨、体质归类、交媾和房室的代指、五味及药性的区分,以及治疗方法的规范等。指出阴阳作为中医基本理论的核心概念,在中医理论中的广泛应用及概念、含义的丰富发端于《内经》,是中医认识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的基本思维方法和逻辑语言。  相似文献   

16.
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各种体质特征,类型的生理病理特点,并以此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性质及发展趋向继而指导疾病预防与治疗的学科.祖国医学的体质学说贯穿在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学等各个方面,是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几千年来,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进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关于人体体质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自20世纪70年代中医体质学说正式确立以来,中医工作者在理论、临床及基础等多个领域开展了研究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体质的分类与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研究、生物学基础及动物实验研究等方面对目前体质学说的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问题进行思考,并对今后的研究工作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肝掌、蜘蛛痣是肝硬化的常见体征,祖国医学称为手赤痕、血痣、血缕。《中医内科学》五版、六版教材臌胀篇均认为这是血瘀征象,如六版《中医内科学》:“肝脾血瘀……颈部出现血痣或血缕”[1],五版认为:“瘀热……人血则面颈胸臂等处出现血痣,手掌赤痕”。[2]但作者认为将肝掌、蜘蛛痣作为血瘀证的辨证依据不妥。 按瘀血定义[3]:瘀血同血瘀,指血液瘀滞体内,包括溢出脉外而积存于组织间隙的或因为血液运行受阻而滞留于经脉内及器官内的。可因病致瘀,如跌仆损伤,月经闭止,寒凝气滞,血热妄行等,也可因瘀致病,引起气机阻…  相似文献   

19.
《内经》诊法学说的方法论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诊法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奠定后世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物色和基本方法。从文献论角度研究《内经》诊法学说的特点,可以深化对中医诊断学说的科学内涵的认识,提高中医诊断疾病的理论和技能技巧。本文认为,《内经》诊法学说的方法论特点2:1.重视全面诊察;2.重视疾病整体状况的诊察;3.诊察疾病重视时、地、人的差异性;4.比类奇恒5.以表知里;6.左右上下,各如其度。概言之,其方法论特点即为:立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的体质学说及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帝内经》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形成与先天及后天因素有关, 并提出多种复杂的体质分类方法及理论体系, 以体质论病、论治、论养生的临床辨证思维。现代中医以《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的出台为标杆佐证了《黄帝内经》体质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